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實務研究: 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 | 誠品線上

創作實務研究: 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

作者 鄧宗聖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創作實務研究: 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作者長期關心藝術創作與教育之間關係,走讀創作者內心的世界,探索創作歷程中意義與知識建構的景觀,在臺灣高等教育場域下描繪創作實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長期關心藝術創作與教育之間關係,走讀創作者內心的世界,探索創作歷程中意義與知識建構的景觀,在臺灣高等教育場域下描繪創作實務研究的樣貌,彰顯創作精神與自我研究的實踐場景,希冀能以此書幫助有志於學習創作與創作教學者能在實務場景中進行研究,以藝術創作豐富人類知識建構的面向,並落實在跨領域的教育及社會實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鄧宗聖鄧宗聖 現職 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教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經歷 中華種子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音像教育行動協會理事長 學術專長 藝術教育、媒體素養、表演藝術、創作實務研究 相關重要著作 專書 《主體轉化──藝術本位與媒體素養的教育探索》、《入鏡路徑: 視覺媒體創作與研究法》 期刊論文 〈一位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引領跨領域創作之課程實踐〉、〈師生共創科學概念探究的童話表演〉、〈創造性轉化:藝術創作碩士生之創作學習經驗探究〉、〈反思Covid-19的虛假訊息:大學生批判框架轉化設計之實踐行動研究〉 學術成果 科技部研究計畫《藝術本位教育中跨學科概念的探詢、轉化與應用(I)(II)》 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共創多模態的藝術本位素養教育探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序 導 論|為感覺留餘地 一、克服疏離之路 二、感覺是心靈的庫存?還是消費商品? 三、本書架構與概述 第一章|探究給我的禮物 一、想想「研究」這個活動 二、學術裡的專家與生手 三、大師說遊戲 四、如何問答?關於研究問題的產生 五、方法論:學術使命感的前身 六、學術探究:學習如何學習 七、小結 第二章|創作實務與研究的途徑 一、創作搞什麼實務研究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詮釋創作的三種路徑 三、我建構的不是知識 四、不言如何喻?放大感受的解析度 五、邀請來聽我的創作故事 六、始於自我的探險與跨界 第三章|創作者的心靈 一、我感受我心靈的呼吸 二、覺察與探索:培養想像的心智 三、為感受賦形:建立對話觀點 四、成為歷險記:精神性的演練 五、與他者相遇:化身成為…… 六、萬物由心造:享受直觀直覺裡的孤獨 第四章|創作溝通的語境 一、美工美勞到美術設計 二、技術與藝術的語言遊戲 三、你我之間的藝術語境 四、元素模組的設計語境 五、媒體創作的角色語境 六、結論 第五章|創作者的自我敘說 一、創作自述要說什麼 二、整理學習事件列表 三、建立個案背景脈絡 四、我如何跨脈絡學習並產生洞見 五、我受到何種限制?如何應對? 六、反思在場域裡的能動性 第六章|親愛的「課程」是集體創作 一、我想與妳╱你在想像力中相遇 二、創作理念:我不是你的老師 三、學理基礎:解碼與製碼 四、內容與形式:以自畫像與LINE貼圖創作為例 五、作品特色:參與創作者自述 六、小結 第七章|藝術與自然的跨科創作 一、這世界既是藝術也是科學 二、把自然科學當地圖外的秘境 三、尋訪、尋思與尋味的學習設計 四、環境科學&攝影藝術的交織 五、創作是思想的實驗室 第八章|擁抱自我的視覺設計 一、被擁抱的需要 二、擁抱的感覺與聯想 三、《擁抱》創作系列的理念自述(作品參見附錄五) 四、擁抱想像力的創作實驗後記 第九章|療癒繪本創作與服務 一、混搭藝術、設計與傳播的課程理念 二、醞釀療癒創作的心靈 三、帶著繪本去服務旅行 四、創作者的繪本服務自述 第十章|展演內心景觀的瞬間 一、展演為觀念的舞台 二、把「加值」當作「與x」相遇 三、平凡無奇裡找到驚喜的探究 四、情感渲染下的關係連結 五、《Social Moment攝影參與社會》 結 論 一、創作精神與勇氣的來源 二、創作實務是自述到論述的風景 三、開始為自己做創作論述 四、小結 附錄一|媒體創作筆記 一、基本觀念 二、籌備階段 三、概念故事化 四、故事視覺化 五、視覺效果化 附錄二|博士班方法論日記原始資料 一、生涯之始 二、思想綿延 三、勉強前進 四、語言本能 五、尋覓有勁 六、進步思考 七、半個同事 八、溝通不良 九、批判展現靈活 十、看的能力 十一、再現真實 十二、內隱力量 十三、把脈與想像 十四、源頭與支流 十五、探索精神 附錄三|研究倫理同意書與訪談大綱 附錄四|《暖化屏東》視覺設計作品 附錄五|《擁抱自我》視覺設計作品 附錄六|《Social Moment攝影參與社會》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創作實務研究: 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
作者 / 鄧宗聖
簡介 / 創作實務研究: 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作者長期關心藝術創作與教育之間關係,走讀創作者內心的世界,探索創作歷程中意義與知識建構的景觀,在臺灣高等教育場域下描繪創作實務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112231
ISBN10 / 9577112234
EAN / 9789577112231
誠品26碼 / 2682160141007
頁數 / 36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記得剛取得博士候選人的那一年,博士論文選題上茫然無助,當時身兼導師與論文指導的徐美苓教授曾問我:「畢業後你想教什麼?」我毫不猶豫地說:「我想教創作!」她繼續問:「那你教的創作又與其他人有何不同?」我當時呆住發愣,因為我從來沒去想創作該如何教。這段對話或許就是激發我潛在對創作活動的探究熱情,至今形成創作實務教學與研究的動力來源,在藝術、教育等跨領域學門內深耕。
儘管認識很多藝術創作的朋友,但他(她)們仍然很難講清楚創作實務研究是什麼。我只能說他(她)們每一次創作都是一場精彩的冒險,在積極熱情創造作品的同時,有脈絡回顧、田野調查、批評辯證的研究意圖。我感覺藝術學門既然是藝術學者取材於人類想像力、創造力建構出來的學問,理想上如經藝術創作者的熱情與努力,藝術創作研究的知識應能回饋人群而在社會實踐上有相當的發揮。
由於我個人性向與興趣使然,使命感驅使我個人學術實踐想要貼近創作的人與場域,但以旁觀者的研究態度切入完成資料收集與論文撰寫,如此學術實踐與我心目中的創作實踐還有一段距離,我出入於研究者與創作者之間,嘗試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直到接觸到藝術本位研究方法論後,在建構知識的認識論上允許創作者混合各種研究方法,並對自我做研究,於是我在質性方法論上找到敘說探究等立足點,逐漸浮現各種可能性下我不斷在課堂上思索探究「如何教創作」,當我把學習場域轉換成創作場域時,我所研究的不只是課程與教學,同時也是師生間的創造性關係,回應並敲響我在創作教學實務上的探險。換句話說,純粹研究的知識,如果不經過另一層次的實踐轉化,只能在學術圈裡流通,但透過教學場域的實踐轉化,甚至經過社會溝通的實踐歷程,就有機會主動地將創作實務傳播出去,更能讓相關的公眾了解並產生影響。
最後,我要感謝那些所有愛我的人,我在感受你(妳)的存在裡茁壯成長,豐富我創作思考的心靈。於是,我每天開始習慣創作,那些能跟你(妳)分享的故事,這也是我認為創作第一原則:作品是禮物,送給喜歡你的那個人或那群人,而不是你喜歡的人。因為你喜歡的人不一定喜歡你,不會給你(妳)回應;但喜歡你的家人、朋友他們會給回應。作品是在精神交流中存在,有愛有情的表情世界是創造力的泉源。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可幫助有志於學習創作與創作教學者能在實務場景中進行研究,
以藝術創作豐富人類知識建構的面向,並落實在跨領域的教育及社會實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