黃金時代的先知林布蘭: 自畫像最多、拍賣額最高, 為什麼我們都愛林布蘭? | 誠品線上

黃金時代的先知林布蘭: 自畫像最多、拍賣額最高, 為什麼我們都愛林布蘭?

作者 金詩蘊/ 音渭/ 主編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黃金時代的先知林布蘭: 自畫像最多、拍賣額最高, 為什麼我們都愛林布蘭?:林布蘭:「當然,你也可以說,我該實際些,畫他們要我畫的。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試了,很努力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林布蘭:「當然,你也可以說,我該實際些,畫他們要我畫的。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試了,很努力地試了,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三傑、史上最偉大的荷蘭人之一, 大膽創新的繪畫風格×爭議不斷的倔強天才 ——一生大起大落、風雨不斷的名畫家林布蘭! 荷蘭黃金時代(Dutch Golden Age),指的是約在西元17世紀時的荷蘭。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獲得了全世界的讚揚,被視為荷蘭的巔峰時期。 在藝術方面,當時的荷蘭繪畫數量極多。據估計,在1640年之後的20年內,荷蘭畫家繪製了大約130萬幅作品。而在這漫漫的繪畫洪流中,被後世尊為名家的畫家不計其數,如:楊.維梅爾(Jan Vermeer)、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璀璨的藝術之星林布蘭.范萊因(Rembrandt van Rijn)也在其中。 【驚動全阿姆斯特丹的〈解剖學課〉】 26歲的林布蘭受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之託,畫出團體肖像〈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該作不但讓他一舉成名,為他帶來源源不絕的客戶,更讓他從磨坊主的兒子搖身一變,成為當時最受上流人士歡迎的畫家。 【與貴族之女莎斯姬亞的愛情】 1634年,林布蘭迎娶莎斯姬亞為妻。生活的優渥富足帶給他取之不竭的靈感,對他來說,莎斯姬亞的存在不只是一位妻子,更是他情感的愛神、創作的謬思。至今,人們仍能在許多林布蘭繪製的仕女肖像畫中,看到莎斯姬亞高貴美麗的倩影。 【〈夜巡〉為繪畫生涯帶來的永夜】 隨著林布蘭的名氣水漲船高,對於他作畫時的恣意妄為、狂放不羈,人們的不滿日益累積,最終在〈夜巡〉問世後爆發。 林布蘭一改以往肖像畫中人物按照尊卑順序排列的原則,另闢蹊徑做出舞台化的效果。〈夜巡〉的構圖無疑相當大膽,卻也引發了林布蘭繪畫生涯的危機…… 【在痛苦中追求精神安寧的晚年】 晚年的林布蘭在貧病交迫中度過,此時的他早已被荷蘭人遺忘,然而他卻不曾想過要放棄繪畫。大量的宗教版畫,象徵著信仰帶來的慰藉;而眾多的自畫像,也揭示了他晚年的愁苦困頓。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介紹藝術家林布蘭的一生,除了介紹藝術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外,更有對其作品藝術性的詮釋及理解。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調書寫,帶領讀者走近大師,走近藝術,以豐富現代人的視野及心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金詩蘊 音渭金詩蘊,藝術愛好者,特別喜愛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作品。平常喜歡逛美術館,欣賞各大展覽。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第一章 童年:做命運的主人 磨坊主人的兒子 繪畫天賦萌發 選擇人生之路 第二章 異地求學 初闖阿姆斯特丹 渾然忘我的作畫者 學會獨立思考 第三章 青年得志 〈懊悔的猶大退還銀錢〉 傑出的肖像畫家 〈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第四章 被邱比特之箭射中 莎斯姬亞.凡.優倫堡 情場事業雙得意 「古董迷」與「猶太街」 性格牴牾:不能取悅於世 第五章 命運之輪轉向 〈夜巡〉失敗 莎斯姬亞病重 保姆葛切的糾纏 受難的基督 〈浪子回頭〉 第六章 苦難歷程 不被承認的婚姻 破產的打擊 創作的鼎盛期 第七章 最後的打擊 新市政廳的繪畫訂單 斯托芬病逝 再畫〈浪子回頭〉 最後的自畫像 附錄:林布蘭年譜 知識窗:「林布蘭光」

商品規格

書名 / 黃金時代的先知林布蘭: 自畫像最多、拍賣額最高, 為什麼我們都愛林布蘭?
作者 / 金詩蘊 音渭 主編
簡介 / 黃金時代的先知林布蘭: 自畫像最多、拍賣額最高, 為什麼我們都愛林布蘭?:林布蘭:「當然,你也可以說,我該實際些,畫他們要我畫的。但我告訴你一個秘密:我試了,很努力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3995
ISBN10 / 626332399X
EAN / 9786263323995
誠品26碼 / 2682183938004
頁數 / 1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9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主要介紹藝術家林布蘭的一生,除了介紹藝術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外,更有對其作品藝術性的詮釋及理解。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調書寫,帶領讀者走近大師,走近藝術,以豐富現代人的視野及心靈。

試閱文字

自序 : 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代序)

繪畫是人類天生的藝術。人們從孩提時代,便懂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長開,好景不長在,有人卻能用畫筆將一刹那定格成永恆;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卻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帶人們發現它的美好;有形的景,無形的情,有人卻能將情感揮灑成動人心魄的色彩,喚起人們深深的共鳴。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永恆的銘刻在人類文明史上,深植入我們的頭腦,構成我們基本的常識。這套書,便是一封跨越世紀的邀請函,翻開它,來赴一場藝術之約。

它講的是美術家的人生,同時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處絕妙的風景,也就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生命從哪裡開始,他們有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愛情、怎樣的病痛,又怎樣成長、怎樣探索、怎樣謀生,那些偉大的作品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你會在這裡一一找到答案。

他們其實不是藝術聖壇上那一張張用來膜拜的畫像,而是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哀有樂。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有一個溫暖快樂的童年;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生了一個成為20世紀著名導演的兒子;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最先是一位從事金融業、收入豐厚的業餘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才賣出一幅畫;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情人無數,80歲時還迎娶了35歲的妻子;孟克(Edvard Munch)一生在親人去世、病痛、菸酒、精神癲狂中度過,卻活到81歲高齡……每一幅經典畫作,不再是展覽牆上的木框,而與鮮活的生命有所關聯。你能夠如此真切的感受到那些線條與色彩是由怎樣的雙手來勾勒的。

當這許多位美術家匯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術史,他們是美術史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應,他們是自己的傳記主人,同時又是其他傳記主人的背景。有時,幾位名家同時出現或前後承接,你會發現他們在時間和空間上竟如此相近。你彷彿徜徉在巴黎的羅浮宮,漫步在楓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你看到他們在塞納河畔背著畫板寫生,在學院的畫室研究著比例與筆法,在街角煙霧繚繞的酒館進行著思想的爭鳴,在為參加各種沙龍而忙著選畫、貼標籤、裝箱、布展……

你的美術素養不再停留在知道幾幅畫作、幾個名字上,你與藝術的連結更加緊密。你會在一場美術展覽中關注畫作的派別和技巧,你會在子女接受美術教育時找出最經典的畫作,你會在某個地方旅行時,說出哪位美術家曾與你走過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藝術的美好。面對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泉〉(The Source),你是否為少女潔白自然的胴體而讚嘆?面對米勒的〈晚禱〉(L'Angélus),你是否為農民的虔誠、寧靜、純潔而感動?面對雷諾瓦的〈煎餅磨坊的舞會〉(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你是否聽到陽光在樹葉的空隙中歡躍喧鬧?面對梵谷的〈向日葵〉(Sunflowers),你的雙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點燃?

林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童年:做命運的主人

磨坊主人的兒子

提起今日的荷蘭,人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油畫:遍地的鬱金香競相開放,河畔的風車悠悠轉動,一切靜謐美好。然而,今日荷蘭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卻是經歷了歷史上很多次艱苦卓絕的抗爭才得到的,發生於西元1568至1648年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八十年戰爭」就是其中色彩濃重的一筆。時光回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越來越殘酷的統治激化了其與荷蘭的民族矛盾,荷蘭人民在奧蘭治家族的帶領下奮起反抗。16世紀末,反抗西班牙的抗爭獲得了初步勝利,荷蘭共和國成立了,由此荷蘭進入了「黃金世紀」。社會經濟日趨繁榮,文化藝術也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人物,我們今天要說的藝術家就生活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他就是荷蘭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的林布蘭.哈爾曼松.范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西元1606年7月15日夜晚,萊頓。

萊茵河水靜靜流淌,密布在河邊的風車吱吱呀呀的轉著。這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夜晚,辛苦工作了一天的人們都已經圍坐在餐桌旁,誰也無法預料這裡將要降生的生命日後會流芳百世。一陣清脆的啼哭讓焦慮的磨坊主人哈門茲.范萊因(Harmen Gerritszoon van Rijn)鬆了一口氣,他的小兒子平安降臨。到教堂受洗的時候,為孩子取名——林布蘭。

磨坊主人的妻子、林布蘭的母親妮特根.凡.居德布羅克(Neeltgen Willemsdochter van Zuytbrouck)是個麵包師的女兒,她體格健壯,面色紅潤,溫柔可親,與林布蘭的父親一起,靠勤勞的雙手經營起了位於庫利克和雷耶多夫兩個村莊之間、萊茵河支流河畔上的小麥磨坊家業。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教教徒,恪守加爾文新教倫理準則,他們崇尚勞動與智慧,對懶惰和行乞嗤之以鼻。母親承擔著向孩子們傳授教義的責任,她教孩子們祈禱。每到晚上,孩子們圍坐在搖曳的燭火邊,簇擁著捧著《聖經》的母親,聽她講《聖經》中的故事。這些簡單但卻蘊含著無窮道理的小故事,成了開啟童年林布蘭心智的一把鑰匙,他常常乖乖的依偎在母親的腿邊,聚精會神的聽母親講述,思緒隨著故事插上了翅膀,越飛越遠。此時的母親和林布蘭都無法意識到,這樣的啟蒙是多麼的重要,這些《聖經》中的故事成了林布蘭一生取之不盡的寶藏。而母親善良的性格、輕柔的聲音更是深深的印刻在小林布蘭的心中,成為他心底永遠清澈的一汪湖水。

林布蘭的父親作為一家之主,除了要在磨坊忙碌,更是家裡做決定的人。他早早的為他的六個孩子(四男兩女)謀劃好未來的出路。林布蘭在這六個孩子中,早早的就顯示出較高的天分,父親決定盡全力培養他,讓他上萊頓大學學習法律,將來做個律師,進入上流社會,成為范萊因家族的榮耀。而林布蘭的兄弟姐妹們就沒有這樣幸運了,他們只能在父親的安排下去學習一門技藝,或者繼承父業做磨坊工人,或者做銅匠、麵包師,以謀求活路。然而即使如此,父親下定決心栽培林布蘭一個孩子已是很不容易,因為憑藉磨坊生意的收入供林布蘭讀大學,意味著要傾盡自己全部的積蓄。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這世上沒有比能看到孩子出人頭地更讓父母開心的了。

林布蘭的祖父母也生活在附近的小鎮上,他們以開一個小雜貨店為生。祖父是參加過反對西班牙統治大暴動的為數不多的健在的老人,他雖年邁但卻結實硬朗,性格豪爽,崇尚自由。童年時的林布蘭尤其喜歡纏著祖父,聽他講當年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奮戰故事。作為很多戰事的親歷者,祖父總能把這些真實的事件描述得繪聲繪色。小林布蘭往往聽得入了迷,彷彿那些刀光劍影、嘶喊追殺就在眼前,那些不怕流血犧牲的荷蘭民眾成了他能想像到的最偉大的英雄。對於祖父這種經歷過生死的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是他好畏懼的。每次講完歷史之後,他總免不了對現實的問題發發牢騷,甚至無所顧忌的破口大罵,毫不掩飾的喊著:「我是一個反叛者,一個真正誠實的反叛者!」「記住,孩子!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名譽,比名譽更重要的是自由。」自由的種子漸漸的在小林布蘭的心中埋下,並成了他一生的苦戀。這個倔強的老頭脾氣真是夠剛硬,臨終前為了能自在、安靜的離去,他竟然鼓足最後的力氣把不請自來、要為他祈禱的牧師趕跑了。
這就是林布蘭的慈母、嚴父、倔祖父。小林布蘭沐浴在家人濃濃的親情中,快樂茁壯的成長。可是成長的不僅僅是他的身體,還有他越來越強烈的繪畫興趣與自主意識。

繪畫天賦萌發

童年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是自然天性最能得到流露和展現的階段,還沒進入學校的林布蘭盡情的享受著快樂。

荷蘭的鄉村是極其美好恬靜的,澄澈高遠的天空,潺潺流淌的萊茵河水,鬱鬱蔥蔥的樹木,錯落有致的屋舍,小林布蘭就常常在這種如詩般的環境中嬉戲玩耍,奔跑追逐。玩累了的時候就呆呆的坐在石頭上觀察著眼前的一切,草地、野花、風車、沙丘、海灘、帆船,變幻莫測的天空和雲朵,還有辛勤工作的工人和農民,跟在主人身後搖著尾巴的小狗,漸漸的他就在身邊的土地上用小手畫了起來。有時候他就在這樣的觀察中陷入了遐想,小手托著下巴一動不動,似乎害怕一眨眼,眼前的景物就會消失了似的。這個時候,他總會表現出同齡孩子少有的安靜。

有一次,父親的一位朋友來他家做客,發現小林布蘭的塗鴉中有繪畫的天賦,便送了一盒顏料給他,還建議他父親能夠在繪畫方面培養孩子。但是林布蘭的父親早已為他設定好了一條自己看來再好不過的道路,所以就沒把朋友的建議放在心上。況且,作為加爾文教教徒的父親向來對藝術抱有偏見,他無法想像成為畫家的兒子會比律師好到哪裡。即使拋開為家族爭取榮耀的考量,林布蘭的父親也了解到很多畫家的人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此時名聲大噪,彼時卻又潦倒落魄。當個畫家在別的國家有教會或者皇室養著,但是在當時的荷蘭就得完全靠市場,得迎合別人的口味來創造,一旦沒有人買畫就得餓死,有很多畫家最後就是在濟貧院中死去的。這種現實導致父親更加堅定了阻止小林布蘭成為畫家的想法。

但是事實往往不遂人願,這興趣根本不是說阻斷就能斷的。小林布蘭剛得到父親的朋友贈送的顏料便愛不釋手,好奇的研究著這些神奇的色彩,這可是林布蘭人生中第一次接觸顏料。時間在玩耍和沉思中飛逝,轉眼間,林布蘭已滿7歲了,父親便將他送到附近的一所拉丁文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並規定他放學回來後要和其他孩子一樣,參與家裡磨坊的工作。父親盼望著林布蘭能按照他設想的軌跡成長,可是林布蘭對畫畫的興趣卻越來越強烈,竟然私自收藏了一些盧卡斯.范.萊頓(Lucas van Leyden)的作品,並且還對父母信誓旦旦,說自己要當一個像盧卡斯.范.萊頓那樣偉大的畫家。

耶誕節臨近,林布蘭小心的對父母說自己想要一盒顏料作為禮物,父親聽到這話就生氣,更別提滿足他的願望了。但是母親心疼孩子,在平安夜的時候送給林布蘭一個禮盒,裡面是一盒精美的顏料。這可把林布蘭興奮壞了,他忙撲到母親的懷裡並親吻了母親。父親為這事還責怪了母親,但是母親並沒多說什麼。雖然母親也打從心底不願林布蘭踏上繪畫之路,但是她實在忍受不了孩子那渴望的眼神和苦苦的哀求,她不願如此殘忍的扼殺孩子的天性。

上了學的林布蘭依然那麼精力充沛,不僅很聰明,而且還越來越有想法了,這令父親感到深深的不安。在學校裡,遇到不喜歡的課,林布蘭就打瞌睡。他知道父親不支持他畫畫,他就在上學或者放學的路上偷偷的畫,他的筆記本上總是畫滿了圖畫。每天迎著朝陽,伴著晚霞上學、放學,林布蘭都會沐浴在不同狀態的光裡,時而明亮,時而黯淡,有時是滾滾的火紅,有時是溫暖的金黃,林布蘭被變幻的光深深的吸引了,他揣摩著如何才能用畫筆把不同狀態的光表現出來。

林布蘭對光有著天生的敏感。放學後他常常在磨坊裡幫父母做事,就在工作的間隙,林布蘭驚奇的發現:在晴朗的白天,風車的轉動將照射進磨坊的陽光有規律的切割開來,屋子裡忽明忽暗,明的時候整個屋子都光亮起來,暗的時候就漆黑一片。林布蘭被這種快速的明暗交替的場景震撼了。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能把這種對光的感受表達出來。

畫家的眼睛總會看到一般人無法看到的事物。林布蘭小小年紀就能在尋常的生活中捕捉到繪畫的重點,實屬不易。但是觀察到的越多,疑問隨之也多起來,即使再有天賦的人也必須透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才能釋疑解惑、進步發展。此時的林布蘭迫切的需要一位前輩來指導他、教育他,把他這塊璞玉打磨出耀眼的光彩來。

選擇人生之路

林布蘭滿14歲那年,父親拿出幾乎全部的積蓄,送他上了萊頓大學。父親高興得合不攏嘴,范萊因家族終於有一個可誇口的、有著卓越地位的兒子了,想到這十幾年的悉心栽培,酸甜苦辣全部湧上父親的心頭。但是父親高興得太早了,小林布蘭的確進了大學,可是他沒有認真聽過一堂課,沒有接近過任何一位教授和任何一本法律方面的書籍。當父親還沒有回到村子裡的老磨坊的時候,他轉身就去找萊頓城裡一個叫雅各布.凡.斯瓦寧堡(Jacob van Swanenburgh)的有點名氣的畫家了。因為早就聽說斯瓦寧堡在招收學生,於是林布蘭自行決定到他那裡報到。

斯瓦寧堡的畫室早就招收了好幾名學生了。小林布蘭一見到斯瓦寧堡就有好感,高高的個子、留著長長的絡腮鬍的斯瓦寧堡,在林布蘭眼中儼然是一副很有風度和氣質的「藝術家」形象。但是小林布蘭根本沒有足夠的錢繳畫室的學費,他憑著一腔熱情找到斯瓦寧堡,「我沒有錢付學費,您能不能讓我聽課?我很喜歡您的畫,保證會很認真學習的。」斯瓦寧堡不知怎麼就被眼前的孩子打動了,大概他又看到了一個像自己當年一樣的孩子吧,斯瓦寧堡就這樣分文不取的收下了林布蘭這個小徒弟。斯瓦寧堡為人很風趣,也很隨和,只要他在,畫室裡就充滿了活躍的氣氛。林布蘭每天從萊頓大學的住處到斯瓦寧堡的畫室上課。在這裡他接受了正規的繪畫基礎訓練,他如飢似渴,刻苦認真。

時間過得很快,林布蘭的繪畫水準也進步很快,他迅速掌握了一些繪畫的基本方法。在斯瓦寧堡的畫室學習讓林布蘭覺得很愉快,但是萊頓大學那邊就不那麼讓他開心了。小林布蘭每天坐在教室裡,他裝著在聽課的樣子,桌子底下放的卻是他最愛的畫冊和畫筆,他每天如痴如醉的揣摩著名家的作品,心裡覺得法律課的時光真是難熬極了,他多麼希望聽到下課的鐘聲呀!有一次,萊頓大學的教授在講課時,看到小林布蘭不斷點頭附和的樣子,點名要這位學生回答問題:「林布蘭,請問針對剛才的案件,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審理呢?」小林布蘭其實是在看畫,哪裡是在認真聽課呀!多虧同學拉了拉他的手臂,他才慌慌張張的站起來,憋得滿臉通紅的答道:「這……這……全部抓起來,關進牢裡。」全班同學愣了幾秒之後哄堂大笑,教授這才意識到原來這名看似認真的學生從頭到尾都在神遊!教授頓時氣得小鬍子一翹一翹的,怒氣沖沖的說:「林布蘭,如果你不能認真聽課,那就直接退學好啦!」小林布蘭最後還是在大家的注視下被「請」出了教室。但是他非但沒有對教授「退學」的恐嚇感到害怕,反而得到了機會,像一隻小鳥一樣飛快的奔向了斯瓦寧堡的畫室。

鑑於他的學習態度和表現,學校要求他自動退學,他只好寫信告訴父親。父親收到這封信後勃然大怒,當即把信撕成碎片,大叫道:「真是逆子,我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小林布蘭害怕父親的怒火,最後只能央求斯瓦寧堡親自出馬到家裡去勸說他的父母。斯瓦寧堡到了林布蘭家中之後,先不疾不徐的四處看看,當他看到林布蘭家裡環境一般,就明白了林布蘭的父母的想法:他們指望兒子學習法律,將來好出人頭地。斯瓦寧堡的心中瞬間就有了主意,他開口問道:「先生,您看我的生活與那些萊頓城的名人們相比,如何?」老林布蘭看見斯瓦寧堡衣著光鮮、彬彬有禮的樣子,就認定他是上流社會的富人了,答道:「看您的樣子,您的生活一定舒適愜意吧!」斯瓦寧堡哈哈一笑,又說:「那麼小林布蘭會比我過得更好,因為我在他的身上看見了非凡的繪畫天賦。所以你們可以放心的把他交給我,我一定好好教他畫畫,把他培養成一流的畫家。」斯瓦寧堡寥寥數語道破了林布蘭父母的心思,並巧妙的將他們說服,他們終於同意林布蘭繼續在斯瓦寧堡那裡學習畫畫,並且付清了林布蘭所欠的學費。

其實,斯瓦寧堡表面上的「說服」不過是父子爭端中父親絕望的放棄。兒子早就對父親說過:「如果讓我在大學裡消磨五年光陰,學那些枯燥乏味的東西,並和那些遊手好閒的傢伙們一塊酗酒、追求城裡的女僕或者以其他時髦的方式全盤葬送自己的話,我根本不想去當你們所認為的文人雅士!我只想做一個你們認為地位卑微的畫家,因為在畫家那裡學到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比枯燥的法律有用得多!」

父親雖然傷心,但是終於明白,強迫孩子學他不願意學的知識是不可能的。省吃儉用的讓他受最好的教育,他能學到多少,到頭來只能取決於他的熱情。如果林布蘭執意要學畫畫,不管設置多少障礙,最終他也是會傾注所有熱情去學的。父子兩人的對抗,最終以父親的妥協而告終。父親只能逢人便說:「這孩子是當畫家的命!由他去吧。」

在斯瓦寧堡處的學習,轉眼間就快三年了。林布蘭迅速的成長,他越來越感到不滿足。雖然他從斯瓦寧堡那裡學到了基本的描繪方法,但是斯瓦寧堡自稱的「義大利教學方式」有些生硬,他不太喜歡。

也許因為血管裡流的就是尼德蘭民族的血液,林布蘭對傳統的東西非常感興趣。業餘時間,他看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畫家的作品。盧卡斯.范.萊頓就是其中一位,人們又稱之為「萊頓的盧卡斯」,盧卡斯是林布蘭小時候最喜歡的畫家,可以說林布蘭當畫家的志向就是看了他的銅版畫之後立下的。盧卡斯是16世紀萊頓出的一位天才,是當時活躍在尼德蘭的傑出畫家。他用刀刻法製成的版畫在尼德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林布蘭很早接觸他的著名版畫〈大衛在掃羅面前彈豎琴〉(David Playing the Harp Before Saul)時,就被畫上這兩個人物的形象深深吸引住了。特別是掃羅的形象震撼了林布蘭。由於當時林布蘭還小,說不上原因來,只知眼睛離不開掃羅,覺得這個人物的表情不是他能夠理解的簡單的表情。當林布蘭在斯瓦寧堡這裡再一次看見盧卡斯的這幅作品的時候,他才真正理解了這個人物異常複雜的表情與一種奇特的心路歷程有關。畫上掃羅的一隻眼睛滿懷敵意的注視著遠方,另一隻眼睛目光優柔寡斷,惶惶不安,陰沉的凝神思索著。由於上帝耶和華厭棄了掃羅,將自己的靈魂降臨到了年輕的牧童大衛身上,掃羅因此受到嫉妒折磨,他時而感到寬慰,時而又喪失理智,流露出一種被遺棄、孤獨而又走投無路的神情。

盧卡斯的藝術造詣令林布蘭佩服得五體投地,然而最使林布蘭讚嘆的還是盧卡斯和別的同時代的荷蘭畫家的不同。盧卡斯始終探索人類那隱祕的心理狀態並加以強烈的表現和處理,從而使其作品蘊含著一種力量。林布蘭欣賞盧卡斯作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即使盧卡斯刻劃現實生活,也總力圖使現實顯得宏偉崇高,他筆下概括出的現實,有著紀念碑式的特徵卻又不走向公式化。

林布蘭在藝術上受到盧卡斯的感染,他強烈的意識到:發現自己民族藝術的使命需要他這一代人承擔。作為一個萊頓人,他以盧卡斯為驕傲,更何況,林布蘭還想成為整個萊頓的盧卡斯呢!

林布蘭還需要繼續學習,他知道自己在繪畫方面的造詣還遠遠不夠。林布蘭在創作大量人物寫生的過程中,暗暗立下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去探索和捕捉人物的內心,努力嘗試表達人的內在精神世界。他沉迷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出門總帶著速寫本,隨手記錄下各種流浪漢的動態、形象和情緒;在家沒人可畫時,他便對著鏡子照著自己的形象研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