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 誠品線上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作者 劉鐵忠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在報刊發表的部分散文和最近寫的一些散文、雜感,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愛情婚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在報刊發表的部分散文和最近寫的一些散文、雜感,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愛情婚姻」、「今非昔比」、「萬象雜談」、「感悟人生」八個部分。文字樸實親切,情感真摯,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之生活經歷、所見所聞、感受感想,可以說是歲月的河流中泛起的一朵浪花。還能看得進去閒書的人不妨一讀,感受一個時代普通人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甚至可以通過作者母親的經歷,把目光引向歷史的深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鐵忠男,1954年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70年下鄉.1978年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至今。中文本科學歷。自2001年開始在報紙副刊發佈表散文200餘篇,有些被大鵬語文網等多家網站轉發,也有的被龍源書刊網、《讀者》鄉土版採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關注社會人生 抒發真實情懷往事悠悠滄海桑田話膠州故鄉的河垂釣悲歡憶童年童年與蟬童年瑣憶雨中的夢貧困年代鄰里親中秋節瑣憶桃花印記過去的出門以前的串門久違的燕子消失的大雁雪天的懷念夏夜納涼膠州一帶的炕席遠去的馬車溫馨親情八叔和八嬸的故事四外婆的思念可憐天下父母心懷念父親母親的寄託母親與月份牌母親的帳本母親的「老一輩的古語」母親的經歷、見聞聽母親講牌坊的故事母親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過年歸來人孤獨母親臥床百日散記依戀老家是因為有父母在過年上墳憶母親回憶母親病中憶母親給母親上三年墳女行千里父擔憂外孫女初到人間兩歲多的外孫女是個小大人生活詠嘆高中校車上的眾生相北京地鐵早高峰呼吸不暢去求醫外鄉人談濟南話鄉音濟南的春天夏日的濟南我二哥的業餘拾荒地攤一瞥股民的眾生相股市是天堂也是地獄娃娃車與輪椅逃離飯莊男人女人女人的溫柔女人的心態女人的姿色與風情色與性男人好色鹹豬手打情罵俏男人有錢就變壞漂亮女人故事多紅顏薄命男女之間的壞與愛虐戀心理愛情婚姻愛情愛情詞典女大愁嫁男女般配嫁人要嫁給一個深愛你的人情愛中的吸引與距離怨婦是來自另一種不般配戀愛婚姻中的蹺蹺板怕老婆女怕嫁錯郎離婚現象今非昔比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記憶裡的冬天與現在的冬天曾經難熬的夏夜今非昔比話購物時代變遷說穿衣曾經的蛔蟲、蝨子、跳蚤、臭蟲過去的狗和現在的狗從筒子樓到單元房從茅房到洗手間從燒煤到用燃氣從公共澡堂到家庭淋浴從自行車到家庭轎車過去的錢與現在的錢曾經被扭曲的靈魂萬象雜談我看中國足球快生活下的文化品味高中裡的職稱、研究成果及其他窮人與富人談懶惰中國菜口福與殺戮酒在生活中的角色談吃相吃態不單是個禮儀問題面子從狗的名聲看社會文化談識時務者為俊傑臉的豐富含義談人情人際交往認識你自己得與失孝敬父母教育孩子換位思考傳統文化與競爭意識從《孔融讓梨》談道德教育感悟人生人生詞典人生感悟人生簡歷人生觀與價值取向長壽與健康死亡的憂患意識站在生命的歷史長河中看人生人的情緒是一條正弦曲線幸福是什麼享福與幸福朋友三味錢財在每個人心中的份量想得開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心理平衡珍惜你的擁有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習慣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從燕子和麻雀看有用和無用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作者 / 劉鐵忠
簡介 /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本書匯集了作者歷年在報刊發表的部分散文和最近寫的一些散文、雜感,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愛情婚姻」、「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5630454
ISBN10 / 9575630459
EAN / 9789575630454
誠品26碼 / 2681571650009
頁數 / 52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關注社會人生 抒發真實情懷
劉鐵忠的散文集《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寫的是他的生活經歷及所見所聞,感受感想,可以說是歲月的河流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先生認為:「散文的一個重要元素,即以 『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散文必須以真面目對待讀者,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偽。」然而,在當下,有些散文作者追風成癮,驅趕時尚,以所謂「私人話語」為底氣,揮筆虛構散文內容,寫成了四不像的東西。劉鐵忠的散文寫作,堅持傳統散文的創作方法,繼承傳統散文「文以載 道」的精髓,在「散文是真實的藝術」這一創作原則的指引下,以真實 為經,以真情為緯,編織出了他筆下的一個個五彩繽紛的散文世界,一段段令人蕩氣迴腸的生活短片,一縷縷使人肝腸寸斷的母子親情,一齣齣令人忍俊不禁的調侃場面,一篇篇讓人拍案叫絕的妙文佳作。我與鐵忠是近十年的筒子樓鄰居,兩家相處得非常融洽,至於對鐵忠的印象,那就是他為人忠實厚道,沉默寡言。九十年代初,偶然看到了他的作品,令我對他刮目相看。後來因為各自搬家,日子久了難得相見,有時在報端見到他的文章,很為他高興,並時常勸他出本書吧。去年冬天,他把五大本沉甸甸的初稿送給我,我一本一本地認真讀,甚至出差時也把它們帶著。讀著那些充滿真情而又生動如畫的作品,我時而為他對父母的那份親情而流淚,時而為他對高中中評職稱、寫論文的諷刺而會心一笑,時而為他對社會上的那些眾生相的描繪而點頭稱道,時而為他那種以調侃的口吻對醫護人員隨口開價的質疑而欽佩…… 散文是真實的藝術,正是基於對生活的觀察,對往事的回憶和對親 人的感恩,作者如數家珍一般,將那些疊印在心中的畫面一頁頁展示在 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戀愛婚姻」、「今非昔比」、「萬象雜談」、「感悟人生」八個部分。「往事悠悠」記錄了作者有趣的童年。讀者在知了、 燕子、大雁、桃花,以及聽雨、看雪等景物中,感受到身處大自然中的快樂。另外還有那些左鄰右舍的清晰記憶,雖寥寥數筆,人物形象生動 鮮明,呼之欲出,讀來令人興趣盎然。其中《童年瑣憶》真實再現了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的生活。透過作者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那個 年代真實的一面: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絕收,食物的極度匱乏,生活的萬般艱辛,以及人的頑強的適應和生存能力。作者經歷了那段忍饑挨餓的苦難年代,但文字中卻沒有流露出怨天尤人的憤懣,而是以理性的態度做出了客觀的解讀。「溫馨親情」中寫母親的文字,感情飽滿,情 真意切,讀來令人動情、流淚,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感情細膩,充滿愛心,善良睿智的母親,以及在母愛的溫暖中成長起來的作者。「生活詠嘆」則寫了大千世界中一些令人好奇、好玩而又有趣的事情,其中也有著幾分艱難與苦澀。在《我二哥 的業餘拾荒》中表現了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他們雖然過著苦日子,但很開心,很滿足;他們半夜起來撿廢品,但在利益面前又表現出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心地。比如,「我二哥就推測:那天之所以撿到了19個塑膠瓶子,是因為老太太沒去。她為什麼那天沒去呢?也許她生病了,也許 是因為那天半夜下了一場大雨,老太太怕摔著不敢去。看來老人的日子過得也挺艱辛,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兒女贍養……我二哥對我二嫂說:『以後我們不要再掛記著垃圾桶裡的那幾個塑膠瓶子了。』」話語間流露出對老太太的同情和關愛之心。「男人女人」和「戀愛婚姻」探討了 一些男女之間心靈及情感的祕密,其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語句,比如在 《男女般配》中寫道:「男女雙方所追求的,恰好正是對方所具有的。」這應該是「男女般配」準確的定義。另外如「女人的姿色只不 過能讓男人看了賞心悅目,而風情萬種才能使男人迷戀。」「如果她 不對你搔首弄姿,亂拋媚眼,回眸一笑,賣弄風情,那就不會偷走你的心。」「當愛慕者遭遇了美女那種勾魂攝魄的目光時,心跳會忍不住加快,思維會暫時混亂,事後又會想入非非。」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之間的祕密。
在當下拜金主義 盛行,道德嚴重滑坡的大環境下,作者以溫和其外,堅定其中的述說,喚醒了人們的良知,明辨了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作者引用了亞當•斯密在談到高尚的美德時說:「人性之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就在於克制我們的自私心,同時放縱我們的仁慈心;而且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從作者的這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對信念的堅守,對理想、信仰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在「感悟人生」中關於生命的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態度,我覺得都有獨到之處和創新之點。
散文的感人之處在於真情實感,散文的審美愉悅在於語言的美感。作者在這兩方面結合得比較完美。散文寫作雖然以「我」為中心,但又不同於當下流行的所謂「私人寫作」或者「私人話語」的熱點。純粹個人的情緒流水帳,完全屬於個人的恩怨得失,私人空間裡的那些雞零狗碎的瑣事,癡人說夢般的意識流囈語,只適合「孤芳自賞」,而不適合拿出來示人,因為在生活快節奏的當下,誰有閒心去關注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散文寫作只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才能貼近讀者。讀鐵忠的散文,無論是「憶舊」,「談 時代的變遷」,還是「看風景」,「觀世態」,無不流露出對於自然、 社會、人生、人性,以及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和關懷,很容易讓讀者產 生共鳴。如「那些家有空調,出有小車,在公司裡吹著涼風的人們,看看那些在滾燙的馬路上騎著三輪,汗流浹背地匆匆走過的送水人;還有 在烈日暴曬下的建築工地上,那些揮汗如雨的農民;以及在街頭巷尾冒著酷暑,守著一車西瓜叫賣的農民兄弟,實在沒有理由抱怨天氣的炎熱。」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而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關愛他人;而人世間有了相互之間的愛,才能產生情感上的 共鳴,才能讓人感到溫暖。」作者的真情表露,喚醒了人們沉睡的愛,並把這種愛的呼喚引申到社會意義。這種「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當下,實屬難能可貴。

王景科(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寫作學會會長、博士生導 師)

往事悠悠
一個人的童年屬於大自然。下河撈魚摸蝦,扛著桿子黏知了,做個彈弓打麻雀,看看天空中比翼雙飛的燕子,聽聽排成隊的大雁發出的「嘎嘎」的叫聲,都有無限的樂趣。等到長大成人了以後,感興趣的就是人世間的故事了。回望流逝的歲月,快樂的是童年;充滿夢想的是青春。

滄海桑田話膠州
我的故鄉膠州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 這裡刀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三里河文化。
膠州灣以膠州命名,但現在的膠州城區已經離大海很遠了。小時候聽老一輩的人說,早些年,膠州灣的漁船可以沿著雲溪河逆流而上,大魚市街曾經有卸魚的碼頭。可從我記事起,雲溪河裡連一隻小舢板也沒見過,更別說海上的大船了。據考古專家推測,距今5000年前的膠州灣的海域面積大約有1000多平方公里,而2003年測量的膠州灣的海域面積僅有362平方公里。歲 月變遷,滄海桑田。蔚藍色的大海在不知不覺中已離膠州城區漸行漸遠。古代膠州瀕海而居,漁業發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在《三里 河遺址出土的魚骨、魚鱗鑒定報告》中指出:大汶口文化時期的三里河人,能捕撈到外海中游速很快的白鱗魚和鮁魚,證明他們的捕撈工具已經很先進。 隋唐至北宋末年是膠州的鼎盛時期,有著「千年商埠」的美譽。今日的膠州在當時被稱之為板橋鎮,是全國五大商埠之一、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板橋鎮面積很大,鎮裡商賈雲集,酒肆客店隨處可見。雲溪河上來自高麗、日本及南亞等國的商船穿梭往 來,一派繁忙景象。據《麗宋貿易小考》統計:北宋年間居住在板橋鎮的高麗商賈、僑民近10萬人。另外還有大量日本及南亞的商賈、僑民。由此可見,當時的商貿非常興隆。而1996年在一處建築工地上的意外發現,也可以推測出當年的繁華與富足:挖掘機在施工中從地下5米深 處挖到了大量鐵塊,共計30多噸,後經文物專家的辨認,原來是北宋時期流通的鐵錢幣。30多噸鐵錢幣該有多少枚?在當時的價值一定是個驚 人的數目。古代繁華的膠州因為大海的東去而日漸衰落,但也留下了她曾經繁華的蹤跡。我們從膠州的老街名就可以看出當年商埠林立的景象:如我家附近的大魚市街、小魚市街、山貨市街、果木市街、鐵市街、錢市街、糧食市街、劈柴市街、舊驢市街等等,可見當時的整個膠州就是個大商埠。而膠州的老居民也大多是手工業者和小商小販。我的老街坊就有開鐘錶鋪的、鐵匠鋪的、木匠鋪的、篦子鋪的、蒲包鋪的、裁縫鋪的、剃頭鋪的等等。而我家則是開油坊,賣瓷器的。曾經的繁華與富足給膠州這座古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產的「膠州大秧歌」就是在這種文化底蘊下孕育而成的民間文藝。膠州大秧歌有「擡重、落輕、走飄、扭腰」的特色。女角前傾、後仰、兩邊彎,形成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舞姿;男角動作瀟灑、剽悍、粗獷。清朝進士宋觀煒曾如此描述膠州秧歌,「緩舞清歌唱插秧,綺羅風散滿城香。誰家不惜金錢費,腰鼓輕鑼鬧一場。」而「綠楊城廓 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鄰。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圍住一團青」,表現的是人們摩肩接踵、爭睹膠州大秧歌的場景。 記得小時候,在每年的正月裡,街上就有扭秧歌的。男男女女都穿 得花花綠綠,在喇叭鑼鼓聲中,扭來扭去,熱鬧非凡。被列為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的還有「膠州茂腔」。膠州茂腔在膠州、青島一帶深受群眾喜愛,有民謠為證:「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意思是說,人們一聽到唱戲,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膠州茂腔的大特色是唱腔委婉幽怨,如泣如訴,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特別適合表現充滿悲劇色彩和感傷情懷的劇碼:往往是臺上唱戲,臺下哭泣,觀眾在悲天憫人中得到了心靈的淨化和美的享受。位於寺門首街的膠州劇場曾經是這座小縣城裡重要的娛樂場所。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當到了晚上,劇場門口來看戲的人吵吵嚷嚷、摩肩接踵;又加上賣瓜子的、賣海螺螄的、賣糖葫蘆的、賣高密蘿蔔的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可謂人聲鼎沸。劇場的後門就在我住的街上。晚上躺 在炕上,就聽到了一陣陣的鑼鼓聲。劇團裡的幾個名角,就像如今的影視明星,上了年紀的人們議論起來,津津樂道、如數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