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碼: 亂世藏金, 盛世藏玉 中國玉文化
作者 | 朱怡芳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文化密碼: 亂世藏金, 盛世藏玉 中國玉文化:時至當代,玉的傳統無不帶有遠古時期玉文化神性的印記。上古先民將玉石做成酋長的「神器」?古代上流社會以玉作為「明信之物」 |
作者 | 朱怡芳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文化密碼: 亂世藏金, 盛世藏玉 中國玉文化:時至當代,玉的傳統無不帶有遠古時期玉文化神性的印記。上古先民將玉石做成酋長的「神器」?古代上流社會以玉作為「明信之物」 |
內容簡介 時至當代,玉的傳統無不帶有遠古時期玉文化神性的印記。 上古先民將玉石做成酋長的「神器」? 古代上流社會以玉作為「明信之物」?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玉器成為標識偽等級地位的符號? 玉文化傳統的三個歷史階段: ■神人結體與宗法結構的遠古傳統階段 基於自然崇拜,人們將玉石視為具有神靈之性的神、神物。 「天」有著與玉石相似的顏色和質感,所以「事玉」就是「事神(天)」。 黃帝時期,權力階層的巫覡把玉與神靈聯繫在一起,為玉增添諸多神祕的色彩。這種神祕的、具有靈性的意味是巫覡賦予的,玉自然成為他們事神、媚神的必要工具。 重要的玉神器很有可能是由巫覡自己製作並獨自享用。他們透過將神物的意義解釋權集中到自己手裡,成為權勢話語的持據者。 ■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的古典傳統階段 在等級分明的傳統社會,玉文化體系中的雅與俗、貴與賤、尊與卑等對立關係的概念與符號表徵文化的合法化與文化的統治都是依據對比性實踐而形成的。 自春秋至明清,中國在延續、變化的遠古玉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了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的古典傳統,其社會政治基礎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結構體系。 統治階層世代維繫的穩固的社會政治結構使玉器承載的權力意志也呈現為結構化的表述,亦成為一種權勢話語。 ■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的現代傳統階段。 玉石製品逐漸成為普遍的時尚消費品,它是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甚至社會資本結合的商品。 在現代傳統的時尚意象中,每個社會階層均享有不同層次的玉石商品的權利。不同經濟水準、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透過購買、收藏、把玩、饋贈,從而擁有玉器的使用價值、象徵價值。 大眾消費消解了傳統玉文化的經典性、神聖性、少數階層的占有性,同時弱化了傳統玉石符號的尊貴屬性,但是玉石原初的「神性」在新的社會情境中得到延伸,經典性也得到重新詮釋。 歷經遠古、古代進入現當代,玉石及其製品正走向時尚與消費的時代,並逐漸成為大眾尋求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的文化符號。
作者介紹 朱怡芳朱怡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英國愛丁堡大學訪問學者,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目前主要從事設計與手工藝歷史及理論研究、工藝美術相關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玉石文化研究及創新設計。發表有《製造業的未來與手工藝教育》、《從手工藝倫理實踐到設計倫理的自覺》、《工藝美術批評邏輯體系研究》、《論傳統工藝美術生產要素》、《中國玉文化傳統研究》、《中性產業:傳統工藝美術界定與產業系屬的新思考》、《用物者與造物者的話語權》等論文和譯文30餘篇。
產品目錄 序引言第一章 緣起與意義一、當代中國的玉文化現象二、文化研究與「玉學」理論三、核心價值與哲學意義的再認識第二章 視角與方法一、中國外研究概況(一)歷史文獻及研究概況(二)當代研究現況二、概念界定與範疇(一)玉與玉石、玉文化與石文化的區別與聯繫(二)玉文化傳統的劃分(三)「克里斯瑪」特質的傳統三、總體與微觀結合的出發點四、三條脈絡五、研究方法與理論(一)相關文化學、社會學研究理論社會文化變遷與實質性傳統理論本土化與地方性知識理論3.時尚與消費文化理論(二)田野考察方法(三)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的創新第三章 遠古傳統:從神人結體到宗法結構一、從石器到玉器(一)神靈之石與玉石分化1.因自然差異性與獨特性產生的分化2.因意義賦予產生的分化(二)鬼斧神工1.鬼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神工:史前玉工二、混沌至清晰:原初信仰到宗法的視覺角色轉變(一)生產與生活中的角色混同1.視者眼中的玉製生產工具2.視者眼中的神物(二)宗法制度下的被視者三、神人結體與原始宗法之關聯神人結體唯玉為葬[53]神人結體的能者:巫2.神人溝通的媒介:玉(三)神徽與威權1.祖宗與神靈形同質異2.威權與職能分化四、宗法玉製:宗法結構的產物(一)尊親明信(二)禮化制式(三)唯德理想第四章 古典傳統: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一、權勢話語:權力意志的結構形式(一)權勢話語的構成基礎1.穩定的傳統社會構成2.依附性權勢關係3.權力分化與權勢消長(二)權勢話語的轉移1.資源與商品的空間轉移2.從贈與到保存(三)權勢話語的表達1.合法化的符號體系2.權勢話語的存在狀態二、比德符號:價值觀念的詮釋(一)比德價值觀念的歷史發展及意義(二)比德符號的意義衍化1.比德符號之於「君子」三、透鏡觀看:時空與社會場域中的閱讀(一)時空維度下的裝飾1.玉石關乎身體2.玉石裝飾身體的佩戴物3.玉石裝飾身體存在的社會生活場所4.玉器本身的時空意義(二)社會場域中的身體與身分1.社會場域中的文本特性2.陳設品的看3.佩飾的被看4.詩詞銘刻與吉祥瑞語四、自我技術:工匠技藝傳習中的道德實踐(一)「玉不琢不成器」:思索與比德的倫理學意義(二)建構並統一於傳統的利益獲得:亞里士多德和麥金泰爾實踐倫理學(三)從外向的規訓到內向的控制:福柯治理自身道德的自我技術(四)平衡自我意願和社會責任:「好」和「壞」的矛盾統一第五章 現代傳統: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一、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經濟的民主化進程(一)動盪時期的分散模式:傳統的穩定存在(二)特殊時期的合作化模式:歷史任務與傳統的轉變(三)改革開放時期的集散模式:大眾意向的傳統方向二、時尚的符號:玉文化的民主化發展(一)工藝技術與商人的策略:生產為主的現代時尚(二)從精英到大眾:時尚消費者的身分與地位(三)從匿名到署名:設計身分的凸現與職業身分的多重化三、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當代玉文化的權勢話語(一)田黃之金:當代玉石經濟資本(二)無價之玉:文化資本及其投入1.文化資本的存在形式2.文化資本的投入3.文化資本的持有者四、傳統玉德觀念的轉變:德符之辨(一)「符」與審美觀念的變化1.自然美——基於原石的設計與巧作2.形制與生理、心理空間關係的變化(二)「德」與價值觀念的變化(三)德符之辨1.「德」「符」並重2.首「符」次「德」五、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當代玉雕的批評實踐(一)當代玉雕的品評慣習(二)創作實踐中的批評意識(三)概念重釋下的文化自信附錄A 五代後唐之後有關贗璽、疑璽歷史記載[1]附錄B 《長物誌》[1]與《閒情偶寄》[2]關於玉石物品的品評附錄C 人物訪談及評述附錄D 特色產業基地的資源開採、利用和保護等狀況[1]附錄E 中國主要玉石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狀況附錄F 觀察記錄附錄G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藝雕刻(玉石類)名單[1]附錄H1984年與2005年傳統工藝美術玉石雕刻類省市分布情況以及2006年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玉石雕技藝項目[1]附錄I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產業基地文化策略[1]結語參考文獻後記
書名 / | 文化密碼: 亂世藏金, 盛世藏玉 中國玉文化 |
---|---|
作者 / | 朱怡芳 |
簡介 / | 文化密碼: 亂世藏金, 盛世藏玉 中國玉文化:時至當代,玉的傳統無不帶有遠古時期玉文化神性的印記。上古先民將玉石做成酋長的「神器」?古代上流社會以玉作為「明信之物」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5166755 |
ISBN10 / | 9865166755 |
EAN / | 9789865166755 |
誠品26碼 / | 2682048569008 |
頁數 / | 322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6.1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引言
第一章 緣起與意義
一、當代中國的玉文化現象
二、文化研究與「玉學」理論
三、核心價值與哲學意義的再認識
第二章 視角與方法
一、中國外研究概況
二、概念界定與範疇
三、總體與微觀結合的出發點
四、三條脈絡
五、研究方法與理論
第三章 遠古傳統:從神人結體到宗法結構
一、從石器到玉器
二、混沌至清晰:原初信仰到宗法的視覺角色轉變
三、神人結體與原始宗法之關聯
四、宗法玉製:宗法結構的產物
第四章 古典傳統:權力意志與比德理念
一、權勢話語:權力意志的結構形式
二、比德符號:價值觀念的詮釋
三、透鏡觀看:時空與社會場域中的閱讀
四、自我技術:工匠技藝傳習中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現代傳統:大眾消費與時尚意象
一、分散—合作化—集散:玉石經濟的民主化進程
二、時尚的符號:玉文化的民主化發展
三、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當代玉文化的權勢話語
四、傳統玉德觀念的轉變:德符之辨
五、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當代玉雕的批評實踐
附錄A 五代後唐之後有關贗璽、疑璽歷史記載
附錄B 《長物誌》與《閒情偶寄》關於玉石物品的品評
附錄C 人物訪談及評述
附錄D 特色產業基地的資源開採、利用和保護等狀況
附錄E 中國主要玉石特色產業基地的產業狀況
附錄F 觀察記錄
附錄G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藝雕刻(玉石類)名單
附錄H
附錄I 近年主要的玉石特色產業基地文化策略
結語
一、開啟神性和宗法的遠古傳統
二、樹君權德威符號的古典傳統
三、強「利」「欲」而弱「德」「信」的現代傳統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二、外文文獻
後記
內文 : 內容連載 俗話說「亂世藏金,盛世藏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中國已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收藏者更達7000萬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收藏品市場中,玉器商家隨處可見;在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及精品展、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北京古玩博覽會等一系列文化展覽活動中,各式各樣的玉器作品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如果說十幾年前玉器收藏還是一種「專業」收藏,即只有玉器收藏者在買玉的話,那麼現如今,玉器收藏已不再僅為專業收藏者所獨享,玉器收藏似乎進入了大眾化收藏的時代。
不但如此,形形色色的比賽、展覽(銷)會、博覽會逐年增多,既有行業形式與規模的,又有地方性質的,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已舉辦六屆,行業組織的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評選已舉辦十六屆、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暨「百花玉緣杯」評獎已開展十二屆。除此之外,各類展覽,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已舉辦十八屆,國際珠寶首飾博覽會(上海)、中國國際珠寶展(北京)、國際珠寶展(武漢)、中國國際黃金珠寶玉石展覽會(上海)等大規模性質的展會也都每年定期舉辦。與此同時,各地方為了宣傳特色玉文化以帶動產業經濟,也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展銷會或文化節,如「南陽玉雕文化節」「新疆和田玉石文化旅遊節」「梧州國際寶石節」「山東藝術品收藏鑒賞交流博覽會」等。
此外,與玉石相關的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所、研究中心、商會等機構也在近十幾年紛紛成立,正規的珠寶玉石鑒定(檢測)中心在各地均有設立,而拍賣公司則為玉石藝術品的市場流通與消費提供了特殊管道。《2005年古董拍賣年鑒(玉器類)》統計表明,有40餘家拍賣公司參與玉器類藝術品拍賣。尤其是在網路消費的快速發展下,玉石產品、藝術品的網站經營比例和拍賣交易情況越來越多。
為了使大眾消費者更廣泛地獲得玉文化(如收藏鑒定、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書刊報紙、影音製品、網路多媒體成為相關知識及訊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這些方面的文化資本投入也在逐年成長。就中國關於珠寶玉石首飾的書刊、網路媒體推廣來看,以收藏鑒賞、拍賣與市場資訊、企業經營管理、專業鑒定、資質培訓等方面的內容為主。
玉石工藝文化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措施中得以正名和發展,例如作為歷史聞名的岫岩玉雕、阜新瑪瑙雕刻、揚州玉雕以及酒泉夜光杯等的製作技藝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十年來,玉石工藝品作為中國大部分地區均設的工藝美術品生產項目逐漸轉變形成特色產業集散地的模式。不僅如此,中國的一些玉石產業集散地也在推廣傳統玉文化方面做了諸多工作,如玉石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貿易交流會等。此外,各大玉石產業特色基地以及一些主要的消費地區,也透過教育及專業鑒定等機構向社會培養、輸送一定規模的玉石經營、管理、銷售、設計、加工、科學研究、教育、評估、鑒定等方面的人才。
當代玉文化呈現出大眾消費與世俗化的特點,但在國家層面上,玉石藝術品依然作為象徵民族文化的經典被納入收藏或國禮贈送的範圍。在中國工藝美術館雕刻藝術珍藏品中,四件大型翡翠藝術作品就是國寶級的珍品(即《岱岳奇觀》山籽雕、《含香聚瑞》花薰、《群芳攬勝》花籃和《四海騰歡》插屏)。這四件翡翠珍品的原料重達800公斤,體量龐大,質地純正,技藝精湛。這四件珍品在團隊合作之力下完成,被列為國家「86工程」。此外,山籽雕《石刻聚珍圖》《漢柏圖》等作品也都是在企業的組織保障下,由職工合力完成的經典佳作。
總體看來,在當代,玉石工藝品從宮廷走向民間,完成了作為大眾消費商品的轉變歷程。玉石商品化使得評價經典的門檻降低,大眾消費的玉石工藝品、收藏品漸增。需要指出的是,世俗化的玉石產品不一定都是粗製濫造、假冒偽劣的產品,其中也不乏精細製品,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社會文化現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將玉石產品使用對象的身分、職業、文化教育、社會地位、地域、民族信仰等內容作為生產銷售環節初始必需考慮的重要因素,這在古代是沒有的。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費群體由精英至中產再到民眾,這個逐步擴大的群體呈現多樣化和複雜化的結構特徵。另一方面是在迎合市場需求的過程中,持有手工技藝的設計者(玉匠)對自己固持的本土文化亦有主動的取捨,從而形成一種「我們的而不是他們的藝術」的主張。這在諸多玉石設計品類和產品的藝術形式中亦有表現。玉器藝術所謂京派、海派、揚派、南派等地域藝術風格的劃分,即是這種主張的反映。可以說,在當代,玉石產品、藝術品是融合了傳統宮廷藝術、文人趣味、民間工藝的綜合體,它具有既經典化又世俗化的藝術特點與文化內涵。
最佳賣點 : 歷經遠古、古代進入現當代,玉石及其製品正走向時尚與消費的時代,並逐漸成為大眾尋求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的文化符號。大眾消費消解了傳統玉文化的經典性、神聖性、少數階層的占有性,同時弱化了傳統玉石符號的尊貴屬性,但是玉石原初的「神性」在新的社會情境中得到延伸,經典性也得到重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