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 誠品線上

天工開物

作者 宋應星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明末以前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成就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明末以前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成就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書中提及的眾多理論和工藝技術,都遙遙領先於當時的西方。《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明代學者宋應星。宋應星,字長庚,明代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鎮牌樓宋村)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間累官吏、工二部尚書,改兵部,參贊機務,入為左都御史。祖父宋承慶,字道徵,縣學稟膳生員。父宋國霖,字汝潤,號巨川,庠生。宋應星弟兄四人,胞兄宋應升,同父異母兄宋應鼎、弟宋應晶。幼年時期,宋應星與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家塾中讀書八年,他勤奮好學,資質特異。一次因故起床很遲,應升已將限文七篇熟讀背完,他則躺在床上邊聽邊記,等館師考問時,他琅琅成誦,一字不差,使館師大為驚嘆。年紀稍大,宋應星肆力鑽研十三經傳,至於關、閩、濂、洛各理學學派,也都能掌握其精義脈絡之所在。學古文則自周、秦、漢、唐及《史記》《左傳》《戰國策》乃至諸子百家,無不貫通。萬曆四十三年(1615),與兄宋應升同舉江西鄉試,兩人同榜考中舉人,宋應星名列第三。當時全省有一萬餘人應試,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應星兄弟二人,故有「二宋」之稱。同年冬,他倆赴京師參加次年春天的全國會試,結果沒有考中。事後得知有人舞弊,狀元的考卷竟是別人代作。天啟元年(1621),宋應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趕考,仍未考中。此後,他對功名的熱衷逐漸冷淡下來,開始將主要精力用於遊歷考察,總結各地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為編纂一部科技巨著積累資料。崇禎七年(1634),宋應星任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崇禎九年(1636),撰《野議》,著《畫音歸正》。崇禎十年(1637)四月,寫成《天工開物》,刊出;六月,著述《論氣第八種》;七月,寫作《談天第九種》。崇禎十一年(1638),改為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禎十四年(1641),調升亳州知州,崇禎十五年(1642),改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創作《思憐詩》。崇禎十七年(1644)夏,甲申之變,明朝覆滅,清兵入關,他即棄官歸里,以文字著述自娛,遂不復出。宋應星寫成《天工開物》後,無力出資刊刻,幸而老友涂紹煃伸出援手,資助刊刻於南昌府。這便是該書的初刻本,簡稱「涂本」。清朝順治年間,福建書商楊素卿刊刻第二版《天工開物》,促進了此書在整個清代的流傳,並為社會提供了一部標準的科技讀物。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間,清統治者加強了思想控制,《天工開物》一度遭逢厄運。乾隆三十八年(1775)修《四庫全書》後,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東北夷」等反清字樣,而宋應星胞兄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中有更多的反清內容而被列為禁書,因此《四庫全書》沒有收錄《天工開物》。乾隆末期至嘉慶、道光年後,有逐漸解禁的趨勢,公開引用《天工開物》的清人著作也逐漸增多。到了同治年間,又出現了清人引用《天工開物》的高潮。二十世紀以來,《天工開物》繼續受到重視,成為研究中國歷史及傳統科學文化所必須參考的讀物。《天工開物》不僅在近三百年的中國國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影響力還傳播到了國外。十七世紀末,此書由商船帶到日本,引起學者注意,競相傳抄,並陸續從中國進口。明和八年(1771),大阪的菅生堂刊行和刻本《天工開物》,稱為「菅本」。《天工開物》還在十八世紀引起朝鮮學者的重視,漢文原著在朝鮮流傳甚廣。此外,《天工開物》也在十八世紀時就傳到了歐洲,首先是法國,在今巴黎的國家圖書館中藏有早期「涂本」和「楊本」兩個版本,歐美其他國家大圖書館現也有藏本。目前《天工開物》已成為世界科技名著並在各國流傳,凡研究中國科學文化史者,無不引用此書,且都給以高度評價。日本的三枝博音和藪內清分別把《天工開物》視為「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和「足以與十八世紀後半期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相匹敵的書籍」。涂本《天工開物》分為上、中、下三卷,各裝訂一冊,印以竹紙。全書共十八章,約八萬五千七百字,其中〔上卷〕有六章,分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鹹、甘嗜〔中卷〕有七章,分為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下卷〕有五章,分為五金、佳兵、丹青、麴.、珠玉,涉及工農業各生產領域。全書《乃粒》開始,以《珠玉》殿後,是作者有意安排,即《原序》所言「乃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但從各章現有次序看,作者似乎未及考慮有關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繫。從邏輯上講,談金屬工藝時,應先講冶煉,接著是鑄造,但事實上是鑄造及鍛造二章放在了冶煉章之前,且二者中間還插入了不相干的《舟車》,另外金工三章分置於不同卷內。其次,講穀物種植的《乃粒》之後,當接以介紹穀物加工的《粹精》,而實際上又被衣料及染色二章隔斷。此外其他地方亦有安排不符邏輯之處,可能是作者當初交付出版時太過匆忙,來不及推敲書中各章次序安排。因此本書對《天工開物》的十八章重新做了排列。上卷:乃粒、粹精、作鹹、甘嗜、膏液、乃服、彰施。中卷:五金、冶鑄、錘鍛、陶埏、燔石。下卷:殺青、丹青、舟車、佳兵、麴.、珠玉。本書以涂本為底本,並參照相關書籍對其中可推敲處做了對比考證,對錯訛字做了改正,對可商榷字句也做了相關說明。至於作者某些觀點之對錯,則力求還原作者本意,供讀者思考。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宋應星(1587~約1666年)字長庚,漢族,江西奉新人,明朝著名科學家。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其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譯者簡介周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原序上卷乃粒第一總名稻稻宜稻工稻災水利麥麥工麥災黍、稷、粱、粟麻菽粹精第二攻稻攻麥攻黍、稷、粟、粱、麻、菽作鹹第三鹽產海水鹽池鹽井鹽末鹽、崖鹽甘嗜第四蔗種蔗品造糖造白糖造獸糖蜂蜜飴餳膏液第五油品法具皮油乃服第六蠶種蠶浴種忌種類抱養養忌葉料食忌病症老足結繭取繭物害擇繭造綿治絲調絲緯絡經具過糊邊維經數花機式腰機式結花本穿經分名熟練龍袍倭緞布衣枲著夏服裘褐、氈彰施第七諸色質料藍淀紅花造紅花餅法附:燕脂、槐花中卷五金第八黃金銀附:硃砂銀銅附:倭鉛鐵錫鉛附:胡粉附:黃丹冶鑄第九鼎鐘釜像炮鏡錢附:鐵錢錘鍛第十治鐵斤、斧鋤、鎛銼錐(鑽)鋸刨鑿錨針治銅陶埏第十一瓦磚罌、甕白瓷附:青瓷附:窯變、回青燔石第十二石灰蠣灰煤炭礬石、白礬青礬、紅礬、黃礬、膽礬硫黃砒石下卷殺青第十三紙料造竹紙造皮紙丹青第十四朱墨附:諸色顏料舟車第十五舟漕舫海舟雜舟車佳兵第十六弧、矢弩干火藥料硝石硫黃(詳見《燔石》章)火器麴糵第十七酒母神麴丹麴珠玉第十八珠寶玉附:瑪瑙、水晶、琉璃

商品規格

書名 / 天工開物
作者 / 宋應星
簡介 / 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明末以前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成就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03642
ISBN10 / 986970364X
EAN / 9789869703642
誠品26碼 / 2681740405003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34.6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天工開物》是一部總結我國明末以前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成就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

試閱文字

內文 : 上 卷
乃粒第一
【原文】
宋子曰:上古神農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號兩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不然,神農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豈有隱焉。而紛紛嘉種,必待后稷詳明,其故何也?
紈褲之子,以赭衣視笠蓑;經生之家,以農夫為詬詈。晨炊晚餉,知其味而忘其源者眾矣!夫先農而系之以神,豈人力之所為哉!
【注釋】
1.乃粒:《書經‧益稷》:「烝民乃粒,萬邦作乂。」意謂百姓有糧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乃粒:指百姓以穀物為食。此處代指穀物。
2.宋子:即本書作者宋應星自稱。《天工開物》各章前均有「宋子曰」一段作為引言。
3.神農氏:上古傳說中的帝王,農業和醫藥的創始者。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榖,故天下號神農也。」
4.陶唐:即堯,上古傳說中的帝王,國號陶唐,又稱陶唐氏。
5.「耒耜之利」二句:語出《周易‧繫辭下》,指神農氏時使用農具的技術得到推廣。耒耜:古代翻土農具。此處泛指農具。
6.后稷:名棄,古代周族始祖,善於農作,曾在堯、舜時任農官。
7.紈褲:亦作「紈.」,本指細絹製成的褲子,泛指有錢人家的華美衣飾,代指富家子弟。
8.赭(音者)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稱。此處代指罪犯。笠蓑:斗笠與蓑衣。借指勞動人民。
9.經生之家:讀書治學的書生。
10.詬詈(音夠利):辱罵。
【譯文】
宋子說:上古傳說中的神農氏,好像真的存在過又好像沒有此人,然而,仔細體味「神農」這個讚美褒揚開創農耕者的尊稱,就能夠理解「神農」這兩個字至今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僅靠自身並不能長期生存,要靠五穀才能活下去;可是五穀並不能自己生長,要靠人類去種植。土質經過漫長的時代而有所改變,穀物的種類、特性也會隨著水土的不同而有所變異。不然的話,從神農時代到唐堯時代,人們食用五穀已達千年之久了,農耕的技術已傳遍天下,難道還有人不知道嗎?後來紛紛出現了許多良種穀物,一定要等到后稷出來才得到充分闡明,原因不正是如此嗎?
那些不務正業的富家子弟將勞動人民視為罪人,那些讀書人把「農夫」二字當作罵人的話。飽食終日,只知道早晚餐飯的味美,卻忘記了糧食是從哪裡得來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因此,奉開創農業生產的先祖為神是很自然的,並不是勉強的。
總 名
【原文】
凡榖無定名,百榖指成數言。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來、牟、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餌、膏饌之中,而猶繫之榖者,從其朔也。
【注釋】
1.菽:豆類總稱。稷:即粟,小米。黍:黃黏米。鄭玄注《周禮‧天官‧疾醫》以麻、菽、麥、稷、黍為五穀,而趙岐注《孟子‧滕文公上》則以稻、稷、黍、麥、菽為五穀。
2.來:小麥。牟(音眸):大麥。
3.朔:通「溯」,指根源、本源。
【譯文】
榖不是某種糧食的特定名稱,百穀是穀物的總體名稱,是說穀物種類繁多。「五穀」指的是麻、豆、麥、稷、黍,其中唯獨漏掉了稻,這是因為稱呼五穀的一些著書的先賢多是西北人。現在天下萬民所吃的糧食之中,稻占了十分之七,小麥、大麥、黍、稷共占十分之三。麻和豆這兩類的功用現已完全列入蔬菜、糕餅、油脂等食品中,之所以還將它們歸入五穀之中,只不過是沿用了古代的說法罷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