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附雙面書衣與熊相遇森林海報) | 誠品線上

Four Fifths a Grizzly: A New Perspective on Nature that Just Might Save Us All

作者 Douglas Chadwick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附雙面書衣與熊相遇森林海報):傾力推薦吳永森臺灣水下攝影師李瑾倫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林青峰臺灣生態觀察家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亞馬遜評價4.6顆星 ★ 《科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s):「本書生動的筆法與活靈活現的插圖,並且,這本書提供了人類可能會逆轉的希望。」 ★ 《耶魯氣候通訊》(Yale Climate Connections)選入「開啟夏季閱讀的12本好書」之一 ★ 作者為野生生物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生態報導記者,長期為國家地理學會撰文,撰有上百篇關於生物的報導篇章 ★ 書中蘊含豐富的動物攝影照片及微生物影像,讓我們一窺過去從未理解的自然界 ★ 隨書附雙面書衣【與熊相遇森林海報】 人類至少是一頭五分之四的灰熊。 「我有少部份的釀酒葡萄(共享24%的DNA), 和一部分蛔蟲(共享 DNA為21%至38%)。」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真理中找到更廣義的自己。❞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以博學、知性、趣味又帶有詩意的筆調,描述生物演化、生態系間物種互動、交織的關係。他不去大篇幅書寫人類文明演進帶來的災難與污染,而是從整個地球自然生態圈的角度來使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棲居其間。 ▍物我一體:細菌約擁有7%與人相同的DNA 當我們的生物研究能夠比對物種彼此之間的基因型,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類並非萬物之靈──我們和許多物種或多或少的共享了相似的基因。雖然在生物演化的道路上智人取得了優勢地位,然而千百年來存有過的生物都曾參與其中。 ▍共生:人類其實是一個「複合生物」 你是否知道,其實有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物種居住在你的口腔和你的消化道裡,並覆蓋在你的皮膚表面,它們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或者保護你免於侵害。我們知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棲息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包含你的體內。作者告訴我們,從最微小的細菌開始,它們如何推動整個龐大的生態系。 ▍大我:人類的基因組成來自於演化道路上各種大小生物的參與 人類為什麼認為自己和其他物種特別不同?人類是有別於自然的特殊存在嗎?作者給了我們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人類在生態中的位置,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顛覆了以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生物間的競爭與共生,能量在不同層面的有機體間轉移,沒有物種能外於這個巨大的系統。 ▍多樣性:將更多的關注,轉移到被忽略的生命形態上 如今透過社群媒體,我們能輕鬆看見各種環境中不同生命形態的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固有疆界逐步被打破,除了貓貓狗狗,人類已經開始學習去欣賞、尊重各式各樣的生命,並將同理心延伸,開始學著關心、保育它們。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傾力推薦 吳永森 臺灣水下攝影師 李瑾倫 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 林青峰 臺灣生態觀察家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綦孟柔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科克斯書評》(Kirkus) 「知名保育生物學家思索人類在自然世界消逝的時代中,所代表的意義……對自然科學家及環保人士,真是一大福音。」 克里斯丁‧湯普金斯,湯普金斯保育組織主席與發起人(Kristine Tompkins, president and cofounder, Tompkins Conservation) 「道格‧查德維克(Doug Chadwick)的作品,點破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大迷思:我們人類是生命之環的一部份,而非其中心,我們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結。」 《山岳期刊》(Mountain Journal) 「作為一個充滿抱負的科學家(別在乎我已經69歲),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個提醒,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是多麼強烈地、令人目瞪口地連結在一起。這個網絡的聯繫是如此複雜,個體或物種內部及周圍生存著其他眾多的物種,以至於科學家們開始質疑現行關於生物個體或種類區分的精確性。」 國家公園旅行者組織(NationalParksTraveler.org)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是作者一生知識與經驗的精華。他敬畏大自然的複雜性,並深信是時候改變我們的方式,同時相信這是可能的……查德維克知道如何向外行讀者表述與解釋科學,以一種輕鬆、有風度的筆調書寫,易於理解、機敏,甚至相當有趣,而且不說教。」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為野生生物學家,曾於洛磯山山脈進行多年石山羊生態與社會行為的研究,亦曾協助其他科學家進行關於丑鴨、貂熊、灰熊和鯨魚的生物研究。同時他也是一位自然生態報導記者,曾著有14本暢銷著作以及上百篇相關的雜誌文章。他的眾多文章書寫了各式各樣的物種,至高從喜馬拉雅山上的雪豹,到低地的雨林,再到海洋中的珊瑚王國,都是他長期為國家地理學會所書寫的對象。查德維克為Vital Ground 基金會中的土地委員會主席,該基金會為非營利性土地信託機構,幫助保育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國西部超過 600,000 英畝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他同時也為Liz Claiborne Art Ortenberg基金會董事成員之一,該基金會支持了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保護計劃。查德維克目前居於美國蒙大拿州的懷特菲什。柯清心柯清心 台中人,美國堪薩斯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現任專職翻譯,譯有《與生活有約》、《兒子的謊言》、《站在器官移植前線》等數十部作品。

商品規格

書名 /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附雙面書衣與熊相遇森林海報)
作者 / Douglas Chadwick
簡介 /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 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附雙面書衣與熊相遇森林海報):傾力推薦吳永森臺灣水下攝影師李瑾倫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林青峰臺灣生態觀察家張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77859
ISBN10 / 6269577853
EAN / 9786269577859
誠品26碼 / 2682321660002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自然系統中的一切都是相聯的,這不是陳腔濫調,而是一種原理。這個原理解釋了一顆在太空中轉動的礦物球,何以能漸漸被萬物所包覆——成為一個生物圈,有著會在黑暗中發光的蘑菇,斑斕絢舞的孔雀蜘蛛,各種小狗小貓,六英尺長,能叫能鳴的蠑螈,會「孤雌繁殖」的科莫多巨蜥,能逆轉老化過程而永生不朽的水母,與我們基因99%相同,在非洲林地裡製造工具的黑猩猩,以及遠超過已知宇宙繁星數量的微生物。那就是生命。
微生物(microbe,是microorganism的簡稱,大多為單細胞)所產生的氧氣量對地球極為重要。微生物滲透在地球海洋裡,它們製造天氣:不見身影地成群飄越頭頂上的蒼穹,影響雲層的形成。你腳底下的每一把泥土裡,都有數十億隻微生物搏動著製造養份。你的腸道、嘴巴和皮膚上,有數以兆計的微生物在茁壯滋生。另外還有上兆個寄宿在你體內的古老細菌,它們透過演化,變成你每個細胞裡的(以及所有其他動物和植物細胞中的)永久居民,它們在細胞裡製造化學能量,驅動你的一切所為——成長、移動、感受、學習。
• • •
男孩坐在三層樓的住家中,閣樓窗邊明亮的書桌旁。身為長子,男孩在弟弟妹妹住滿離父母最近的二樓臥室後,便搬到樓上了。九歲的男孩——現在可能十歲了——已經大到敢去親女生的小嘴了,但他還沒有大到能夠獨自待在夜黑風高、怪聲頻仍的閣樓裡,而能夠完全不怕有怪物沿著屋簷爬來的可能。
男孩是本地小聯盟棒球隊的投手。他會修剪鄰區草坪,拿鏟子清理人行道,賺點零花錢。男孩和一幫哥們兒在挑高的車庫俱樂部裡廝混,隨大夥一起探索城鎮邊陲的陡峭懸崖,他喜歡拿鞭炮炸東西,偶爾闖點小禍。大多數情況下,他只是個愛鬧的普通小孩。然而,就像此刻一樣,男孩也會一個人拿著顯微鏡看上好幾個小時。這可不是小科學家套件組裡的顯微鏡,而是一具老式的博士倫(B&L,Bausch & Lomb)專業型號,精緻加工的黃銅中,鑲嵌著精確校準的鏡片。男孩的父親是礦業地質師,曾經使用這具顯微鏡檢視礦物的結構,他把儀器送給兒子了。每次男孩從木製手提箱裡取出顯微鏡,擺到閣樓窗邊的桌子上,看金屬映射著天光時,便覺得自己與古往今來的科學家,與這個好奇專家的大聯盟有了聯繫。
顯微鏡的鏡筒上端,有三種不同放大倍率的接目鏡(eyepiece)可供選擇,鏡筒底端的旋轉盤上,有四個不同倍數的物鏡,能放大接目鏡的放大倍數。男孩以前曾用牢實的手持放大鏡觀察過,對於像新聞紙、自己指尖上凹凸不平的螺紋等原本熟悉的東西,會變得如此奇異,感到驚奇不已。但他對於物件被放大到正常大小的40、100,甚至是400倍後會變成什麼模樣,根本毫無頭緒。現在他知道了。
• • •
一開始,男孩在屋子和院落裡翻找任何能塞到鏡頭下的東西:鹽晶體、貓毛、麥片、泥土、一片葉子、膝蓋上摳下來的結痂、甲蟲的觸角。每個他能對準焦距看到的熟悉材料,都充滿了驚人的細節,而且倍數越大,揭示出來的秘密保證越多。然而當他拼命試著放大時,即使看起來扁薄脆弱的物體,也會變成一大片黑影。於是男孩在放置玻片標本的載物台四周,擺滿了檯燈,那樣會好一些——在一定的程度上。
不久,男孩的父親開車載他去科學用品社,買強力的定向顯微鏡照明燈,以及能顯現組織和細胞特定特質的染色劑。男孩還帶回一些中間有個淺碟,能裝載液體的玻片。他終於可以把池塘的水滴到玻片上,飽覽這滴含有蠕動游移生物的水珠,而不會在他四處移動玻片時流失它們了。
男孩幾乎每天把在顯微技術上的些許進步,運用而上,他看到了全新的事物,這些是他前所未見或無從想像的形態、過程或環境。這是一個令人震懾的領域。黴菌國:麵包、乳酪或水果上的霉斑,變成了故事書裡的一座座森林;上一個樣本,看起來像用珠子造成的棒棒糖樹,下一個樣本則是糾結的細絲叢林。花粉國:一抹粉末,溶解成富饒的星系太陽色球體,每顆球體都有完美的幾何圖案,或如有著淺凹的高爾夫球,或如長著尖刺的海膽——或二者兼備。血之國:手指上刺出的血滴,變成了一整隊小小圓圓的殷紅血球細胞,它們看起來像是在慢慢凝結的有機岩漿漩渦中,相擦而過的救生筏。男孩經常發現自己目不轉睛地看著鮮採的水樣中,同時存在的多種不同生命形態,它們鞭打、旋轉、彎扭、搏動,有時還會發芽,截斷孢子,或生出小小的卵。
我——當然啦,我就是這個小男生——特別記得自己第一次成功地讓一隻半透明的阿米巴原蟲,待在高功率顯微鏡下漫游一陣子的情形。那隻單細胞有機體蹭著一隻較小的原蟲,然後無情地慢慢籠罩住它。我看著俘虜者滲入獵物的原生質裡,直到溶解該生物的外膜,將其泉流而出的汁液盡收體中,把原本屬於另一獨立個體的一切化為己有,成為一隻更湯汁飽足的變形蟲。不久之後,這個獵食者慢慢地將自己分裂成大致相等的兩坨斑點。阿米巴國:「人如其食」的最佳寫照。
勉強把眼睛從顯微鏡上移開後,我心想,今天這隻變形蟲該不會是地球上最初那隻,一成不變地承遞下來的吧?說不定它有可能就是不斷補食,然後分裂的那隻萬歲始祖。許多複製的變形蟲應該都已經死了,但有很多存活下來,並一次又一次地分裂和複製自己。變形蟲有沒可能就這樣永生不朽?生活百科全書中所寫的,在各種大型動物體中漫遊的變形細胞(amoebocyte),都是些什麼?百科全書說,變形細胞能為某些物種分發食物或清除廢物,它們能變成不同類型的細胞,在其他有機體中建造結構,並攻擊有害的微生物,以保護更多的有機體。是什麼產生出變形蟲般的白血球,圍攻吞噬具傳染性的「病菌」,來保護人體?
我的問題就像我所觀察到的生物一樣,越生越多,且花樣百出。雖然我相當確定,真正的科學家已經找到答案了,但我不懂得如何到專業期刊上查詢答案,而我能找到的少數技術性解釋,並無法說清道理。但我喜歡嘗試。我平常關注的事物,主要還是跟人交換漫畫書,以及搶先在弟弟之前,突襲冰箱裡吃剩的甜點。然而當黃銅製的博士倫點上燈,擺置妥當後,我便會再度出發,探向意想不到的領域,並發掘更多的「國度」和更多的問題。
回想起來,童年時在顯微鏡上渡過的那些時光,最棒的一點就是皆出於純粹的喜愛。我從不覺得受到逼迫,也從來沒有目的性。而且身為青春期前的孩子,我的年紀小到並不在乎是否有人覺得花這麼多時間,盯著被放到超級大的東西看,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我對於實際存在於周遭、腳下以及我體內裡的東西,慢慢重新組構概念,因為我開始接受了關於地球生命的一項核心事實:地球上的生命大部分是看不見的。
貫穿近整個人類歷史,沒有人能瞭解大自然的真正範疇,因為沒有人懷疑過,共享世界的絕大多數,也是種類最多的有機體,是肉眼看不見的。然而擁有神奇工具的博士倫男孩,透過這具顯微鏡,體驗到三個世紀前,第一批透過顯微鏡觀察的人士,所感受到的驚奇。男孩的世界變了。男孩透過鏡片所看到的生命及活動規模越小,便越覺得它們所存在的日常環境生命力越旺盛。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亞馬遜評價4.6顆星
★《科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s):「本書生動的筆法與活靈活現的插圖,並且,這本書提供了人類可能會逆轉的希望。」
★《耶魯氣候通訊》(Yale Climate Connections)選入「開啟夏季閱讀的12本好書」之一
★作者為野生生物學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