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燎原 | 誠品線上

可以燎原

作者 惟得
出版社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可以燎原:,本書收錄名作家惟得共十個短篇小說,小說可分成二組,一組以香港為書寫對象,如〈來客〉、〈傭記〉、〈致歉辭〉和〈探病時間〉;另一組的故事以加國和海外為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名作家惟得共十個短篇小說,小說可分成二組,一組以香港為書寫對象,如〈來客〉、〈傭記〉、〈致歉辭〉和〈探病時間〉;另一組的故事以加國和海外為背景。但也有兩篇——〈古騰堡革命〉和〈因為沙的緣故〉,涉及兩地。無論如何取材,惟得的故事總有兩個特色:戲劇性和細緻(部份誇張)的狀物寫貌。惟得故事的「戲劇性」不是「拍案驚奇」的那一種,而是挖掘尋常生活不尋常的點滴,並加以鋪陳。〈內線101〉中的那個圖書館「怪客」,〈因為沙的緣故〉中的依智和雲妮莎,又或〈咳嗽〉中的他與咳嗽漢,無不令人讀後莞爾。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惟得惟得散文及小說作者,也從事翻譯,現居加拿大。一九七〇年代開始創作小說,多刊於《大拇指週報》,並任該刊書話版編輯。一九八〇年代初為《香港時報》及《號外》撰寫專欄,一九八四年赴美求學,畢業於加州柏克萊大學,一九九〇年代重新寫作,文稿散見《明報》、《信報》、《蘋果日報》和香港電影資料館叢書,近年著作多發表於《香港文學》、《城市文藝》、《大頭菜文藝月刊》及《別字網志》。小說〈十八相送〉收錄於《香港短篇小說選二〇〇六—二〇〇七》(二〇一三年),小說〈長壽麪之味〉收錄於《香港短篇小說選二〇一三—二〇一四》(二〇一八年),著有短篇小說集《請坐》(二〇一四年,素葉出版社)、《亦蜿蜒》(二〇一八年,初文出版社);散文集《字的華爾滋》(二〇一六年,練習文化實驗室)、《路從書上起》(二〇二〇年,初文出版社)、《或序或散成圖》(二〇二一年,初文出版社);電影散文集《戲謔麥加芬》(二〇一七年,文化工房)。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閒談惟得的小說/關夢南 症候:封閉 來客 咳嗽 臉書 點.激 可以燎原 因為沙的緣故 探病時間 內線101 傭記 古騰堡革命 致歉辭 附錄 The Cough

商品規格

書名 / 可以燎原
作者 / 惟得
簡介 / 可以燎原:,本書收錄名作家惟得共十個短篇小說,小說可分成二組,一組以香港為書寫對象,如〈來客〉、〈傭記〉、〈致歉辭〉和〈探病時間〉;另一組的故事以加國和海外為背
出版社 / 貿騰發賣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7625353
ISBN10 / 9887625353
EAN / 9789887625353
誠品26碼 / 2682290242001
頁數 / 32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閒談惟得的小說

作家移民海外,若想繼續以母語文學創作,基本難以持久:一來缺乏發表互動的平台,二來遠離熟悉的土地與人民。鄉愁也許是一條營養線,但始終漸醉漸淡,日久而至於無。但惟得似乎是一個例外。
惟得旅居加國溫哥華,一直沒有停過筆。我二〇一五年創辦《大頭菜文藝月刊》,惟得一直是投稿的常客,散文以外,最多的是小說,現在竟然出書了,我為他高興。集內十個作品,較長萬字或以上的,多發表於《大頭菜》,僅有三篇——〈來客〉、〈咳嗽〉和〈致歉辭〉,見刊於《星島日報》和《香港文學》。
就取材看,十個小說或可分成二組,一組以香港為書寫對象,如〈來客〉、〈傭記〉、〈致歉辭〉和〈探病時間〉;另一組的故事以加國和海外為背景。但也有兩篇——〈古騰堡革命〉和〈因為沙的緣故〉,涉及兩地。但無論如何取材,惟得的故事總有兩個特色:戲劇性和細緻(部份誇張)的狀物寫貌。比如我最喜歡的〈傭記〉,就從平淡中讀出不少戲劇性的人物,他們好像或多或少,都帶有傳奇的故事。惟得故事的「戲劇性」不是「拍案驚奇」的那一種,而是挖掘尋常生活不尋常的點滴,並加以鋪陳。〈內線101〉中的那個圖書館「怪客」,〈因為沙的緣故〉中的依智和雲妮莎,又或〈咳嗽〉中的我與咳嗽漢,無不令人讀後莞爾。狀物為貌,我想最見惟得文筆的造藝。他的筆就是畫筆,總能把所見化為圖畫。追求情節刺激的讀者,或者不喜歡惟得小說的慢筆,覺得他不是在寫小說,而是在寫散文。
你說得對,惟得的小說就是散文化:主幹以外另有橫生,而橫生細節,往往枝葉繁茂,令入細嚼回味。譬如〈內線101〉,一而再參觀達里展覽並詳加點評;同樣「喧賓奪主」的演繹也見於〈致歉辭〉——描寫音樂表演及相關的話題,竟用逾千字;至於〈傭記〉不時談及粵劇傳統文化之興衰,及〈因為沙的緣故〉語及建築與公共空間的問題,親情愛情反而變成一個隱性的陪襯。於此,不能不說這是惟得小說的風格:小說夾雜散文,散文化的小說演繹,三四十年代的汪曾祺,師承沈從文最優而為之。惟得是否受其影響,不得而知。
散文化小說的特點是閒散,不講求伏線和佈局,更沒有意料之外的賣點。惟得的〈來客〉或是一例:描寫人和貓難以和諸相處:貓不請自來,屢趕不走。最後貓走了,我又若有所失。貓以外又詳談大廈管理之不善,引來昇降機劫案……通篇沒有高潮,但生活的原型——沉悶與平凡,不正正如此?如果不是貓的「到訪」,生活或更加乏善足陳;另一個短篇〈咳嗽〉,我看也是一節生活的剪裁:弱者面對強者,有理說不清,最後迴避和退縮,事件平淡地過去。碰到類似的題材,當然可以繪聲繪影,甚至炮製火爆的衝突。但惟得並不如此,他著眼的是淡化的,人與人相處的常態。
其實小說角色扮演,很多時帶有自傳的色彩。〈傭記〉中的「我」,固然是個人情感及成長印記的投射;〈古騰堡革命〉中的小說作家及〈內線101〉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更是現實生活的書寫及延伸。至於多個小說借勢談畫、談音樂和電影,更見書寫者代入的現實角色。
〈可以燎原〉我猜想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內容以文學創作為題,涉及三代的傳承與尋尋覓覓,最後挖出商業與文學的利益關係,不正是孤獨和寂寞寫作者的的某種反省?
是的,我也十分喜歡這個小說,尤其以一個近乎寓言的夢境起篇:

中年漢子開口說:「你可是真心幫助貧民?」她點頭稱是,中年漢子咄咄逼人地說:「如果你是真心,就喝下這碗水吧!」她退後兩步問:「你是在開玩笑嗎?」中年男子大為震怒,把水潑到地板上,疾言遽色地說:「我是繆斯化身,早知道你假仁假義,特來詛咒你的家族,世世代代與文字絕緣。」

曾經影響一代的兒童作家,最後為商業市場所棄。童年深受祖母童話影響的孫女,無意追尋揭露了真相,最後的結局恍似回應了「繆斯」的詛咒,但也隱喻了文學創作之推陳出新,看似無情卻又是前進的動力。
最後我留意到多篇小說中的倫理題材:〈致歉辭〉中描寫夫婦及婆媳關係、〈古騰堡革命〉呈現的兄弟姊妹倫常、〈因為沙的緣故〉,〈探病時間〉和〈傭記〉揭示兩代人如何相處:其間有激烈的決裂,亦有包容互諒,到最後匯成和諧的流水。如此倫理生活態度的外延,也見諸於〈內線101〉和〈咳嗽〉兩篇刻畫人與人的交集,其間我讀到中國傳統精神之有序、中庸,也不時流露西方的個人價值觀。所謂「倫理」,今時今日年輕讀者早不以為然,亦有人讀來恐怕另有感受。
惟得寫作雖然資深,卻也不斷求變,如〈古騰堡革命〉穿插弟弟突然失蹝之魔幻寫實;「臉書」疏離跳躍之詩化敘事,及前述〈可以燎原〉穿插夢境,都在在說明了作者之求變。如果喜歡散文化小說,〈內線101〉我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香港從事文學創作不易,海外堅持更難,他們喜愛、文字遊戲以外,必然心中還有一點甚麼,令他們堅持寫下去!書出後大家不妨翻翻,或者可以從小說中找到「那點甚麼」的答案。

關夢南

試閱文字

內文 : 可以燎原

以為只是屬於傳奇裏的情節,有一段時期她卻果真被同一個夢纏繞,就像到時到候有人上門討債,夢境也從敲門開始。她獨自在廚房準備晚飯,寓所的門扉攸忽砰然作響,進步到手機也會歌唱的年代,仍然有人不懂得拜訪的時候按門鈴,透過防盜眼,她瞥見一個邋遢的中年漢子,長髮打結,衣衫披掛在竹枝般的身軀,仿似快要抖落的葉。打開門縫,她詢問來意,中年漢子默默遞交一根羽管筆、一瓶藍墨水、一卷羊皮紙,她便開門讓他進屋,中年漢子抓著癢說要洗澡,她放了一缸水請他自便,出來時她送上一碗肉湯,中年漢子也遞來一碗水回敬,卻像剛從洗濯過的浴缸舀上來,泥黃的水泛著油漬,還浮動著蟲屍,她大惑不解,中年漢子開口說:「你可是真心幫助貧民?」她點頭稱是,中年漢子咄咄逼人地說:「如果你是真心,就喝下這碗水吧!」她退後兩步問:「你是在開玩笑嗎?」中年男子大為震怒,把水潑到地板上,疾言遽色地說:「我是繆斯化身,早知道你假仁假義,特來詛咒你的家族,世世代代與文字絕緣。」醒來時,她依然感覺口腔一股乾澀味。
她不是鑄字的人,回憶卻從文字開始。
把床邊故事比作鎮靜劑似乎言過其實,對於像她這樣一個六歲的小女孩,更貼切的比喻是搖籃曲,臨睡之前若未收聽,簡直不能成寐。也不用扭開收音機,燈泡躲在罩下有若微弱的篝火,平時嘻皮笑臉的父親改換莊重慈顏,像遠道而來暫住的世叔伯,陌生中帶點熟稔,他捧讀的書像記事簿,彷彿筆錄他流浪時的所見所聞,一次又一次,這就闖進童話國度。總是湮沒的城市,星期日的街道蕩漾著鏗鏘的聲響,掛在城樓的鐘像耳環在風中搖曳,不時宣佈城市的監獄,又有一個囚徒問吊。走得倦了,踏進荒廢的酒店,去年夏天的枯葉在腳下旋轉,酒吧櫃枱點綴著蜘蛛網,攀上二樓,木梯嘎吱作響,走廊盡頭的房間,乘人不備推出一個手拿燭台的男子。調換口味,有時他們又會探訪一位老華僑,修補的襪子在洗滌槽上晾乾,窗台擺放一隻玉雕的葵花鸚鵡,錦緞的月曆繞著銀龍,雙翅展開如帆。驀然一聲呼喚,博物館的辦公室轉化為森林的幽徑,沿途而下,通往開闊的河谷,雪在遠山含笑,山下浮現一個馬鞍形的綠湖,溪水下傾,湖面震抖,繞著湖畔的黃蘆葦垂頭喪氣,似中了毒。小溪流過健忘谷,傳說一個老人到來尋找金礦,臨場忘記位置,這就失了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金礦所在。山洞裏傳來響板,似雪橇滑過,無數玻璃精靈收集水珠,紡織成光滑的冰片,沿著洞頂的水柱滑下,像玩公園的滑梯……。她愛扭著心愛的小枕頭,聽時把玩著殘缺的枕角,舒適自足,父親念的故事大同小異,總是兩個少年,一男一女,或是把失落的金球果歸還原主,或是替老華僑尋回失蹤的女兒,凌亂的生活又恢復秩序。這就是她心目中的探險。日常生活離不開家與學校,床邊故事像一條通往遠方的碎石路,引領她感染世界的豐盛,只要最後歸家,沿途的崎嶇都是值得的。
聽故事的總是他們四兄弟姊妹,姊姊和她睡在同一張床,哥哥弟弟在對面碌架床的上下層,父親的聲音像架在兩張床間的橋,他們也就全神貫注。一年夏天,還多添一位聽眾。祖父母到來探望,他們住在大島,與市區只有一海之隔,大可以經常見面,也不知道都市人果然事忙,還是疏懶纏身,每逢佳節才偶然加倍思念親人。一家人相聚吃過愉快的晚餐,臨睡前父親不忙誦讀一章節床邊故事,念到兩兄妹遊蕩到深山,她的心底掠過一絲寒意,長久受到屋簷庇廕,她對深山有莫名的恐懼,大野人之外,天空還會飛舞著妖精和女巫,偏偏就在這個時候,臥室的門旋忽然轉動,門開處,現出一個銀髮女子,霎眼間紙上的女巫彷彿誤闖現實生活,是她第一個發現的,風沙兜口兜面吹來,她感覺臉上一陣疼痛,「呀」的叫了一聲,躲進姊姊懷裏。燈光映照,進來的原來是祖母,一張惶惑的臉轉為火辣,祖母瞥見父親手捧的封面,向大家扮了一個鬼臉,坐到窗前的木椅,洗耳恭聽。當晚父親念的是《金球果》的故事,他這樣念其中一段:「阿斌與露西躑躅到山邊,白樺木間,溪澗奔流成一道低矮的瀑布,露西喜歡到這裏來,流水爭先恐後聚成水泡,發出細碎似銀鈴的聲響,春天的時候,地面還會散發忍冬花的幽香,黃色的紫羅蘭屬在粉紅的酶笠草和深紅的拖鞋蘭間脫穎而出,但這時是九月,黑土上只散佈著乾枯的藤葉,露西到溪邊掬一掌冷水,一件東西卻吸引她的視線——傾斜到一邊的榿木上,有些甚麼搖搖欲墜,捧在手中,她覺察到這是一個松果,不是深沉的棕色,出奇地金光燦爛,就像從一株閃閃生光的金樹上摘下來……。」她幻想著小說裏的風景,卻又一知半解,有點神不守舍,偷望兩個成人,父親的聲音像海灘的微浪衝激,祖母茫然望向虛空,彷彿被感染了,神情出奇地凝重,一忽兒點頭說好,下一刻又緊咬著嘴唇,充滿悔意。祖母離去後,父親鄭重宣佈,每晚反覆誦讀的七個故事,都出自祖母手筆。
生命裏有時緘默才是金,父親洩露了祖母的秘密,就像批准孩子飯前喝一口烈酒,哥哥姊姊還算應付得來,弟弟與她卻亂了性。弟弟和同學爭持不下大打出手,她也不屑地向密友說:「你又沒有一個會寫小說的嫲嫲」,密友不信,回家後她撿來一本祖母的著作,在扉頁寫上給「親愛的孫女」,並且假冒祖母的簽名,小孩子的字體歪歪斜斜,密友一眼便看出破綻,她始終不能釋懷。那年秋天她殷切期待感恩節,一家人乘船到大島,抵達祖父母的家,門庭突然增高,入屋前有種參觀比華利山電影明星的氣派,見到祖母,還未擁吻,已經遞過紙筆,祖母只寫下幾個字:「我不過是個愛囉嗦的老太婆。」字裏行間的謙遜,當時她還未感染到,只是她沒有再拿著紙張炫耀,一直儲存在身,多年後翻出來看,只覺臉紅耳赤。
知道祖母寫小說,大島的風景在她四兄妹眼中蛻變起來:經過雨水濕潤不斷敲窗的雪松,曾經幻化成鬼手伸進小女孩的夢魘;從客廳另一邊看到的湖,故事裏的男童夤夜划艇橫渡;弟弟最感興趣還是獨翅飛龍。「隔壁住著一位老農,獨翅飛龍就蜷伏在他屋前的井底。」祖母向弟弟單一單眼,四兄妹連忙跑到隔壁求證,只覓得一泓清水照亮四張好奇的臉,回來後難免指責祖母說謊。「獨翅飛龍晚上才出動哩!」祖母不甘示弱地說。四兄妹決心捱更抵夜戳破祖母的謊言,臨時又敵不過睡魔。翌晨一家人圍坐在圓桌吃早點,她抬起頭來,眼光迎著坐在對面的祖父母,記得前幾年祖父的頭髮還是黑色的,祖母卻是一頭金髮,現在兩人都被銀絲覆蓋,令她想到「白頭偕老」一句話,這才是最真切的景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收錄名作家惟得共十個短篇小說,無不令人讀後莞爾。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