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梵谷最後的親筆信 | 誠品線上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梵谷最後的親筆信

作者 蔡秉叡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梵谷最後的親筆信:「文森‧梵谷在奧維麥田因瘋狂而舉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人知道這個藝術史上最大的號外,百餘年後竟然變成了一場難解的謎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追查梵谷自殺的真相● 大量引用梵谷書信原文,洞悉梵谷人生不同階段內心的深層思緒與人生態度● 嚴謹的歷史考證,參考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呈現最清晰的梵谷生平故事與畫作賞析● 卷末整理梵谷至今的藝術地位與潮流,並附上梵谷生平與中西藝術史對照年表● 藝術研究者,故事愛好者,絕不願意錯過的精采傳記。「文森‧梵谷在奧維麥田因瘋狂而舉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人知道這個藝術史上最大的號外,百餘年後竟然變成了一場難解的謎題…… 「文森.梵谷是為了逃避懷才不遇的痛苦而選擇了死亡,或是因發病而精神崩潰導致死亡……」,1914年,梵谷家族遺孀喬安娜出版《梵谷書信全集》,為梵谷自殺的原因蓋棺論定。 直到百餘年後,有人揭開梵谷最後幾封親筆信── 追查梵谷的人生、內心糾葛與畫作的線索,他的死亡,早已經過重重加密……【梵谷死亡疑點】 目擊者證實,奧維農田裡既沒有留下血跡,又找不到兇器。金錢狀況並不寬裕的梵谷,用來自殺的槍從何而來?還有許多人見證到的,嘉舍醫生的怪異行徑…… 更詭譎的是,梵谷在奧維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提到的「福音信」,在他死後消失無蹤。為何人們傳說梵谷最後的畫作是《麥田群鴉》而不是兩幅同樣被提及的《杜比尼花園》?沾滿梵谷的血,靜置在口袋中未寄出的信件,是不是隱藏著什麼秘密……【一本不單純的梵谷傳記】 以嚴謹的歷史考證,我們將跟隨作者一路走到梵谷離開的那一天,追查所有與死亡有關的蛛絲馬跡:他同名同姓的兄長的墳,他的信仰,他在事業、感情上的挫折,交友關係,還有他每一幅創作背後的心境──那永恆燃燒的狂熱之愛。 當我們攤開梵谷最後的親筆信,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一個可能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秉叡現任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以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講師、曾任教於文藻外語大學、私立育英醫專等校。 主要研究方向與授課領域為「明清史」、「世界文化遺產」、「西洋藝術文化史」與「中外歷史人物評介」等專題課程。是目前南部各大專院校廣受學生、民眾歡迎與好評的青年學者。近來屢應邀至各機關、學校與圖書館舉辦文化講座課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序 章第一章 徬徨少年時第一節 滋潤偉大心靈的國度-荷蘭第二節 梵谷家族第三節 苦澀的青春第四節 礦坑裡的耶穌第二章 為了藝術為了愛第一節 艾田的單戀第二節 海牙的伴侶第三節 努能歲月第三章 流動的饗宴-巴黎第一節 印象派藝術第二節 豁然開朗第三節 高更與浮世繪第四章 燃燒的星空第一節 阿爾第二節 電流般的激盪第三節 聖雷米第五章 最後的奧維第一節 麥田第二節 杜比尼的花園第六章 永恆的向日葵第一節 此前此後第二節 梵谷藝術殿堂第三節 回首梵谷附錄1:梵谷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梵谷最後的親筆信
作者 / 蔡秉叡
簡介 / 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 梵谷最後的親筆信:「文森‧梵谷在奧維麥田因瘋狂而舉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人知道這個藝術史上最大的號外,百餘年後竟然變成了一場難解的謎題……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767631
ISBN10 / 9865767635
EAN / 9789865767631
誠品26碼 / 2681084186002
頁數 / 4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5X21.5X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Ⅰ 徬徨少年時

Ⅰ. 2
梵谷家族
了解梵谷的祖國荷蘭的崛起背景以及荷蘭傳統社會的內在精神、荷蘭畫派的主要信念後,接著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是梵谷的家庭,從他與家庭成員們的關係,將有助於我們更加了解梵谷青少年時期的人格養成,對其成年後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何等重要的影響性。
文森.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後文以文森稱呼)於公元 1853 年 3 月 30 日,出生在荷蘭布拉班特省(Le Brabant)的一個小鎮格儒.松迭(Groot Zundert),是家中的長子。這是一個僅有百餘人口的淳樸小村莊,村民秉性勤奮,多以務農為業,生活樂天知命。4 年後,梵谷一生傳奇裡的最佳男配角─弟弟西奧(Theodorus van Gogh, 一般簡稱 Theo),也在 1857 年的 5 月 1 日出生於此。文森與西奧的父親是迪奧多魯斯(Theodorus van Gogh),他本身是一位信仰虔誠的喀爾文教派牧師,性情和藹可親,受過良好的性靈教育,一向在教區中行善傳教不遺餘力。但即使多年事主不倦,仍感覺得出他有些許抑鬱,因為他的才能抱負似乎永遠埋沒在這個小村莊裡了。梵谷家族幾乎代代有人傳承牧師的職業,是典型的宗教世家,信仰對他們而言佔了人生相當重要的部分。父親主要便是負責格儒.松迭的佈道禮拜等宣教任務。
歐洲自中世紀以來,一直由天主教會獨攬知識、文化,以及與上帝溝通的權力,儘管與歐洲諸國的王權間發生過多次衝突,然而因為教會握有信徒獎懲、上天堂或下地獄的生殺大權,對於膽敢反抗教權的政體或君主,往往以「破門律」(Excommunication, 意即開除教籍,被開除者將失去上天國獲得永生救贖的機會)處罰,是故中世紀的政教衝突局面,大都以教廷的全面勝利結束。
隨著教會權力高張,物質慾望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加。天主教會販賣起「贖罪券」,假藉昔日聖徒修行的善功仍在人間,鼓動信眾不惜重金大量購買,以此淨化人的原罪以及後天犯下的一切罪惡。一時之間,信徒競相搶購,貴族們瘋狂捐獻土地,只盼多為自己以及家人累積善功,以便審判日來臨時能夠榮耀升天。教會坐擁龐大的教產,財富和權力鬆懈了道德界限,神職人員流言纏身,甚至捲入性醜聞。原始基督教義中對窮人與受壓迫者的憐憫已完全扭曲,教會成了壓榨與斂財的墮落淵藪。
直到公元1517 年, 德籍神父馬丁路德在維滕堡(Lutherstadt Wittenberg)教堂宣示了反教廷的九十五條論綱之後,天主教會的領導、儀式、教條乃至組織架構開始受到強烈質疑,歐洲許多國家對宗教產生歧見,再加上社會文化的種種矛盾,終於引發宗教改革運動和一連串的宗教戰爭。
喀爾文(John Calvin, 1509 ~ 1564)原先是法國傳教士,這波反對教廷腐敗的改革運動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他流亡到瑞士的日內瓦,宣揚原始基督教會福音,反對複雜虛榮的宗教儀式,力陳以質樸勤奮的精神來榮耀彰顯神的教義。喀爾文教派主張「救贖預定論」,神將會揀選最終能夠得救的子民,一切都是預定好的,得救的條件並非基於個人的權力或財富,唯有藉由勞動付出才能對上帝的揀選做出回應。很明顯地,喀爾文的思想觀念,恰好適應當時荷蘭力圖掙脫西班牙統治、走出自己道路的心境。對荷蘭人而言,崇尚腐化天主教思想的西班牙政權,是阻礙荷蘭生存發展的最大敵人,而喀爾文教派對於教廷的批判態度正好符合荷蘭人力抗西班牙政權的思想論述,這種肯定樸實勞動的教義,完全呼應了荷蘭人自立圖強的精神,也因此他們認為唯有努力建國,發展經貿富強的道路,才能受到神的讚美與賜福。
梵谷家族受喀爾文思想啟發頗深,故而家族中世代有人投身神職,努力宣揚這種勤奮刻苦的教義。此處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喀爾文教義對梵谷有極深厚長遠的影響。他從小在牧師家庭長大,聆聽父親的佈道與閱讀聖經,乃至全家每天的每一頓餐食,都蘊育著對自身奮鬥的激勵與對造物主的感恩之情。

對此蔣勳曾分析:
他(梵谷)生命裡燃燒著狂熱的愛,一般人都認為是對藝術的愛,或許我們錯了,單純藝術的愛不會使一個生命受苦、絕望,單純藝術的愛不會使梵谷日復一日的煎熬,只有藝術的愛,不會成就梵谷巨大心靈的火焰,他生命裡燃燒的狂熱之愛,是信仰的激情,是喀爾文新教受苦與救贖的執著,從梵谷父親、祖父一路傳承,新教牧師的血液川流不息在他的身上奔騰。⋯⋯他是徹頭徹尾的佈道者,無論是作為牧師,或之後做為畫家,他只是堅持一種信仰的「佈道」。許多畫家學習的只是技巧,梵谷學習的是信仰,以信仰入畫,他的繪畫便有血有淚,不是徒具外觀型式的空洞藝術。

稍後我們可以看到,梵谷最初的夢想便是繼承父業,在困苦的礦區做一個宣揚神的使命,為貧困者發聲、尋找救贖的牧師。日後在海牙時期,結識妓女西恩(Sien),對其關愛收留、憐憫照顧,甚至一度想與之婚配,都是由於他內心豐沛的宗教情懷所致。

在他的畫中,我們不曾看到富商巨賈、權貴名流,他關注的永遠是社會最底層最貧苦勞動的一群。這種巨大深刻的悲憫,終其一生在他的血液裡流淌著,對信仰的激情帶動他的藝術表現,一直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敏銳的讀者朋友應該早已察覺,西奧延用了父親的名字 Theodorus van Gogh,可以想見西奧出生時得到父親相當的期許關愛。但這引發了一個頗為關鍵的疑問,為何這份關愛並非落在身為長子的文森身上?父母對文森的教養態度為何呢?問題背後的真相,對文森內心的成長陰影非常巨大,造成他畢生揮之不去的心理壓力。不過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梵谷的母親和其他家族成員。

文森與西奧的母親名為安娜(Anna Carbentus van Gogh),是海牙一位裝幀藝術師的女兒,或許因此,文森兄弟都繼承了藝術的天份。除了西奧之外,安娜先後還為文森添了三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分別為安娜、伊麗莎白、威廉明娜與柯尼利斯。眾所皆知,與大哥文森最親近的手足便是西奧,兄弟倆數年間往返信件六百多封,如今已成為研究梵谷生平的珍貴史料。一直到文森去世前,西奧對大哥始終不離不棄,持續給予經濟上與心靈上的支持。可以說,沒有西奧就沒有偉大的文森.梵谷。
西奧後來也資助多位印象派畫家,在西方藝術史上的輔佐地位同樣舉足輕重。除了西奧,文森最喜歡小妹威廉明娜,也曾多有信件往來,可惜威廉明娜晚年亦受精神疾病所苦,在精神療養院度過餘生。另外二妹伊麗莎白在晚年時也寫過一本回憶錄,當中記述了她對大哥文森生平的印象,這本回憶錄也成為研究梵谷的輔助史料。
事實上,梵谷的母親安娜,在產下文森的前一年曾產下一名男嬰,但出生不到幾週便夭折了。這個與父母緣淺命薄的孩子,當時被命名為文森.梵谷,與祖父同名。一年後的同一天,安娜又產下一子,依舊取名為文森,也就是本書主角。
文森從小就知道他有一個未曾見過面的大哥,他們有著同樣的名字。在格儒.松迭這個小村莊裡,牧師家緊挨著教堂,每個禮拜天要前往教堂時,文森都會經過教堂墓地。看見一塊上頭刻著自己名字的小小墓碑,他的感受是什麼?童年時期的文森,死亡的感覺對他就如此迫近。
更讓他感到無助的是,他很小就發現,在母親眼裡,他是多麼微不足道。對於這位同名的兄長,文森從未與任何人談過心中感受,即使是西奧。早年對梵谷的研究當中,也幾乎未曾有人從童年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家庭角色對梵谷內在造成的情緒壓抑與影響。值得慶幸的是,晚近有關梵谷的相關史料與作品不斷被重新發掘,使得今天的我們能夠有幸一窺文森對早夭兄長的想法。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