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 有壓力, 不煩惱: 三乘佛法日常入門心要 (第2版) | 誠品線上

正念減壓, 有壓力, 不煩惱: 三乘佛法日常入門心要 (第2版)

作者 KhenchenThrangu Rinpoche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正念減壓, 有壓力, 不煩惱: 三乘佛法日常入門心要 (第2版):寫給焦慮、不快樂,依然努力生活的你心不斷地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當心陷於快樂及憂傷、欲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寫給 焦慮、不快樂,依然努力生活的你心不斷地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當心陷於快樂及憂傷、欲求及排斥的情緒之中時,心就如同被攪動得很厲害的水,充滿了泥土,極度動盪不安。我們若能去除這些汙染及攪擾,心的真正本性是非常光明、清晰、平靜及平和的。心性的開展也由智慧開展的程度而定,我們從世俗事物當中得到多少快樂,取決於我們的智慧。然而,要如何才能展開智慧呢?人生,沒有絕對的快樂,但有真正的圓滿我們每個人的言行,都是反映內心的形式佛家修行講空、講無。如何空,如何無?重新塑造生活模式。去除繁瑣,回歸簡單,其實可以生活得更輕鬆,更快樂,也更舒服,更幸福。佛陀悟道後三轉法輪,依序詳述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法教的要義。藏傳佛教同時涵蓋三乘──小乘的外在修持、大乘的內在動機或菩提心,及金剛乘的密續法門;因此,行者必須同時瞭解佛教這主要的三乘。在本書中,創古仁波切引領讀者瞭解小乘、大乘及金剛乘的法教及其禪修法。仁波切詳細解釋四聖諦及小乘的禪修法。接著,他以清楚易懂的方式,說明大乘佛教「空性」的深奧論題。最後,仁波切深入淺出地解說金剛乘的精義、本尊法的基礎及止觀禪修的要點。仁波切在本書中不時指出,三乘的法教並無高低之分;三乘的區分是佛陀應眾生根器而授予的修行方法。不論依止哪一乘,只要能虔心依止佛、法、僧三寶,在具德上師的引領及加持下,循序漸進地修持,必能達到三乘的共同目標──圓滿的佛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KhenchenThrangu Rinpoche)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榮獲格西學位,學養、修證、講學、著述,無不圓滿,也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 仁波切致力弘法利生的佛行事業,建寺興學,講學傳法,不遺餘力。一生遵循上師的教導,依教奉行,他說:「我的這些頭銜就是代表自己的責任,要利益眾生、弘揚佛法。」逾八十歲的仁波切,如今依然不辭辛勞,每年巡迴世界各地,弘法利眾。 著作:《快樂轉心法》《成佛的藍圖》《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止觀禪修》《尋找來世的居所》《一生所衷》《密勒日巴的老師說》《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正念減壓,有壓力,不煩惱》等。■譯者簡介帕滇卓瑪私立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美國堪薩斯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兼任講師暨協同研究計畫主持人。任職美國堪薩斯大學人類學系及東亞研究中心近十年,從事應用人類學之教學、比較醫療系統與飲食文化之研究、跨文化管理研究計畫之發展與管理,現專事譯著。一九九四年正式皈依三寶後,潛心修學佛法,擔任法會灌頂或開示之現場口譯,並從事佛教著作之中譯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一轉法輪‧小乘●四聖諦○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五道●小乘的禪修○禪修方法●自我的審察○五蘊●自我與轉世●四聖諦的禪修●小乘道的修持二轉法輪‧大乘●四無量心●相互依存性●世俗諦及勝義諦●明性●佛性●六波羅蜜(六度)●契入法道——聞、思、修●果三轉法輪‧金剛乘●上師的重要性●本尊禪修●僧眾與護法●禪修的圓滿次第●四加行●觀修真如本性○禪修的身安住○禪修的心安住●兩種禪修方法●「觀」的禪修●直觀自心●禪修的主要障礙○對治障礙●了義大手印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正念減壓, 有壓力, 不煩惱: 三乘佛法日常入門心要 (第2版)
作者 / KhenchenThrangu Rinpoche
簡介 / 正念減壓, 有壓力, 不煩惱: 三乘佛法日常入門心要 (第2版):寫給焦慮、不快樂,依然努力生活的你心不斷地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當心陷於快樂及憂傷、欲求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54107
ISBN10 / 9869554105
EAN / 9789869554107
誠品26碼 / 2681530078004
頁數 / 1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佛性

一般而言,眾生有極大的無明。當然,和畜牲相比,人類在很多方面都比較聰明,而且具有滿多的智慧。但是,人類的智慧仍然相當有限。例如,像我們這樣的人,無法看見這個房間牆外所發生的事,也看不到這個世界其餘的事。我們的所知僅及於牆壁的盡處。縱然人類能夠看見牆內其他的人,但對人們的內心也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因為人類的知覺無法伸展到那個範圍。即使我們自認為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我們也經常犯錯。比方說,當你的朋友外出時,你可能會開始想:「不知他說了什麼有關於我的話。」由此開始胡思亂想,並認定他說了你的壞話。因此,當他回來時,你們之間可能開始吵架甚至打了起來,因為你已經自行歪曲了他的意圖。甚至你也可能認為和你敵對的某個人改變了他對你的看法,因此你完全解除了戒心。如果他實際上仍然是你的敵人的話,你的這種猜測將造成許多麻煩。如實認知事情的真相是很不容易的。

當學習佛陀的法教時,我們學到貪欲的本性、嗔惡的本性等等概念。但是,要真正瞭解這些法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縱使我們已經知道貪欲的短處,然而,由於無明的緣故,我們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知行合一。因為我們的無明是如此廣泛,我們很難迅速地瞭解真諦較深的層面。這就是為什麼無明會被比喻為榖粒的莢殼—因它非常強韌、堅硬,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將之去除。

《寶性論》舉了另一個例子來解說這一點。有一尊非常珍貴的塑像,是由黃金打造而成的。這尊佛像在久遠之前倒落在地,被泥土所掩蓋。因為沒有人知道它在那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都把垃圾倒在那兒。由於沒有人知道它在地底下,它就被愈埋愈深了。有一天,一位有天眼通的人來到這兒,他看到地底下這一尊珍貴的黃金塑像,就告訴某人:「地底下有一尊珍貴美麗的黃金佛像,你們只需要把它挖掘起來,清理乾淨,便能擁有這件極度貴重的寶物。」有理性的人會聽從這個人所說的話,將塑像由地下取出,把它清理乾淨,然後擁有長久以來一直都埋藏在那兒的寶物。

這個例子非常地清晰、生動:從無始劫以來,這珍貴的佛性就一直存於所有眾生的心內,然而它一直被煩惱的泥土所掩蓋。因為不知道我們自身之內有這珍貴的本性,於是煩惱便不斷地堆積起來。但是,佛陀就像那位有天眼通的人,他告訴我們:「你們要知道,佛性在你們心內。你們只需要把它挖掘出來,並把它清乾淨,它所含有的一切不可思議的功德就會顯現出來。」聽從佛陀法教的眾生,自然能夠發掘這項聖珍的本質—雖然它一直在我們心內,但是在佛陀到來之前,我們一直不曉得它就在那兒。為了顯露這個本質,我們必須觀修真諦、現象的本質、事物的真相。如果我們這麼做的話,我們就能夠淨除一直障蔽著這個本質的幻相及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