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 古典音樂漫談: 6部歌劇, 12部電影, 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 誠品線上

樂讀, 古典音樂漫談: 6部歌劇, 12部電影, 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作者 解磊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樂讀, 古典音樂漫談: 6部歌劇, 12部電影, 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弄臣》比起女人,小丑才是「善變」這領域的最強者?《莎樂美》在歌劇中狂加特效,聽眾聽得腎上腺素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弄臣》比起女人,小丑才是「善變」這領域的最強者? 《莎樂美》在歌劇中狂加特效,聽眾聽得腎上腺素狂飆! 《第五元素》花腔女高音一唱到底,音域一跨就是4個八度? 《金牌特務》華麗「爆頭」中,聆聽最具英倫風情的古典樂! 《樂來越愛你》被改編後隱藏的日本民謠,你有聽出來了嗎? 本書將帶你來場在古典音樂宇宙中的漫遊之旅, 準備好了嗎?祝大家賞「樂」愉快── ▎莫札特的外掛人生,沒有他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天才是不打草稿的】 莫札特自童年起,就能即興演奏任意時長的曲子,直到你喊停,或者他自己覺得累了為止,而且無論寫多麼複雜的曲子基本都是一氣呵成,連草稿都不打! 【真‧過耳不忘】 梵諦岡對《上帝憐我》這部作品嚴加保密,任何人不得複製,可是十四歲的莫扎特同學隨便聽聽,回到旅館就寫下了完整的樂譜,讓這部曲子提前結束了專利保護! ▎文藝界閃耀新星貝多芬的處女作就要出版了,心動不如行動! 貝多芬利用現在最潮的概念「眾籌」,出版了他第一部作品集《三首鋼琴三重奏》,具體操作方式是先刊登廣告,大致內容為: ★貝多芬首版樂譜限量印刷,極具收藏價值! ★只要888元,你就能獲得這份超值大禮包! ★現在訂購,拿尊享版套裝,還能獲得貝多芬的親筆簽名! ▎聽巴哈,不僅要用心,更要燒腦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能立刻感受到它飽含的情感,巴哈的作品就像是精美的懷錶,錶盤之下,零件之間咬合得絲絲入扣,極盡完美! 想要真正聽懂巴哈,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專注聆聽,不要將巴哈的音樂當成背景音樂; 【2】理解核心概念,例如「音樂織體」和「複音」; 【3】嘗試捕捉不同的旋律線,體會巴哈音樂的「精妙結構」。 ▎《尼伯龍根的指環》:史上最大、最花錢,也最要命的作品 【最大】要演這部作品,最基本也得上百人(1896年的拜律特版是124人編制)! 【最花錢】為了演出這部作品,該劇作者華格納的狂粉、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為他專門投資建了一座歌劇院! 【最要命】這部劇分為:前夕《萊茵的黃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齊格菲》、第三日《諸神的黃昏》,完整演下來需要整整三天! ▎創作歌劇沒有資助人怎麼辦?那就來一點「腥羶色」! 19世紀,劇作家華格納橫空出世,他深知如何才能讓聽眾腎上腺素狂飆,拚命往歌劇裡加特效;然而理查·史特勞斯沒有土豪投資人,浮誇的《魔戒》演不起,那就演一部《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吧!於是他接來下端出來的歌劇《莎樂美》,暴力、亂倫、色情、虐戀……所有抓眼球的元素一應俱全! ►音樂家都很窮?其實有低調的富二代! ▷蕭邦的《雨滴前奏曲》,竟是夢遊時寫的作品! ►放下鋼琴,你隨便敲什麼,莫札特都能報給你神準音高! ▷巴哈、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角逐最受電影配樂歡迎的作曲家! ⋯⋯ ★跟著本書「樂讀」一下,古典音樂其實並不高冷! 欣賞音樂的第一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這些線索,找到一個切入點深入探索。本書將提供作者探索古典音樂的角度和最終成果,循著這種方法,讀者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角度,發現更多有趣的內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解磊解磊,非典型音樂學習者,典型古典音樂愛好者,將古典音樂作為自己認識和探索世界的媒介,願與大家共同探索古典音樂的精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第1章 開始聆聽 何為古典音樂? 開始欣賞古典音樂 為什麼古典音樂最好去現場欣賞? 音樂會完全指導手冊 第2章 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古代音樂、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 啟蒙與狂飆 浪漫主義時期 印象主義時期 第3章 大師往事 莫札特:《最強大腦》算什麼,我來告訴你他究竟有多猛 貝多芬:跟他相比,你那點痛苦都不算什麼 巴哈:複音音樂應該這樣聽 巴哈:揭祕「音樂之父」作品被遺忘的真相 孟德爾頌:獻給蒸餃與起司捲餅的二重奏 蕭邦:《雨滴前奏曲》,來自夢境的鋼琴詩篇 海頓:《告別交響曲》,來自音樂家們最文藝的抗議 海頓:《弦樂四重奏「皇帝」》,德國國歌背後的祕密 李斯特:《第15號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的民族之聲 德弗札克:《自新世界交響曲》,飛向月球的旋律 帕烏.卡薩爾斯:一曲滄桑 阿爾伯特.科特比:不想當百萬富翁的作曲家不是好指揮 杜普蕾:她用悲愴慘烈的一生,實現了人們對浪漫的所有幻想 第4章 當電影遇見古典音樂 大數據解讀,誰是最受電影製作者歡迎的作曲家 古典音樂與電影工業的百年恩怨 那些被冷落和重新認識的作曲家 《桂河大橋》:這口哨,吹的是滿滿的情懷 《金牌特務》:帶你聆聽最具英倫風情的古典音樂 《陽光燦爛的日子》:告訴你什麼叫感染力 《愛在遙遠的附近》:從小清新到大尺度 《鐵達尼號》:詩人與農夫 《第五元素》:杜鵑啼血 《樂來越愛你》:隱藏的日本民謠,你聽出來了嗎? 《東成西就》:古典音樂究竟能通俗到什麼程度? 《重裝任務》:音樂與人性,永遠不會被壓抑 《大開眼界》:別樣的優雅 《大進擊》:快樂如此簡單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你聽過英國的紅歌嗎? 第5章 歌劇漫談 《三橘愛》:這大概是世界最早的先鋒劇 《唐懷瑟》:13世紀《我是歌手》冠軍背後的心酸往事 《弄臣》:一場注定的悲劇 《弄臣》:善變的不一定是女人 《魔笛》:一部另類童話 《阿依達》:一段蕩氣迴腸的曠世之戀 《莎樂美》:歌劇中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 附錄 推薦曲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樂讀, 古典音樂漫談: 6部歌劇, 12部電影, 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
作者 / 解磊
簡介 / 樂讀, 古典音樂漫談: 6部歌劇, 12部電影, 一本書帶你輕鬆讀懂音樂史:《弄臣》比起女人,小丑才是「善變」這領域的最強者?《莎樂美》在歌劇中狂加特效,聽眾聽得腎上腺素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4022
ISBN10 / 6263324023
EAN / 9786263324022
誠品26碼 / 2682183934006
頁數 / 19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欣賞音樂的第一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到這些線索,找到一個切入點深入探索。本書將提供作者探索古典音樂的角度和最終成果,循著這種方法,讀者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角度,發現更多有趣的內容!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PREFACE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於一本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在小說中,一個具有超級智慧的種族設計了一臺「宇宙及一切空間、時間中第二強大的電腦」,之後問了它一個問題:「生命、宇宙及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是什麼?」經過750萬年的運算,這臺電腦給出了答案──42。
  是的,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無厘頭的數字。至於它代表什麼意義,你盡可以用你的想法和思路解釋,而這個解釋過程,恰恰是小說作者所要諷刺的。有些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追尋和探索。欣賞音樂的過程也是如此。一提起古典音樂,總有朋友會問:「這首曲子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我為什麼聽不懂這首曲子呢?」、「古典音樂太高深了,我能聽懂嗎?」
  當然聽不懂!這個世界上也根本沒人能聽懂。我們欣賞音樂,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聽懂它,而是為了享受在音樂的世界中漫遊探索的過程。如果硬要給這些作品強加一個解釋,那一定會像小說中的「42」一樣荒謬可笑。那麼,除了陶冶情操,欣賞古典音樂還有其他益處嗎?
  我們不聊那些歷史、文化之類的,先來簡單算個數。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樂手,從很小就要開始練習。從入門到檢定,而後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很有可能還要出國深造。學藝的時間,十年只是起步。一旦決定將音樂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那件樂器就成了音樂家新的肢體,不能割捨,無法放下,無論寒暑,勤學苦練。我們一到節假日就迫不及待的休閒娛樂、放飛心情;而他們,一旦放下手中的樂器,就會莫名的心慌。這樣的樂手在一個交響樂團裡,不算替補,至少也得有60人。也就是說,你聽到的每一部交響曲,光是演奏者學習的時間成本,至少也凝結了600年的光陰。
  難道你就不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作品,值得我們如此投入、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嗎?學音樂這事,在如今這個年代並不算小眾,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每天晚上在我住的社區轉上一圈,能聽到彈鋼琴的、吹小號的、拉小提琴的……感覺離組一個管弦樂團也差不多了。
  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已經成了家長的自覺,現在更加普遍的問題是,孩子不喜歡練琴怎麼辦?我有一位教鋼琴的朋友,曾講了這麼一段她與學生的對話:
  「學鋼琴是為了什麼呀?」
  「考檢定!」
  「考完檢定之後呢?」
  「當鋼琴老師,教別的小朋友考檢定!」
  乍看之下,這是童言無忌、天真爛漫,不過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在許多家庭中,演奏樂器是被當成一門技術、而不是藝術來學習的。說真的,沒有哪種樂器是能夠輕鬆學會的,練習過程必然充滿了重複、乏味和痛苦,你根本沒辦法讓孩子愛上一種樂器。但是,你可以讓孩子愛上音樂。當然,更可靠的方法是,你和孩子一起愛上音樂。
  那麼,要怎樣開始欣賞古典音樂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欣賞古典音樂確實與聽流行歌曲有很大不同。本書第1章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即我們提到「古典音樂」時究竟指的是什麼,又該如何去音樂廳欣賞古典音樂等。但這並不代表古典音樂僅存在於音樂會與錄音之中,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潛入我們的生活。
  舉個例子,熱門電影中出現的古典音樂,一直是我一個重要的選題素材。為了搜尋方便,我寫了個網路爬蟲(web crawler),將電影資料庫中所有用到古典音樂的電影全都抓取了下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在一共取得的15,276筆資料中,涉及古典音樂的電影有9,590部──這還是在僅爬取最受歡迎的50位作曲家的情況下(詳細內容參見本書第4章)。換句話說,只要看電影,幾乎就能聽到古典音樂,只是你可能沒有覺察到它而已。這個問題更合適的問法應該是:「怎樣才能感知到我們身邊的古典音樂?又怎樣能以此為切入點,欣賞古典音樂呢?」
  這就是本書的寫作目的了:將音樂作品放回到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與其他藝術形式相參照,理解不同時代的音樂風格(第2章),還原作曲家和作品創作的故事(第3章),再現其出現的場景(第4章)。至於這些音樂作品聽起來如何,又有什麼意義,應該由聽眾自己感受。掃描本書附錄的QR Code,可以聆聽推薦曲目,在相關章節一邊閱讀,一邊享受作品本身。此外,書中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無法準確列出出處,盡請諒解。
  希望本書能夠開啟你在古典音樂宇宙中的漫遊之旅,發現屬於你自己的那片星空。祝大家賞樂愉快!
作者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開始聆聽
何為古典音樂?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舉個例子,由正規管弦樂團演繹的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這當然是毫無爭議的古典音樂。可是,如果把它改編成重金屬風格,那還叫古典音樂嗎?再有,使用古典編製演奏的現代音樂,如鋼琴加管弦樂團演繹久石讓的《龍貓》主題曲,可以稱之為古典音樂嗎?
  在正式展開討論前,首先要明確一點,「古典音樂」這個詞,本就是人為定義出來的。它具體指代的是什麼,並不影響你對於音樂的欣賞,只會在你與別人的溝透過程中產生一點點可以忽略不計的麻煩。因而下面的所有文字,只是為了讓大家弄清這些「分歧」產生的原因,從而更加包容別人與你不一致的看法,而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因為這個結論根本不可能存在。
1.「古典音樂」與「Classical Music」
  中國古代究竟有沒有「古典音樂」?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古典」這個詞彙,把它當成「過去的、古時候的、正統的」解釋,那麼《高山流水》、《陽關三疊》等中國古樂,都可以算作古典音樂。
  可是如果我們討論的「古典音樂」指的是「Classical Music」這個英文詞彙的中文翻譯,那麼中國的古樂不能算是古典音樂。當「Classical Music」用於指代起源於西方的傳統音樂形式時,包含了從11世紀到當代,特別是西元1600年到1925年這段時期的藝術音樂。這段時期也被稱為「共曉時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從字面上理解,這段時期作曲家們所遵循的技法和原則基本一致。正因如此,這類音樂可以被劃分為一個門類,也就是最通常意義上的古典音樂。
2.「古典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
  從11世紀到當代,在如此漫長的一段時間中,作曲家們雖然沿襲著基本一致的創作技法,但每個時期的音樂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人們進一步細分,又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期音樂
  中世紀(Medieval)(500—1400)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1400—1600)
  共曉時期
  巴洛克時期(Baroque)(1600—1750)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1750—1820)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1800—1910)
  印象主義時期(Impressionist)(1875—1925)
  20世紀音樂(1901年至今)
  仔細看,其中西元1750年到西元1820年這段時間的音樂,被劃分為「古典主義時期」。混亂又來了,「古典音樂」中還包含了一個「古典主義時期」。這個麻煩,不光我們頭痛,西方人自己也經常搞不清。解決方法是,要麼小心的加上「時期主義」以示區分,要麼根據上下文判斷。
  這裡還有兩個小問題需要說明一下。首先,這些時期的演進,不僅僅存在於音樂領域,在所有的西方藝術領域如繪畫、建築、雕塑等,都能找到其對應的風格。其次,雖然時期是按照時間劃分的,但並不是說作曲家一定要創作屬於「自己時期」的作品。例如19世紀的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雖然活躍於浪漫主義中期,但他的主要作品卻是古典主義風格。
3.「古典音樂」與「經典音樂」
  因此,不少人認為應該將「Classical Music」翻譯為「經典音樂」,以明確其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區別。我曾經是支持這種做法的,包括我自己的專欄,早期的文章用的也都是「經典音樂」這個詞彙。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經典音樂」這個詞,比「古典音樂」引起的麻煩更多。例如《張國榮經典歌曲》算不算「經典音樂」?按照我們前文給出的定義,肯定不算;但你敢說張國榮的歌不是經典嗎?
4.「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
  「古典音樂」如今還存在嗎?當然存在!幾百年前大師們留下的技法和理論,是我們今天創作音樂的基石。古典音樂一直在發展演變,爵士、藍調、新世紀、重金屬……我們今天聽到的所有音樂中,都能找到古典音樂的影子。一份針對六個國家、三萬六千人的調查報告指出,有相當多莫札特的樂迷,同時也是重金屬音樂的粉絲。
  反過來,現代音樂理念也一直在影響著古典音樂。蓋希文(George Gershwin)、蕭士塔高維奇(Maxim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都曾將爵士樂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以華格納為代表的一批後浪漫主義作曲家們,總是嫌管弦樂團的低音聲部聲音不夠低,於是發明了各種別出心裁的巨型樂器,以至於演奏起來整個音樂廳就像地震一樣。如果他們生於當代,絕對是優秀的重金屬樂手。
  一直遵從傳統創作古典風格音樂的作曲家,如今也大有人在。只是現在這個年代,可供人們選擇的音樂形式實在太多,他們的作品我們不常聽到罷了。
5.我的觀點
  「古典音樂」究竟是什麼?有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對於古典音樂的認識和看法。好在我們對於這個詞的核心理解還是一致的,至於那些分歧和爭議,隨它去吧。你不必非得與別人的看法相同,也沒有必要讓別人接受你的理解。我們創造「古典音樂」這個詞,不是為了糾結字義,而是為了溝通方便。當你發現有一天用這個詞跟別人溝通時產生了太多的麻煩和障礙,那麼換一個更加合適的詞指代就好。
  用來爭議「我的『古典音樂』是不是你的『古典音樂』」的時間,足夠我們欣賞不少美妙的音樂了,不是嗎?
開始欣賞古典音樂
  開始欣賞古典音樂,是一件既不容易,又很容易的事情。不容易,在於古典音樂與我們熟悉的文化環境有著相當遙遠的「文化距離」,真的深入需要惡補許多背景知識;很容易,在於欣賞音樂是人的本能,在這個層面上,古典音樂沒有任何門檻,哪怕你完全不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也未嘗不可。
  如果你是一個真心希望接觸並了解古典音樂的初學者,建議還是按照欣賞音樂的自然過程,遵循自己心靈的指引,找到一個切入點,用心聆聽,認真探索,不要為別人的意見所左右。畢竟你要做的是欣賞音樂,而不是學習音樂,這兩個過程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當然,關於古典音樂的一些基礎知識還是要了解的。這裡再強調一次,一定要聽從自己內心的指引,音樂是你自己覺得好聽才好聽,而不是別人告訴你好聽就好聽!
  舉個例子,你覺得韋瓦第的《四季》不錯,然後去搜尋了它的相關資料,知道了韋瓦第是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接著你又順勢開始了解巴洛克風格的其他作曲家,於是找到了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發現了巴哈就發現了一片汪洋。再去找一些巴哈的曲目來聽,進一步探索,你會發現巴哈的作品除了一些很好接受的鋼琴、室內樂之外,還有大量的聲樂作品。之後,你發現大家說《b小調彌撒》是巴哈聲樂的代表作,找來一聽,覺得很難理解。這時你可以先放下,別人說這部作品偉大,你卻無法接受,可能只是因為你現在還不能理解它。於是從聲樂這方面入手,你找到了韓德爾《彌賽亞》(Hallelujah)中的《哈利路亞大合唱》、莫札特的歌劇詠嘆調、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等等。再去了解這些作曲家的生平,於是你進入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完全無視所謂的「版本比較」,一來能拿出來錄音的基本上不會太差,二來如果連一個版本都還沒聽過,也談不上「比較」二字。
  總之,揀你喜歡的聽,形成你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力才是最重要的。再次強調,不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否則聽音樂就成了閱讀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你對古典音樂的知識會漸漸累積,也會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作曲家和曲目,這時你就有能力探索不同的錄音版本了。
  以巴哈的《哥德堡變奏曲》為例,如果你喜歡這部作品,就去盡力收集能找到的所有演奏版本。你會發現,當你對一部作品足夠熟悉時,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真的有很大的差別,甚至同一位演奏家在不同時期的演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格連.古爾德(Glenn Gould)1980年代的錄音和1955年現場音樂會的錄音相差就非常之大,然後你就又找到一個理由去了解古爾德的一生……
  此外,音樂是藝術的一種,必然有它的外延,想要對古典音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就免不了要去鑽研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甚至學習相關的語言。例如巴洛克不僅僅是音樂風格,也是繪畫和建築風格;印象派音樂直接就是從繪畫中得來的靈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12序曲》、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七號「列寧格勒」交響曲》、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的《第九號「自新世界」交響曲》等,如果不放到特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欣賞,基本上也只能聽到皮毛。
  總之,形成自己的鑑賞力和判斷力,真正熱愛和不停探索,這才是欣賞古典音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