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共藝術學 II: 藍海.公共美學 | 誠品線上

臺灣公共藝術學 II: 藍海.公共美學

作者 林志銘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灣公共藝術學 II: 藍海.公共美學:首部臺灣經驗的公共藝術進化論公共美學所帶動的後公共藝術時代!群策群力的「共學」聯結為跨地域、跨文化背景的「共學圈」,公共美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首部臺灣經驗的公共藝術進化論公共美學所帶動的後公共藝術時代!群策群力的「共學」聯結為跨地域、跨文化背景的「共學圈」,公共美學即將創新出城鄉美學的主流趨勢!每個城鄉聚落都需要「被看見」,透過彼此接納、平等交換訊息,來述說、推廣與傳揚在地獨特的人文價值,並促進地方意識的凝聚,成為地方再發展的動能。本書所提出的「公共美學」,並不只是藝術成果的完成,而是透過不限形式的美學行動,來引導出一條走向社會生產的路徑;美學創作轉由在地的文化回顧,透過訴說、聆聽與體驗等公共論述過程,讓地方意識藉由創作者的視覺物件與活動議題滲透於生活場域中,以更多元的住民論述,藉以達成公共想像的再生產,使「空間」轉化為「地方」,而地方更加值為行動者的「故鄉」,在故鄉意識能量的持續運作下,新社會的「能動力」於是得以被逐步培育成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林志銘投入人文研究領域近三十載,長期於大學執教,並以建築學、藝術教育及城鄉文化為其研究主軸。於學術沈潛的過程,從藝術文化的研究者與教育者,到成為城鄉美學的推廣者,每年在島嶼的各處生活聚落間穿梭數萬公里,然而,其間感受的夢想與感動無法被里程計數,寫作是唯一的抒發方式,分享與訴說著每段旅程中,那些蘊藏溫度與生命觸動的島嶼生活經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一、限制了本質思考的既有框架生活經驗所定義出的公共藝術政策觀點的公共藝術思維成為限制發展的框架菁英或公眾的空間權力?由獨斷的領導角色到與公眾的協同合作關係在藝術政策與生活文化之間另一種失真的公眾藝術——標榜童趣視覺的彩繪村風潮公共藝術的永續性源自於美學生活經驗與教育養成藝術美學,成為一種社會再生產的方式走過村落美學問題後的省思二、由消費到再生產——公共藝術概念之於生活、環境的觀念演繹由創作領域的藝術觀到公共藝術「市場」的產值不同的政策觀點與公眾立場下的公共論述藝術之於公共場域的積極性意義由被動到主動的觀點改變由談論公共性的藝術「創作」到複合式的藝術行動「設計」三、城市美學的經濟力‧村落美學的文化性以文化為論述基礎的公共藝術‧公共美學的文化性由建築藝術到城鄉美學思維經濟效益觀點下的公共藝術本質探討藝術之於城鄉的經濟性與美學力美學經濟觀點的後公共藝術時代藝術,在於激發、凝聚公眾意識,以激發社會再生產的能量公共美學即是公共藝術再進化的未來學四、以地方意識、群體價值為主體的公共美學物件觀點的公共藝術‧社群意識的公共美學群體共營的環境美學觀美學之於公共場域的存在意涵回歸以人為原生價值的公共美學公眾參與為群創美學的核心意義五、以「共學圈」成為聚落永續發展的對策城鄉發展失衡‧地方意識的興起蘊藏於公共意涵裡的文化性聚落,美學與在地文化美學,成為鄉鎮再生的契機「共學」概念的新公共美學藉由公共議題所帶動的學習伙伴關係因公共議題所形成的「共學圈」負面關係在於激發共學的最大能量以「共學圈」概念為公共美學言說方式的案例由個別訴求滿足到共同議題的建立共學圈概念的社會再生產意義強化共識基礎所帶動的美學經濟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灣公共藝術學 II: 藍海.公共美學
作者 / 林志銘
簡介 / 臺灣公共藝術學 II: 藍海.公共美學:首部臺灣經驗的公共藝術進化論公共美學所帶動的後公共藝術時代!群策群力的「共學」聯結為跨地域、跨文化背景的「共學圈」,公共美學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348119
ISBN10 / 9869348114
EAN / 9789869348119
誠品26碼 / 2681424074006
頁數 / 3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