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 | 誠品線上

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

作者 陳鴻逸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詩人們以「海洋」作為詩的載體,開展了廣闊的視域想像,追尋生命與歷史相互聯結的「源點」,是詩藝,也是詩憶。本書匯整了多位詩人各自不同的經驗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詩人們以「海洋」作為詩的載體,開展了廣闊的視域想像, 追尋生命與歷史相互聯結的「源點」,是詩藝,也是詩憶。 本書匯整了多位詩人各自不同的經驗軌跡,有鄭愁予、汪啟疆因職業與海洋產生了綿延的詩語,亦有戰地金門成長的黃克全,見證了戰爭、老兵與生離死別後所發出的嘆息,也有林婉瑜、林怡翠撕下了性別標籤,以詩承載女性的「存在」和「欲望」。詩人們創造嶄新的現代詩語言,留下動人的海洋書寫與歷史關懷。 作者陳鴻逸活躍於吹鼓吹詩論壇,勤於筆耕,擅於組構綿密論述的文本,能自由進出詩人們的異想世界。他透過了解相關詩作中的在地意象、語言特色之爬梳,進而反思或推導詩人創作時的構思質素、書寫歷程,開拓出不同的研究觀點,以及呼應於現代詩發展的對應座標,完整建構詩人們的精神圖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鴻逸陳鴻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專案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現代散文、現代詩、國語文教學。曾獲大武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著有《一九七〇年代以降臺灣散文的性別、族群、階級議題之研究》(博論)、〈論截句詩的意象構成〉、〈論歐陽柏燕《燕尾與馬背的燦爛時光》中的戰爭刻痕與歷史圖像〉等,其他作品散見於期刊論文、報章雜誌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不忘初心 【論鄭愁予詩歌中的海洋質素】 ▍一、前言 ▍二、如何融成的海洋質素? ▍三、海洋詩中的殊異展演 ▍四、何以定錨?座標面的構成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軍人‧國度‧流體的生命視角──以汪啟疆的《臺灣海峽與稻穀之舞》為例】 ▍一、前言 ▍二、踏上詩海的航行者 ▍三、流體生命的生成 ▍四、界線(限)的退隱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試論基隆現代詩人的地方書寫】 ▍一、前言 ▍二、匯集空間的衍譯製化 ▍三、探見歷史之海 ▍四、共享/共響的地域景象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葉日松現代詩中的在地敘事】 ▍一、前言 ▍二、如何看見客籍詩人? ▍三、「客家-花蓮」組構的在地質素 ▍四、在地與歷史的繫聯/投射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黃克全《流自冬季血管的詩》的生命課題】 ▍一、前言 ▍二、凝視死亡的生命視角 ▍三、俯拾即是的人間圖像 ▍四、刻畫歷史的老兵悲曲 ▍五、結語 ▍六、參考書目 【論林婉瑜《索愛練習》、林怡翠《被月光抓傷的背》的「存在」與「欲望」課題】 ▍一、前言 ▍二、主體的重構 ▍三、身體的覺醒 ▍四、生命──消逝的旅程 ▍五、記憶的歷史‧歷史的記憶 ▍六、結論 ▍七、參考書目 【附錄】陳鴻逸詩學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
作者 / 陳鴻逸
簡介 / 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詩人們以「海洋」作為詩的載體,開展了廣闊的視域想像,追尋生命與歷史相互聯結的「源點」,是詩藝,也是詩憶。本書匯整了多位詩人各自不同的經驗軌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9938693
ISBN10 / 9869938698
EAN / 9789869938693
誠品26碼 / 2682103548009
頁數 / 15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0.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17

試閱文字

自序 : 【總序】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2021年有6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創立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兩本,不計在內),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各有二本,略述如下:

  截句推行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有二本:一是《斷章的另一種可能──截句雅和詩選》,由寧靜海‧漫漁主編;一是白靈主編的《疫世界──2020~2021臉書截句選》。

  「同仁詩叢」有蘇家立《詩人大擺爛》,自嘲嘲人,以雜文筆法面對詩壇及社會,暗含一種孤傲的情緒。另有白靈《瘟神占領的城市》,除了寫愛在瘟疫蔓延時,行旅各地的寫作,或長或短,皆極深刻;有一些詩作,有畫有影相伴;最值得注意的是原稿檔案,像行動藝術,詩人把詩完成的過程向讀者展示。兩本詩集,我各擬十問,讓作者回答,盼能幫助讀者更清楚認識詩人及其詩作。

  「臺灣詩學詩論叢」,有同仁陳鴻逸的《海洋‧歷史與生命凝視》,活躍於吹鼓吹詩論壇的這位青年學者,勤於筆耕,有詩文本細讀能力,亦擅組構綿密論述文本,特能進出詩人的詩世界。而來自香港的余境熹,以《五行裡的世界史──白靈新詩演義》獻給臺灣讀者,演義的真工夫是披文以入情,詩質之掌握是第一要義。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但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凝聚,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永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試閱文字

內文 : 【論鄭愁予詩歌中的海洋質素】

▍一、前言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1933-),曾出版《夢土上》、《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詩集,與《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鄭愁予詩集Ⅱ:1969-1986》等選集。文學傳播當中的評介項目,來自於文學閱讀群眾的數量、影響力,甚者是如何被看見,2012年《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的《如霧起時》,即針對鄭愁予作主題式紀訪,其見端倪。然其對於一般讀者而言,莫過於國文學科多次入選其詩,影響了多數臺灣讀者。一個當代重要代表詩人,成名作品、先行研究不在少數,可見在臺灣詩壇與臺灣現代詩傳播史的重要位置。

  過去研究及近來系統化聚焦者蔡宜芬《鄭愁予及其海洋詩研究》及「鄭愁予詩學論集」四冊,可見其研究豐富。常見者不乏以抒情、生命體悟及人道關懷作切入點,如曾進豐言:鄭愁予詩作,廣闊而深層地表現社會的種種困境與光明良善,蘊含濃厚的人道精神。其人道情懷的生成,源於原生環境與自身經歷,兩者相互交乘,可謂詩人人道情懷之「奶與蜜之地」,蘊育並確立詩人往後數十年的精神信奉。人道情懷幅射出鄭及其詩的社會關懷,自身經歷旁涉他者的憫懷之心。白靈則透過「遊與俠」切入詩人濃厚的鄉愁主題中,以為個人和群體基於地域相隔所生的「孤獨感」相較於承平時期的鄉愁必然更為深重,個人站在時代的浪頭上,對於「時空」之變動、不確定感、和可能去向的感知也必然極為敏銳,鄭愁予的「時空錯失感」是最嚴重的一位,也是第一位由臺灣二度流放出去的傑出詩人,其所產生的「雙重放逐」、「雙向投射」,深深影響他兩度流放的語言風格。童年到少年在大陸隨家人及學校遊走、少年到青年在臺灣隨詩人群和文友流盪、青年到壯年到老年在美國孤默而居,由此種失卻其最最想立足的「空間」(被動的「遊」),到不得不擁有「無特定年月」、也「無所不在的時間」,其借助文字書寫凝聚出的「孤獨感」和「時空知覺」必然迥異於其他詩人。

  而與本研究切合者,如孟樊、方群、蕭蕭等皆早有觸及。如方群〈鄭愁予詩作中的海與山〉特別整理出《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中海與山的詩作統計,發現寫山的比例遠多過於海,代表一方面鄭在山的題材書寫,有其運動員的精神傳承,另也認為鄭的海洋詩不僅來自於外在的生存環境,也源於內心觸動情愫的表達。

  至於孟樊〈鄭愁予的海洋詩〉將鄭的海洋詩系統化,幅射出主題、意象、分類、語言特徵等,構築了較具前瞻論述,例如「鄭愁予最常表現的主題是:鄉愁與愛情;另有少部分詩作則與人的寂寞的主題有關。不論與西洋(尤其是英美)或中國古典海洋詩相比,鄭愁予的海洋詩所呈現的主題都較為集中,顯得沒它們那麼多面(譬如缺乏自由奔放、開闊胸懷、流動神祕、挑戰與征服、孕育生命……的主題),這或與詩人早年的浪漫情懷有關。進一步言,鄭詩的浪漫情懷實又源出於他的浪子意識,而浪子意識形成他的流浪詩風,使得他早期的詩作主題呈顯出濃濃的「空間漂泊感」與「時間消逝感」;而這樣的浪子意識展現在他的海洋詩作上,則多集中為鄉愁與愛情的主題(外加「浪子的寂寞」)」。語言特徵則以「一如鄭愁予早年大多數的詩作,他的海洋詩極為講究音樂性,節奏多半流暢自然」。

  若說孟樊透過空間意象作為海洋詩載述,蕭蕭則以為鄭的海洋詩,雖有燈塔、沙灘、浪濤、海灣等自然景觀,卻是與人文現象、情感意涵互相對映與融合,且透過聲色兼呈之意象表現出獨特的美學。種種看來論述似已完備,然而,本文之思考仍以海洋質素橫勾書寫構成,能更進一步地探析鄭愁予詩歌中的海洋書寫,審視詩人的關懷切入帶來的不同反思,一如鄭詩能否帶來更多空間書寫的想像推論、鄭承負的個體經驗、技藝的呈現,或海洋質素的描繪有其異質性,將是本文依次離析的要點,盼為詩人海洋詩學的建構,能有更多的論述基礎。

▍二、如何融成的海洋質素?

  鄭的海洋詩,可上推於海洋文學的類型範圍,綜觀臺灣文學書寫與研究,「海洋文學」內涵相當廣泛,小說、散文與新詩各有可觀。但什麼是海洋文學?什麼樣的脈絡值得關注?如吳旻旻以為,自50-80年代「海洋」並不具有實質主體與類型化概念,反而只是「場景」和「意象」而已:

  我們只要掃描一下多數作品,便不難理解:即使「海洋」作為鄉土、寫實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場景(如王拓《望海巷》描寫漁村生活),或是現代主義作品裡的關鍵意象(如瘂弦〈遠洋感覺〉),被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仍是鄉土文學裡的情感或是現代主義中的藝術性,「海洋」本身甚至成為注意焦點(focus of a-ention)。

  「海洋」成就藝術的景託、情感的依託,不賦予海洋真實的性格,像是不得不的需求,沒有了「海洋」作為敘事前沿,彷彿作家們在說虛構的故事,一個架構於虛構奇幻的世界之上,無所基礎憑藉。

  此外,葉連鵬,就針對海洋文學提出廣義與狹義說法,廣義來說凡以海洋景觀、海洋生、海洋相關工作者描寫的作品,皆可稱之;若以狹義審視需展現海洋精神、生息與共的關係,方可稱之。葉的說法基本上以「海洋」為主,但也適時融入相關質素,擴延了海洋文學的書寫範疇。林宗德則將範圍定義的更具主體思維:「必須以海洋為主要描述主體,皆可稱為海洋文學。其中含括生活、勞動、經驗、體驗、情感、思想、精神、知識等元素在內。」從葉連鵬到林宗德,最大差異在於「海洋」具備了主體性格,並顯示出不同時代階段,海洋文學的論述有著不同的差異,海洋作為主體性格的意義,代表人們開始從人類中心退讓,讓海洋等屬之的自然躍居,使人與自然得以站在一視角與位階。

  相較下,張錦德在《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裡提出,作品應具有海洋性,故海洋相關港口、海岸、漁村等具備海洋生活經驗。「海洋生活經驗」是具有真實性的生活經驗、而非虛構性的經驗。同時,「海洋生活經驗」是指作者「長期涉入」海洋,觀察、凝視、記錄、感受海洋有別於陸地空間的各種特殊發展。簡單來說,張所謂的「海洋性」是經驗現象的透析,強調追求真實經驗的書寫,避免虛構的滲透與過度使用,也可以說張的說法是經驗的真實再現,海洋不是虛構的質素,反而賦予人們、作家最實在的一切。張的說法看似偏狹,卻在許多海洋文學作家作品中見其端倪,例如夏曼‧藍波安、廖鴻基就是以身體體驗海洋以致書寫海洋的過程。從認同、重構主體再到身體實踐的辯證歷程,使兩人的文章既有深度展現、理念批判。因為對於夏曼‧藍波安、廖鴻基來說,觸碰海洋就是他們生命歷程的側面寫照,海洋中的「認同」課題以及重構的主體同時顯現並置。

  那麼歸屬於海洋文學分類下的海洋詩呢?余光中為朱學恕與汪啟疆合編的《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的序寫到:「甚麼是海洋詩呢?這名詞頗難界定。如果說,以海洋為主題而正面寫海的詩,才算是海洋詩,那這本選集裡有不少詩都不合格。許多詩其實寫的是人,而以海洋為其背景;或是以人情、人事為主體,而以海洋為襯托,為比喻;或是出入於虛實之間,寫岸上人思念海上人,或海上人思念岸上人;或是寫海陸之間的特殊空間:海岸。

  對此,孟樊一方面認為「屬於海洋文學一環的海洋詩,其指涉層面亦極為廣泛,廣義而言,它實係涵蓋了海景、港岸、航海、水族,乃至於海洋生態書寫等」另一方面則點出,詩人所運用之意象通常來自詩作所涉及之題材,題材廣泛,意象也就能多采多姿。

  上述幾種說法,孟界義的海洋詩大致上並未更動海洋文學融攝範圍,因為呈現海洋景致既屬於海洋詩也屬於海洋文學,同時孟也觀察到鄭的海洋詩有特別著墨與較少論及的類型。但僅止於此嗎?回顧1951年的〈老水手〉開始,方群以為「從臺灣在出發的起點也可以看成創作海洋系列的濫觴,當然更標誌了詩人未來發展的可能。」可鄭的海洋詩除了抒情、海洋景致與生命經驗外,應是一種對於空間主體的重新構築,或者說是空間主體呈現了海洋質素的容縮特性,反過來說,也可視為海洋質素呈現在「人」、「海洋世界」反覆折疊/展演的空間主體內。

  人作為空間主體是建立於存在的意義,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手上存在與時間是相互融結與競合的關係,存在是對於時間的緬懷、吸引與生命意義的實現。不可忽略的是存在還佔據著空間,人對於時間的憑念仰賴於空間的禮遇,時間與空間的交點賦予人們存在顯現的關鍵。因此,人作為空間主體是建立於存在的意義,藉由移動、活動,而不斷地面臨著空間展示。其次,人作為空間主體亦被聯結在殊異的能動行為,或者說是如何呈現出海洋質素的行動聯結,便是在於鄭曾經作為職業與海洋的繫聯關係,致使他的行動(包含著書寫)適度地呈現出對於海洋的理解、嚮住甚至是密不可分的互為主體,亦即面對現象世界的理解歷程。再者,存在與空間的對話,即在透海洋質素,容納離散的生命狀態,鄭的海洋詩不僅僅表述海洋,而是展現了生命與其聯結的「源點」。……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詩人們以「海洋」作為現代詩的載體,開展了廣闊的視域想像,追尋生命與歷史相互聯結的「源點」,留下動人的海洋書寫與歷史關懷。

★本書以鄭愁予、汪啟疆、葉日松、黃克全、林婉瑜、林怡翠等多位詩人為觀察對象,開拓不同的研究觀點,完整建構詩人們的精神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