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管教立界線: 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 引導孩子邁向獨立 | 誠品線上

為管教立界線: 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 引導孩子邁向獨立

作者 何翩翩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為管教立界線: 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 引導孩子邁向獨立: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寫給不知如何拿捏管教尺度,以及為親子關係感到受挫的爸媽──────── 你可以溫柔,但孩子需要你堅定的管教! 誰適合看這本書? ․正要帶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的1-3歲家長 →勇於立下界線,一開始就從容教養不心累 ․苦於孩子無法學好規矩的3-12歲家長 →找到你無法立下界線的教養誤區,堅定的爸媽才能養出獨立的孩子 一個五歲個性內斂的孩子,不常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很怕犯錯,總是步步為營地生活著。玩桌遊時,明明自己是對的,卻不夠有自信,看到身旁的人的答案和自己的不一樣,就改了答案,最後因此答錯了。媽媽問,這到底該怎麼教呢? 「寶貝,你自己決定你要留下來練習獨立,還是現在就要回家?」 孩子馬上回答:「我要回家!」 「小寶,你自己決定要趴在地上哭多久,哭完自己站起來!」 孩子繼續狂哭,停不下來⋯⋯ 「你看!你把所有玩具都倒出來了,搞得到處都是,現在請你自己全部收完才可以出來吃飯!」結果,孩子趁機溜走,完全沒有想要好好收拾的樣子。 以上這些場景,爸媽是否覺得很熟悉呢? 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要「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已經順著孩子、同理孩子了,結果卻是愈來愈難管教他們?到底該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跟隨孩子呢? 本書三大主軸,你可以不犧牲、不動氣、不心軟,幫助孩子邁向獨立: ★主軸一:用心付出不等於要犧牲自我 父母有一起扮演核心的角色嗎? 是否不小心讓家庭生活都繞著孩子轉? 父母才是應該要牽著手一起經營家庭的關鍵人物, 不要因為孩子的出現而忘了另一半的重要性。 照顧者的身心需求有被滿足嗎? 爸媽有沒有因為照顧孩子犧牲了自己? 過度的犧牲一定會從其他部分尋求彌補來平衡, 「我是為你好」的背後,藏著的訊息是不是「所以你一切都要聽我的」呢? ★主軸二:不動氣也能教出好孩子 如何避免衝突?請求孩子「幫忙」,而不是要求孩子「聽話」。 當衝突發生時,要提醒自己:「他只是個孩子」, 他需要一位理性的大人引導他,而不是壓制他。 幫忙孩子說出他當下的情緒,不代表我們就輸了, 這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教養沒有輸贏,放下權力之爭,答案自然浮現, 情緒連結永遠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主軸三:請收起無止盡的包容 管教的界線,絕對是學齡前孩子重要的行為規範, 身為成人的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紀律堅定且清楚, 但也不是故意要為難他,大人的角色,是會幫助孩子學習適應界線, 讓他回到該走的道路,把能量用在對的地方。 好評推薦 翩翩老師在本書中,記錄了各種親子教室裡遇到的真實狀況,一以貫之的是她溫和的教養方式,並堅定地與孩子一同設下界線。——————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當社會變動速度更快速,作為父母似乎有更多的挑戰。然而,陪伴孩子的成長真正最挑戰的是面對自己,自己成長的經歷往往影響著自己。正因為挑戰來自於自己,釐清自己的好惡、憂懼與價值將更清楚為了孩子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該要相信自己與孩子生命的可能性,找到屬於彼此更自在的管教界線與模式。——————藍偉瑩 財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不論是聽翩翩老師的演講,還是讀翩翩老師的書,總是有恍然大悟、拍案叫絕的驚喜與共感!尤其能從許多案例分享中,對應分析蒙式理論的實踐,讓為人父母者更有堅定底線、建立連結的信念與方針。——————黃琬茹 芳和實驗中學校長 我常和家長們說,要有「管教孩子的勇氣」,也就是,該管的時候要管,該教的時候要教,堅守立場,不要擔心破壞關係。管就是限制,教就是引導。有限制,孩子才能明白人我界線,懂得分寸;有引導,孩子才知道正確有效的待人處事之道,而能明辨是非。家長的態度當然要溫和,但是明確的規範也是不可少的。翩翩老師用這本好書提醒家長,你不必為孩子的所有需求買單,適時地讓孩子承擔失落,因為現實世界就是如此。——————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能在我全職育嬰的期間遇到這本書,我相信疲憊會減一半、焦慮會少一點、支持會多一些!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讓全職育兒變得更加緊繃和疲累,當父母走不出去,就裝不進孩子的狀態和心情,育兒變成狼狽和焦躁的集合體。還好,這本書出版了,從家庭、育兒、夫妻各層面,精煉出牧村所有支持父母的課程精華,翩翩老師一貫的淡定溫婉陪伴,和妳一起以有紀律、有原則、給自由、允許孩子探索的精神,陪伴妳一同安心育兒!——————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是作為職能治療師或是做為爸媽,我們真是有幸成為另一個生命的擺渡者,陪伴他們走過一段生命的路程。這是我讀完翩翩老師新書的感想,我們始終都要記得分別清楚界線,引導而非介入另一個生命。——————OT莉莉(陳姸伶) 職能治療師 不論對象是誰、年齡幾歲,翩翩老師就像位專業耐心兼具的牧羊人,用書本、用課程陪伴著偶爾迷航或原地打轉的每隻羊(每個人),路上一切都能成為人生豐盛的禮物。——————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認識翩翩多年,也私下請益過關於孩子的問題,能夠感受到翩翩的溫度與熱忱。從這本書,可以看到翩翩從幼兒園園長到牧村共學教室,投身在幼兒領域的經驗談與專業分享,讓我們找到育兒的方向。——————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愛與管教不衝突」,這是一本好書!——————吳佑佑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從母親、園長到親子教室的經營,親職教練式互動的經驗分享,給願意學習與兒女共同成長的父母們,成為獨立有紀律的成熟大人。——————翁菁菁 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心智科醫師 翩翩身為老師、園長、親職輔導、母親、成熟的女兒,本書是她集各角色豐富經驗的呈現,精彩可期、務實必然,且內有深情。——————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心理師 我諮商過許多家長,發現「溫和又堅定」這五個字,要心領神會並貫徹執行,對許多家長而言是困難且抽象的。但在一個不溫和也不堅定的家庭中,孩子青春期就會開始出現情緒問題、拒學、網路成癮、同儕相處困難等問題。翩翩老師這本書,透過一個個實務現場的案例故事,讓我們很清楚知道,當幼兒不收玩具、破壞物品、哭鬧不上學時,家長如何溫和又堅定地回應孩子,這些片段時刻的回應,能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家,讓孩子未來即便在最迷惘的青春期,也能度過風暴。——————陳雪如 諮商心理師 閱讀本書就像進入牧村親子教室裡的日常,在蒙式工作中,孩子的慣性、父母的反應,都隨著翩翩老師的細微觀察,因著清楚說明與示範,帶入專業知識,讓懸在心上的教養困境有了安穩落地。同時,牧村也是許多父母又愛又怕的第一現場,赤裸裸的教養現形記,現形的不只是孩子,也是父母。在牧村呈現的真實,就如同在親子家族治療時,在諮商室對話張力,真實互動無所遁逃。真實或許難以面對,尤其是還沒準備好的父母,然而,翩翩老師真誠分享自身經驗,雙手送上禮物—用愛說真心話,讓同樣身為母親的我,如千千萬萬受惠的父母,為此用心深深感動著。這本書,推薦給天下的父母、孩子的照顧者,讓我們一起用愛「為管教立界線」。——————吳孔琪 諮商心理師 作者完整經歷了蒙特梭利所說的脫胎換骨,已有多年工作經驗,還是不斷講學、寫作,並且維持著一線工作。此書中內容,皆為實戰經驗的分享。——————Jack 游騰鑑 AMI 3-6歲培訓師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羅寶鴻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蘇雪玉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退休副教授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琬茹 芳和實驗中學校長黃彥鈞 職能治療師翁菁菁 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兒童心智科醫師澤爸(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陳雪如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黃之盈 諮商心理師張輝誠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林怡辰 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沈雅琪 資深國小教師神老師吳孔琪 諮商心理師 吳佑佑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呂冠緯 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兼執行長王宏哲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情緒教育中心執行長大樹老師 育兒顧問Jack游騰鑑 AMI蒙特梭利國際培訓師OT莉莉 職能治療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何翩翩作者簡介何翩翩曾在紐約生活與工作三年,取得紐約大學的幼教碩士與三到六歲國際蒙氏教師證,也曾在一間蒙特梭利幼兒園擔任園長長達十三年。然而翩翩老師認為當父母與教師是很不同的,沒有人會發證書給你,證明「可以了,你有資格成為一位夠格的父母」。我們好像就這麼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父母,然後經常陷入「不知道自己真的準備好了嗎?這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我孩子的問題?為什麼再用心也會有這麼多的教養卡關?」的疑惑漩渦中。翩翩老師期待透過工作及她的文字,發揮同村共養的精神,幫助爸媽覺察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的養成不再只靠父母的單打獨鬥,進而成就每個孩子。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在YOTTA及親子天下線上學校設有【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課程影片。學經歷牧村文教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媽媽經、親子就醬玩、親子之味等駐站作家曾任蒙特梭利幼兒園園長十三年曾任若石及發現蒙特梭利幼兒園主教老師紐約大學幼教碩士畢業國際蒙特梭利AMS 三到六歲主教證照國際蒙特梭利AMI 三到六歲助教證照輔大幼教學程畢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愛孩子前先愛自己 1 妳已經是夠好的媽媽 2 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3 讓孩子回到他的位置 4 媽媽的羽翼 5 當孩子最好的傾聽者 6 誰來同理疲憊的爸媽? 7 陪你一起尋找答案 8 同住的為難 9 用相信來成就孩子 第二章:優雅管教不動氣 1 我可以請你幫忙嗎? 2 別為難了孩子 3 成為一個不落井下石的大人 4 給素未謀面的爸媽一封信 5 我可以在孩子面前生氣嗎? 6 不著痕跡的機會教育 7 當一個謙卑的大人 8 孩子,你的高敏我都懂 第三章:堅定的爸媽養出獨立的孩子 1 你可以溫柔,但不可以退讓 2 為什麼和孩子好好說沒有用? 3 孩子的藉口,你不必都買單 4 幫助孩子適應界線 5 建立紀律的教養練習題 6 他們要的從不是同情,而是同理 7 讓孩子長出強壯的翅膀 8 邁向獨立之路

商品規格

書名 / 為管教立界線: 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 引導孩子邁向獨立
作者 / 何翩翩
簡介 / 為管教立界線: 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 引導孩子邁向獨立: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053335
ISBN10 / 626305333X
EAN / 9786263053335
誠品26碼 / 2682261492008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讓孩子的生命從平凡變得不平凡

羅寶鴻

我們只是云云眾生裡的其中一個生命,本是平凡。
但有些人卻在這平凡的一生中,立心起願要做一些貢獻世人的事,讓其他人的生命不平凡。
我的好友翩翩老師,就是這樣的人。
今年八月底,翩翩老師跟我聯絡,告訴我她又有一本新書要出版了,問我是否願意替她寫推薦文。
知道這消息,我感到非常欣喜。翩翩一直以來都是一位非常認真、用心的教育者。兩年前她離開了服務多年的園所後,就在台北開設了「牧村親子共學教室」。
這次的新書,我相信會有很多她在牧村裡跟孩子互動的點滴與故事,也會有很關於她與家長互動後的發現,以及對各種教養問題的探討。
對於好友的邀請、對於推薦這本好書,我自然一口答應。
和翩翩老師一樣,我亦從事幼兒教育多年,彼此有著許多類似經驗與歷程。所以在細讀她這次書稿時,我內心生起了很大的共鳴,很多的感動,以及對翩翩這兩年所遭遇到的,有很多的疼惜。
因為我深深感到,這兩年她走在這條路上,確實很不容易。
要幫助孩子發展最重要的兩大因素,不外乎「環境」與「成人」。環境要預備得好並不難,但難的是要預備好一位能看懂孩子、看懂自己的成人。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之所以必須存在的原因,或許並不是只為了要讓孩子有良好的環境學習;更重要的是,它要能支持到每位前來的成人有所成長,幫助他們看見目前在教養上的誤區在哪裡,並引領他們走出窘境。
確實當一個老師,難;要當一個好的老師,更難。翩翩過去兩年不但全心全意地將自己奉獻在牧村裡,更積極地踏出本有的舒適範圍,參訪了許多其他領域的老師,進修了很多不同課程,無非是希望能更瞭解孩子,更能幫助到與牧村有緣的家長與孩子。
書稿裡的文字,在在處處都讓我感到翩翩老師對教育的熱忱,對孩子的真愛,以及對家長恨鐵不成鋼的苦心。翩翩知道每一位來到她面前的家長,都希望自己能更好、孩子會更進步,都希望目前孩子的問題,會有改善的方式。
要幫助家長成長,就好比職業運動員一樣,必須要有一位從旁觀察的教練,才能客觀、清楚地看到問題所在,並給予當下具體的改善方式。翩翩老師多年來的職場經驗,不但讓她有能力給予家長循循善誘,讓家長慢慢看見自己的問題,又能給予家長當頭棒喝,讓家長頓然醒悟自己的前非。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由家長而起的。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裡,會透過外在成人與他的互動,來定位與定義自己。如果大人對孩子有所偏頗,孩子的發展就可能有所偏差。
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媽媽、對孩子過度溺愛的彌補心態、對孩子無意識的討好與犧牲、姿態過低讓孩子處處踐踏的家長、家庭成員排列順序的錯位、過度勞累燃燒殆盡的母親、原生家庭造就自己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過度溫和但缺乏堅定的教養、自由裡缺乏了紀律的規範給予… 這些問題,都是翩翩老師在牧村這兩年清清楚楚看見這世代家長的普遍、共同問題。
這些問題沉重嗎?很沉重。但有方法改善嗎?絕對有。
如果您發現自己有上面所說的問題,甚至多個問題,請不用擔心。讓我們細讀翩翩老師這本書,慢慢找到方法與答案。
因為只要看見,就有改善的希望。只要有盼望,每個人都可以更美好。
雖然我們只是云云眾生裡的其中一個生命,本是平凡;但我們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也可以變得不平凡。
讓這從平凡到不平凡的生命旅程,從閱讀翩翩老師開始。

推薦序 陪伴家長的難

大樹老師

遇到教養的挑戰,找教養專家?還是找資深幼兒園園長?
我選資深園長,而且推薦何翩翩老師的牧村共學教室。
翩翩老師當過十三年園長,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她的臉上散發著菩薩般的光亮,那是她陪伴許多家長和孩子,經年累月洗練而來的容顏。
在翩翩老師寫「mella的幸福蒲公英」部落格時期,我就經常拜讀她的文章。幼教老師面對幼兒園小孩不難,面對自己親生的很難很難,翩翩老師願意分享真實的育兒生活,讓當時的我,對幼教及為人父母有好多的憧憬。
這本書是翩翩老師在創辦牧村親子共學教室後,陪伴家長的心路歷程。你可以透過他們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教養,看見盲點、找到力量。教家長比教孩子不容易太多了!要陪伴家長,看到自己教養的盲點、面對自己,那更是不容易中的不容易!
翩翩老師在書中提到:「直接地在第一次見面就說出來,到底對不對呢?在現場工作那麼多年,我還在努力學習著判斷什麼才是適合的時機點、要怎麼說才能讓家長感受到我們願意幫忙的誠意,而不是在貼標籤。對於孩子狀況如此明顯、又是來求救的家庭,我應該再等等嗎?」
翩翩老師跟牧村團隊,持續觀察、專業示範、耐心陪伴,記錄一個個陪伴家長跨越的故事。
以下摘錄書中幾段我很有感的片段,讓讀者先睹為快:
「父母必須保有自我調節的能力,讓自己從童年的經驗中走出來,重新看到自己與孩子真正的需要,並主動和孩子進行問題歸屬與個體分化的動作。」
「 不論孩子是四歲還是十四歲,很多時候他們來找你,不管是問問題、還是討安慰,其實不是來要答案的,而是來找一份理解。」
「大人記得要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不要急著以解決問題的心態處理。 學習謙卑以對,我們不是他,不可能去幫他解決困難,這也不是我們該做的, 但我們會盡全力理解他的困難。」
關於「管教孩子時如何避免衝突?」翩翩老師提出:「請求孩子的『幫忙』,而不是要求孩子『聽話』。」
關於蒙特梭利博士經常談論的「跟隨孩子」,翩翩老師的說明,可以讓讀者更加理解:「所謂的『跟隨孩子』不是要我們跟隨著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隨意而為,或是不加判斷與思考地順從孩子。真正的跟隨孩子,必須清楚孩子真實的需要是什麼,因為我們跟隨的是他們的發展,而不是他們尚未成熟的情緒。」
我在線上開辦大樹家長補習班,知道陪伴家長的難,非常同意翩翩老師說的:
「我們在做的其實比較像是一個擺渡人的工作,一切還是得回歸到家長有足夠的覺察度,坦誠地面對問題與困境。」
期待這本書,也可以陪伴讀者,找到覺察,找到資源,面對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教養挑戰!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凝聚同村之力,接住需要幫助的孩子與家庭

這本書的出版似乎也是我育兒的一個小小里程碑紀念,雙胞胎兒子即將在明年滿十八歲,在編寫文章的過程中,我不斷重新回顧擔任媽媽這個工作的酸甜苦辣,就算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還是有好多身為媽媽的心軟、做錯決定時的後悔、努力卻似乎看不到盡頭的無助時刻;不過,回首再看忽然了解,原來這些都不是生命中的偶然,而是上天交付給我的神秘任務,在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的歷程中,所遇到的這些驚喜收穫或是沮喪挫折,竟都成為了我更能同理家長與孩子的能量,讓我有更多的信心去完成自己的天賦使命。

曾有媽媽告訴我:「翩翩老師妳聽完我的困難之後,告訴我說妳懂,我看著妳,真心相信,妳真的懂!」也有媽媽在幾次和我會談時總不自覺地落淚,然後邊擦眼淚邊說:「老師,妳到底有什麼魔力啊!」我當然沒什麼魔力,我做的只是全心全意認真地傾聽、用心地感受而已,因著自己生命的經驗,試著努力反饋給這些信任我的家長們,而這些教養的經歷現在還集結成了我的第三本書,真心感謝上天及大家對我的厚愛啊。

而成為老師之後就清楚明白,不斷面對「離別」是我們的宿命,從大學剛畢業進到幼兒園後,第一次參與孩子們的畢業典禮時哭到淅瀝嘩啦,到後來慢慢轉換心情,學會放下不捨、含淚送出祝福,接受這一次又一次一定會來的離別。

兩年前離開工作了二十幾年的幼兒園領域,創辦了牧村親子共學教室,來訪的親子們來來去去已成日常,對我們而言更得把握這難得的緣分,盡心盡力地在當下用我們的專業與經驗,讓這段緣份可以留下些什麼;當然也有和我們一起走了好一段路的親子,因緣際會地就這麼一起經歷了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幾年,心裡總感恩著這些親子的信任與支持,從事教育工作從不是為了賺大錢、享名聲,就只是為了可以每天這麼理所當然地陪伴孩子們成長,並從他們無限的可能性中看到希望、得到來自生命的感動,這份工作的珍貴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家長轉述某位幼兒園園長的話,她說:「那位園長說啊,不應該去什麼親子教室,孩子年紀到了就是該到幼兒園上學,才是正道。」我笑笑地沒多說什麼,曾擔任幼兒園園長十三年的我,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但經營親子教室的我現在更明白,重點從來就不是孩子的年紀,而是這個家庭準備好了沒有。有些家庭帶著受挫的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療傷;有些家庭深知自己孩子的特質需要更多的準備,所以找我們先做訓練;當然也有來找答案的家庭,精疲力盡的媽媽帶著淚水問我:「翩翩老師,我到底還可以怎麼做?我真的已經到極限了。」我們只能全心的陪伴和傾聽,希望讓媽媽能在我們這裡得到一些喘息與力量。

在寫書的同時,我其實還在同步全台演講,還有教室現場種種大小事要親自處理,雖然我的三個孩子已經是青少年,但因為離家的時間屈指可數,所以陪伴他們對我而言仍是重要的日常。不過,就算時間已經被瓜分殆盡,每一對親子的出現對我來說都是一段重要緣份的開始,我總心繫著我面前的每個家庭,期待能再多幫上一些忙,讓他們育兒的路再順遂一些,如同當初牧村成立時的宗旨「循循善誘、同村共養」,養育一個孩子長大是需要運用同村之力,也願我能始終如一地完成這個使命。

你不見得一定要來我的教室,但深深期待,正在閱讀的你能透過我的文字與故事,找到合適的管教策略與真實面對自我的勇氣,也期待愛與希望的種子可以藉此散播到你的心田,在那裡開出美麗的花朵。我深愛著每一個來到我面前的孩子,我常和家長們說:「孩子是來修鍊我們的」,但其實我更想表達的是,希望每位成人都能看到屬於孩子的美與生命帶來的意義,如此一來,就會自然地收到上天藉由孩子要送給我們的大禮了。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1 妳已經是夠好的媽媽

在牧村親子共學教室有一個頗受歡迎的家長教養課程「有效教養~三書讀書會」。這個課程是由我帶領,用四堂課的時間深讀我自己的兩本著作《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加上一本我個人很喜歡的經典書《蘋果山丘上的貝絲》。


妳是哪一種大人?

《蘋果山丘上的貝絲》雖然是推薦給中小學生的小說,但因為是由美國蒙特梭利教育之母桃樂絲・肯菲爾德・費雪(Dorothy Canfield Fisher)所著,所以也非常適合對蒙氏教育有興趣的成人閱讀。作者本身認識蒙特梭利女士並深受其影響,而這本書裡的女主角貝絲和另一個關鍵人物安姨媽,活脫脱就是在實踐蒙特梭利的理念,安姨媽與貝絲的對話常讓我們拍案叫絕,我都告訴同學們:「就是把安姨媽回的話背起來用,準沒錯!」。

書中有一段故事情節描述貝絲離開法蘭絲姑姑家之後,來到安姨媽家。已經小學三年級的貝絲,之前在法蘭絲姑姑家因為過度的保護而被養成了一位虛弱敏感的孩子,到了安姨媽家之後可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放手讓貝絲自己嘗試做奶油、生活自理,甚至給了她一隻小貓讓她學習照顧。有一天,貝絲收到安姨媽的指令,要她自己走去轉學後的新學校。安姨媽說完後,門就在貝絲身後關上了,貝絲心底喊著:「我不行!我不要!我不行!」但腳卻繼續往前邁進。為什麼她沒有轉過身去告訴安姨媽她不行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安姨媽就是安姨媽,溫和而堅定的大人可以給孩子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而之前的法蘭絲姑姑,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她用著與安姨媽大相逕庭的方式對待貝絲,在第一次見到貝絲時就下定決心要完完全全理解貝絲小腦袋裡的每一個念頭,法蘭絲姑姑這輩子最渴望的事就是保護貝絲不受任何傷害,讓貝絲過得快樂、強壯又健康。她認為同理孩子的生活非常重要,總是詢問每件小事以及事件的後續,她全心全意地同理貝絲在心算算錯時的挫敗,也因此,貝絲覺得「少了姑姑在身邊,自己什麼都做不到。」這到底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大人的暗示所致呢?

孩子是真的做不到嗎?

那天的讀書會,我們跟著《蘋果山丘上的貝絲》的脈絡走,聽完貝絲的一段故事後,帶著大家練習覺察,試著從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對話或互動中找出教養上的盲點。貝絲雖然是個被領養的孩子,但其實她很幸運,所遇到的家庭都非常寵愛她,只是在第一個家庭裡,她在法蘭絲姑姑過度的關注擔心之下成長,被認定是個敏感脆弱的小孩,甚至找家庭醫生來看病,卻始終找不出貝絲為何矮小瘦弱、過度敏感。因此我們開始討論:「請你回想一下,你或家中的大人是否曾經給過孩子怎麼樣的暗示,而且後來真的發現,孩子就照著這樣的暗示發展?」大家熱烈地回想著曾經不小心給過孩子的暗示。

例如,有位媽媽提到,孩子曾經在車上吐過一次,大家就認定小孩就是一位很會暈車的孩子,所以每次只要一上車,大人們就全力戒備,搞得大家都很緊繃,孩子也就開始完全認定自己非常會暈車。直到某一天,媽媽忽然覺得應該要開始做些改變,試著用轉移注意力等方式處理,反而孩子暈車的狀況就改善很多。

多年後的覺察

大夥一個接著一個分享著精彩的例子,其中一位認真的阿嬤也默默地舉起手,想要和我們分享她的故事。她說:「我一直很難拒絕我大女兒的要求,每次孫子出了什麼狀況,她就半強迫地把孩子送來,要我幫忙處理,我也就默默接受了。一直到剛剛聽到大家的分享、和老師的引導,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會這樣。」

大家都傾身聆聽著這位長輩的省思,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不知道這樣會不會耽誤大家太多時間?我趕緊和她搖頭說不會的,很歡迎她的分享,她才繼續緩緩地說:「因為以前我的婆婆,在我第一胎生下這個女兒後,常常在她面前說我是個壞媽媽,我很壞很壞。一直到生第二胎,我實在忍不住告訴我的婆婆,不要再這樣說我了,她才停止。所以我剛剛忽然覺悟到,我為了女兒做這麼多,只是為了想要證明『我是個好媽媽!』」說完這句,阿嬤有些皺紋的眼角,流下了眼淚。她用了三、四十年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媽媽,這麼長的牽絆與糾結,也許在孩子的眼裡只是個逆來順受的角色,但在媽媽的心裡,卻是永遠都彌補不完的空缺和委屈啊。

我告訴阿嬤:「我相信妳已經是位夠好的媽媽了,不要讓自己過得委屈,願意伸手幫忙就告訴孩子妳可以,真的超過體力、時間的負荷,也要劃出界線。妳的孩子已經是成熟的大人,妳的證明也該有停下來的那天,好好享受現在含飴弄孫的角色,教養應該是孩子爸媽的責任,從來就不是妳的。」

當了爸媽後,更了解自己的爸媽

教養從來都不應該出於彌補,不論是在原生家庭的缺憾使然,或是因時間、空間因素無法好好陪伴孩子而出現如此的心態;教養也從來不應該感覺到委屈,生養孩子當然有我們應盡的責任,但我們從來就不用去扮演一個完美的父母,適時的讓孩子承擔後果,對孩子而言反而是在為未來獨立之路做預備。

而我自己在成為母親後的多年,也才終於了解,也許自己成長的路的確是傷痕累累,那是因為媽媽也是一路在學怎麼樣當個好媽媽,媽媽當然也有她的不完美,但我更知道,能支持我面對種種挫折、委屈、沮喪、難過的,是我從未懷疑過的、來自爸媽的愛。就算是偶爾回娘家時被唸著:「不要把自己弄成黃臉婆了!」聽在耳裡,我知道那是多少的愛與疼惜加在裡面的碎唸;就算是打電話來老吵著:「我是要找外孫不是找妳,我愛死他們了,我要煮大餐給他們吃,妳是順便一起來吃吃喔!」我也知道,能夠這麼沒有條件地疼愛著我的小孩,除了孩子的爸,也就只有自己的爸媽了。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會認為成長的路上爸媽所有的教養都是公平而合理的,但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就會了解,就算是我們自己,也不見得能成為一位比自己媽媽更稱職的母親了。

讓傷痕成為力量

傷,它當然還是在的,但重要的是,父母給我們永不止息的愛早已溫柔地撫平了那些傷痕,讓它慢慢地長疤痊癒,直到我們為人父母時,才會了解那些傷痕竟也是讓我們重生的力量。

阿嬤默默的點點頭,大夥忽然都安靜了下來,也許心裡都想起了那個曾經讓我們不斷抱怨,總覺得對我們有些忽略,或甚至因為不懂教育而沒有用「正確」的方式教養我們的爸媽,但看到這位阿嬤的眼淚,我們也忽然明白,我們的爸媽可能不夠好,但他是用他的方式在愛我們,也許真的直到我們也成為媽媽的某一天,才忽然都懂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超人氣資深幼教園長實戰經驗再進化
走入同村共養,最真實的親子關係實況紀事
看翩翩老師如何從容的接招、拆招
讓大人不累、小孩不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