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 美國輔導專家給父母的青春期教育課 | 誠品線上

Tough Guys and Drama Queens: How Not to Get Blindsided by Your Child's Teen Years

作者 Mark Gregston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叛逆: 美國輔導專家給父母的青春期教育課:臉書時代,孩子將在青春期遇上驚滔駭浪!!父母如何成為他們希望的燈塔和安全的避風港,邁向健康的未來??一本累積超過38年與2500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臉書時代,孩子將在青春期遇上驚滔駭浪!!父母如何成為他們希望的燈塔和安全的避風港,邁向健康的未來??一本累積超過38年與2500人諮商實際經驗的青春期教育讀本升上國中,可愛的小公主變成搔首弄姿的搶戲女王,寶貝王子開始裝酷不理人?身為家長的您可能不了解,孩子升上國中,彷彿從一個正面生活的童話世界進入一個言論惡毒、資訊氾濫、以及他人惡意氛圍的叢林之中。孩子可能只能在霸凌別人或被別人霸凌中做選擇,這遠遠超過他們心智的負荷。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看這本書的2個理由:1. 幫助你了解青春期水面下蟄伏了哪些危機,讓孩子免於落入現今社會邪惡的圈套。2. 提供實際的工具和妙方,讓你透過交心搏感情的方法,可以跟子女接近彼此。本書獻給家裡有即將或已經成為青少年的父母,以專家的經驗與方法,帶領你如幫孩子越過那充滿挑戰卻又無可避免的慘綠年少。・你家女兒開始穿著微露乳溝的性感上衣,嘟著嘴自拍上傳到臉書?・你家兒子在社群網站發文,文中充滿他平常不會脫口而出的粗話?準備好迎接子女的青春期了嗎?假如你曾在午夜清醒地躺在床上,揣想孩子青春期會遇到什麼問題,那這本書你非看不可!馬克幫助家長了解某些生而用之的管教方式其實會教成反效果,因此完全起不了作用。為此他提供經考驗證明可信的智慧,描繪感情與寬恕的重要性,解釋衝突其實是改變的前兆。每天有兩億五千萬張照片上傳至臉書,網路上有超過四千兩百萬的色情網站,YouTube有超過八千億支影片。「性」對這些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誘人、蠱惑人心,具有無窮的吸引力,這使得「勾引」成了時尚的表徵,孩子的價值觀已經和我們那個年代大不相同。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有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許多青少年想要藉由改變外表來填補慘綠年少在關係上的極度空虛。外表成了他們的首要考量,這麼做突顯了青少年渴望與同儕建立真正的連結。外貌好看之所以變得如此重要,是因為人際關係沒能被滿足,讓他們奮不顧身地填補那種空虛,甚至不惜破壞父母為他們建立多年的品格。面對孩子這樣的轉變,你千萬不能對他們說:(╳)「不聽我的就滾蛋。」(╳)「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看我『做』什麼。」(╳)「只要你住在家,就得這麼辦。」(╳)「我不管你是怎麼樣的;這裡是我們家。」(╳)「給我放尊重點!我是你爸!」(╳)「態度那麼差,馬上給我改!」(╳)「這是我的電視,我想看什麼,你們都得跟著看。」(╳)「給我滾回房間,在你道歉以前都不准再進來。」(╳)「娘娘腔,不要哭了。」(╳)「我很不喜歡你的這些行為!」(╳)「我是一家之主,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話只會惹惱孩子,並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自己的權威。權威是贏來的,不是求來的;權威是給來的,強求不來。人會變是因為感情,不是因為權威。身為家長,能改則改,這樣孩子才能從你們的交流方式感受到你的權威。別逼他們非得順著你不可;你該做的是,透過你跟孩子建立的健康友愛關係,慢慢讓他理解你的權威。孩子最在意的三十五個罩門:‧對子女設不合年紀、不切實際的期待。‧忽視他們的感受或意見。‧拿兄弟姐妹作比較。‧對兄弟姐妹偏心。‧不願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丟臉或嘲弄他們。‧不尊重他們的看法。‧冷嘲熱諷和謾罵。‧規矩一籮筐,關係卻很冷淡。‧在公開場合對他們出言指責。‧太忙於工作或其他事務。‧不尊重隱私。‧期望過高。‧沒有基於事實,而任意猜測指控。‧自己永遠是對的,不可能犯錯。‧對子女撒謊或誤導他們。‧承諾跳票。‧過度保護子女,不給他們嘗試的機會。‧不尊重子女的決定,他們犯錯時又一昧羞辱。‧不尊重他們的渴望、希望和感受。‧對子女思考及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期待很低。‧逼子女在雙親之中選邊站。‧紀律前後矛盾,雙親之間態度的不同。‧不信任子女。‧對於相信的事毫無變通。‧打斷他們的對話。‧對子女的朋友斷自批評。‧嘲笑他們的毛病與過錯。‧老是告訴他們非做什麼不可。‧期望子女不合理的、超過他們能力的工作。‧胸懷批判,正面交鋒時又表現傲慢。‧展現出有條件的愛。‧不解釋為何做出某些決定。‧要求完美但從不滿足。‧濫用想像力,倉促下結論。切記!一旦戳中這些罩門,孩子心裡的小火山就會爆發!更精彩的影片:https: www.youtube.com watch?v=BK5tYXiT6U0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克⋅葛瑞史東為「心燈關懷之家」的創辦人和常務董事,該機構位於德州的朗維爾(Longview),是專為青少年成立的療養輔導中心,他與六十個來自全美各地的高中生在那個園地同住。他也是廣播節目《青少年在幹麼》(Parenting Today’s Teens)的主持人,該節目每日播放,週末也不間斷,可透過一千四百個頻道收聽,幫助北美的父母在子女青春期的驚濤駭浪中航行。這位演說家及作家廣受歡迎,從他的演講與著作皆能感受他的幽默及多年累積的見解與智慧;他和青少年及家長們相處了三十八個年頭,幾乎每星期都在不同城市帶教養相關的研討會。馬克和他高中時期認識的女友「珍」結縭至今已三十八年。他的妻子無限包容他輔導孩子的忙碌行程。他們有一雙兒女、三個孫子女、一條狗、一隻貓、四隻駱馬、還有很多匹馬。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引言:獵鴨之於青春期的啟示PART1:現今的文化哪裡不一樣?Chapter01 過度暴露Chapter02 缺乏真正的連結Chapter03 過度負責的家長,不負責的孩子Chapter04 沒人得到尊重Chapter05 性別差異的喪失Chapter06 活在永遠的不確定中PART2:應該避免的管教方式Chapter07 凡事要求完美是強人所難Chapter08 家長權威強求不來Chapter09 批判築起高牆PART3:確實奏效的管教方式Chapter10 培養感情比拿冠軍重要Chapter11 藉由提問創造連結Chapter12 停止控制,開始信任Chapter13 培養獨立自主Chapter14 增設明確的界限,刪減嚴苛的要求Chapter15 將衝突視為改變的前兆Chapter16 慎選戰場Chapter17 不情願還是要用力去愛Chapter18 提供犯錯的自由Chapter19 在難以寬恕的時候寬恕Chapter20 定期喘口氣結論 家,是恆久風暴中永遠的避風港附錄A:打開青少年話匣子的70個聊天話題附錄B:遇到衝突怎麼辦?

商品規格

書名 / 叛逆: 美國輔導專家給父母的青春期教育課
作者 / Mark Gregston
簡介 / 叛逆: 美國輔導專家給父母的青春期教育課:臉書時代,孩子將在青春期遇上驚滔駭浪!!父母如何成為他們希望的燈塔和安全的避風港,邁向健康的未來??一本累積超過38年與2500人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9869165198
ISBN10 / 9869165192
EAN / 9789869165198
誠品26碼 / 2681087498003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十章 建立感情比拿冠軍重要

‧紀律問題通常是感情問題。
‧溝通問題通常源自感情議題。
‧親子之間缺乏了解,通常是因為感情的根基有了不少裂痕。
‧孩子會變是因為感情,不是因為你行使權威。
‧一旦沒有感情,小問題也會變成大麻煩。
‧如果感情已不復存在,衝突會使兩人化友為敵;如果感情深厚,衝突很快就能化解。
‧想要彼此身上學得道理,最好透過兩人之間搭起的情感橋樑來傳授。
‧沒有連結感情的家規,通常會引起反叛。
‧有感情融入其中,才能充分認識智慧。

無庸置疑的是,不管你的孩子是準備步入青春期,還是已經在慘綠年少中痛苦掙扎,你們之間的感情,對他們如何存活、對你如何保持精神健全,都扮演了不只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感情不是唯一重要的,但最重要的就是感情。

身為父母,你的獨特角色是……
整個地球有幾十億人口,但上帝偏偏選你做你孩子的父母。無論他是你的親生子女、領養子女、進入你生命的孫子孫女,或是住同一個社區的孩子,這番話都能成立。上帝讓你們的生命交錯,其背後的原因,做父母的可能永遠都無法參透。但這意味著你有獨到的見解、智慧、才華、技能和價值,可以傳授給孩子。在提供刺激、吸引力和娛樂保證的文化裡,做父母的很容易覺得自己無法匹敵。不過,孩子要的不僅止於那些耀眼浮華。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做的,我們生而渴望有內在價值的事物,你的青少年子女也不例外。
各位爸爸,在你把女兒交付給她要跟著過下半輩子的男人之前,你很可能是她生命中的男人。你們之間的相處關係,將會勾勒她跟男人的相處典型,而且非常可能決定她和其他人的互動模式。媽媽的角色通常是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爸爸則負責實踐那些價值觀。如果你對女兒漠不關心,她長大以後,仍然會記得那些你不聞不問所帶來的傷痕。


第十一章 藉由提問創造連結

你有沒有想過,子女會不會淪成時下青少年文化的受害人之一?會不會擔心,雖然自己駕輕就熟地帶孩子走過了國小歲月,但在管教子女方面還是少了兩把刷子,無法游刃有餘地幫他們度過國高中時期?是不是覺得,子女的生活中可能發生了什麼事,但你被蒙在鼓裡,就像當初父母對你的生活管理一樣,不是凡事一把抓?
是不是感覺,自己再也無法真正了解子女,了解他的想法和夢想了?
這些問題會讓你稍許沉吟,對吧?不敢知道答案嗎?是不是在為可能發生的事擔憂?擔心你的孩子?是不是也一樣害怕那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問題有種強大的力量,能使你跳脫框架思考,考量那些你不是為求安逸或出於習慣而緊抓不放的議題。它們能引發你思考,而在思考的過程中,你或許會仰賴人生中蒐集而來的資源回答其中某些問題,或許如果身邊有人能夠提供深刻見解、智慧,以及你理解外的知識,便從他們身上尋找答案。假如你接受了他們的諮商,或許能幫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解答那些答不上來的、不確定的疑問。那些一點一滴蒐集而來、從過去獲得的正確生活方式原則(智慧),以及身旁博學多聞的關係影響力,可以確保你不會誤入歧途。
而你的子女也和你一樣。
每個星期都有人問我,我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那就由我這個白鬍子爺爺來跟你說說,我是怎麼讓孩子跟我談話,而且百聊不厭的。我提問,但鮮少提供意見,而且答案給得相當謹慎。
現在,讓我來跟你細說分明。

提問的價值
「提問」在你跟子女建立長遠關係上,扮演著幾項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使孩子受到重視。你覺得正值青春期或快要踏進青春期的子女,在這重視表現、外表掛帥的世界需要體驗價值感嗎?如果你別無二心,只想純粹探詢孩子的生活,將會傳達一種在別人身上鮮少展現、千載難逢的興趣感。這應該會使青少年印象深刻,因為一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並對他們的生活展現興趣,無論那種生活多麼積極陽光,或多混亂頹敗。
為了讓你青春期的子女感受這種價值,你的立場必須拿捏得宜,提問時別讓他們將問題解讀成:
‧另一種形式的審問,像是你想揭穿什麼不堪入耳的緋聞,或試圖找到他們做錯事的證據。
‧敷衍一問,只是為了給自己再次分享高見的機會。
‧打聽是為了蒐集情報資源,留待日後證明自己的論點。
‧企圖在他們的生活參一腳,在他們的「改頭換面清單」裡再添一筆改進事項。
‧明明在挖苦人,卻在句末加個問號,最後還是讓人嚐到批評的味道。
‧語帶責難地調查朋友的習慣、選擇和行為。

就算有時候你必須提問以達成我上述列的事項,那也得抓準時機、地點、機會,等青少年時期的子女有安全感了再說,而你的提問也要把重點放在了解孩子的心上,青少年會感受到你由衷真誠的關懷。什麼是真情,什麼是假意,他們都分辨得出來。
其次,提的問題要給青少年有機會回答他們的興趣所在、對什麼感到迷惘、他們可能在怎樣的價值衝突中感到無所適從,以及為什麼會有現在的行為表現。問題好比一把鑰匙,能打開上鎖的門,得到與青少年子女深交的機會,讓動機、傷害和隱藏的感覺能浮上枱面。這就是你要的,不是嗎?
你應該由青少年子女給的答案,以及他們後續問你的問題中來提出問題。假如你肯花時間提問,聽到的會比你渴望的多,也可能聽到一些你不想知道的事。但我能向你保證:絕對不會有話題用完的情況發生。
我一般不會和諮商的青少年分享我的意見,除非對方要求──而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切記,提問的重點不是讓我們找到答案,而是讓他們找到答案。況且我認為青少年要是把我對某項主題所提出的意見再左思右想過,是不太可能奉為圭臬的。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意見才更至關緊要。我不希望孩子模仿或複製我的意見,我希望他們可以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發展自己的想法。這種溝通模式能開創更有趣的討論和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意見,最終確實會反映出我的影響,但並不盡然是我對特定議題或主題的感受。跟一群凡事跟你感受一致的人坐著聊天,那多沒意思啊?我還寧願跟鏡子說話咧。
因此,孩子如果投射出「嘿,我需要幫忙」的目光,我便知道出了什麼事。我通常會問:「你想聽答案?還是在問我的意見?」有時候對方會說:「都不要。」那我會回:「好。」有的時候青少年會說:「分享一下你的看法。」我多半是這麼回的:「我還不確定自己的想法……」這麼說並不表示我真的沒有頭緒,而是因為我不希望青少年停止去想自己的意見。而其實,我很少讓他們知道我的看法。
為什麼呢?因為我希望青少年能夠全心全意,不斷地詢問和探查。我希望他們持續思考,帶著學得的每項真理,想想在信仰與價值的發展中,該如何讓這些真理適得其所。我希望他們動腦想、動手做,不是由我裝出一副可以為他們解決一切的樣子。我希望他們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犯懶,人家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我希望他們能以自己的行為舉止為榮,而非以聽了誰說的話為傲。我希望他們能建立自己的思想與信念,而不是一味瓢竊。我想要指引他們走向真理,而非把真理一股腦兒地往他們腦裡灌。
你看出改變管教方式勢在必行了嗎?教誨應由訓話改為討論,並在討論中充分提問。

答案
繁星令我心神嚮往。我好愛流星雨,我願意早起或晚睡,只求一窺瞬眼即逝的彗星,或古怪的月相變化。我尋找流星,見過衛星繞行木星,為悸動的、浩瀚無垠的宇宙著迷,只要有關天體物理學,任何文章我都不會錯過。我對宇宙無法全盤了解,因此對它充滿無限好奇,而正是那種驚奇,使我不斷探尋下去。
對我而言,地球以外的世界之所以美麗奧秘,是因為我對太陽系的種種疑問多數都沒獲得解答。在上天堂之前,我會持續享受眼前的美景,心滿意足地過日子,不必強求非要無所不知。
你的問題應該要激發青少年的興趣,而非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認識」與「了解」的驚奇遠征隊是一輩子的旅行,喜悅是散見在旅程中,而非積累在終點。
我認為青少年不常尋找答案的原因在於:什麼事都被解釋清楚了。他們多半喜歡吃魚,但知道怎麼捕魚的卻不多。
問題很神奇,能引人思考,對吧?它們使好奇和興趣的滾輪開始轉動,一旦找到答案,輪子立刻停止。我們的孩子不需要更多解答,因為我們住的資訊世界可以解釋許多事。許多父母以為他們只要提供正確答案,不斷灌輸更多事實、解答、適當的回應、糾正和補救方法,什麼都會一帆風順,對吧?這樣多沒意思啊!

問題的根基
別再試著絞盡腦汁把所有的答案給即將或已經成為青少年的子女,不妨開始以幫助子女找到解答的方式,來和他們交集、回應他們。我和孩子的溝通之道不是建立在答案的基礎,而是發展於問題的根基。
以下是我針對孩子的問題和評論所給予的回應,藉由問與答使對話繼續,激發孩子的思考、驚奇及探索:
‧「哇,那一定很難熬……對吧?」
‧「你這麼想的嗎?」
‧「這對你來說管用嗎?」
‧「是你自己想的嗎?還是別人跟你說的?」
‧「這麼做好嗎?」
‧「在我的圈子應該行不通……在你的圈子為什麼管用?」
‧「這樣能達成你的目標嗎?」
‧「喲,這個想法是哪裡來的?」
這是我溝通的關鍵,我希望跟青少年建立的關係,能夠促進彼此的互動與溝通,並持之以恆。因此,我知道我將有充裕的時間重溫評論、問更多問題、更加深入探討、變成他們成長的環節之一。換句話說,我不必在那個當下撥亂反正,每次是否能提供正確解答也不是重點。
想知道該如何將「提問的紀元」迎進家門嗎?
第一步是學會不要害怕沉默。「愚昧人若封口不語也可算是智慧。」(箴言17:28)另一句箴言提醒我們:「少踏進鄰家大門,免得人家感到厭煩、不歡迎你。」(箴言25:17)把兩句箴言湊在一塊,用於和你即將邁入或正處於青春期子女的溝通,將會得到以下結論:話少講,青少年子女才願意靠近;別多話,否則他們很快就會拒你於千里之外。
我發現許多父母老是覺得有必要提醒青少年子女該做什麼、怎麼做、做得對不對,好像他們不信任自己對孩子的教誨,所以必須再三教導、提醒、反覆說教,最後逼得孩子關閉心房,只求爸媽閉嘴。這樣的壞處是,孩子將會錯失父母分享的智慧果實,因為太多「噪音」向他鋪天蓋地而來,讓他避之惟恐不及。
各位當爸媽的,別鬧了!如果你們希望即將邁入或正處於青春期子女向你靠近,那就別硬往他們那裡擠,特別是在溝通上,不要強逼。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有多咄咄逼人,不妨找一天別囉嗦,看看孩子有何反應。相信你會發現,他們開始向你靠近,並且在過程中向你發問。第一個問題往往會是:「爸,媽怎麼了?她怎麼都不說話?」而你應該回答:「不知道,你可以問她呀。」(不是用反諷的語氣)。純粹丟問題,不給答案,相信他們的回應會讓你大吃一驚。

傾聽的簡易練習
一旦你跟你的配偶減少說話量,幾天後試著在餐桌上做這個小習作。只要丟個簡單的問題:「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很簡單,每個人都必須回答,餐桌上所有成員都對「什麼是重要的?」給了五項答案後才能上甜點。需要的話,美言鼓勵幾句。
跟他們說,如果回答不只是聳聳肩、一個字的簡答,可以深入思考,想出他們覺得特別的人事物,做父母的就會給予獎勵。我會拿現鈔作為獎賞。嘿,反正終有一天家產都要過繼給小孩嘛,何不現在就給,還能藉機換取什麼!
透過獎賞的鼓勵,是促使孩子跟你互動的好方法。他們最終會理解你的問題,在分享意見的時候有你當聽眾,他們說不定也樂得很呢。(聊天的話引子,請見附錄A)
孩子答話時,你要做的是傾聽。除非他們問起,否則不要表達己見。就算孩子問起,你也不一定要回答。不要批評他們的評論,也不要試著教他們怎麼說或怎麼溝通比較好,就純粹傾聽。你也許會發現孩子從沒讓你知道的一面。
假如他們知道餐桌是可以安心和你交流的地方,你以後將有更多時間和他們溝通。
現在你知道跟一味說教和下指令的交談比起來,填滿問題的對話對青少年的影響力更大了吧?多多提問,來充實你和孩子的討論。它打造了驚奇的內心世界,踏上旅程純屬自我激勵(由孩子主導),而非透過外在刺激(由你主導)。青少年必須學著發問,但前提是,他們要觀摩父母樹立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