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第3版) | 誠品線上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 (3 Ed.)

作者 Dossie Easton/ Janet W. Hardy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第3版):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道德浪女》新版問世渣有渣道、婊亦有道,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開放關係就是劈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道德浪女》新版問世 渣有渣道、婊亦有道,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道德浪女》Q&A Q:誰是道德浪女? A:浪女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只要你有勇氣以這種激進立場來歡慶性愛:性愛很好,快感對你有益。浪女可以選擇無性、選擇獨身、選擇一對一、選擇開放關係、選擇多重伴侶關係;浪女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無性戀或雙性戀,可以是激進的社運組織者,也可以是與世無爭的郊區居民。 Q:道德浪女哪裡「道德」? A:歡慶性與愛的「道德浪女」,絕非濫交隨便、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自私鬼,真正的「道德浪女」有原則且有道德,她們重視誠實與所有參與者的意願,也會極力避免傷害他人;她們認為感情關係與「所有權」無關,沒有人能夠擁有別人;她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如嫉妒、恐懼、占有慾、不安、憤怒),當「自己感覺的主人」,找出這些情緒的根源,並尋求伴侶與朋友的支持,但不利用這些情緒去責怪或控制別人;她們也勇於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練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道德浪女的關係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她們藉由討論來訂立協議,協商出某些條件、環境與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尊重每個人的界線。 Q:新版的《道德浪女》和舊版有何不同? A:2017年,在初版《道德浪女》上市二十週年之際,兩位作者推出了更新加長第三版,游擊文化所出版的《道德浪女》,便是依據2017年的最新版本進行翻譯。新版的《道德浪女》將不同種族、無性戀、無愛戀、不屬於二分性別者、身心障礙者,以及其他容易被忽略的族群納入討論,並補上幾個重要主題,如性愛中的「意願」、性創傷與性虐待、性工作者、各地浪女先驅的小故事等等,同時也提供了數十則「練習」,讓讀者能夠實際演練書中教導的各式技巧。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朵思與珍妮的『浪女倫理』,核心價值就是愛與善意。主流想像中的多重關係是玩弄別人感情,或者性慾胃口奇大以致吞噬掉其他的一切;在《道德浪女》裡,完全不是。朵思與珍妮畢生的浪女實戰經驗,與美國六〇年代的反戰、反叛文化、性解放、公社等社會實踐密切交纏,性愛對她們來說,是社會連結的一種,是表達愛與善意的諸多方法之一。」--張娟芬「曾經有個時代--或許現在還是--事物總是被兩極劃分。若非貞潔,即是浪蕩。若非『正常』,即是『非常』。然而正常豈有長久不變的道理?男女同性戀曾也一度受困於哥弟麻煩、踢婆情結,而今不分才是王道,浪也可以道德。《道德浪女》的金玉良言是非典型關係畢竟才是常態--活著就是探索自我的邊界,跨越定義,浪過高潮。我浪,我驕傲。」--詩人/羅毓嘉「《道德浪女》從性與親密關係的無限可能談起,但說更多的其實是自我、界線、尊重與人生的無限可能。本書所呈現的是,我們的社會反覆告訴我們不可能,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的所有渴望與生命風貌,為所有『非典型』的人指引明燈。」--同志諮詢熱線「非典型親密關係工作團隊」成員/西索「無論要不要進入這類非典關係,我們可能都早已在感情裡百轉千折而遍體鱗傷,過去情傷總隱隱作痛,好像再也無法安心談一場戀愛……那些嫉妒、不安、比較、占有慾不斷作祟,讓我們成為感情裡的crazy bitch,最後傷人傷己。而這正是這本書(或說這類親密關係)的主要課題:如何克服嫉妒、不安與處理衝突。……《道德浪女》是一本寫滿愛的情書,是兩位作者依照自己的信念,傳遞愛的方式,無論是否要進入非典關係,你都能在其中習得愛的訣竅與方式,並療癒過去受傷的自己。」--《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許欣瑞「本書誠實地面對開放式關係並非特效藥的事實,在暢談開放式關係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毫不避諱提醒讀者,社會大眾對此關係型態可能產生的異樣眼光,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試著讓書中的觀點與實踐經驗陪伴你,可使你的摸索之路不致太過無跡可循。」--《拆框工作坊》負責人及社群夥伴/崔妮、兔兔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是一位持有證照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專長是另類性愛與關係,她做開放關係諮商已有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她另外著有四本書。自一九六九年以來,她就開始了她的道德浪女生涯。參見www.dossieeaston.com。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著有十二本書(含合著),她是綠意出版社(Greenery Press)的創辦人,這是一家專出性愛冒險書籍的出版社。她是加州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 of California)創意寫作碩士。她在一九八七年誓言告別一對一。參見www.janetwhardy.com。■譯者簡介張娟芬 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客座助理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舊版譯序 不摸那個米/張娟芬新版譯序 興奮點很低/張娟芬推薦序一 寧做浪女,不當蕭婆/許欣瑞推薦序二 我們在這裡,走著/崔妮、兔兔第一部 歡迎光臨第一章 誰是道德浪女?第二章 迷思與事實第三章 我們的信念第四章 浪女百百款第五章 對抗性否定第六章 建立重視意願的文化第七章 無限的可能第二部 浪女實踐第八章 富足第九章 浪女技巧第十章 界線第十一章 不道德浪女第十二章 調情與追求第十三章 安全的性第十四章 養兒育女第三部 面對挑戰第十五章 嫉妒地圖第十六章 擁抱衝突第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十八章 開放一段既有的關係第四部 浪女墜入愛河第十九章 建立關係第二十章 伴侶與團體第二十一章 單身浪女第二十二章 情感關係的潮起潮落第二十三章 性愛與愉悅第二十四章 公開性愛、群交與性愛派對結論:浪女烏托邦浪女詞彙表延伸閱讀關於作者練習我認識且敬愛的浪女試試看這些保證熟能生巧你的嫉妒經驗再度保證善待自己的十五種方法珍惜感覺配對在衝突中雙贏的八個步驟生氣有什麼好處?困難程度表二十分鐘的吵架機場遊戲健康的分手無加工的約會與自己來一場火熱約會YES,NO,也許趣味進階版的「YES,NO,也許」清單大聲

商品規格

書名 / 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第3版)
作者 / Dossie Easton Janet W. Hardy
簡介 / 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第3版):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道德浪女》新版問世渣有渣道、婊亦有道,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開放關係就是劈腿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94561
ISBN10 / 9869594565
EAN / 9789869594561
誠品26碼 / 2681697947007
頁數 / 41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道德浪女》新版問世
渣有渣道、婊亦有道,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

試閱文字

內文 : 《道德浪女》新版譯序:興奮點很低
張娟芬

《道德浪女》第一版的中譯本出版於二〇〇二年,一轉眼已過了十七年。當時的新生兒,現在已經達到法定性交年齡了。兩位作者大幅增訂刪修,出了第三版,比第一版足足增胖三分之一,因此中譯也隨之更新上市。
翻譯如同跟隨作者的心靈足跡,亦步亦趨把整個旅程走一遍。我再次感受到兩位資深嬉皮的風趣溫暖,與直面人生的真誠勇敢。讀這本書,彷彿看到她們睜著晶亮的眼睛,對人世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新鮮,什麼都有趣,簡直如嬰兒一般。我們說愛笑的人「笑點很低」,「道德浪女」似乎是一種「興奮點很低」的人。
書裡充滿了性愛,而且有各種「花式」,包括關係的花式,與技術、道具的花式。書名既然叫做《道德浪女》,讀者翻開時應該已有心理準備,或者有很高的期待。超乎期待的是,書裡也有許多的「愛」,許多「關係」,以及許許多多「溝通」與「治療」。她們不厭其煩地,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寫著如何與伴侶協商,左一個小練習,右一個小練習,練習怎麼吵架、怎麼克服嫉妒、怎麼善待自己……。
朵思與珍妮的「浪女倫理」,核心價值就是愛與善意。主流想像中的多重關係是玩弄別人感情,或者性慾胃口奇大以致吞噬掉其他的一切;在《道德浪女》裡,完全不是。朵思與珍妮畢生的浪女實戰經驗,與美國六〇年代的反戰、反叛文化、性解放、公社等社會實踐密切交纏,性愛對她們來說,是社會連結的一種,是表達愛與善意的諸多方法之一。
因此《道德浪女》裡的性愛,從近距離特寫,一直拍到高空鳥瞰。近的,她們談感受、技巧;拉遠一點,談個人的心理,情緒與成長;再遠一點,談人與人的連結與衝突;再遠一點,談浪女的社會壓力與社會支持;再遠一點,談先賢先烈、歷史典故。在這焦距遠近的轉換之中,性愛就有了脈絡,不只是關起的房門後面,遺世獨立之事。
她們也毫不吝嗇地寫了一個段落,叫做「讚美一對一」。道德浪女沒有敵人,連一對一都不是他的敵人。她們覺得一對一,對某些人、在某個人生階段裡,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哪。
所以這不是一本妖氣很重的書。這是一本很慈愛的書。朵思與珍妮,慈愛親切的兩位老太太,葷腥不忌鉅細靡遺地,跟你談性,就像她們剛烤了一個蛋糕一樣嘻嘻地笑著,你吃與不吃,她都說很好,都快樂。
朵思與珍妮觀察到,十幾年來,在她們活躍的美加地區,多重關係的能見度已經提高了很多,「多重關係」一詞也已收進《牛津英語辭典》。至於臺灣,在《道德浪女》舊版與新版的十七年之間,性別平等教育已經在校園深耕多年,同志運動不斷茁壯,速度與幅度都居各種社會運動之冠。其他性少數的能見度,雖然沒有那樣的大躍進,但總還是束縛少一點,空間大一點。
但保守勢力反撲了,從「真愛聯盟」到「護家盟」、「下一代幸福聯盟」、「信心希望聯盟」,名稱百變,網路戲稱「萌萌們」,或簡寫為MMM。萌萌們在二〇一八年末提起三項公投,壓縮性少數與性別平等教育的空間,直接牴觸了保障同性戀婚姻自由的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結果三項公投都高票過關。而這並不是萌萌戰役的結束,因為就在公投當天傍晚,護家盟已經聲明,他們連以專法保障同志關係也不同意。
萌萌的基督教聖戰,不會停在這裡。道德浪女,作為性少數中並不怎麼討喜的一支,未來還有硬仗。且以《道德浪女》一書,當作一聲充滿和平主義嬉皮氣息的戰鼓。

第二章 迷思與事實

如果你勇往直前去探索新的情感關係與生活型態,你會發現前方有一些觀念擋著你——你自己的觀念,以及別人的觀念——關於社會應該怎樣,關係應該怎樣,人應該怎樣。這些觀念根深蒂固,而多半未經檢驗。
我們都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我們總聽人說,一對一是「正常」、「自然」的;如果我們的慾望不合乎這個束縛,就是道德有瑕疵,心理不正常,而且違反自然。
很多人本能地覺得這個景象不太對勁。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抱持某個觀念,你怎麼可能把它挖出來檢視呢?「一生一世一對一,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這個觀念埋藏在我們的文化深處,因此幾乎隱形了:我們根據這樣的觀念運轉,而渾然不覺。這些觀念一直在我們腳下,形成我們假設的基礎、價值的基礎,也是我們慾望、迷思與期望的基礎。我們不曾注意到它,直到被它絆一跤。
這些觀念哪來的?通常是為因應某種情況而起,只是那些情況已不復見。
傳統婚姻觀念源自農業文化,人們自耕自食,自織自衣,自製自用。大家庭才能完成巨量的工作,讓每個人都有口飯吃。婚姻是一個工作關係。所謂「傳統家庭價值」,講的是這樣的一個家庭:包括祖父母、叔嬸與堂兄弟姊妹一起形成的組織,組織目標是求生存。今日美國仍然可見大家庭依著傳統的方式運作著,通常是來自其他國家的新移民,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城鄉人口,將傳統家庭模式當作基本支持系統。
在工業革命以前,性控制對於資產階級以外的社群來說,並不怎麼重要。工業革命開啟了一個性否定的年代,可能的原因是中產階級興起,以及都市文化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可以容納小孩。十八世紀末期,醫生與牧師開始宣稱自慰有害健康並且構成罪惡,這個最無辜的性慾出口,被他們說成危害社會:割包皮在這個時期變成通行的習俗,就是為了遏止自慰。性慾變成了一個可恥的秘密,即使對象是你自己。
但人性勝出。我們是好色的動物,一個文化愈是性壓抑,那些隱密的性愛念頭與行為,就愈誇張。這一點,任何維多利亞色情書刊的愛好者都可以作證。
當希特勒與納粹正在德國興起時,心理學家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有一次向一群年輕的共產黨員演講,論道性壓抑對威權政府來說非常必要。他認為,如果沒有強制外加一個性否定的道德觀,人民就不會受到羞恥的控制,而會相信自己的是非判斷。他們不太可能違反自己的意願大步參戰,或者去參與死亡集中營的運作。
核心家庭包括了父母與子女,相較之下比大家庭孤立,這是二十世紀中產階級留下的遺跡。孩子們不再到農場或家族企業裡工作了,養小孩跟養寵物差不多。今日的婚姻已經不是生存所必須。現在我們結婚是為了追求舒適、安全、性愛、親密感,以及情感的連結。離婚率提高,今日的宗教右派為之呼天搶地,但這現象只是反映出我們的經濟現實:大多數人有能力離開一段不快樂的感情關係,沒有人會因此餓死。但現代清教徒仍然要奮力鼓吹核心家庭與一對一婚姻,方法就是教我們,性愛是羞恥的。
我們認為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不是自然法則。自然孕育著奇妙的豐富性,總是提供無盡的可能。我們希望能夠活在一個這樣的文化裡:我們尊重浪女的決定,就像我們尊重一對伴侶歡慶五十週年。(而且,講到這裡,你怎麼知道這對伴侶真的一對一?)
我們正在嶄新領域裡,走著新的路。開放性愛關係沒有既定的文化腳本,我們得自己來。要寫自己的腳本很花力氣,必須很誠實,這是會令人收穫豐富的苦功。你可能會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且在三年之後改變主意要過另外一種生活——沒關係。腳本是你寫的,選擇是你做的,要改變主意也是你的事。

對浪女的評斷
在你找到自己的道路以前,可能會因為不同流俗而遭逢刻薄的評斷。不用說你也知道,這個世界大體而言並不以浪女為榮,對於喜歡性愛探索的我們,評價也不高。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負面評價來自你自己的內心,你都不知道它們藏得那麼深。我們認為,那些念頭證明主流文化如何積極鼓吹這些觀念,而不能證明任何真實的個人真的是這樣;不能證明你真的是這樣。

「濫交」
就是說我們有太多性伴侶,太享受。我們也常常被說「人盡可夫」,真是氣死人;我們一直都能分辨哪些人是我們的情人啊!
我們不相信什麼叫做「太多的性愛」,除非它指的是某些爽樂聚會裡,性愛選擇的多樣性超出了我們的性能力。我們也不認為這種性道德跟適度、禁慾有什麼關係。金賽有一次將「花痴」定義為「一個做愛做得比你多的人」,而科學家如他,以統計資料佐證他的論點。
做愛做得少比做愛做得多更道德嗎?我們不這麼認為。我們衡量一個好的浪女是否有品,不是依他的伴侶數目多寡而定,而是看他是否尊重愛護他的情人們。

「不道德」
我們的文化也告訴我們,浪女是罪惡的、對別人不在乎、不道德、有毀滅力,總是在尋找下手偷竊的機會──從他的情人身上竊取道德、錢和自尊。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看法的基礎是將性愛視為一種商品,一枚用以交換其他物品的硬幣——天長地久,兒女成群,或一只婚戒──但如果這枚硬幣交換的是其他的物品,則均屬欺騙或背叛。
我們很少在浪女社群裡看到耶洗別(Jezebel)或卡薩諾瓦(Casanova)這一型的人,也許對小偷來說,偷那種可以自由取用的東西,太不過癮了吧。我們並不擔心伴侶會洗劫我們的性價值,伴侶是我們一同分享快感的人。

「罪惡的」
有些人的道德感是奠基於上帝、教會、父母或文化的認可。他們認為的「好」,就是遵守一個至高無上的力量所訂下的律法。
我們認為,宗教對許多人甚有益處,例如信仰的安慰力量、社群提供的安全感等等。但是如果你認為上帝不喜歡性愛,那就等於認為上帝不喜歡妳。因為這樣的信念,無數人為了他們自然的性慾與性活動,而背負巨大的羞恥。
我們認識一個勤於上教堂的女人,她是個基本教義派。我們比較喜歡她的想法:她說她五歲左右的時候,全家開車出去做一次長程旅行,她裹著一條溫暖的毛毯,就在車後座發現了自慰的快感,因此她下了個結論:她的陰蒂就是上帝愛她的明證。

「病態」
十九世紀晚期,性行為心理的研究開始出現,理查.克拉夫—依賓博士(Richard von Krafft-Ebing)與西格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提出理論來呼籲大家對浪女多一點容忍。他們指出,浪女並不壞,只是生病了,他們深受變態心理所苦,那不是他們的錯,他們的精神官能症肇因於性慾的扭曲,是他們的父母親在訓練他們大小便的時候造成了此一後果。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們不應該再把浪女綁在木樁上燒死,而應該把他們送進精神病院裡去,讓他們置身於一個禁止一切性慾表達的環境。
六○年代是我們從童年到初成年的時代。那時對於表現出性慾的年輕人,普遍的做法是宣判他們為精神病患,並且將他們監禁作為治療——尤其如果他們是同性戀,或者性別認同與身體性別不同,因而對既有文化規範造成威脅,又或者是那些可能讓自己失去處女身分、破壞自己市場價值的女人。(想想看,喜歡享受很多性愛的女人常被侮辱為「廉價」,那背後的文化假設就是:女人的性是商品,所以,就像所有商品一樣,愈稀少愈值錢——因此一個女人如果廣泛地分享性愛,就拉低了自己的市場價值。)這種事情比你想像的更加普遍。最近我們開始聽到「性上癮者」、「逃避親密關係」、「承諾恐懼症」、「依附疾患」(attachment disorder)等說法。病理化性冒險實在太常見了,它總是在道德戰爭中成為打擊性自由的武器。
所謂「性上癮」實在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概念:很多人認為,上癮這個字眼並不適合用來討論像性愛這種行為議題。不過用性愛來取代其他需求的滋養——用以緩和焦慮或者挽救奄奄一息的自尊——是個問題,這點倒似乎大家都同意。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性行為是否已經變成一種強迫症狀,以及你想不想改變這種情形。有些人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自己的性吸引力,老是利用性愛來再次得到保證,因為在內心深處,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魅力、有什麼可愛。他可能覺得性愛是自己身上唯一值錢的硬幣,能夠用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實情也有可能真是如此。
有些相信「上癮模式」的團體與治療師會告訴你,除了最保守的性行為之外,其他通通都是錯的、不健康的、是上癮的一種症狀,或是一種病。我們卻要鼓勵妳堅持自己的信念,為自己創造一個支持的環境。有些「十二步驟」團體鼓勵你為自己定義你覺得健康的性生活。如果妳的目標是一對一,那很好,如果妳的目標是不要再於友誼中尋找性愛,或者妳想要重塑任何其他的行為模式,那也很好。我們並不認為戒除性癮就表示妳一定得變成一對一,除非妳真的想一對一。

「隨便,容易」
我們覺得很奇怪,難道「麻煩,難搞」才是一種美德嗎?

關於浪女的迷思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我們鼓勵你,面對任何以「大家都知道……」為首的句子,還有「常識告訴我們,……」開頭的句子,請務必抱持著極大的懷疑。這些語詞常常是文化價值系統的路標,他們的信念是反對性愛、以一夫一妻模式為中心,以及相互依賴(codependent)。質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很困難,也令人很困惑,不過我們卻發現這麼做使我們受益良多:質疑是創造一個新典範的第一步,一個或許比較適合妳的新典範。
文化價值系統往往埋藏在文學、法律與原型的極深處,也就是說,以妳的一己之力要去動搖它,可能很困難。但是了解它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辨認它。以下就列出一些非常盛行的迷思,我們聽了一輩子以後,終於知道它們都不是真的,而且可能對我們的感情關係與生命造成傷害。

迷思一:長期的一對一關係,是唯一真實的感情關係。
在人類歷史中,長相廝守的一對一關係成為一種理想的典型是相當晚近的事,在靈長類之中只有人類如此。然而長相廝守的一對一關係所能給你的,即使沒有那種關係,也照樣能夠得到。生意夥伴、深刻的牽繫、穩定的親子關係、個人成長以及老年期的照護與陪伴問題,這些都在浪女的能力範圍之內。
相信這個迷思的人可能覺得,如果他們沒有與別人配成互許終身的一對,那就表示他一定有些什麼問題。好比說他寧可維持「個體戶」、或發現自己一次不只愛一個,或者試過一、兩次傳統的感情關係,但都沒有成功……他們不去質疑那個迷思,卻來質疑自己:我不完整嗎?我的另一半在哪裡?這個迷思告訴人們,你不夠好,單單是你自己的話,是不夠好的。這種人通常對於伴侶生活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完美先生、完美小姐或者完美者會自動解決一切問題,填平所有鴻溝,使他們的生命變得完整。
這個迷思有一個分支,就是相信一個人如果真的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也就是說,如果妳對於伴侶之外的人還有性或愛的感覺,表示妳一定不是真的愛你的伴侶。這個迷思長久以來已經毀掉了許多人的快樂,但它不但錯了,而且簡直錯得荒誕:手指上套個婚戒,並不會阻斷通往生殖器的神經啊!
我們要問,如果一對一是唯一可接受的選項、愛情唯一的正確形式,那一對一真的是人們的自由選擇嗎?知情同意權(informed consent)的前提是能動性(agency),如果你以為你沒有其他選擇,那我們認為,你並不能算是有能動性。我們有很多朋友選擇一對一,我們也為他們喝采。但我們社會中有多少人是有意識地做出這樣的決定?

迷思二:浪漫愛是唯一真愛。
看看流行音樂歌詞或經典詩集:我們用來形容浪漫愛情的字眼並不盡然都那麼讓人愉快。「瘋狂地愛」,「愛很痛」,「偏執」,「心碎」……這些描述的都是心理或身體的疾病。
我們文化裡稱之為浪漫愛的這種感覺,似乎是一個混合著肉慾與腎上腺素的大雜燴,間雜綴以不確定性、不安全感,甚至是憤怒與危險。那種脊椎上的涼意,我們認為是激情,但其實那跟一隻貓面臨了一個「戰鬥還是逃走」的情境時,背上汗毛直豎,是一樣的生理現象。
這種愛可能令人戰慄,可能席捲而來,有時候極有趣,但它不是唯一「真實」的愛,對一段持續的關係來說,這種愛也不必然是良好的基礎。

迷思三:性慾是一種毀滅性的力量。
這個迷思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伊甸園神話,而且將牽出一連串令人發瘋的雙重標準。有些宗教的教義說女人的性慾是邪惡又危險的,它的存在僅只是為了將男人誘入死穴。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人們就認為,男人無可救藥地性飢渴,永遠虎視眈眈;而女人則應該保持純潔、矜持、沒有性慾,以控制男人、使他們走上文明的道路:也就是說,男人是油門,女人是煞車,我們的看法是,這樣很傷引擎耶。以上這些想法,對我們來說都行不通。
很多人也認為,可恥的性慾,特別是想跟很多人上床的慾望,會摧毀家庭。然而我們懷疑,恐怕為數更多的家庭是毀於通姦所導致的痛苦離婚,而非毀於有品的、妳情我願的開放關係。
我們寧可以開放的心,傾聽自己的慾望,然後再決定要怎麼做。

迷思四:只有在有承諾的關係裡有性行為,才合乎道德。
有句古老的諺語說,男人是為了性才進入關係的,女人則是為了建立關係才願意有性。相信這種鬼話的結果,就是把性當作貨幣,用來交換財務安全感、身體安全感、社會接納、以及其他專屬津貼,限定給那些服從文化指令、成功進入一生一世伴侶關係的人。如果你相信這個迷思,你可能會認為,如果為了有趣、快感與探索而做愛——除了將兩人綁死在一起以外的任何目的——就是不道德,會毀滅社會。

迷思五:愛一個人,就可以控制他的行為。
這種劃地為王的想法,可能是為了讓人們有安全感;但是我們並不認為有什麼人有權利去控制另一個具備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更不認為什麼人有此義務去控制另一個人。被這樣對待的時候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安全感:它令我們覺得怒火中燒。「哇,她在吃醋呢──她一定真的很在乎我」這種老套,其實是人我界線被極度扭曲的症狀,可能帶來很大的痛苦。

迷思六:嫉妒是無可避免的,而且不可能克服。
嫉妒無疑是我們的文化中非常普遍的一種情緒,因為如此普遍,所以一個不曾有任何嫉妒感的人會被當成怪人,或是在逃避。但是,一個讓某甲爆發強烈嫉妒情緒的情境,對某乙來說卻可能根本是小事一樁。有的人會因為自己的情人輕啜一口別人的可樂而吃醋,有的人卻可以讓情人跟他的朋友遠赴天涯、進行長達一個月的愛情運動,還開心地和他們揮手說拜拜。
有人認為嫉妒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情緒,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屈服於嫉妒。相信這種迷思的人通常也相信,任何非一對一的關係,都應該維持全然秘密、不去取得共識,這樣才能保護那個「被背叛」的伴侶,別讓對方經歷這種極困難的情緒。
相反地,我們發現嫉妒就跟其他任何情緒一樣:它使我們不開心(有時真的非常糟),但並非無法忍受。我們也發現,許多導致嫉妒的「應該」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思考模式常常是個好方法,甚至是個非常療癒的過程。在本書稍後,我們會更詳細地討論嫉妒,以及人們用哪些策略來處理嫉妒。

迷思七:與他人交往會減低原本關係裡的親密程度。
大部分的婚姻諮商師與一些受歡迎的電視心理學家都相信,當一樁快樂的婚姻中某一方有了「外遇」,一定是原本的關係裡有未解決的衝突,或未能滿足的需求。有時候是這樣沒錯,但並不像許多「關係大師」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尋常。這個迷思告訴你,與別人上床是你對你的伴侶做了一件事情,而不是你為你自己做了一件事情;而且那是你對你的伴侶所能做的最壞的事。這個迷思完全不認為開放性愛也可能幫助你們成長,或者有建設性的結果。
把外遇視為一段關係的病徵,是一種殘忍又駑鈍的解釋,因為這會讓那個「被欺騙」的元配──他可能早就有不安全感了──不停地檢討自己有什麼錯。同時,大家則告訴「出軌」的那一方:他只是為了報復元配才「逢場作戲」,他不想要、不需要,甚至根本不喜歡那個新情人。
很多人在主要關係之外有其他性關係,並不是因為主要關係有什麼問題,或者元配有什麼問題。可能純粹是你對元配以外的人,感受到情緒或身體上的吸引,自然地延伸成一段新的關係。也許新關係裡有一種特殊的親密,而元配並不想要這種親密(例如特殊性癖或者去看足球賽),因此這段新關係的出現,反而化解了一個本來無法消弭的衝突。也有可能新的關係滿足了其他的需求──比如說,一種單純的身體關係,不用擔心陷入情感之中,或者可以與異於元配性別的人做愛,或者是元配無法做愛的時候可以跟別人做愛(例如旅途中,或者元配的身體不適等等)。
這些外面的關係並不必然會減低你與伴侶的親密感,除非你讓它產生了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你不會讓它產生影響。

迷思八:愛情戰勝一切。
好萊塢告訴我們:「愛是不要說抱歉」,而我們這些傻瓜就相信這個。這個迷思認為如果你真的愛某人的話,你就永遠不必跟他抬槓、爭執、溝通、協調等等,你什麼也不必做。這也暗示:我們會對所愛的人自動產生慾望,無須為了點燃慾望而做任何努力。相信這個迷思的人可能會發覺,每次必須與情人討論、或者進行一場有風度(有時候並不怎麼有風度)的爭執時,自己就會覺得戀情是失敗的。他們可能也認為,任何不合乎「正常」標準的性行為——從性幻想到按摩棒——都是「假的」,且反映出愛的品質裡一定缺少了某種重要的東西。

一步一步朝向更自由的典範
對浪女而言,這個世界令我們微微的迷惘,你的媽媽、你的牧師、你的配偶與電視告訴你的每件事,可能都是錯的;那麼你要如何找到新的觀念來支持你的新生活呢?放棄舊典範可能會讓你陷於駭人的空虛,讓你腸胃翻攪,好像自由落體。你不需要那些舊的迷思,但你有什麼可以取而代之呢?我們鼓勵你在浪蕩的至樂中尋找你的真理,但萬一你需要一些提點的話,下一章就是我們覺得很有用的一些秘方。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