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The Place 3: 屏東
作者 | 李取中/ 黃銘彰/ 編 |
---|---|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本地The Place 3: 屏東:出版起源:隨著時代的演變,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隨之改變,《本地》團隊希望透過系列刊物的製作,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 |
作者 | 李取中/ 黃銘彰/ 編 |
---|---|
出版社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本地The Place 3: 屏東:出版起源:隨著時代的演變,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隨之改變,《本地》團隊希望透過系列刊物的製作,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 |
內容簡介 出版起源:隨著時代的演變,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隨之改變,《本地》團隊希望透過系列刊物的製作,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一步追求在地方生活的各種想像與可能性!本套書集合《本地 The Place》系列刊物四本:桃園、台南、屏東、台東。以「時序、地方數字、地圖、經濟概況、習俗、用語」,深入淺出地介紹一個區域,抓出各項微妙而複雜的「地方事務」、從「經濟、商業活動、品牌」理解在地文化發展,以及「文化、設計、食物、旅行」與「居住者」的關聯。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兼具人文與設計美感。通過另一觀看角度,讓地方生活在頁面上促成讀者的知識旅行能力再提昇。提出不同的生活選項,創造讀者對「人」和「地方」的全新認知和想像。由平面設計師葉忠宜擔任視覺指導與封面設計,本書以四冊全彩印刷全書,如實呈現採訪路上的精彩攝影圖像與設計版面,提升紙本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部分內容為英文摘要,提供給外文讀者認識台灣的窗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取中/總編輯《The Affairs週刊編集》總編輯。原本是個網路人以「樂多新文創」獲得 2009 年網路金手指年度大獎。2010 年將The Big Issue Taiwan 雜誌這本源自英國倫敦的社會企業雜誌帶進台灣發行,同時經過重新編輯、定位後,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為核心精神,帶給愚人世代們對於雜誌形式以及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有更多的想像空間。2017 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發行以報紙為主要媒介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再一次挑戰傳統媒體營運的思維,期待辦一份屬於新世代的報紙,同時以「訂閱人生中的第一份報紙」為號召,2018年在嘖嘖集資平台上取得極大的迴響。葉忠宜/藝術總監、封面設計現為平面設計工作室「卵形 oval-graphic」 負責人。曾策劃引進並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數本著作《字型之不思議》、《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街道文字》。2016年開始統籌製作字體排印設計雜誌《Typography字誌》中文版。2017年與城邦臉譜出版社成立設計書系「Zeitgeist」。編輯團隊黃銘彰/主編自由工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主編。吳亭諺、鄭雅文/採訪編輯張均安/助理編輯林科呈/攝影David Idesis 、Nana Lee/英文翻譯曾維宏/英文校對古佳峻、林承毅、 掌生穀粒/外稿作者劉丁菱 Orange Liu/美術設計Manual for all/插畫
產品目錄 State of Mind 心之所向發刊言 Foreword屏東的時序 CalendarOverview 概論屏東的數字 Statistics屏東的經濟 Economy屏東的習俗 Customs屏東的地圖 MapsAffairs 地方事務山 The Mountain3092 公尺的凝望:世代守護屏東的大武山母親土 The Land南方,作為一種心境:屏東的移動與駐留風 The Wind風起半島:落山風吹來的半島生活歌 The Song聽風的歌:傳承共融精神的半島民謠人 The People兼顧環保與經濟的出路:陪伴社區成長的生態旅 遊與林下經濟Business 經濟、商業活動、品牌第一家店 First Shop萬巒豬腳:口耳相傳的在地美味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萬金聖母聖殿/香蕉灣/墾丁牧場及周邊草原書店 Bookstores小陽。日栽書屋/繫。本屋/紅氣球書屋/南國青鳥/小島停琉地方特產 Local Specialty港口茶:吹海霧長大的最低海拔茶葉永續經濟 Sustainable Business海洋貨幣:將海洋廢棄物化為有價貨幣地方品牌 Local Brand福灣巧克力:Tree to Bar,向世界訴說屏東的風土故事Culture 文化、空間屏東的藝文場館 Art Spaces屏東美術館/屏東戲曲故事館/枋寮鐵道藝術村/滿州民謠館屏東的書 Books屏東的音樂 Music屏東的電影 FilmsDesign & Craft 設計、工藝傳承傳統文化的屏東民藝 Local Crafts琉璃/瓊麻製繩/月琴/竹門簾 賦予品牌生命的 Logo 設計 Logo Design豆油伯/mifafa米發發甜酒釀被世界看見的屏東好設計 Good Design 劉宅/《陌語莫語》/「洄游鰻」包裝Travel & Food 旅行、食物景點 Spots咖啡店 CafésEske Place Coffee House/秋林牛乳大王/ma-mom-mom/大和頓物所/恆春信用組合 美食 RestaurantsAKAME/美菊麵店/一碗豆腐/波波廚房 旅宿 Accommodations灣稻/後灣發宅/七分/SummerPoint/驛前大和旅社Living & People 當地生活、人關鍵人物 Big Wheels美好的人 Beautiful People邱俐綾/謝仲凱/Poya & 妮妮/朱勵聖Edits 編選主編之旅 Editor's Trip循著大武山腳,感受多元文化的交織與對話屬於屏東的美好事物無處不在的燦爛陽光/四處都能看見的海景/天然 的海洋游泳池/一條滋養文明的溪流/落山風帶來 的體感/變化萬千的天然光影/會心一笑的交通號 誌/產地直送的魚貨/一座攤攤都美味的夜市/群 山環繞的田野/一座守護著大地的山/穿梭山海之 間的火車/甜美可口的熱帶水果地方策展談吟土風人:採集國境之南的故事編輯後記Plus 附錄地方講座 The Talks屏東物產採集、便當計畫屏東的伴手禮
書名 / | 本地The Place 3: 屏東 |
---|---|
作者 / | 李取中 黃銘彰 編 |
簡介 / | 本地The Place 3: 屏東:出版起源:隨著時代的演變,地方生活的面貌與可能性也隨之改變,《本地》團隊希望透過系列刊物的製作,引領讀者重新找回對於生活的感知能力,並進 |
出版社 / | 聯灃書報社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765404 |
ISBN10 / | 9869765408 |
EAN / | 9789869765404 |
誠品26碼 / | 2681747804007 |
頁數 / | 15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8X23.5X0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3092公尺的凝望
世代守護屏東的大武山母親
「我生長在大武山之麓,由小至長無日不和它親近。它那偉姿和傳說,像絹絲一樣把我的童年織得瑰麗可愛,使我充滿了對它的憧憬和響往。它巍巍地聳立在村子後面,一仰首,一回頭,總看見它在那裡俯首下視,今昔如此,好像它時刻都在注視著我們的生活,一如慈母關心愛兒的起居一般。它是我們的守護之神。它經常隱沒在雲靄裡,只在清晨,或長空如洗的日子,才會露出全部容姿讓你去讚嘆。」出身屏東縣傳統六堆聚落的文學家鍾理和,曾在他22歲時寫下〈登大武山記〉一文,道盡居住在屏東平原上的人們對於這座「母親的山」的景仰和戀惜。
世代傳承的心靈寄託
中央山脈主脊在卑南主山後,有長達七十多公里的陷落區,海拔下陷500到1000公尺不等。地勢高峻的「大武地壘」在其後超然拔起,而標高3092公尺的北大武山更突聳於地壘頂脊中段,不但是屏東縣境內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更是中央山脈南段的最高峰。自海拔約70公尺的屏東縣泰武鄉萬安國小至北大武山頂峰僅僅12.8公里的直線距離中,山勢一會兒便向上拔高3022公尺;如此從平原直奔天際的劇烈起伏,為大武山增添巍峨豪壯的不凡氣勢。
自古鎮守台灣南疆的大武山,其高聳黝黑的嶺脈除了受到平原上的人們瞻仰,世居於在大武山四周的排灣族和魯凱族原住民,更將之視為「靈山」,是祖先靈魂歸宿的居所,也成為部落遙拜的信仰寄託。他們日日仰望朝陽自東方的嶺脈躍出,加上時而將之環繞、有如幻境的雲海,以及隨著不同角度光照而變幻莫測的山體色彩,心裡對於山稜的慕戀與敬畏之情自然不在話下,也一代又一代日益加深,傳承至今。
為了讓年輕世代更親近「大武山媽媽」,自1998年起,屏東縣政府每年都會舉辦「大武山成年禮」。這個鼓勵18歲到20歲年輕學子親身攀登大武山的營隊,課程規畫包含靜態課程、實地踏查、負重體能訓練、拜訪聖山,年年都引來大批學員爭相報名。藉由這個意義非凡的成年禮活動,主辦者希望透過與山林的身體接觸,讓年輕學員更認識大武山、了解由這座山而來的歷史文化,進而帶著謙卑的態度,向大自然學習。
名列五嶽 備受登山者喜愛
而這昂首挺立於台灣南端的龐大山體,亦深受各地登山者青睞,更名列最能代表台灣高山的「五嶽」之一。「大武山的雲海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絕美之景,」曾多次攀登大武山的社會觀察家與山岳愛好者詹偉雄分享道,「我們通常會到『喜多麗斷崖』那邊等待,從那裡可以看到一整片雲海,非常壯闊。」更迷人的是,倘若天氣晴朗,站在這最南端的百岳山頂上,還可以一舉眺望巴士海峽、台灣海峽及太平洋,感受台灣南方的大山大海。
不只如此,攀越大武山過程中富饒的原始生態,更是令登山者神往的一大特色。詹偉雄說,「從登山口到山頂,會觀察到植被林相的高度多樣性,可以說是一路看遍熱帶、亞熱帶、溫暖帶、冷溫帶到亞寒帶的完整林相過渡。」總面積470平方公里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1988年成立,是目前國內最廣闊的自然保留區,其目的就是守護這裡豐富而完整的自然生態和地形結構。
家的象徵
對於屏東人來說,大武山是個至高無上的特殊存在。住在萬巒鄉的客家創作歌手邱俐綾說,「每次從北部開車南下,在車窗外望見大武山的身影,就知道:我到家了。」無論身處田野之間,還是海岸沿線,抬起頭瞻望那雄偉的大武山,已經成了許多老屏東人的習慣。不單是意義上的象徵,這位於南部平原東邊天際的龐大屏障,還有效阻擋了東北季風的侵擾,加上地處緯度較低,以及海洋性熱帶季風的調節,屏東全年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約為攝氏25.5度,1月的平均氣溫也才約為攝氏19.5度,氣候相當宜人。同時,大武山更孕育了無數河川、溪流,如屏東縣的「母河」東港溪,自來義鄉的排灣族部落起始,流經萬巒、內埔等客家聚落,再穿越南州鄉,從東港鎮奔流進台灣海峽,自古便滿足了沿途居民的用水所需,也灌溉了屏東平原的沃野千里。
無論在哪個時代,大武山始終守護著屏東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且將永遠是屏東孩童的憧憬、住民的依託、遊子的鄉愁,還有一切美好故事的原點。
自序 : 《本地:屏東》主編/黃銘彰
位處島嶼之南,屏東擁有特出於南方的北大武山、沃野千里的屏東平原,並同時受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及太平洋三面環抱。不僅自然地形多樣,隨著時代演進,這片土地匯聚了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多元族群,發展出豐富的人文風俗面貌。
循著台灣近代的經濟發展脈絡,有著特殊地理區位與文化脈絡的屏東,並未齊步跟上國內迅速工業化的浪潮,反倒憑藉著南方得天獨厚條件所孕育的風土物產,以孤獨瀟灑的姿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也因此,這裡少了一點都市化之後的一致,多了一分意想不到的可能;那些在大武山腳下、廣袤田野間、蔚藍海岸邊發生的動人故事,便是在這般土壤上不斷有機地生長出來,構建成我們今日望見的國境之南。
來到這個充滿未知的南方世界,你會在每一回的凝視中,遭遇承載迢遠歷史而來、專屬於這個經緯的文化系統。你會翻山越嶺,你會乘風破浪,你會在鄉間小路奔跑;你會沐浴在豔陽當中,也會受到落山風突如其來的吹襲;你會遇見深耕土地的在地人,也會碰到眷戀當地的移居者⋯⋯,從而透過身體感知的引領,與本地的文化產生對話,找到足以啟蒙自我的元素。
而這本書所紀錄的,便是那些我們體驗到的屏東,那些讓身心受到碰撞而為之蕩漾的事物——它們不遠,就在南方。
最佳賣點 : 看見 #最野最現代 的台灣
由四位編輯各自採集構成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地生活風格的元素,集結成 4 冊內容豐富的地方誌。
無論你是剛接觸地方創生的入門讀者,或是想再進一步探尋生活意義的進階讀者,《本地》將透過新角度的編輯與採訪,替你找出在地生活的機會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