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
作者 | 陳小沖/ 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界對古代的琉球為何地一直爭論不息。臺灣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張宋元以前的琉球即為臺灣,而梁嘉彬卻主張古代琉球從來不是臺灣!?另有 |
作者 | 陳小沖/ 編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界對古代的琉球為何地一直爭論不息。臺灣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張宋元以前的琉球即為臺灣,而梁嘉彬卻主張古代琉球從來不是臺灣!?另有 |
內容簡介 國際學術界對古代的琉球為何地一直爭論不息。臺灣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張宋元以前的琉球即為臺灣,而梁嘉彬卻主張古代琉球從來不是臺灣!?另有一些學者認為,古人所說的琉球,實際上包括臺灣島與沖繩群島。對學術問題眾說紛紜是正常的,筆者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臺灣古稱流求(或作流球),但在明朝建立後,琉球之名被沖繩群島的中山諸國所占用,臺灣反而被稱為“小琉球”,後改雞籠、東番、北港等地名,最後才被稱為臺灣。本文試圖探討流求之名在臺灣失落的原因和過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小沖現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臺灣研究集刊》常務副主編、教授。
產品目錄 臺灣:流求之名的失落--關於琉球與臺灣歷史的一種假說 荷據時期漢族移民與臺灣少數民族關係 清代中國向臺灣移民中的女性移民 臺灣的客家移民及其宗族文化--以彰化江姓「詒謀堂」為例 羅漢腳: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中的遊民問題 清代臺灣崩山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移民之間土地轉移研究--以古文書為中心的考察 晚清臺灣電報的創辦及割臺後中日間之交涉張之洞與反割臺運動關係考論 臺灣閩客關係中的義民因素 臺灣會館歷史沿革初探 日據時期福建在臺「華僑」析論--以福建省藏檔案資料為中心 梁啟超與臺灣的抗日民族民主運動 海峽兩岸媽祖信仰文化學術研究之探討 臺灣端午習俗與文化認同研究 附錄:近年來大陸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跋
書名 / | 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 |
---|---|
作者 / | 陳小沖 編 |
簡介 / | 臺灣歷史上的移民與社會研究:國際學術界對古代的琉球為何地一直爭論不息。臺灣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張宋元以前的琉球即為臺灣,而梁嘉彬卻主張古代琉球從來不是臺灣!?另有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7354242 |
ISBN10 / | 9577354246 |
EAN / | 9789577354242 |
誠品26碼 / | 2681553647003 |
頁數 / | 349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國際學術界對古代的琉球為何地一直爭論不息。臺灣著名教授中,方豪主張宋元以前的琉球即為臺灣,而梁嘉彬卻主張古代琉球從來不是臺灣!2另有一些學者認為,古人所說的琉球,實際上包括臺灣島與沖繩群島。對學術問題眾說紛紜是正常的,筆者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臺灣古稱流求(或作流球、瑠求、流虯),但在明朝建立後,琉球之名被沖繩群島的中山諸國所佔用,臺灣反而被稱為「小琉球」,後改雞籠、東番、北港等地名,最後才被稱為臺灣。本文試圖探討流求之名在臺灣失落的原因和過程。
古代閩人眼裡的「流求」和「蝦夷」
臺灣距中國的福建省最近,所以,古籍中的琉球是否是臺灣,首先要看閩人的觀點。在《隋書》、《元史》等古書中記載中國東南部有一大島,名為流求(或作流球、瑠求、流虯),它距福建很近。隋代福建名為建安郡,《隋書》記載流求國的方位:「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大業元年(西元六〇六年),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複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隋軍航海五日來到流求國,擄其民數千人而還。3文中的「義安」即嶺南的義安郡,其郡治在清代的潮州,位於臺灣的西南側。春夏之間,臺灣海峽盛行南風,由義安出發,乘南風向東北航行,一日夜便可抵達臺灣。隋代閩中與嶺南以梁山為界,而梁山在今福建雲霄縣之南。所以說,福建的東山縣和詔安縣,在隋代都是屬於義安郡管轄的。隋朝水師由義安郡港口出發,也有可能是從福建的東山島港口出發。順便說一句,清代施琅率福建水師遠征臺灣,也是從東山港出發的。
隋朝派兵到琉球擄掠人口,主要是想補充福建的人口。關於隋代從臺灣進入福建的人口,在明代何喬遠的《閩書》中尚留下記載:「福廬山……又三十里,為化南、化北二里,隋時掠琉球五千戶居此。化南里,則皇朝大學士葉向高之鄉。」4化北里與化南里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化」字,其意為:用中原習俗變化異鄉人。臺灣人在當時被當做夷人,所以要「化」之。《閩書》的記載也可得到宋代梁克家《三山志》的印證,據《三山志》,在福清縣境內,宋代有:崇德鄉的「歸化北里」、「安夷北里」、「安夷南里」,孝義鄉的「歸化南里」。5從其名字來看,它的得名應是安置流求來的夷人。其地位於福清半島,與臺灣隔海相望,用以安置臺灣移民,是很恰當的。6
以上史實表明,隋代水師發現琉球,與閩人有極大關係。從地理來看,隋代的流求即為今日的臺灣。例如,十九世紀末荷蘭學者施列格(Gustave Schlegel)在其《古流求國考證》一文中詳證隋代的流求即為今日的臺灣。日本學者村瓚次郎於大正七年發表《關於唐代以前之福建及臺灣》,其觀點與施列格相同。7這一觀點曾經得到多數中國學者的認同。當然,對這一問題,臺灣與沖繩學者也有自己的意見,他們有許多人都認為隋代的琉球即為今日的沖繩。國際學術界也有人贊同此說法。8實際上,沖繩群島與臺灣相比很小,不可能讓海師何蠻等人感覺其地有「幾千里」之長。所以,隋代的琉球不可能是沖繩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