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藝桃花源: 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 | 誠品線上

游藝桃花源: 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

作者 古蒙仁/ 向鴻全/ 林央敏/ 張捷明/ 莊華堂/ 陳謙/ 謝鴻文/ 羅貴月; 林央敏/ 主編
出版社 易可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游藝桃花源: 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逐水而居」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擁有豐富地理山貌水系的大桃園,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而孕育諸多人文風采,文學與藝術的創作領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逐水而居」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擁有豐富地理山貌水系的大桃園,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而孕育諸多人文風采,文學與藝術的創作領域尤其廣袤,為桃園地區人文風氣的開展更添豐富色彩。 《游藝桃花源——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一書乃肇因於這樣的因緣,集桃園地區知名作家古蒙仁、向鴻全、林央敏、張捷明、莊華堂、陳謙、謝鴻文、羅貴月等,以深入口述訪談藝術家張振昌、張淑玲、游忠平、徐文哲、李銘智、林顯峻、陳坤和、葉發原、韓旭東、魏榮明、吳榮賜、粘碧華等,透過本次邀訪並由作家的生花妙筆,向社會大眾呈現這些藝術家在陶藝、雕塑、製傘、皮雕、木器等熟稔的產業與創作領域,各自精采的創作成果與生命歷程,彰顯桃園地區不凡的文學藝術風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林央敏【編者簡介─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人,現居桃園市。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一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詩獎、散文獎、小說獎、評論獎等多項文學獎是臺灣民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首倡臺灣民族文學,是戰後臺語文學運動的倡導家及臺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 也是首位將臺語散文由說理引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作品豐富,主題多樣,被稱為全方位作家。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百餘種。其詩作〈毋通嫌臺灣〉對催化臺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著有各類創作集及評論集四十餘冊。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本書目錄】 ‧古蒙仁 ─ 鼎鑫復刻,經典再現 【張振昌和張淑玲的陶藝緣】 ‧古蒙仁 ─ 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游忠平的陶瓷雕塑世界】 ‧向鴻全 ─ 大音希聲 【陶藝家徐文哲的專注與簡單美學】 ‧林央敏 ─ 花枝招展的洋傘王國 【邂逅李銘智先生】 ‧張捷明 ─ 和泥土把手岩歡 【從挑奉茶的鄉下孩子,到卓然有成的陶藝家】 ‧張捷明 ─ 千年重現鷓鴣斑 【科學陶藝師陳坤和的故事】 ‧莊華堂 ─ 皮裡尋溫 【訪皮雕大師葉發原】 ‧陳 謙 ─ 反戰意味的時間縱隊 【對創作不停叛變的韓旭東】 ‧陳 謙 ─ 舊物新氣象 【訪水顏木房魏榮明】 ‧謝鴻文 ─ 執刀斧的修行者 【吳榮賜的木藝人生】 ‧羅貴月 ─ 用針寫人生的彩錦 【邂逅刺繡藝術家粘碧華】

商品規格

書名 / 游藝桃花源: 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
作者 / 古蒙仁 向鴻全 林央敏 張捷明 莊華堂 陳謙 謝鴻文 羅貴月; 林央敏 主編
簡介 / 游藝桃花源: 文學家筆下的桃園藝術職人:,「逐水而居」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擁有豐富地理山貌水系的大桃園,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而孕育諸多人文風采,文學與藝術的創作領域
出版社 / 易可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557813
ISBN10 / 626955781X
EAN / 9786269557813
誠品26碼 / 2682262335007
頁數 / 1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鼎鑫復刻,經典再現
張振昌和張淑玲的陶藝緣

文/古蒙仁

桃園市八德區近十多年來的發展十分快速,寬闊的馬路兩旁不斷出現高樓大廈,大型的賣場和購物中心林立,吸引了高端的商家進駐,也帶來了眾多的購物和消費人潮。人們開車從國道二號快速道路經過時,都會看到這片蒸蒸日上的景象,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市區的外圍,仍保有舊鄉鎮年代素樸的樣貌,透天公寓、各式商家、家庭式的加工廠,以及各種便利商店,分佈在曲曲折折的深巷窄弄裡,車子來來去去,左鄰右舍聚在一起閒坐聊天,這就是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和平路就是這樣的一條巷道,其實它就位在八德交流道的下方,我開著車子尋址來到這兒,原來「鼎鑫窯」就藏身在巷弄的深處。主人張振昌、張淑玲夫婦站在巷口朝我揮手,並指引我停好車。這是一趟輕鬆愉快的採訪行程,也是我首次和這一對陶藝家夫婦見面。
三月底的薄午時分,陽光溫煦地照著,張振昌只著一件寬鬆的T 裇上衣和黑色棉褲,顯露出瘦削卻結實的身軀,看得出是個勤於勞動的中年男子。下巴蓄著一撮山羊鬍子,則又顯得一派輕鬆自在,散發出不修邊幅的藝術家氣質,所以不用他我介紹,我們就一見如故了。
「鼎鑫窯」實則是一般的家庭式工作坊,裡頭有些雜亂,工作室、噴釉台、拉肧機、練土機和電窯,一應俱全,彼此都連在一起,形成一條簡易而便捷的生產線。這兒就是張振昌、張淑玲夫婦二人創業的基地,二人投身陶藝的故事,也是從這兒開始的。

藝術緣起說從前

張振昌的祖籍是南投,父祖輩世居南投的山上,世代以種茶和開墾為生。由於山上土地貧瘠,生活十分困苦。他父親共有七個兄弟,由於食指浩繁,祖父要養活一家並不容易。因此父親小學畢後,無力繼續升學,便獨自到臺北闖天下,在萬華一帶靠打零工維生,生活穩定後才在此定居下來。
民國五十八年,張振昌在萬華出生,共有四個兄弟,一家六口,同樣食指浩繁。由於父母都要外出工作,無法照顧他們,便託外祖母代為照料。母親的娘家在淡水,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必須搭公車或火車,因此從小他便在淡水和萬華之間來來去去,在淡水線的火車上看多了臺北基層的人生百態,當然也看到了淡水河沿畔美麗的河岸風光,啟發了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或許具備了美感的天性和直覺,張振昌從小就喜歡畫畫,因買不起臘筆和圖畫紙,只能拿樹枝在地上或牆上塗鴉,童年的環境中到處都可看到他無師自通的傑作。讀小學時他總算有了基本的繪畫工具,寫功課之餘,最喜歡扒在飯桌上畫畫,用來滿足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在紙上揮灑的快樂。
國中時他的工藝課很強,常被老師指派去參加寫生或畫畫比實,多能得到很好的成績,畫作也被校方留下來當範本,貼在佈告欄上供全校師生觀賞,讓他出足了鋒頭。老師看他有這方面的天份,也很鼓勵他在繪畫上繼續努力。
國中畢業後,他很想報考復興工商的美工科,那是當年有志從事美術工作的國中生的第一志願。但基於現實的考量,他後來還是報考了開南工商的電工科,因為父母認為有一技之長,比唸書還有用。
高工畢業後,他被徵召入營,在海軍艦艇部隊服役,因具有繪畫的才能,又被上級選派赴航海學校士官班受訓,結訓後取得行政預士資格,再分發到岸上的海軍基地當文書。只負責單純的文書業務,下班之後還可繼續從事他喜愛的美工和繪畫,讓他感到自在又自豪,因為他的時間都能充份利用。

創業的試金石

民國八十一年退伍時,張振昌才二十一歲,因家族一向早婚,在長輩的敦促下,不久就和張淑玲結婚,二人是開南高工的同學,但張唸的是商科。在那個年代男的學電工,女的學商業,是最適當的搭配,因為畢業後二者的出路都不錯。
由於家境清寒的關係,張振昌很早就有自知之明,父母是不可能給他金錢上的資助的,退伍之後一切都要靠自己。因此他在當兵時便省吃節用,存了五萬元,準備用來創業,做點小生意。
但區區五萬元,能做什麼生意呢?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太太已義無反顧地嫁給他了,一生的幸福都得依賴他,他怎能不慎選行業?一旦入錯行,無法負起養家的責任,他怎麼對得起她呢?
他想起讀小學時放暑假的時候,常回南投山上的老家長住,親戚大多以種茶維生,耳濡目染,他也學會了種茶和捻茶的工夫,也分辨得出茶業的好壞。此外,她有一位很親的姑姑,後來嫁到鹿谷,夫家有一大片茶園,種的是高級的凍頂烏龍茶。每年製成茶業後,都會挑幾罐送來給父親喝,他也能喝出與眾不同的味道,長久下來對茶葉和泡茶相關的壼具都不陌生,甚至說得上是個行家。有這樣的
淵源,他在創業時便想以此做為試金石,最後決定投入這個行業。民國八十三年,他二十五歲,就在萬華租了一個小店面,開店賣陶瓷茶壺,兼賣茶業。為了做生意,他常到鶯歌陶瓷行批貨,認識了老街上的商家,偶爾也會到窯場參觀如何燒陶,對陶瓷茶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做起買賣也更為得心應手。由於他十分謹慎,小生意做得還算順利,就這麼在這個行業待了下來。

危機與轉機

民國八十年代,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臺灣錢淹腳目,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做生意的都能賺到錢。因為賺錢容易,大家也捨得花錢,精緻美觀的陶瓷產品因此大受市井歡迎。除了本土的手拉胚供不應求,大陸的紫沙壼更被炒翻天,有行無市,愛壼者趨之若鶩。
張振昌的小店開張沒多久,就搭上這股熱潮,從一張小桌子起家,很快就擁自己的店面。每天店門一開,便有客人上門。客人只要看得喜歡,便出手買下,絕不手軟。有些生意人的太太,出手更是大方,連講價都嫌麻煩,一買就是一整組。她們買回去之後,就拿來泡茶,在家裡招待客人,客人喝了也都很喜歡。後來先生應酬時都不上酒家,而改在家裡喝茶,逐漸成為一種風氣,既省錢,又可附庸風雅,賓主盡歡。
這樣的榮景維持了約五、六年,他的小生意愈做愈大,三十歲那年就買下店面,同時也買了一間小公寓,安頓了一家四口,正準備大展鴻圖,全力在事業上衝刺。此時家人卻爆發了財務問題,他只好出面承擔了債務,把店面和房子都賣了才解決了問題。但他已耗盡所有資產,也失去了謀生的工具,成了一無所有的蝸牛族。

「鼎鑫窯」的創立

幸好太太張淑玲的娘家就在桃園市八德區,岳母在公寓一樓周邊尚有一些空間可以加蓋,剛好可以做為工作室,及時伸出了援手。他們一家四口,便先搬過來住,同時思考未來的出路。張淑玲在學校唸的是商科,結婚後一直在外頭工作,至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可以維持一家的生計,讓他暫無後顧之憂。相較之下,他除了做過買賣陶瓷器的生意,並無一技之長足以謀生,而他才三十歲出頭,面對未來漫長的人生,他要如何面對呢?
夫妻二人幾經思考,唯有陶瓷這個行業他們還算懂一些,便決定從事陶藝。民國八十八年,張振昌在住家成立「鼎鑫窯陶藝工作室」,正式踏出製陶的第一歩。可是陶藝是一門大學問,若沒有老師指導,根本無法入門。他想去鶯歌拜師,因沒根基沒有人願意教他,差點令他知難而退。
最後他只好自力更生,買陶藝的書籍來看,也訂了陶藝雜誌,按圖索驥,邊做邊學。從拉胚,定中心、上釉,到入窯燒製,完全靠自己摸索。這條路走得真是艱辛,因為如此,反而練出了他扎實的基本工,更重要的是發現了自己這方面的天份,很快地就進入創作的軌道。
半年之後,他的設備和器材,如練土機,電窯等逐漸到位,工作室已然成型,作品也不斷燒製出來,初期以實用的茶具為主。他將作品拿到鶯歌陶瓷老街的店家寄賣,與店家談好了條件,作品有賣出再收錢,店家不需成本,利潤也比一般行情高,當然樂於和他合作。
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因他沒背景,也沒知名度,只能壓低定價與同行競爭,在品質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的茶具賣得還不錯,讓他喜出望外。因為半途轉行,能否成功,他其實沒有多大信心,何況這又關係到一家的生計。如今有了訂單,茶具賣得出去,生活就有著落了,憑著自己的本事,他總算在鶯歌陶瓷市場逐漸站穩腳歩。
從獨自摸索,土法煉鋼,到產品能被消費者接受,在市場上銷售,並賴此維生,張振昌在陶藝這條路上一走就是五年,個中的艱苦和辛酸,豈足為外人道來?他把這五年視為他陶藝生涯的慘澹經營期。
假如繼續停留在這個階段,那他一輩子可能都得慘澹地經營,了不起就是一個平凡的陶藝師父吧,出賣勞力,勉強可以糊口,不過以後就沒有「鼎鑫窯」這個品牌了。

成功燒製「志野燒」與挑戰「銅紅釉」

走過慘澹經營期,「鼎鑫窯」進入另一個五年的穩定期。
這一年張振昌三十五歲,逐漸顯露出他在陶藝的天份,尤其是開發的能力特別強。有一次他看到日本陶藝大師鈴木藏的作品,為之驚艷不已,那就是日本陶藝界知名的「志野燒」,激發了他燒製的念頭,便開始鑽研志野燒。
志野燒的名稱,來自日本室町時代的茶人志野宗信喜愛的燒陶而得名,為了做出類似中國白磁和青花,在胚體上大量使用長石釉所製作出來的白色陶器。白色志野的出現,在日本陶瓷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創新。
志野之前的陶器大多僅在器物上雕刻或壓花,採用氧化鐵在長石釉下進行繪畫的技術之後,半透明厚實的長石釉表面肌膚,充滿了針刺般的巢穴,釉藥的邊緣產生絕美的火色變化,自古即受到茶人的推崇,在歷年來陶工的創意之下,發展出屬於日本獨特的陶器。
張振昌深入研究後發現,志野燒的燒製過程,是先使用柔軟的粘土製成器物,在上面淋上厚厚的長石釉,慢慢燒,慢慢冷卻,燒製後會因為微量的鐵份而在表面出現美麗的火色,也會因為施釉燒製後出現無數的小洞,如同柚子皮一般,這就是是志野燒的特色。
為了做出這個特色,張振昌投入了全部的心力,夜以繼日的模擬試作,不知歷經多少次的失敗,終於成功地燒製出臺版的志野燒。拿到鶯歌陶瓷老街託賣時,果然引起陶藝界人士注目,也吸引了許多藏家和買家。因為訂價得宜,成了店家長銷的產品,此後訂單即源源不絕而來。
成功地燒製出志野燒後,張振昌信心倍增,為了讓自己百尺竿頭,再進一歩,接著便想挑戰更困難的「銅紅釉」。
紅釉器最早出現在宋代的「鈞窯」窯變瓷器上,但受當時的燒製技術所限,紅的呈色不夠穩定,器物都是紅中泛紫或泛青,還不能燒出純正的紅色。到了元代才創燒出著名的釉里紅瓷器,並開始試燒單色鮮紅器。「銅紅釉」就是元代江西景德鎮創新燒製的一個新品種。
張振昌還原其製作工序,是將一定含量的銅物質作為著色劑摻入釉中,然後把釉施在器物的胎體上,入窯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由於「銅紅」的燒製技術相當困難,對窯內溫度變化和窯外天氣的影響也十分敏感,即使在同樣的條件下燒製,也會出現不同的色調,因此器型少,產量低,自然名貴。經過長期的試燒,他的作品以能燒出狼紅或牛血紅的最高境界,令他喜出望外,再度證明他果然有創新的天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的出版,也期許能提供一個不同的的思考方向,文學與藝術的結合在以全新的思維,提供文學與藝術另個展演的舞台,不同的裝幀與出版規劃則扮演著推波視覺美學的任務。透過本書,期待架構出大桃園獨特的文化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