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下放電影: 南方影展二十年 | 誠品線上

光源下放電影: 南方影展二十年

作者 王振愷; 台灣南方影像學會/ 策劃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光源下放電影: 南方影展二十年:「南方是光之源/給我們秩序與歡喜/與華麗。」——西川滿《南方影展》創立於臺南藝術大學,旨在平衡影視資源重北輕南的現象,當中的「南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南方是光之源/給我們秩序與歡喜/與華麗。」——西川滿 《南方影展》創立於臺南藝術大學,旨在平衡影視資源重北輕南的現象,當中的「南方」是作為地理區位與影視資源中心相對的指涉。 近年來,南方影展藉由影展徵件、競賽、觀摩放映與推廣活動等機制定調出「華人、獨立」兩大品牌特色,並且透過不同形式的國際交流持續與東亞多個獨立影展進行互動。 當中的「南方」標誌著在全球電影流通中,作為華人獨立影像之平台,所進行抵抗、串聯與共享的精神意涵。 本書紀錄一群熱愛電影與影像的人,以臺南市作為基地, 默默用青春和熱血交換出巨大的熱能,一路篳路藍縷,走了二十年。 ◆各界影人,齊聲推薦◆ 王君琦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反正我很閒 YOUTUBER 2020 南方影展代言人 但唐謨 知名影評人 林木材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孫松榮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施名帥 演員 2019 南方影展代言人 翁煌德 《無影無蹤》版主 郭力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陳斌全 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黃信堯 《同學麥娜絲》、《大佛普拉斯》導演 聞天祥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藍祖蔚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魏德聖 《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導演 相挺推薦(按姓氏排) 南方影展很小,但就因為它那麼「小」,才會如此重要。 我曾在南方影展入圍也獲獎,在還沒被南方影展肯定之前,深刻感受創作路上的孤獨與難熬。也深知年輕一輩的創作者不見得都有機會入圍金馬獎或台北電影節,在資深創作者包圍之下,如何受到肯定與鼓勵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南方影展很小,但它給予創作的溫暖很大。期待南方影展繼續展現它那溫暖的臂膀,拉著觀眾的手,擁抱每一位創作者。就像當年的我,帶著南方影展和觀眾們的祝福,一路默默地創作、累積能量。才能繼續走在創作的路上,沒有離開。——黃信堯(《同學麥納斯》、《大佛普拉斯》導演) 南方影展二十年是創世紀,下一個二十年將是啟示錄。——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位處「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島嶼之南,「南方影展」走在求存與茁壯的坎坷道路上,它的處境和不屈從的理念與意志,其實正是此影展得以保持敏銳、獨立、批判之思維的重要動能。臺灣的電影、藝術與文化,需要更多願意抗拒主流價值的機制或平台,「南方影展」是一個可以持續作為鼓舞力量的典範。——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影展的目的,在於透過電影形成「論述」,但影展本身卻常常缺乏「被論述」的機會。本書細數南方影展20 年來的累積,印證所處環境中「南方」概念的轉變,是為呼應南方影展獨立精神的文字紀錄。然而,書中所敘述曾經參與南方影展的過往人、事,則是替那些和南方影展一起掙扎、努力,並且共同成長的電影愛好者們,所留下的最溫婉記憶。——陳斌全(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振愷 編著;台灣南方影像學會 策劃作家、評論與策展人,現任台灣南方影像學會、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期從事電影、當代藝術與南方藝文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著有《大井頭放電影》(入圍2021Openbook好書獎)、《大井頭畫海報》、《光源下放電影》合稱為臺南映演史書寫三部曲;當代影像策展「赤崁當代記」、「觀光記」(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電影文物策展「菲林轉生術」、「電影.有樂櫃」等。聯絡信箱:jkwangart@gmail.com策劃——台灣南方影像學會南方影展(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是由社團法人台灣南方影像學會舉辦之影展,創始於2001 年,長期深耕臺南,為南臺灣唯一獨立電影節。以推廣全球華人影像,關注全球殊異與新銳影像創作,提供創作者及觀眾優質映演與交流平台為目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場 推薦序|創辦人序|計畫主持人序 作者序 開場 光之源,南方熱 主場:南方軌跡(2001-2016) 建基|臺南藝大時期(2001-2007) 迴響|臺南人以南方影展為榮─—剖談「影展在南方」 撰文/林木材 摸索|學會創建時期(2006-2012) 迴響|影展與夢想之間2010 南方影展策展小組專訪(節錄) 撰文/林怡君 再會|低谷實驗時期(2013-2016) 迴響|「置之死地而後生」專訪南方影展策展人黃柏喬、過去與未來 撰文/翁煌德 中場:南方現場 重生與拓疆|做十六,成年禮之後——南方影展的轉型策略(2017-2020) 撰文/王振愷、張岑豪 觀摩與專題|南方視野擴及出的新獨立時代——南方影展的觀摩單元與專題策展 撰文/黃柏喬 競賽與交流|華人、獨立與在地的影像連線——南方影展的競賽和國際交流 撰文/王振愷 迴響|試探一種地方電影的能動性 撰文/曾涵生 待續: 想像南方(2021) 雙年展起點|國際交流、國內巡迴、南方大戲院、影像檔案庫 赤崁當代記|南方影像中的地誌學 迴響|就這樣,臺南被繪製成圖─—從《赤嵌記》到「赤崁當代記」的南方影像地誌學 撰文/陳寬育 跋:光源下,問南方 附錄 回顧南方二十年活動大紀事 榮耀與接地|歷年南方獎入圍與得獎名單 南方獎重要變革 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光源下放電影: 南方影展二十年
作者 / 王振愷; 台灣南方影像學會 策劃
簡介 / 光源下放電影: 南方影展二十年:「南方是光之源/給我們秩序與歡喜/與華麗。」——西川滿《南方影展》創立於臺南藝術大學,旨在平衡影視資源重北輕南的現象,當中的「南方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04779
ISBN10 / 9865504774
EAN / 9789865504779
誠品26碼 / 2682179215003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給20歲的南方影展
(撰文/黃玉珊——南方影展創辦人)

這本書回顧了南方影展的源起、歷史、變遷和展望,編著者和南方影展團隊在最近策劃的一個「赤崁當代記」,作為第20屆南方影展的首發活動,透過6位錄像藝術家的想像和實驗手法,帶領觀眾回溯歷史,再進入現代,不同的藝術家選擇不同的題材,藉著多元創意的表現形式,再現臺南的文化地圖和歷史記憶,同時也邀請了臺南市民影像的創作一起聯展,這是南方影展一向秉持的精神:「華人、獨立、自由」的創作,走過從前,通過層層的考驗,豐富了南方影展20週年的紀念意義。如同「赤崁當代記」一樣,本書透過編著者的撰述、重要訪談、歷史圖文的整理,作者王振愷、黃柏喬、林木材、林怡君、翁煌德、曾涵生等,細說從前。

透過文字和論述,我們看到南方影展的執行長、策展人、精神人物在過程中的努力以及面臨的挑戰。不管是早期的開創者、支持者、參與者、理監事,或是資深的藝術總監,承載著影展的夢想渡過開拓時期艱難歲月的影展團隊,看了這本書,也會喚起每個階段奉獻心力的人的鮮明形象,如影展初期提供公部門資源的管碧玲處長、許陽明副市長、隨著臺南縣市行政區的合併升級一路相隨的葉澤山局長;為影展競賽設立規則的吳乙峰老師;以及音像學院紀錄所、音像藝術管理所的早期校友:何景窗、林智敏、劉華玲、羅浥薇等的付出,在音像大樓為選片挑燈夜戰的情景歷歷在目。當然,不能忘卻南方影展在南藝大校長黃碧端和音像媒體中心的支持下所經歷的7年奠基期,之後人事更動,隨著時間遞嬗,由南藝大音像學院畢業的校友姜玫如、賴育章、黃琇怡、平烈偉、黃柏喬和同樣熱愛影像的張喬勛等人,也在成立台灣南方影像學會之後,歷屆理事長姜玫如、平烈偉、黃淑梅、林啟壽的帶領下,繼續爭取公部門的資源與民間企業的支持,堅持自主選片的路線,慢慢經營出屬於南方影展的風格。

本書中收錄了幾位影展團隊的受訪和自述,見證了何謂南方精神。南方影展的精神特色其實是在摸索中一起打拼中建立默契,在實踐中逐漸成形的。

2001年南方影展第一屆放映影片以觀摩片為主,除少數外片觀摩外,邀請放映的華語片單,有國內外得獎或入圍的獨立製片,也有本國獨家推出的首映片;第二屆影展以「河海.記憶.城市」為主題,邀請了一些風格各異的影片參展。第三屆影展增加了競賽項目,從此以後,選出了如今仍是臺灣紀錄片史中的口碑影片,如《翻滾吧!男孩》、《無米樂》、《二十五歲,國小二年級》。影展中期為了更接地氣,策展轉向社會運動和社會議題,之後的移民主題、市民影像、社區巡迴放映的開拓,反映更多社會底層的聲音與接觸更多潛在的觀眾。不計勞力的奉獻,渡過了最瀟灑的青春歲月,回首來時路,可說是一步一腳印,點滴在心頭。

初期舉辦時,影展沒有足夠的財力邀請專業人員,大部分依賴音像學院紀錄所和音像管理所一群愛電影的師生,會集在音像媒體中心的樓層,徹夜討論片單,摸索宣傳管道,凝聚共識,在有限的影展經費下,端出最佳的片單和競賽下的優勝作品。當然更要感謝投遞影片的參賽者,和提供影片觀摩的製片人、導演,以及從始而終支持這樣一個專題影展的觀眾。

從這本書我們看到許多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艱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成為更具有南方精神風格的影展。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南方影展的經營團隊要面臨的首要考驗是財源的開發、人力的培養,以及競賽類獎項的公平信實的執行,以便招徠更多優質的影片,樹立南方影展獨特的風格。

這期間因為全國各類影展的競爭和崛起,選片和風格樹立更加嚴格,特別具有城市資源的影展成為競爭對手,而影展仍舊每年從零開始募款、寫企劃案,觀眾成長人數不如預期。南方影展因為資源籌措不易,而讓執行團隊在2016年影展開幕當天宣布要停辦的消息,這個宣布驚動了社會、電影人、公部門和觀眾,這個抱著理想主義,默默行之有年的影展,竟然選擇戲劇性的方式要跟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觀眾道別。猶記得當天參加開幕式的評審、電影人紛紛上台為影展團隊打氣加油,還有來自海外的溫馨送暖,原來在電影人和群眾心目中,南方影展還是在有他不可取代的魅力和一席之地。最後在臺港獨立製片和電影人的大力宣傳下,引起臺南市長官和文化局長的關切,經歷幾次的會談與協調,與地方公益團體、企業協會紛紛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南方影展才能在隔年浴火重生,再度出發。

2017年的影展主題是「躍向無限」,隔年是「在路上,走自己的路」,由於之前的一番頓挫抑揚,南方影展策展團隊也須面對再出發的思考,理想轉化成再生,未來仍須超越。南方影展的韌性和堅持,幫自己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汲取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也相對要負起更多的期待。在南方影展宣布要停辦的時候,經營團隊包括相關人士,或許曾經想要發動更大的媒體力量,希望南方影展曾經發掘的影像工作者能回饋這個影展,讓他繼續運轉下去,但是後來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影展問題回歸影展的運作,讓地方民眾和有志之士進一步的參與,包括地方非營利社團的助力,最後南方影展還是用自己的力量和之前累積的能量重新出發了。2020年因為疫情來襲,南方影展首次嘗試線上影展的操作,成為該年全國線上影展操作最成功的例子。影展的觀眾由原來的兩、三千人擴展為上線看片一萬人,觀眾分佈也由實體的單一城市的觀眾,分佈到更廣闊的亞洲其他地區。

如今南方影展邁向20歲,除了之前著重南向國家的開發外,影展本身也和更多地區的獨立影像團體結盟,此外和香港、澳門、日本、韓國的城際和獨立影展交流也成了事實,產生更進一步的合作關係。南方影展走了20年,還在路上,本屆除了回顧歷史、累積能量,面對現實之外,仍在繼續成長開拓,過程中所發展的各種獎項,也隨著時代趨勢不斷的調整,如和其他以明星和各項電影工業技術表現為標準的影展有些不同,南方設立了不分類型的南方獎、發掘潛力的新人獎,以及人權關懷獎等。南方影展邀請評審也很特別,每年不一樣的專業評審,帶給觀眾不同的精采內容和期待。不可諱言,影展在每年的主題設計上仍有很大企圖,從早期的「河海.城市.記憶」到朝向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關注,再到鼓勵市民影像創作,還有巡迴各地與民眾對話的選擇,以及回到實驗精神,將錄像藝術與土地結合的創新策展方式,影展執行長職務的增設,與策展人分擔影展重任,更多的志工加入,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到南方影展永不止息、求新求變的精神。相信這樣的薪火傳遞、堅持理想、面對問題,勇於解決的執著和韌性,是南方影展可以持續躍動、往上提升的動力。

希望南方影展樹立的「獨立.華人.年輕.自由」的精神,可以持續與觀眾同在,選出最有內涵的影片,在南方影展得到肯定和獎勵的導演,樂見他們的第二部、第三部作品,可以繼續引領風潮,為華語電影綻放新的面貌和成果。光源下放電影,從南方影展崛起的新浪導演,本書中有許多描述,讓我們期待南方影展孵育更多有潛力的新導演,還有更多高品味的電影觀眾,祝福南方影展長長久久,與創作者和觀眾同在,邁向感動和期盼的光源!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競賽與交流
華人、獨立與在地的影像連線——南方影展的競賽和國際交流

南方獎競賽的開辦
南方影展從最初以研討會的聯合放映活動起始,擴大成一個具觀摩等級的影展,引介北部才看得到的藝術電影與獨立影像給南部觀眾。2003年逐步加入徵件、競賽等機制,開辦「南方獎」持續至今,目的在於鼓勵有志於呈現前衛、獨特或爭議的影像美學視野、同時具關注人文和環境、社會議題之穿透性的影像作品及其創作者。

逐年定調出南方影展的「華人、獨立」兩大重點精神,以全球華人影像創作為目標,共分劇情、動畫、紀錄、實驗等類別。除各類型獎項外,最大獎為南方首獎,也逐步調整成創作者身份上不限華人身分,僅拍攝主題為華人相關之作品均可參加。

南方獎競賽的開辦:金馬獎前哨戰與培育搖籃
當時黃玉珊老師邀請吳乙峰導演創建了一套公平的評審機制,以金馬獎賽制作為基礎:以第一階段分類(劇情、紀錄、動畫),邀請各類均兩位專業評審加上影展代表組成類型小組,一同選出約60部作品進入第二階段。在評審們都看過所有初選作品的前提下,將評審齊聚一堂,透過彼此交換意見後,以不分類方式評選出約30部最終入圍名單,並於頒獎典禮前,召集決選評審們參與最終的會議,選出當年度南方獎的得獎名單。

從早期得獎影片觀察起,羅興階、顏蘭權、莊益增、黃淑梅、蔡崇隆等紀錄片導演接力奪得南方首獎,可以看見90年代紀錄片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延續,也反應著當時臺灣電影紀錄片比劇情片較為主流的生態樣貌。許多得獎紀錄片如《無米樂》、《翻滾吧!男孩》等也陸續進入商業院線並獲得成功,期待成為臺灣新銳在金穗獎到台北電影節之間中介的搖籃,也是全球華人影像創作者在邁向金馬獎前的初登板,早期更有「金馬獎前哨戰」或「風向球」之稱,可能也來自大家對於這些得獎紀錄片的關注。

另一個面向就是南方獎提倡鼓勵獨立新銳,因此也有「培育搖籃」之稱,更創設「南方新人獎」,如這些年逐漸展露頭角的臺灣電影中堅導演:程偉豪、郭臻、柯貞年、阮金紅等人,他們的首部作品或是學生階段的畢業製作所獲得的第一個獎項就是來自南方影展!

南方影展因為在徵件制度的開放性,以及鼓勵新銳與學生作品,不同於臺北電影獎與金馬獎以年度電影總驗收為目的,有幾部後續在臺北其他影展大放異彩與獲得廣大迴響的得獎片,其實在前一年都先在南方影展獲得第一座獎項,被臺南觀眾熱情擁抱。這也包括東南亞議題還未成為臺灣主流討論時,2008年趙德胤導演的《摩托車伕》就曾入圍過南方影展劇情片獎,以及2013年越南籍新移民阮金紅導演的《失婚記》獲得了新人獎。

「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之改制
南方影展歷年評審團組成也相當多元,除了影視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時常邀請文學、當代藝術、文化評論等跨界的專家,一同激盪出不同的火花,開展出多元觀點的討論,也使得南方獎的得獎名單常常都讓人為之驚喜。

此外,影展同仁除了擔任評審會議主持人,目前在賽制上也擁有投票權,能夠與外部評審共同參與討論、票選。主因就在於許多獨立影像創作者較難在其他中大型影展展露頭角,長期在這方面有所觀察的同仁,擔心他們的作品如果不在南方影展被鼓勵的話,實為可惜,因此在針對當年度影展總體的個性與定調下,南方影展的同仁都會在尊重評審意見下,適時給予方向和意見表達。

南方獎從2003年開辦,在2011年因遇上經費極端不足的情況下,忍痛停辦一屆,卻同時給了當時影展團隊一個思索舉辦競賽意義的機會。隔年2012年,影展將「南方獎」名稱修改為「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最大的改變除修改限定華語電影方可參賽之規則,放寬為凡關注華人議題之國內外影像創作者皆可參賽,更在當年破天荒嘗試以「不分類」進行獎選評選,打破過去以影像類型作為區分的賽制。

這個大幅度的改制完全改變影展的習慣邏輯,當年與隔年也以主題方式給獎,包括出現了獨立精神獎、當代觀點獎、勇於創新獎等獨特的獎項名稱,企圖打破影像定義的界線,這也牽引連動到當年度競賽單元的片單規劃上,不以類型而改以專題與議題分類呈現。

這個突破性、大幅度的改制卻衍生出單一評審看片量過多,或是一般觀眾與創作者對於獎項明確度的陌生等狀況,在內部討論過後,2013年又改回傳統分類徵件的機制。這樣的嘗試未必失敗,也直接促成2014年南方獎增加實驗片類別的獎項徵件,2018年競賽策略上,為鼓勵更多元的影像類型,劇情類評選再以片長區隔,試圖強化敘事與非敘事電影的疆界,期盼在觀影視野創造更多可能性。

從不分類到實驗類與冠名特殊獎
實驗精神一直內建在南方影展的DNA中,從前述將原先類型給獎原則修改為「不分類」給獎。此一想法的改變在於同仁有感於慣常以電影類型分類的給獎方式,並不足以跟上當今影像創作者在面對新時代,及其對應之當代社會、人文、科技與環境等議題所進行多元美學的嘗試,進一步期望在賽制上做出調整。這也直接體現在「勇於創新獎」與「獨立精神獎」兩個獎項名稱上,前者鼓勵影像美學探索,後者鼓勵穿透社會的議題討論。

另外,南方影展在2012年起至今由「財團法人育合春教育基金會」贊助創辦「人權關懷獎」,期望鼓勵當年度挖掘人權議題、促進社會平等的入圍影片,曾獲選作品包括觸及同志婚姻平權的《牧者》與《我和我的T 媽媽》、推進司法改革的《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原住民認同與部落文化的《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等。

2014年南方獎增加實驗類作品的徵件,更直接地鼓勵創作者進行具前衛性質的影像探索,也有感於過去臺灣在討論實驗影像都是繼承西方脈絡和語境,對於媒材實驗上是與在地經驗脫節,因此期待能創建出不管在敘事或形式上,皆能呼當代華人視野的實驗影像。當然,所謂實驗就是一直探索的過程!

因此當初南方影展在設定評選框架上,並沒有一個參照系譜可以對照,尤其在面對全球華人這樣廣大的範圍上,即使回到臺灣創作者自己的標準,這個標準也會是浮動的。這個想像的偏差在於實驗影像的無法定義,必須探究到創作者其自身文化脈絡和語境上,實踐上是否呼應著他們想要進行的實驗及其美學的選擇,這或許可以是評選的參照基準。

面向全球華人與臺南市民的影像
如果說南方影展的「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是面向整個世界華人影像的平台,那麼2013年創辦了外縣市沒有的「臺南市民影像競賽」,則可以說是南方影展深根與接地臺南地方的重要嘗試,2019年更首次將「臺南影像獎」納入影展的正式競賽,不管任何資格條件,只要影片場景選定在臺南都可投件。
這個獎項其實結合了臺南市政府新聞處長期進行的「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家鄉紀錄手」之專案,嘗試將競賽獎項與影像推廣兩者機制結合起來。市民影像的主旨不在追求完美的電影藝術,而是為在地市民、關注臺南這塊土地的創作者而生。借影展平台連結並關懷這座城市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期望未來能夠累積成為一個常民影像資料庫,為快速變動中的臺南進行有形與無形的文化紀錄和保存。

綜觀「南方獎」歷屆入圍與得獎作品,不難理解華語獨立電影創作策略上的轉向,在面對當代多元媒體與信息爆炸的閱聽情境下,過往極度個人觀感抒發的故事挖掘、單純現場直擊式的拍攝形式,將難以跟上當代影像創作之美學核心,2016年南方首獎之作《日曜日式散步者》便是典範轉移的重要代表作。

此片導演黃亞歷遊走於實驗、劇情與紀錄等影像形式的光譜間,難以透過傳統類型分類定義此作品,恰恰是南方影展心目中所欲追求並呈現給觀眾的好作品。在面對當代華人社會的各式議題,回溯己身歷史並轉化敘事部署實踐,影像的更加無邊無際、難以定義,南方影展將持續觀察追蹤,提出屬於華語獨立影像的動向與趨勢!

想像臺港中的電影聯盟
將視角從南方影展的競賽場域,轉向到影展的國際交流上。如果要回溯這段歷程,可以推至早期影展團隊自費西進,前往中國三大獨立電影節: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北京獨立電影節、昆明「雲之南」紀錄影像展,以及廣東藝術節。最開始只是前往宣傳南方影展的徵件項目,後來同仁們陸續認識了吳文光導演、張獻民教授等中國獨立影像領域的代表人物,進而開啟不同形式的互動交流。

除了西進中國的獨立影展,同仁們每年也都會飛往香港國際電影節觀賞影展新片,進一步從中選片。2008年香港電影導演曾翠珊以《戀人路上》獲得南方影展最佳劇情影片,可以視為一個重要的關鍵時間點,同一年香港獨立電影節、香港國際紀錄片節相繼成立,南方影展與香港獨立電影界展開更為緊密的互動:「到香港吃頓飯,就可以認識很多獨立影像的好朋友們!」

南方影展及學會也開始與這兩個影展主辦方——影意志有限公司、采風電影建立起長期的夥伴關係,陸續進行專題節目交換、作品與創作者資訊引介、租用字幕等。又或是采風開辦的「長洲誌——紀錄片大師班訓練營」,過去常邀請臺灣紀錄片工作者擔任課程講師,南方影展也曾邀請來自中、港的專家來到臺南擔任評審等實質的合作。

以歷屆徵件比例來看,2008年也是個重要的時間點,在此之前來自中國的參賽作品是極端少數,評審過程中還曾思考是否需要有保障名額,為其增加能見度。沒想到從那一年開始,中港的獨立影像投件數量屢屢創下新高,而且在議題與形式的生猛程度都勇於臺灣創作者,入圍比例都能佔上四分之一強,其中2009年張天輝導演的《再見北京》、2013年王利波導演《三峽啊》相繼獲得南方首獎,可說是見證當時的趨勢。

臺港中三方的獨立影像創作者與工作者們,藉由文化和藝術進行良善的互動關係,南方影展也成為他們邁向更高殿堂——金馬獎——試水溫的重要平台,或是獨立製片得以獲得鼓勵及被看見的重要管道。美好的光景卻隨著近年兩岸三地政治環境的丕變,直接影響著多方影展間實際交流的情況。

2017年,香港獨立電影節藝術總監崔允信在回顧其影展10週年專書中就曾提及:「想要建立一個華語片的聯盟——聯合臺港澳中的電影,但在構思這一聯盟時,碰巧大陸在封殺電影節,重慶獨立電影節也是差不多時候被封了,北京及南京的電影節陸續被打壓,最後只剩臺港澳。然而,臺北的電影節很商業,所以與我們關係較好的是南方影展。」

中國內部相繼打壓多個獨立電影節,最終都導致影展選擇停辦。2018年金馬獎風波後,中港的影像作品都無法參與臺灣幾個大型影展,影人之間也無法像過去一樣頻繁交流,但這些創作者的能量從沒有熄滅,只是缺乏出口,南方影展則是避開主流視角外,一個特殊的映演管道,還未中斷!

從中港擴及東亞的國際交流
因為南方影展特殊的獨立性格與規模,在國際交流經驗上也較為特殊,常常都是透過關鍵人物的引介,從個體與個體間的互動開始,才擴及到組織和影展之間更為正式的合作。除了前述與中港獨立影像單位間的來往,近年也積極拓展至東亞不同地區的國際交流。

過去澳門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林鍵均在東歐留學時,畢業製作就曾入圍過南方影展,這也是他第一次參與華人所創建的影展。當他回到澳門後,當地的藝術發展局也希望能有影展活動辦理,經由林鍵均的努力後做了第一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當時也選了南方影展的專題節目。後續也曾邀請南方影展同仁到澳門分享相關經驗,談及包括獨立性格的選片、市民影像競賽與在地關聯、映後座談的特殊性等主題。

日本與韓國的交流上,同樣透過單一影像導演串聯起雙方的互動。對口日本,由香港影意志引介下,認識了馬來西亞籍林家威導演,他過去因為唸書關係長期旅日,透過他與日本獨立電影領域搭起關係,也認識了大阪國際電影節的同仁。每一年南方影展都有幾部日本獨立電影能夠被選入觀摩中,也透過他推薦了不少在日本進行華人題材創作的導演,如2017 年獲得南方新人獎的伊藤丈紘導演,其作品《他方》就是拍攝臺灣留學生在日本的處境。

韓國方面,過去曾入圍過南方獎的吳敏旭(OH Min-Wook)導演,目前擔任釜山獨立電影協會理事長,並主辦「釜山城際電影節」(Busan Inter-city Film Festival,UNESCO),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以電影為文化交流目標而創立之影展,是亞洲資歷最深的老牌短片影展,共有南韓釜山、澳洲雪梨、日本山形、義大利羅馬、英國布里斯托、中國青島、波蘭洛茲等會員城市加入其中。

每年舉辦大型電影工作坊與電影展演活動,南方影展為該影展有史以來,唯一一個非聯合國成員國受邀參展之獨立電影節,並與其簽訂合作備忘錄,期待後續能在亞洲不同城市間進行獨立電影、非商業影展交流。

2019年,延續當年度南方影展受釜山獨立電影協會之邀請,以「臺南城市的南方影展」為名參與當年度釜山城際電影節之論壇環節,介紹南方影展之於臺南市與華人獨立電影節之特色。該年度觀摩單元便由釜山獨立電影協會引薦而邀請釜山之獨立劇情長片《零下之風》(Sub-Zero Wind)作為影展開幕片,同時邀請導演金俞利(KIM Yuri)與觀眾映後座談。2021 年「釜山城際電影節」所放映的臺灣主題專題,也由南方影展規劃引介,在疫情期間仍透過線上方式進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個獨立影展居然在臺灣南部
存活超過二十年!怎麼可能!!

本書紀錄一群熱愛電影與影像的人,以臺南市作為基地,
默默用青春和熱血交換出巨大的熱能,一路篳路藍縷,走了二十年。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