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 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 | 誠品線上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 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

作者 吳軍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 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閱讀與寫作為何重要?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文學細胞、沒有寫作天分,更沒有要成為作家,只要有最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閱讀與寫作為何重要? 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文學細胞、沒有寫作天分,更沒有要成為作家,只要有最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夠了;學生時期過後大多只用心在事業技能的精進與發揮上,許多人甚至不再閱讀也不再寫作。但事實是,這些基礎能力不只是一堆知識,而是和我們日常的理解以及表達息息相關! 围工作彙報時不知該把重點放在哪,讓人感覺不專業。 围每次要寫些什麼的時候,不知從何下手,只好從網路上找範例。 围苦心經營社群平台,文章的點讚人數卻寥寥無幾。 围讀書或工作上的報告效率低,很難快速掌握訊息。 除了怡情養性或個人修為外,閱讀更能理解他人、認識世界,寫作更能表達自己、融入社會;比起專業技能,這兩項互為表裡的通識能力,不但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影響每個人的職場發展與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涯路能不能走得更寬更廣更遠的關鍵優勢。 ★如何兼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如何讀懂作者的內心?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寫得讓外行人也能理解?如何敘事、寫景、寫情?郵件、報告、履歷、評論,如何吸引人? ★如何從古希臘悲劇理解命運與人生無常?曹雪芹《紅樓夢》到底在講誰的故事?唐詩宋詞如何讓形式與內容同登大雅之堂? 吳軍博士身為電腦科學家、Google Research前資深研究員、矽谷投資人與暢銷書作家,他從本質出發,逐一拆解閱讀與寫作的意義與核心;以講義的形式,針對「理解他人,表達自己」,梳理建構出一套實用有效的系統方法:。 国工作上的信件有「三寫四不寫」 国寫評論的兩種類型與四種策略 国七個「wh」結合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国提高閱讀速度的三種方法 国順敘法要避免的三個陷阱 国寫論文常犯的四種錯誤 国如何從「害怕寫」、不知如何寫起,到天天想寫? 国怎麼突破寫和說的障礙? …… 本書除了梳理出一套有系統的讀寫方法,還走進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世界,看這些經典名著的作者如何用文字表達自我。 国李煜的〈虞美人〉如何用兩問手法表達心情,營造代入感? 国張愛玲筆下的飲食男女為何能讓現代讀者倍感親近? 国經典名著《咆哮山莊》用什麼寫作方法來表現情節複雜的故事? 国為何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上了年紀的人才寫得出來的作品? 這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的閱讀與寫作講義,給我們一個重新發掘語文兩種力量的機會: 感受:閱讀能培養並強化感受力,讓我們所認知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能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他人。 表達:透過簡潔的文字表述就能寫得講得明明白白,讓人一看就懂,甚至有畫面既視感。 「閱讀與寫作」不是學校裡的學科,也不是考試後就可以扔掉的課程,我們其實生活在「閱讀與寫作」中,它是我們時時刻刻需要、一輩子受用的基礎能力。 人生中許多常見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所致!當彼此條件處境相同時,單靠一個專業技能是不夠的,唯有從本質出發,將基礎的通識能力提升成「比較優勢」,才能脫穎而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電腦資訊科學博士,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搜尋技術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現任豐元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等職。得到App課程主理人,開設「矽谷來信」、「數學通識50講」、「科技史綱60講」等專欄和課程。著作有《見識》、《格局》、《態度》、《全球科技大歷史》、《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矽谷之謎》等十餘部暢銷書並多次獲獎,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藍獅子商業圖書獎等,以及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全球科技大歷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為什麼要學大語言 序章:從大語文講起 我們都生活在語文中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美國學生的三種能力 上篇/如何閱讀與寫作 第1章/閱讀的意義:理解他人 1.1 訊息:什麼是合格的閱讀理解 1.2 深層:理解作品和文章深意的五個要素 1.3 思想:如何讀懂作者的內心 1.4 時代:如何從文藝作品瞭解一段歷史 1.5 品位:如何全面且高效率地構建知識體系 1.6 考試:如何回答閱讀理解題 1.7 速度:如何突破閱讀的瓶頸 1.8 層次:如何兼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1.9 欣賞:如何體會經典文學的魅力 第2章/寫作的核心:表達自己 2.1書面表達:寫跟說有什麼不同 2.2 起步:如何從「害怕寫」到天天想寫 2.3 修辭:如何讓外行理解陌生的東西 2.4 寫景:如何寓情於景 2.5 寫情:如何寫好心理活動 2.6 敘事:如何牽著讀者走 2.7 技巧:如何讓文章更有魅力 2.8 實踐:我是怎麼寫出暢銷書的 第3章/日常實用寫作 3.1 日記:如何用日記提升寫作能力 3.2 郵件:如何寫好工作郵件 3.3 履歷:如何寫好履歷 3.4 評論:如何寫好評論 3.5 論文:如何寫好論文 3.6 報告:如何寫好報告 第4章/聽和說的藝術 4.1 聽的藝術:如何高效率、高品質地接收訊息 4.2 說的藝術:能說、會說的背後有什麼秘訣 4.3 口頭表達:怎樣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4.4 內容再呈現:如何讓表達效果最大化 下篇/閱讀與寫作:經典範例 第5章/關於人生 5.1 〈春江花月夜〉:如何參悟渺小人生 5.2 《九三年》:如何理解複雜的人性 5.3 小李杜:如何度過人生的低谷和無奈 5.4 李煜:如何面對人生的絕境 5.5 古希臘悲劇:如何理解命運與人生底色 5.6 羅曼.羅蘭:如何堅守理想主義 5.7 英倫情詩:如何將愛說出口 第6章/關於歷史 6.1 《詩經》:定格中國人的婚戀觀 6.2 《紅樓夢》:曹雪芹到底在講誰的故事 6.3 《牡丹亭》:什麼是中國人的浪漫情懷 6.4 《神曲》:什麼人才配受到後世尊敬 6.5 《傲慢與偏見》:如何詮釋西方傳統愛情 6.6 《浮士德》:德國何以崛起 6.7 普希金:文化精英如何擔負起社會責任 6.8 托爾斯泰:西方貴族如何自我救贖 6.9 馬克.吐溫:高速發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6.10 海明威:如何走出物質滿足後的困惑 6.11 川端康成:如何表現日本美學 第7章/關於社會 7.1《李爾王》:莎士比亞的人生智慧 7.2《十日談》:黑死病後的歐洲變革 7.3《簡愛》:女性的獨立平等意識 7.4 魯迅:文學對社會變革的力量 7.5 張愛玲:現代都市紅男綠女的生活 7.6 米蘭.昆德拉:西方存在主義思潮 第8章/關於體裁 8.1 唐詩:形式與內容哪個更重要 8.2 宋詞:藝人詞是怎麼登上大雅之堂的 8.3 元曲:劇作家是如何引導、迎合大眾的 8.4 通俗小說:市井文學的價值在哪裡 8.5 哥德式小說:透過懸念反映現實 8.6 科幻小說:一切文學都是現實主義的文學 8.7 即時報導:怎樣記述好真實的事件

商品規格

書名 /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 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
作者 / 吳軍
簡介 / 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 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閱讀與寫作為何重要?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文學細胞、沒有寫作天分,更沒有要成為作家,只要有最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044223
ISBN10 / 626704422X
EAN / 9786267044223
誠品26碼 / 2682132896003
頁數 / 4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章:從大語文講起

我們都生活在語文中
大語文是近些年提出的說法。相比於我們過去在課堂上對語文比較狹義的理解,大語文有著特別廣的延伸,以及非常豐富的內涵。
說它延伸廣泛,是因為凡是和生活相關的、必須用到語言這個工具的,都屬於大語文的範疇。在美國一些著名的大學和高中的通識教育中,語文教育涉及人的存在、生命意義,尤其是快樂情感的獲得和價值觀的構建。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是生活在語文中的。
說它內涵豐富,是因為它不僅包括基本的詞彙,還包括高級的語法、修辭等語言技巧以及表達能力。
首先是詞彙,它是語文最基本的元素。
詞彙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智力水準、生活品質和職業發展。美國許多研究顯示:一個孩子在四歲之前能和父母說多少句話、接觸到多少詞彙,很大程度決定了他今後的智力發展水準;而孩子長大後能使用多少詞彙,決定了他能夠從事多複雜的工作、思考多複雜的問題。
在美國中西部,世代當農民的人日常所用的詞彙只有一千五百個左右,這意味著他們的思維無法超越這一千五百個詞彙所能表達的範疇。相比之下,一個生活在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日常使用的詞彙超過一萬個,能拼寫的單詞達兩萬個以上;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則能夠認識約四萬個單詞。而以文采見長的邱吉爾,他所掌握的詞彙多達二十萬個,甚至有人估計,這個數值接近五十萬。可以想像,一個只能熟練使用幾千個詞彙的人,就算被選作首相,也管理不好國家。事實上,這些人通常也難以勝任大型組織內的複雜工作。
在詞彙之上,是語法、修辭等高級的語言技巧。
常看好萊塢電影的人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影片中的律師、醫生或其他都市白領使用的英語,和在充滿暴力的貧民窟成長的人講的似乎是兩種語言。這並非影視藝術的誇張,而是事實。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用的是同一本詞典裡的單詞,但他們的語言技巧、語文水準和自身身分地位一致。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上層人士在教育孩子時最重視修辭學。因為一個人要想從政擔任公職,需要非常高的修辭學修養。早期的大學,無論是歐洲的牛津、劍橋,還是美國的哈佛、耶魯,也都很重視修辭學的教育。因為在那個時期,大學的任務是培養社會菁英,而菁英的特徵之一就是能優雅而準確地遣詞達意,也就是有很高的語文素養。
在語法、修辭之上,是書面和口頭的表達能力。
美國國父一代的政治家裡,除了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其他人都是優秀的作家,包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麥迪遜(James Madison)、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等。他們的作品文辭優美、邏輯講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即便在今天,依然堪稱政治學和文學的範文。現在,美國很多教科書都寫得非常好,被世界各國的大學普遍採用,主要原因就是各個領域的教授們本身寫作水準很高。在學術界,要想變得「有名」,就要能寫出令同行記得住的文章。這些都是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
而在口頭表達方面,語文修養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調動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情,也決定了一個人在生活中受歡迎的程度。在美國陸軍軍官學院(即西點軍校)和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校每年各錄取的一千一二百名學生中,約六成的人參加過辯論比賽。這也證明了溝通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從個人生活的層面講,可以說一個人生活在什麼樣的語文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因為語文環境和生活環境是高度一致的。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講過:「語言是存在之家。」
從國家層面講,雖然很多人覺得科技是決定國家強弱的硬實力,但一個國家在時(歷史上)空(世界上)層面的影響力,更多的是由語言文化所決定。古代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之所以存在時繁榮無比,滅亡後依然有影響力,秘訣就在文化裡。更準確地講,是在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文化裡。英美後來能在很長時間內統治世界,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則和英語文化有很大關係。同樣,中華文明能夠延續,也要感謝中文。
正是因為懂得了語文對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很多國家或歷史上的文明在選拔人才時,都非常看重年輕人的語文能力。
在法國,所有參加高考(Le Baccalauréat,BAC;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學生都要寫一篇很長的作文,考試長達四個小時。這篇作文的要求和中國的高考完全不同,有點像哲學作文,或者古代科舉考試的策論。例如,要求考生對某位思想家的語錄進行自我詮釋和討論(這類考題被稱為「語錄評論題」〔commentaire de texte〕),或者對一個觀點進行評述(這類考題被稱為「觀點論述題」〔dissertation〕)。在歷史上,法國高考考過對笛卡爾(Rene Descartes)給某個人的一封信函進行評述,論述「語言僅僅是一種工具嗎?」、「科學僅僅局限於用來驗證事實嗎?」等等。這種考試考的可不僅是文學水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對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理解。在法國人看來,這些內容就是語文的一部分。
類似地,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時要寫一篇三百字的文章(common application essay),講述一件影響了自己一生(迄今為止)的事情。這其實是在考察學生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而且在申請大學時,這篇文章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成績和平時成績。如果寫不好這篇文章,想申請上名校基本上沒有希望。
上述國家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會把語文延伸擴展到由語言形成的文化,以及語文和未來生活的關係上,這也是它們的語文被稱為「大語文」的原因。
理解了語文和生活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語文學習是不受課堂和學校圍牆限制的,語文的教室應該是廣闊的世界。我們可以在生活的背景下、在生命的長河中學習和理解語文。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大語文涵蓋的內容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語文教學沒有重點。實際上,只要把握住三個面向的線索,就能學好它。
簡單來說,這三個面向分別是讀和寫、聽和說、觀察和視覺表達。它們的核心功能,都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讀和寫」的內涵,我們先拆開來看。「讀」包括理解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理解外部世界、理解內在的文化和人性,這些是層層遞進的。「寫」則是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過某種形式的書面文字(文學作品、專著、研究報告、新聞稿、信件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達清楚。須注意的是,「讀」和「寫」的訓練是不可分割的:閱讀時,我們既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學習作者表達自我的方法;寫作時,我們既要把自我表達充分,也要考慮如何便於讀者理解。
由於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要學習和閱讀的內容又太多,因而有效閱讀是提高語文水準,甚至是學習各種知識的關鍵。有效閱讀本身也屬於大語文的範疇,相應的內容我會在後面的章節講解。在閱讀、理解的基礎知識之上,我們每個人都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基礎。而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如何選擇好的閱讀材料,也是大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
「聽和說」看起來只是把「讀和寫」從書面的變成了口頭的,但實際上,它們涉及的語言藝術和方法是不同的。語文教學通常會忽略這方面的訓練,只有很少的口頭表達訓練,「聽」的訓練則壓根兒沒有。
「聽」和「讀」有很大的區別。「聽」透過接收單方向的線性資訊流獲取知識。如果一個人錯過或沒聽懂某一段訊息,後面的內容基本上也就跟不上了。而「讀」可以回過頭來反覆看那些沒理解的內容,還可以看參考書。因此,聽同一場報告或講座,有的人能接收九○%的資訊,有的人可能就是坐在那裡浪費時間—不是不想聽懂,而是因為不會聽,所以接收訊息的效率太低。類似地,有些人開會收穫很多,有些人則就是「陪太子讀書」。甚至在聊天時,不同人的收穫也會相差很大。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學習大語文,掌握透過「聽」來理解他人的技巧和藝術。
類似地,「說」也並不是把書面的內容念一遍,而是有一套系統性的表達自我的方法。很多人覺得自己天生笨嘴拙舌,但實際上,口頭表達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很多明星高中、大學還會設立專門的課程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當然,「聽」和「說」也是自然聯繫在一起的。好的聽眾不僅會聽內容,還會學習演講者的講話技巧;反之,好的演講者也會顧及聽眾的接收能力。這裡面的種種技巧,我都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介紹。
「觀察和視覺表達」也是大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我們通常認為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但大語文的語言可不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動作、圖形以及其他形式的語言。畢竟,無論使用哪種形式的語言,都是為了清楚、準確地表達思想、情緒和客觀訊息。因此,從文字之外的資訊源獲取知識,也是大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有些人透過讀小說瞭解百年前的社會和文化,有些人則透過看小說改編的電影接收到幾乎同樣的訊息。雖手段不同,但目的類似。我雖然不會在本書重點講述這兩方面的內容,但有必要提醒一下,這些也是大語文教育的一部分。在美國,卡通故事的創作是大學和部分高中的一門語文類選修課。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們須系統地學習利用視覺工具表達思想的方法。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閱讀的意義:理解他人

1.2深層:理解作品和文章深意的五個要素
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通常在以下五個方面表現出色:
1、結構;
2、描寫手法;
3、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等);
4、用詞、用語;
5、語氣。
因此,作為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關注人物和情節,須從上面五個要素入手來理解作品。這一節,我想先講講結構。
文章的結構和建築的結構有相似之處。好的作者,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結構清晰的,以便引導讀者跟著他的思路走。這就如同一位好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房子結構一定很漂亮一樣。
沒有經驗的人看房子,轉半天,可能只會注意到房子裡的鍍金水龍頭或廚房裡的小酒櫃,但是房子裡有哪些房間?功能上有什麼優、缺點?整體上和另一套房子有多大的區別?他都說不清楚,甚至會把書房和臥室搞混。
可是,經常去看樓盤開盤(編注:建商取得了銷售許可證,可以合法對外宣傳預售,為正式市場所進行的盛大活動)的買家,到樣品屋走一圈,就能對房子的結構有大致的瞭解。例如,有幾個臥室、臥室之間如何連接、朝向如何、客廳和廚房的位置如何安排等等。這就是行家的眼光。
無論什麼形式的文字內容,結構往往都是有模式可循。雖然世上的作者千萬,但是行文的結構基本上就那麼幾種,例如以時間為線索、以矛盾衝突為線索、用一個微觀細節映射一個宏大的事件等。
可能有人會認為它們是套路、是固定的、不新鮮、總想標新立異。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幾千年下來,寫作的模式就那麼幾種,一定有其道理—不便於表達思想的寫作結構都被淘汰了,而我們常見的通常是最有效的。這就如同建築師設計房屋一樣,不僅自身風格大致固定,大多數建築師設計的建築也就那麼幾種風格。如果一定要設計非常古怪的房子,那要麼使用起來不方便,要麼結構不結實。
有限的寫作結構模式其實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比如說,一個讀者在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之後,大致就能摸索出各種作品的結構。如果參加閱讀理解考試時遇到涉及文章結構的問題,他就不會做錯了。
不僅閱讀時要把握文章的結構,寫作時,也應該先考慮結構,再寫細節內容,而不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很多人在寫作時經常會卡關,半天憋不出幾段文字。其實我自己以及我的孩子在中學時都遇到過這種問題。我最終的解決辦法就是先搭好文章的架子,也就是先確定結構,再填入內容。中間難免會遇到卡關的地方,但是有了架子,就能先把這裡跳過去,把該寫的寫好,暫時不會寫的最後再補。我的孩子也是採用這個方法,逐漸度過了「寫不出來」的階段。
關於文學作品的這五個要素,我在後文還會結合很多具體的作品進行詳細分析。瞭解了它們,你就能更容易讀懂作品。

★練習題:閱讀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你讀出了作者想表達的什麼深意?

1.3思想:如何讀懂作者的內心
合格的讀者,除了要懂字面上的基本訊息,還要能讀出隱含訊息。但做到這些僅僅是合格而已,高明的讀者還要能理解作者的本意,或者說作者的內心。
絕大部分專業作者,例如作家、記者,在寫作上和我們日常寫作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日常寫作,在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上常常是被動的,寫的往往是信件、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總結等,寫作的內容不是自己定的,而寫作的目的是把事情說清楚。相反地,專業作者通常有很大的選擇自由。他們寫作的目的一是要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二是要描繪他們的時代和周圍的事件。當然,他們不是沒有感情的攝影機,只懂得記錄,而是要把自己對外面世界的看法告訴讀者。因此,對於他們寫的文章和作品,只有瞭解到他們的意圖和思想,才算讀懂了。
接下來,我就以著名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為例,講講什麼叫理解作者的內心,以及怎樣才能理解作者的內心。
褚威格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的文筆能打動人,我覺得這和他非常瞭解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擅長心理描寫有關;另一個是他有思想,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我讀的褚威格的第一本書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這本書講了十幾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事件,例如滑鐵盧戰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太平洋的發現、加州淘金熱等等。讀完並且瞭解了這些故事,只能叫完成了合格的閱讀理解,還沒有走到理解作者內心這一步。對我來說,理解褚威格的瞬間,是我被書中這段話打動的那個瞬間:
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感悟。一個是,我體會到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關鍵時刻指望得上的,一種是關鍵時刻指望不上的。於是,我立志要做第一種人。用褚威格的話講,就是凡人要在偉大的事業中尋求不朽。
另一個感悟是,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時刻,在出現之前,都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和能量的積累。但是,絕大部分人只看到那一瞬間群星的閃耀,而忽略了之前的準備。於是,我從年輕氣盛的機會主義者,慢慢變成了一個踏踏實實做準備的人。
正是因為讀到了這些,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而且我在幾十年來一直對書中的內容記憶猶新。事實上,我在構思《文明之光》和《信息傳》時,就是受到了褚威格的啟發—褚威格的表達非常成功,於是我也有心學習他的表達技巧。
當然,不同的人對這本書有不同的評價。例如,有些人就批評他加入的心理活動虛構成分較多,讓這本書不像是嚴肅的歷史讀物。還有些人不喜歡褚威格在書中流露出的英雄史觀和機會主義傾向。但在我看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主角並不是拿破崙、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或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歷史人物,而是褚威格自己。褚威格寫這本書,目的根本不是寫歷史,也不是寫傳記,而是在寫自己的思想。世界上並不缺歷史書,我也不須在書架上增添一本標準的歷史故事書,但是我需要一本鼓勵市民階級的年輕人以淨化自身讓自己高尚起來的書。
透過這本書,褚威格表達了這份苦心。讀懂這本書的標誌,就是理解他的這種想法。至於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是否像書中描寫的那樣,我覺得並不重要。如果一個讀者自鳴得意地找出了書中的一大堆破綻,洋洋灑灑地駁斥作者,最後得意地給這本書打個一星差評,那麼,我想他不僅沒有讀懂這本書,而且讀再多書也難以進步。
從讀者的角度來講,能夠透過書中內容反推出作者是什麼樣的人,才算讀懂了一本書。
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我讀到的是一個對人類世界充滿美好理想,同時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極為豐富的褚威格。這個推論,可以從他那本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裡得到印證。
那麼,褚威格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奧地利猶太人,一個知識分子。在《昨日的世界》裡,他講述自己經歷了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發生的大事;講述了自己和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羅丹(Auguste Rodin)等文化名流的交往;講述了自己如何受到他們的影響,成為一個和平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褚威格從來沒有夢想出名或大富大貴,他只是想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過著小康的日子,自由地表達思想。
處於二十世紀初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短暫平靜期的歐洲,確實讓人看到了光明、和平和興盛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希特勒上臺了,納粹吞併了奧地利,一記悶棍打在褚威格這個猶太知識分子頭上。最終,他不得不離開奧地利,流落到南美洲。在那種背景下,他寫下了《昨日的世界》。
雖然我們今天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噩夢在一九四五年結束了,但在當時的褚威格看來,過去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再有了,人類文明結束了,他所有的理想都破滅了。於是,他和妻子在絕望中雙雙選擇了自殺。
看到這些內容,你可能依然覺得無感。雖然今天媒體時不時地提醒人們珍愛和平,但是世界承平日久,很多人早已好了傷疤忘了疼。說起戰爭和法西斯的恐怖,說起死傷的人,有人覺得不過是個數字而已。再多真實的歷史書,再多血腥的紀錄片,也難以讓人懂得那個年代的恐怖。但《昨日的世界》,卻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那個恐怖的時代給人帶來的絕望。
今日全世界中產階級的處境,其實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褚威格沒有什麼不同。如果真遇到了褚威格那樣的厄運,結局也未必會比他更好。正是因為瞭解了這些,今天西方的知識階級才會反對排外行為,才會有那麼多美國人對川普(Donald J. Trump)的言論和行為表示防範。從這個結果來講,作為一個表達者,褚威格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本書後面的章節,我還會分析很多大作家的作品,從雨果(Victor Marie Hugo)到羅曼.羅蘭,從勃朗特(Brontë)三姐妹到海明威。你會看到他們是如何以小說裡的人物講述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作品裡的主人公其實都是作者自己。他們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成特定的樣式,並不是想編一個故事讓我們在茶餘飯後擠出兩滴淚水,也不是想透過情節牽引我們的好奇心,而是想告訴我們,他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他們希望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因此,我覺得,閱讀理解到了深層,其實就是從讀書上升到了讀人。
回到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需求,也有對事件發表看法的時候。學會以閱讀作品瞭解作者的內心,也就掌握了清楚表達自己內心的技巧,寫出來的內容也會很容易贏得讀者的共鳴。
同樣的人,如果身處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經歷和結局。從那些經歷和結局,我們又能瞭解過去的歷史,特別是那些特點鮮明的時代。

★練習題:閱讀褚威格的《昨日的世界》,談談你對褚威格思想的理解。或者找出一部你讀懂了作者內心的作品,談談你的理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本寫給成年人的閱讀與寫作講義,給我們一個重新發掘語文兩種力量的機會。
吳軍博士從本質出發,以講義的形式,針對「理解他人,表達自己」,梳理建構出一套實用有效的系統讀寫方法,還走進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世界,看這些經典名著的作者如何用文字表達自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