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世界原來黑暗這麼明亮 | 誠品線上

用心看世界原來黑暗這麼明亮

作者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 倪汝枋/ 撰文
出版社 成信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用心看世界原來黑暗這麼明亮:★彭明輝教授、曾昭旭教授、徐茂瑋老師、釋慧開法師具名推薦★朱純儀協理、宋一非老師、邱奕嘉所長、周寤竹校長、胡敏華主任、陳偉泓校長、簡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黑暗的永夜,他們是閃爍在天際的星,發出渺小卻璀璨的光芒。迷路的旅人,請記得仰望夜空;隱藏在熠熠光輝之中,是生命的方向。她曾是名列前茅、漂亮優秀的公主,他曾為風靡全校的白馬王子,他和她原先都是超級業務員,他本來一心想成為科技新貴……。他們的人生原本各不相同,卻因失明共同陷入黑暗的痛苦中。過去的夢想已遠颺,全新的境界正無限開展。眼盲不代表絕望,盲人的世界依舊精彩,打棒球、跑馬拉松、游泳、跳遠、舞蹈、歌唱,他們的生活多采多姿;心理諮商師、電腦教師、舞團團長、手機程式設計師、保險業務員,他們的職業包羅萬象。書中九位台北「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培訓師,千折百轉的生命道路,帶來一場豐富驚豔的心靈旅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彭明輝教授、曾昭旭教授、徐茂瑋老師、釋慧開法師具名推薦 朱純儀協理、宋一非老師、邱奕嘉所長、周寤竹校長、胡敏華主任、 陳偉泓校長、簡菲莉校長、蔡世宏Kelvin撰文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彭明輝教授、曾昭旭教授、徐茂瑋老師、釋慧開法師具名推薦愛盲基金會成立於民國80年,是由現任董事長謝邦俊先生與多位好友及社會賢達人士,誠心無私付出所成就創立。持續主動熱忱提供各項服務,早療、功能性視覺評估、心理諮商、定向行動訓練、生活自理課程、點字及文書訓練、盲用電腦教學、就業輔導、休閒課程、有聲書籍、點字童書、出版品等全面性專業,做為視障朋友──通往獨立自主,重新融入社會,燃亮生命熱情──的堅實後盾,以及與外界溝通傳達、相互分享的溫柔橋梁。會址: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13樓之19電話:(02)2361-6663愛盲基金會官網:www.tfb.org.tw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序 黑暗的經營及擴張與成見相左 謝邦俊(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用心推薦 瞎子摸「相」 朱純儀黑暗中的星光 宋一非推薦「聖弘的故事」 邱奕嘉拿回發牌權 為自己人生作主 周寤竹書寫與療癒 胡敏華讓生命海闊天空 陳偉泓攜手同樂 盡情演出 Kelvin Tsai在黑暗中發現生命力 簡菲莉 用心體會 化苦難為一身祝福——朱芯儀 散落再串起——林信宏 哪裡有愛,哪裡就有眼睛——張金順 天地蒼鷹——張捷 擲出每一場好球——張馨方 疾風中的勁草——郭淑琪 看不見的力量——馮俊揚 黑暗中友善溫暖的橋梁——楊聖弘 傳奇,從指尖開始——賴智傑序 導讀 《用心看世界》top 推薦序瞎子摸「相」/Teresa朱純儀瞎子摸象?不,是瞎子摸「相」,在黑暗中其實更容易看得到事情的真相!很幸運可以參與黑暗對話的課程及分享師的訓練,本來是抱持著做公益而加入黑暗對話分享師行列,但我發現其實從他們的身上我學習到更多。在經歷的過程中,體驗了很多的第一次,與視障者近距離的接觸、真正了解視障者的感受、感受真黑暗的不安、發現在黑暗中自我的潛能、透過觸覺的溝通、用心傾聽形成影像、及細微的敘述及表達等,獲益良多。因為工作的關係,發現原來即便是啟明學校,他們所提供的專業技能只是按摩訓練,但透過黑暗對話,我看到不一樣的視障者。視障不等於能力不足,他們不亞與一般明眼人,甚至更為優秀,與這些培訓師的互動中,他們讓我看到了勇氣、智慧、幽默與對生命的熱忱!我相信大家在看完這本書後,就能懂的我所說的。人的潛力無窮,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生沒有能與不能,只有想與不想』,歡迎大家來參與黑暗對話的課程,你將體會到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獨,但將自己交付於這群可愛的培訓師,你所得到的將是溫暖與能量!推薦序黑暗中的星光/宋一非在參加黑暗對話工作坊的活動裡,印象最深刻學員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知道黑暗只是短暫的,等一下我就會回到光明的世界裡。看不見只是暫時的,任何的不便及恐懼只要忍耐一下就過去了。每個人對黑暗都有不同的感受,你的感受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人生中有太多不同的絆腳石,黑暗其實只是其中一種,就看自己在面對這種困難時,心裡升起的想法是『害怕』面對,而後逃避它、遠離它,還是勇敢的面對它、接受它並超越它。有太多現代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是因為看不清,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同樣的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中,突然發現自己平時最依賴的視覺功能不再發揮作用了,也會讓人退縮與不安,逃避的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更黑暗的角落之中!由於喜歡分享,讓我在偶然的機會下開始了講師的生涯,在課堂中最常見的狀況是人們害怕面對不可知的未來,習慣於負面的思考,雖然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是善於正面思考的人,但真實世界中遇到周圍有負面情事發生時,立即陷入負面情緒,消極面對的人是更多的,只有願意面對困境,接受挑戰的人才能快速的走出陰霾,有更多人花了一生的時間,卻仍走不出黑暗!沒接觸到黑暗對話工作坊前,我心中的視障人士是弱勢者,在我所熟知的明眼世界中,他們是極需要旁人協助的,偶見有視障者在馬路上拿著手杖探索著向前行,總有路人會好心的趨前問他要去哪裡?需不需幫忙……?或有導盲犬帶著她的主人行走在街上,心想還好他有導盲犬幫助他;在日常明眼人們的眼中所看到的是視障者處處需要別人的協助,總覺得視障朋友們因為看不見周圍的世界,他們應該是膽怯且畏縮的,是活在社會的黑暗角落,需要別人協助的。十分幸運的在Tim的邀請下,有機會遇到一群不服輸願意克服自身障礙並有心站在講台上的視障朋友,在剛開始的接觸中,我很想從自己的經歷中給他們些協助,我有兩個想法:1.協助有心站上講台的視障朋友,藉分享我的教學經驗,幫他們建立自信,走出另一條路。2.激勵他們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走出黑暗,從需要旁人協助的角色,變為一個能協助他人的培訓師。一心只想到可以把自己在明眼社會中的一些訓練經驗分享給有心在培訓舞台上的視障朋友,讓他們有機會暸解明眼社會中的人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引導並從中學習,更希望幫助他們自信的站在訓練的舞台上不要膽怯,實際接觸後,才發現所有的擔心都是多餘的,我主觀認為的可能弱點『自信』居然都不存在每一位站上台的培訓師身上,他們比明眼世界的人更有自信,或許是因為他們看不見台下的人面部表情變化,而能在心中構建學員正面的回應臉龐,也更能專心在腦海中組織自己要傳遞的訊息,不會受到台下人面部表情的影響,不像在明眼世界中,站在台上看到面無笑容或是不以為然表情的學員,很多人的自信心都會快速瓦解,從此視上台為畏途,而與講台絕緣。更深入認識每一位視障伙伴後,發現他們都是生命的鬥士。每一個站在台前表達自己的人,都像一顆閃耀的明星,熱情的分享他們的人生歷練及活動中的觀察,聆聽他們分享的過程中,才發現他們的生命豐富度,遠比一般明眼人更加亮眼;沒有一個人是退縮在自己黑暗的世界裡,而是能勇敢走出自己的障礙,面對未知的世界,迎向挑戰的勇者,一次又一次的聽他們在參與的各項大型的比賽活動中熠熠生輝屢獲佳績,他們能坦然面對及接受自己肢體上的缺陷,積極的走出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精彩人生,也都有能感動人心的片斷,但是能從自己缺陷中站起來,掙脫束縛,對一般常人來說已屬不易,更何況是無法看見這個亮麗世界的視障朋友,不論是天生視盲或後天失明,每個人都有著精彩的人生歷練,以及豐富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每一位培訓師都比我在明眼世界的訓練角色更有說服力及感染力,反觀自己剛開始的謬誤頓覺汗顏,原想伸手牽他們走出自己,結果是我被他們牽著手走出心中的黑暗。這群培訓師們在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帶領著學員們從遊戲中體驗學習;在活動後分享他們的觀察及個人的精彩生命故事,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滿載著感動離開,也藉著他們的親身見證,讓人們知道雖然上帝關上他們的視窗,但他們願意堅定的伸出手杖向前探索,找到上帝為他們開通前往人生另一個更寬廣舞台的大門。在黑暗中更積極的開創了他們另一個價值,用他們生命的燭光,引導眼明卻心中盲然迷失的人重新找到面對未來的激情。相信只要你翻開他們每個人生命故事的扉頁,你一定會像我一樣,十分驚訝的發現在社會的另一個角落裡,有一群發光發亮,不向黑暗低頭的勇士,會讓你看到與你我全然不同的另一種感動人心的魅力。每次都有參與活動的學員在重見光明後脫口而出:能看見真好!應該要好好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麗多彩世界,把短暫的黑暗拋在腦後。但是這群培訓師們在活動結束後,面對的仍然是永夜的黑,他們沒有因為看不見這個美麗的世界而灰心喪志,也沒有怨天不公平,而是坦然面對黑暗繼續編織他們精彩的人生,讓我們伸出雙手給他們最熱烈的掌聲,向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及跨越自己人生的障礙。推薦序推薦『聖弘的故事』/邱奕嘉博士(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不只是如此,受苦的人還常常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意志與韌性。當我拿到本書的草稿,出版社是這麼說的:「一個盲人的故事,很感人的。」腦海中閃掠過書店排行榜上心靈勵志類的書籍,畫面裡有所殘缺的身體結構總是搭配著閃亮的笑容、堅毅的眼神,還有激勵人心的曲折運命。然而,聖弘的故事卻一點兒也不走悲情催淚路線,戲劇化的轉折在他冷靜淡定而條理分明的描述中,逐漸形成人生的使命與目標,昂揚鬥志催促著他一路向前。這是一個遇見貴人、借力使力的故事。聖弘的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給予他健全的心理,也鼓勵他探索與嘗試,還把扶助的力量安置在聖弘身邊,這些熱血、俠義的貴人們,讓聖弘意識不到自己的殘缺──他一樣玩樂一樣調皮,只是耳朵敏銳一點、眼睛派不上用場而已。決心培養聖弘,將他培育成英才;以及有志使聖弘成為台灣第一個理工科系視障生的老師們也是貴人。他們努力開發適合的教學方法,讓聖弘的學習沒有限制。努力協助他入學的盲胞學長,還有許多陪他跨領域(學的是歷史,卻也寫程式、辦雜誌、組劇團、做廣播節目、成立協會等等)的明眼人、視障者,都是他的貴人。他不是因為弱勢,而吸引了許多力量前來援助;他是因為勇於嘗試生命的每一個可能選項,而集結了眾人的創意與成全。這是一個接納自己、擁抱世界的故事。兒時的順遂讓聖弘不覺「看不見」的事實,成年之後才發現自己的「異常」,讓他的心理重建之路更加漫長。他發現對自己的排斥,其實源自於社會上對視障者的誤解,如果他要愛自己,他必須在眾人對待他的態度中找到愛的光芒。釐清問題之後,他知道自己必須直接面對人群,才有機會調整人心。於是他製作廣播節目、撰寫視障者權利手冊、成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等等,讓視障者可以走出一隅,面向遼闊的世界。他承認自己有瑕,也讓社會看到視障者生活的全貌、看到視障者的生活需求。當社會的理解愈來愈成熟,人心愈來愈柔軟,視障者就能接納自己,就能擁抱世界。這是一個轉化缺憾、創造價值的故事樂觀正向、活力無限的聖弘,他可以因為個人能力優異、資源豐富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他卻希望所有的視障者都可以接納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接收到社會他方傳來的溫暖,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成為他努力的重點----這也是「黑暗對話工作坊」的價值所在。筆者因緣際會帶領政大EMBA的學生們參與這個工作坊,這些事業有成、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學員們,在活動中回歸最原始的自己----那個也曾恐懼、怯懦,也曾驕矜、傲慢的自己,然後回溯到生命最素樸的感動、最真實的需要。聖弘的故事沒有煽情而渲染的言語,也沒有悲切而心酸的橋段,他只是娓娓道來他的成長、他的夢想,他只是緩緩搭起明盲之間的那座橋樑。推薦序拿回發牌權為自己人生作主/周寤竹(臺北市立育成高中校長)人生總是有許多難得的機會與緣份,在人意想不到的時候,與生命產生連結,進而對自己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想這就是生命的緣份!在巧合的機會下,能參加由愛盲基金會所主辦的「分享師培訓」活動,讓我更能進一步了解盲人的世界,更改變了自己對許多事的固著的習慣,每一次的活動都讓自己能更深的自我探索與嚐試,在許多的固著點開始鬆動後,我發現自己的生命彷彿在幽谷中看到前方的光亮,也讓自己更有前進的動力與方向。尤其是我在暗房中,不知何去何從時,心中的無助與恐懼,我無法想像一位盲人朋友,是如何在黑暗中活出自己、勇敢自信、積極樂觀,這讓我對盲人朋友有了更多的敬意與佩服。第一次讀到聖弘的人生故事,一口氣讀完後,我不禁倒吸一口氣,因為太精彩的人生啊!這哪是盲人朋友的人生啊,也正因如此更顯出聖弘的難能可貴,正如文中所言:「聖弘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為了在視障者與明眼人之間搭起一座友善並互相了解的橋梁,或許這樣才能解釋他戲劇化的生命歷程。」擁有後的失去是最讓人痛苦的,比從來沒來擁有過更令人痛苦,而老天爺就跟聖弘開了一個大玩笑,讓他「外掛」的人生是如此多變與精彩。我也深深了解,每一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而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生命的風景將不斷變換著,我們將一筆筆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風景。聖弘手上拿到的老天給的一副爛牌,但他不放棄,一次次一遍遍,努力打好這場人生之戰,過程的精彩與深刻,已讓人動容,結局如何已不重要了,他已拿回發牌的主控權,為自己人生做主!「他無法忍受別人『看見』他『看不見』這個事實,更無法對自己承認︰我,看不見。」聖弘毫不掩飾自己的掙扎與痛苦,剖露自己的心情。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並且以樂觀健康的態度看待它,這也是聖弘的勇敢。不只是聖弘,我們也都在其中學習,學習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一切優點與缺點,努力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勢能力,那將是成功的必經歷程。但我們卻常常沉溺於自怨自艾中而不自覺,總覺得自己的不幸與不順,是老天命運的不公,總在其中浪擲了寶貴的青春與生命,聖弘用他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勇敢迎上前去,才能有不同的命運翻轉,失去視力的他,更需要過人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將自己的人生活出不同的色彩!在教育最前線工作的我們,常會因為教育大環境的改變而擔憂,也擔心現今幸福的年青人,經不起現實的磨鍊,而聖弘的生命故事卻是如此真實又生動,他不但鼓勵了我們,也寫下了學習的榜樣,只要不放棄、勇敢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必能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在聖弘的身上,我們都學習到了!推薦序書寫與療癒/胡敏華(羅東高中主任輔導教師)上帝創造世界第一道程序是讓世界有了光,而這道光卻照不到這群人的身上,但是上帝給了他們很動人的禮物---敏銳的覺察與專注的聆聽。我對視障朋友的印象來自二十年前視障學生第一次出現在我任教的校園中,她第一天來到學校,在我還來不及瞭解她的輔具與需求、還來不及認識她的成長故事時,她就因為騎單車被突如其來的車門給撞倒了,臉上縫了好幾針。 其實車門打開並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因為她看不到。然後我慢慢瞭解她的內在世界,她很想跟同學一樣揹著普通重量的書包,不要因為大字參考書或教材光碟而增加重量;她很想自在玩耍、皮膚漂亮,不要因為常常跌倒而坑坑疤疤;她希望跟同學一樣走樓梯進教室,當年缺乏色差的階梯卻又讓她非常恐懼。我們安排義工在她身邊協助,常常兩個人影走在一起時,我從背後看,她有些駝背!但是我慢慢看到她的改變。當義工陪伴她走在校園時,我發現是義工忙著向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同學回報她的適應狀況說她是班上的輔導小老師,所有喜怒哀樂經過她都會加倍喜樂,因為她很貼心,很願意理解人!二十年來許多視障學生在校園中來來去去,障礙程度或許不同,學習輔具也許日新月異,但是我對於他們願意聆聽、敏銳覺察的心,始終心存敬意。就像這本書所述說許多視障朋友的生命故事,就像我在黑暗工作坊中所經驗的盲人帶領老師,我相信每一位的成長歷程都不簡單:肉體的傷害,心理的煎熬、家庭的處境、主流價值的偏見歧視…,閱讀他們的故事,我只能在感動之餘揣摩他們在受傷之後再站起來需要多少勇氣與堅持,那樣的生命圖像,在黑暗中明亮閃爍,給予我莫大的支持。二十年前的她已經是個社工員,談起新生訓練第一天就破了相縫了針的往事,靦腆的笑著說:看不到光無妨,上帝給他們動人的禮物更有價值。推薦序讓生命海濶天空/陳偉泓(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第一次走入黑房,耳邊響起一個陌生的聲音,宏亮而清脆,旁邊夾雜著此起彼落的應答與對話,腦袋裡的念頭快速轉動,努力分辨著當下的情況,希望多了解自己究竟進入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我是以觀察者的角色進入暗房,被要求不能出任何聲音,只能是旁觀者,哦,不,是一個旁聽者。當分享師引導我坐下,活動開始後,聽到了更多的聲音,就這麼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時間裡(我自己估計的,因為不能戴手錶,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只過了五分鐘?),當下什麼都看不見,卻聽到了許多平常不會聽到的聲音,每一個聲音搭配著一個畫面,一幕幕地輪流呈現在黑暗中的眼前,此刻,雖然什麼都看不到,卻是目不暇給,大腦的感受無比清晰,從來未曾有的感覺,原來,黑暗帶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反而是更豐富、更清晰的畫面與感受。這種感覺很奇妙,失去了具象的視覺,卻換來心靈的知覺;傾聽他人的聲音,不僅是用我們的眼或耳,而是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如果要和他人溝通,需要努力聽懂的不是對方口頭上的語言,而是要聽出對方的真實心意,那是一種設身處地的感受和覺知。沒有進入黑房,不能瞭解上天給予我們的天賦,如此珍貴,但是我們卻經常忽視這些可貴天賦的存在,放任它們閒置。沒有進入黑房,不能感受到傾聽他人內在的聲音比表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當黑房大門關上的刹那,同時間開啟的是我們心靈上的那扇門,讓黑房中每一個人的心靈可以暢通無阻的彼此理解、包容與關懷。聽到《黑暗對話》辦理分享師工作坊這個訊息時,雖然心裡明白要空出一個星期的時間參加這個培訓課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那些關於黑房和光房的回憶縈繞不去,難以抗拒那一探究竟、親身體驗的念頭,當下拿出行事曆把所有的時間空出來,報名參加。分享師的培訓課程安排了許多不同的活動,我很認真體驗每一個活動所帶給自己的感動與反思;努力探索、思考這些活動如何聚焦轉化到教育的場域之中;這些感動與探索活動也成功地挑起我們對於教育和活動之間的連結神經,但是真正讓我在課程之後揮之不去的想念,卻是參與《黑暗對話》的工作伙伴們!Tim在課程的規劃與帶領中,注入許多昔日課程累積下來的經驗與智慧,處處用心,由他的每一句話中,體會到對於培訓師的深深愛護與關心。課程中有幸聆聽了多位培訓師的成長歷程,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觸動內心深處,述說著如何努力掙脫困難與限制的心路歷程,幾位生命鬥士說起故事來,簡單風趣,看似早已跳脫昔日的陰霾,實則是一步步的蹣跚步履造就了堅強奮鬥的毅力與志氣。他們無悔地參與《黑暗對話》的工作,不只是為了工作,也不只是為了實踐夢想,而是個人智慧與愛心完全無私的對於他人與社會的關懷與奉獻。《黑暗對話》工作伙伴們的態度與胸懷,是我參與分享師課程學習上的最大收穫。不管《黑暗對話》在黑房中的活動有多麼精彩、多麼有趣、多麼競爭,最後總是要由黑房走到光房,這是一種反差與對比,也是一種頓悟的歷程。正如文章開頭那來自一位培訓師的宏亮聲音,在黑房中,這開朗的聲音透露出一股無比的自信和果斷,不禁好奇聲音的主人會是什麼樣的長像?到了光房,看到培訓師時的那一刻,宛如被電擊般的震懾,原來聲音的主人是一位視障朋友,但是他在黑房中對於每位學員的引導與帶領,超乎想像的精準與令人信任。黑房的探索活動與光房的思索討論,以徹底打破我們對於人與事的刻板看法為起點,開啟通向不同思維與看法的另一扇心扉-釋放想法、追尋所有的不可能,而從此讓我們的生命-海濶天空!推薦序攜手同樂盡情演出/KelvinTsai人生的劇本早已寫好,我們無從修改,只能盡情演出。一直很喜歡這段來自一位長者的話語,淡淡的,卻充滿人生韻味。無關宿命,亦非消極,有的是泰然處之,盡其在我。因此,我們有了海倫凱勒的動人傳頌,我們有了杏林子的激勵人心;於是,我們佩服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我們動容於力挽狂瀾無愧我心的氣魄。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盡是如此,有著令人惆悵的人生際遇百般挫折,但伴隨而來的卻是樂天知命,積極向上永不妥協的韌性,他們是生命的最佳詮釋者,無論這個劇本寫得多麼曲折如此崎嶇,上了舞台,沒有怨天尤人,只有奮力一搏,期待落幕的那一刻,轉身,步下舞台,留下漂亮的身影以及令人回味的精采人生。非常高興能接觸到黑暗對話這個天使與魔鬼聚集的社會企業,他們覺得改變這個世界很簡單,他們認為感動人們有甚麼難,他們立志為視障朋友們帶來另一個機會,他們決定要樹立社會企業標竿。這是天使,善良又純真。經營同時,他們有目標有策略,追求品質講求效率,步步為營精益求精,這是魔鬼,精確又務實。理想與現實,公益與商業,平衡之間,期待水到渠成。黑暗中,我的眼睛為之一亮!2011年,第一次體驗完黑暗對話的課程後,我寫下了如此的感動;2013年,我成為黑暗對話的志工,攜手一起同樂。我的人生劇本這樣寫,那就盡情演出囉!推薦序在黑暗中發現生命力/簡菲莉(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在黑暗中對話,就是與生命對話!一幕幕與生命對話的畫面,在書中扉頁的字裡行間,自然的流轉播放,任讀者隨心點選停格,都是直達人性最深處的撞擊與感動。不管是捷哥揪心摸著母親臉上的淚水,也啟動了心念的改變;或是芯儀的父親鐵著心腸,讓她在跌倒中自己站起來,醒悟到要專注看自己所有;又或是體內活躍著不服輸與創新基因的聖弘,在教授盲用電腦時,總會特別針對盲學員們的需求而設計不同的語言;這些在黑暗中的人生踉蹌與驚然體驗的對話,就是自己與自己的生命、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的深度對話。對話中,發現人與生具備但可能遺落許久的生命力!誠如本書中描述的,每一位視障培訓師的生命故事,都是一段珍貴的「生命力」故事。所謂生命力是甚麼呢?在此,我們藉由美國政治理論家、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Arendt,1906-1975)的觀點,為生命力做一個簡單的定義:她認為每一個出生(birth),都是一個新的(new)生命主體,而不只是另一個(another)個體;也認為人生的開始(beginningofhumanlife)是行動主體對自己行動的自我理解,能在自己的意願下,製造一個新的開始(Habermas:TheFutureofHumanNature,P85,2001)。所以,生命力可以說是「一個新的生命主體,對自己行動的自我理解,在自己的意願下,製造一個新的開始」的力量。生命力的偉大,在於生命可以自己定義成功與完美。讓我們重播一次幾個與生命對話的畫面:「捷哥摸著母親臉上的淚水而啟動改變」、「芯儀在跌倒中自己站起來,醒悟到要專注看自己所有」、「聖弘針對學員設計不同的語言」……。這些畫面都回應了一個事實:即使人生充滿了無常與不滿足,但是與生俱來的生命力卻是人生課題的最佳解法,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故事,無一不是生命力的最真摯的表現。聆聽每一位DiD視障培訓師的生命故事,好似娓娓道出每一個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咀嚼反思後的體悟,則是望見你、我之間,那個人與人之間,複雜又細致的生命力流動發展中的社會流域。我想,我們之間,一定還有更多可以連結、學習,彼此感動彼此的需要與可能性,這是我閱讀此書後,最深的省思。教育的工作內容包括知識的開創與分享傳遞,DiD的視障培訓師寓教育於體驗活動之中。培訓師們「習慣分享身邊的事物,打破一般人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偏見,在生活上,也儘量將障礙化為助力,創造不同的價值。」,這種親身經歷與智慧分享,「讓明眼人體會視障者的生活,也藉由這樣與日常迥異的經驗,反思自己的內心」,「促進不同族群互相了解」,凡此種種,說明了「每位身心障礙者都是乘願而來的菩薩,因為他們教化世人珍惜自己、尊重別人。」特別是黑暗對話工作坊有許多學員都是從事教育工作者,因此,我常常想,工作坊裡的培訓師可以稱做是「老師的老師」。從本書,我們可以學到: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外在生理條件不同,但心靈深處都是一樣,不斷散發出生命的氣息。而當生命不向命運低頭,並能注視著外在環境隨心轉念時,則自己已經可以謙卑地做自己的主人。出版序黑暗的經營及擴張與成見相左日常生活中,我最常被詢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本身既非視障者,亦無家族病史,為什麼獨對視障與視障者特別有心?甚至為此還捐資成立基金會。愛盲於民國八十年十二月底正式立案,加上前面三年的籌備期,迄今二十六個寒暑,一路來跌跌撞撞摸著石頭過河,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摸索」似乎是一個始終存在的慾望,心靈深處不斷的探尋渴望找到一些甚麼不一樣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總以為可以在路途的那一端忽然看到自己盼望已久的期待,然而鏡花水月疑幻似真,行行復行行,「黑暗」卻是這一路尋尋覓覓中始終確實存在的。習醫學藥五十載,懸壺濟世三十年,從來沒治好過的就是那一個「盲」字,眼盲、理盲、心盲、靈盲,看似光明的,竟還是一路在黑暗中打轉。「黑暗」在我心裡始終占據了半邊天,我住在烏來山上,特別喜歡山裡的黑夜,月影沁涼、山風颯爽、林葉婆娑,幢幢黑影中無限懷思,日間一社會的狗屁倒灶和「喬家大院」中跳樑群丑盡在黑暗中相對無影,睜眼瞅著家國滿目蒼夷離恨難平,倒不如閉眼做盲獨享靈台間那一點點太平。所以,我真羨慕周遭這一群可以不見眾生醜態的瞽者,渴望透過心眼在黑暗褪盡時能見到真正的光明;如果,我有自廢雙目的勇氣,我願意成為一位盲者。二十六年來與盲為鄰,深深體會眼盲不是盲,理盲、心盲、靈盲才是真瞎。在黑暗中人們可以真心對話,為什麼到了朗朗乾坤卻盡是信口雌黃?在這本報導文字中,我感動於身邊這群「黑暗的兒女們」,既震撼他們人生際遇中的顛簸起伏,又心疼她們跟著我這老頭子一路吃苦,我由衷的謝謝我們黑暗對話台北DiD視障培訓師團隊三十四位工作夥伴,正是由於他們優異的表現,才讓我發現「原來黑暗中這麼明亮」。此處,藉由九位黑暗鬥士生命故事的標題訴說一個「用心看世界」的詩篇:化苦難為一身祝福,散落再串起,哪裡有愛,哪裡就有眼睛!天地蒼鷹,擲出每一場好球,疾風中的勁草,看不見的力量。黑暗中友善溫暖的橋梁,傳奇,從指間開始。願恩典常與眾人同在,謝邦俊寫於黑暗中一個光明的角落

商品規格

書名 / 用心看世界原來黑暗這麼明亮
作者 / 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 倪汝枋 撰文
簡介 / 用心看世界原來黑暗這麼明亮:★彭明輝教授、曾昭旭教授、徐茂瑋老師、釋慧開法師具名推薦★朱純儀協理、宋一非老師、邱奕嘉所長、周寤竹校長、胡敏華主任、陳偉泓校長、簡
出版社 / 成信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817630
ISBN10 / 9868817633
EAN / 9789868817630
誠品26碼 / 2680830085002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曾經,朱芯儀,十五歲,私立貴族學校國中部學生,父親是企業負責人,家中掌上明珠,成績優異,外貌清秀,全國科展冠軍,學校樂隊指揮,精通芭蕾舞、民族舞、鋼琴、游泳、賽跑、跳高、跳遠運動健將……。她是天之驕女,集嫉妒與羨慕的眼光於一身,花樣年華,似錦前程。對她來說,人生是一座舞臺,她隨時活在鎂光燈下,於舉手投足間接受眾人的掌聲與喝采。
  十多年後,朱芯儀,秀麗外貌依舊,但右耳失聰,右側肢體活動障礙,重度視障、右眼全盲、左眼僅見大片色塊,右眼瞼無法閉合,在十餘所學校及社福團體擔任特約輔導老師,幫助數以千計身心障礙者及他們的父母面對壓力、管理情緒、心情重建;同時於多家報刊專欄撰文、為許多政府單位及企業團體談正向思考及壓力調適,身旁有成熟穩重的另一半……
  上帝在朱芯儀身上開了天大的玩笑,她曾經擁有如水晶般璀燦奪目的世界,卻在一夕間碎裂瓦解。如今,她依舊擁有世界,這是一個全新的、用愛構築、堅若磐石的世界。
  危及性命的腦瘤
  直到現在,芯儀想起那幾次腦瘤手術仍心有餘悸。國三那年,她的右耳忽然聽不到聲音,然後開始失去平衡,行走時總不由自主撞到教室的課桌椅,甚至碰撞路邊停放的車輛,接著頭部劇烈疼痛,伴隨著天旋地轉與嘔吐,她從耳鼻喉科開始檢查,直到腦科,一次又一次的掛號、檢查、看報告,她的病情愈來愈嚴重,歷經數月,終於確診為八公分的腦膜瘤,必須立刻開刀。芯儀和家人都滿心盼望,開完刀便雨過天青,生活就能恢復正常。
  沒想到,醫生才打開她的頭蓋骨,便衝出手術房對守候在外的爸媽說︰「腦瘤的位置非常危險,開刀可能會致命,你們還要繼續嗎?」芯儀的父母嚇壞了,當然不敢冒險。於是醫生又將傷口縫合,這次手術只換來一個大光頭。
  由於開刀的風險太大,她和父母決定不再處理腦瘤的問題。這時芯儀考上臺北市立永春高中,學校位在半山腰,她拖著病體,每天爬三百級台階上學,勉強自己達到學校的各項要求。三個月後,腦瘤的壓迫日益嚴重,她再也無法負荷龐大的運動量及課業壓力,只得休學。
  後來經由親戚介紹,爸爸帶著芯儀遠赴國外求醫,數月後,她終於康復,回到台灣,但爸爸公司的高階主管卻在這段期間被合作廠商詐騙,導致週轉不靈,竟至倒閉。芯儀笑著說︰「爸爸常說我是『傾國傾城』,為了我,他的公司倒了、房子賣了,花費金錢不計其數。」這是父親對孩子最無怨無悔的愛。
  即使經濟陷入困境,但芯儀全家以為至少從此可以重回正常生活。然而,不到半年,她的腦瘤又復發了,這次更加來勢洶洶,她的腦壓不斷升高,幾乎陷入昏迷。由於腦瘤長在腦幹和頸椎中間,位置太過凶險,竟沒有醫院願意為她治療,最後,一家大型教學醫院的小兒科主任終於勉為其難為芯儀操刀,並且再三向她父母說明,她極有可能從此一睡不醒。
  這次手術歷時二十多個小時,接著芯儀又在加護病房觀察多日,那段期間,麻藥初退,她一直處在昏昧的幻覺當中,直到轉到普通病房,她才驚覺眼前一片黑暗。對醫生來說,這是一場空前成功的手術,他們將這位在鬼門關前徘徊的女孩救了回來,卻始終找不出她失明的原因。
  幾個月後,醫生為她進行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這項手術毋須開顱,卻必須戴上頭架,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將四支頭釘深入頭顱,兩百多根加馬射線同時聚焦病灶,藉此治療腦瘤,卻不會傷到其他鄰近的腦部組織。手術歷時一天,過程簡直痛徹心扉,手術結束後,芯儀仍痛到必須打嗎啡才能入睡。
  病情至此總算控制住了,但她從此不見天日。不僅如此,芯儀右側身體留下中風般的後遺症,她的右耳完全聽不見,右手和右腳極不協調,許多精細的動作無法施展,她再也無法跳舞;右臉也顏面神經失調,經過多次復健,面容才逐漸趨於正常,右眼卻始終無法緊閉,甚至分泌不出淚液,乾澀是常態,她必須不時滴入眼藥水。
  置之死地而後生
  從聚光燈下的公主,驟然跌進黑暗的地獄,芯儀痛恨這一切,她不斷質問自己︰「你還算是人嗎?連一枝筆掉在地上,你都撿不到,你還活著做什麼?」她想一死百了,但父母關切的眼神同時浮現腦海。為了她,父母幾乎失去了一切,她狠得下心結束生命嗎?於是,尋死的舉動變成一齣齣鬧劇般的情節,美工刀割腕、爬上頂樓作勢往下跳……,這些動作都是為了抗議,她恨老天、恨父母、恨其他身體健康的人,更恨自己。
  此時,媽媽是芯儀最大的精神支柱,每當她以自殘的方式怨天尤人,媽媽便緊緊抱著她,和她一起痛哭。她知道,她和弟弟是媽媽的全部,她不能再讓媽媽傷心,就姑且活下去吧!但她不要成為負擔,更不要成為笑柄,她決定躲進啟明學校,學習盲人的生活,進入盲人世界,再也不要和以前的環境有任何接觸。
  芯儀的爸媽帶著她到天母啟明學校申請入學,當時的輔導主任,後來退休的張自校長和她談話之後,發現她資質非常好,啟明學校由於學生人數少,教學內容較簡單,因此建議她就讀視障重點學校臺北市立松山高中;至於她迫切需要的生活重建技能,則安排老師在暑假期間一對一教學,義務教導她定向與點字。
  張校長對視障孩子因材施教的用心,令芯儀至今感念。
  芯儀的爸媽對這個建議欣然同意,爸爸說︰「反正你以後也要學習如何和明眼人相處,不如現在就開始吧!」芯儀這時已無力反抗,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已陷入絕境,她不想再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一切悉聽父母安排。
  她抱著自暴自棄的心情進入松山高中,再度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只是,這次不再是閃亮的明星,而是由於她與眾不同的特殊身分。
  跌倒再站起
  爸爸為了讓芯儀適應與明眼人共處的生活,特別搬家到臺北市最繁華的東區巷弄,她必須學習穿越車陣與人潮搭捷運上學。剛開始,爸爸會陪著她;接著改為跟在她身後,必要時提供協助;接下來,爸爸要求她自己上下學。
  有一天,芯儀如往常拿著白手杖出門上學,途中必須穿越忠孝東路、基隆路口八線道的大馬路,走到一半,她不慎踢到安全島的柱子,不禁摔倒在地。路人穿梭如織,沒有人停下來扶她一把,她假裝若無其事,立刻爬起身繼續向前走。此時膝蓋很痛,心更痛,她心想︰「我以前是運動健將,怎麼會淪落到拿著手杖還摔跤呢?」她走進教室,心中悲痛未平。
  這時,有位同學過來跟她打招呼︰「朱芯儀,今天這麼早?是你爸爸送你來的,對吧?我剛才在校門口碰到他喔!」
  所有委屈和辛酸瞬間爆發。芯儀不懂,爸爸怎麼忍心眼看她摔倒在路中央卻視而不見?他怎麼捨得讓唯一的女兒無助地深陷危險之中?芯儀衝到輔導室,將滿腔憤怒一股腦兒宣洩出來。輔導老師默默聽她發洩完情緒,然後淡淡地問她︰「你能體會爸爸的心情嗎?」
  她愣住了。是啊,眼看著她跌倒、出糗,爸爸難道不心疼嗎?牽著她的手往前走的確更簡單、更安心,卻無法幫助她成長。爸爸的放手,看似輕鬆,其實蘊藏了深厚的父愛與智慧。
  事後芯儀問爸爸︰「你怎麼忍心看到我摔跤卻不來救我?」爸爸的回答令她畢生難忘,他說︰「我真的很想保護你,但我能給予你的保護,就是讓你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芯儀說︰「當人們面對未知一定會害怕,每個人都會想要掌控。可是生活中就是充滿許多不確定,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未知--所有的關係都是未知、所有的挑戰也都是未知。爸爸教導我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只有面對未知,你的人生才可能有突破;當你願意面對不確定,你才開始有了希望。」
  於是,她開始學習自我接納,敞開心胸接納自己視障的身分,並且和這個身分帶來的不便或傷害和平共處。
  螺旋形的向上歷程
  芯儀的高中生活剛開始時並不如意。她不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同學也不知道該如何接近她。有一次,她感覺到教室的角落圍了一群同學正在聊天,便鼓起勇氣走過去,拍拍其中一個人的肩膀說︰「你們在做什麼?我也想參加。」那人瞄了她一眼,不經意地回答︰「我們在看漫畫,你又看不到,趕快回去坐好。」這幾句話像箭一樣射進芯儀心底,她立刻痛哭流涕︰「我看不見也不用你提醒啊!」同學全被嚇得手足無措。
  這樣的不定時炸彈,當然令人敬而遠之。
  幸而,芯儀有全心支持她的父母。放學後,她會和媽媽分享學校的點滴,貼心的媽媽會陪她笑、陪她哭,當她受了委曲,媽媽往往比她還氣憤,這些體諒撫平了她波折的情緒;爸爸則在她情緒過後適時地提供意見,幫助她一次又一次突破困境,並且愈來愈了解自己。
  芯儀將這段「自我接納」的療癒過程形容為「螺旋形的歷程」。回顧這螺旋形的足跡,它並非穩定的直線前進,而是斷斷續續前進、後退的過程,有時進三步、退兩步,有時進五步、退六步。有些事在今天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明天可能會令人沮喪崩潰;有時候你覺得自己碰到牆壁,再也轉不上去,過了幾天,又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芯儀的心情就在這進退之間擺盪,最後,她終於和這些使人平靜的想法相處得愈來愈融洽、愈來愈穩定。芯儀逐漸發現自己的殘缺一點也不特別,就像有些人特別天真、有些人特別善良、有些人特別白目。她說︰「殘缺也是一種特質,很自然的帶在我身上,成為我的金字招牌;我根本不用覺得自卑或見不得人,因為自卑或見不得人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
  她開始以自嘲的方式處理身心障礙者可能面臨的尷尬場面,她發現︰「當你能接納自己,別人才敢來靠近你。你要能發自內心,坦然地告知別人你的狀況;當別人忘記你的障礙時,你也要能自然的提醒他。」
  因此,若有人站在她右邊對她說話,她會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你不知道我右耳聽不到嗎?請到左邊來,再說一次!」她甚至發掘出障礙帶來的好處,她說︰「在嘈雜的教室中,如果很想睡覺,我只要把左耳壓住就可以安心睡著了。」如果再有人對她說︰「我們在看漫畫,你看不到,你可以離開了。」她會俏皮地回答︰「拿過來,靠近一點,我可以用聞的!」
  校園中的生活重建
  芯儀不再是那個一碰就碎的玻璃公主,由於敏銳的感受力,她能夠準確地察覺別人情緒的變化,並且在第一時間付出關懷。同學們逐漸樂於與她交談,和她做朋友,甚至輪流將時下最流行的言情小說錄音與她分享。
  有一次,同學們為完成作業,必須小組八人前往基隆山與和平島,大家慫恿芯儀一起參加。上山時陰雨濛濛,下山的路泥濘不堪,途中經過一條大水溝,需要奮力跳過,同學們擔心她跌入溝中,幾個男生竟自告奮勇趴在溝上當作路橋,女生們則在兩旁牽著她踏過男生的背脊走向對岸。
  這樣的同窗情誼令她感動莫名,也讓她更加放下身段,勇敢提出需求,和大家一起幫助自己。
  此時,學校開始安排她在特教宣導的課程中分享生命故事,接著其他學校也提出邀請。她在掌聲中重新建立自信,並且在每次準備講稿的過程中,一再整理自己的情緒,也一再獲得鼓舞的力量。
  芯儀說︰「我的分享不是要別人覺得我很可憐,或是我很堅強,我想要傳達的是,每個人都有從挫折中站起來的的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帶著自己的信心離開會場。」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負責,別人的故事無論多麼動聽,充其量也只能提供勇氣的養分,得由我們親手澆沃自己生命的園地。
  芯儀的高中生涯除了學習自我悅納,她也沒有荒廢學業--國文必須邊摸讀點字文言文,邊聽媽媽錄下的白話翻譯錄音;歷史要念參考書,請同學幫忙將每一章的重點摘要錄音下來,歷史故事則靠自己打字做成筆記;數學須充分運用想像力,例如將弧形想像成一頂中間切開的小丑帽,並藉此理解三度空間;地理則請有美術天分的爸爸畫一張大地圖,然後打上點字……,她花費許多時間尋找及適應新的讀書方法。
  後來,芯儀以全班第一名畢業,獲頒市長獎。
  由於經常與輔導老師互動,走出陰霾之後,芯儀開始協助老師開導需要幫助的同學,她對於心理輔導的興趣日益濃厚。然而當時心輔系並沒有開放視障生的名額,於是,老師和父母陪她去拜訪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主任,爭取視障生的權利。與她面談之後,師大心輔系果然如她所願增設了視障生名額。不料,甄試時她竟以些微之差考上特殊教育系。
  未能考上夢寐以求的學系,對芯儀的打擊委實不小,但她已非那個無法接受挫敗的小女孩,她決定主修特殊教育學系,輔修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又希望自己能在人際互動上有更多學習,因此即使課業繁重,她仍參加了社團活動「道德重整合唱團」。
  挑戰極限的圓夢之旅
  所謂「道德重整運動」,是在二次大戰期間由一位美國牧師發起,鼓勵人們自發性地對社會、國家的問題產生深層的關懷,並且付諸行動。「道德重整合唱團」是以合唱的方式響應這個運動,但又不同於傳統正經八百的合唱團,他們以熱門樂團伴奏,團員在臺上又唱又跳,娛樂自己也娛樂別人;寒暑假期間則下鄉到九二一重建區、老人安養中心等地表演,並陪伴當地居民聊天。
  芯儀從小習舞,曾精於芭蕾、民族、爵士等各式舞蹈,生病後因肢體不協調,許多精細的舞蹈動作皆力不從心,因此能在臺上簡單的唱唱跳跳,讓她圓了一個以為再也無法實現的夢。
  在合唱團,活潑有朝氣的芯儀逐漸分擔更多的工作,甚至擔任副團長,負責各項活動的總召、舞台總監、公關、募款、招生、宣傳,視障對她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她將構想做成純文字檔,需要製作表格的部分則請其他同學幫忙。此時,她早已接受自己的殘缺,並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因此即使個性好強,開口請人協助再也不是難題。
  然而,「請求協助」並不等同於「自我放棄」。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芯儀從不放鬆,並且不斷地、一步又一步挑戰自己的極限。
  大三時,芯儀班上曾主辦一場特教晚會,班上六個女生上臺表演熱舞,芯儀是其中之一。短短幾分鐘的舞蹈,她除了熟悉動作,更要記住如何移動重心才不致摔倒,最後身體聽到音樂便能不加思索擺出相應的姿勢。同學們排練幾次便能揮灑自如的舞步,她卻得在不斷跌倒中練習無數次,最後果然完美演出。
  除了表演熱舞,她還在全班打擊樂的表演曲目〈小美人魚〉中擔任指揮,班上共有兩位視障生、兩位聽障生、兩位肢障生,其中聽障同學負責打鼓,但他們聽不到音樂,節拍感又較差,只能看著芯儀的手勢動作,芯儀想盡辦法和他們培養默契,當她做出不同的手勢,他們就隨之打出不同的節奏;因此芯儀除了手勢不能出錯,更得記住每個小節時她的身體該轉往不同方向,最後全班完成精彩的表演,博得滿堂采。
  芯儀說︰「我不怕挑戰,因為失敗也沒有什麼損失,但若挑戰成功,就會成為很美好的回憶。」
  在課業上,每個學期初,芯儀必須寫信給各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請老師先提供參考書目及教學大綱,她再依性質及內容請人錄成有聲書或申請製作點字書;同時徵得老師同意進行課堂錄音,並和老師討論報告繳交及應考方式。若有需與同學合力完成的小組作業,則要先想清楚自己可以勝任或無法達成哪些工作,再和同學說明討論……
  一般大學生選完課之後,可能只要面臨「要不要蹺課」,或是「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在社團及打工」之類的抉擇;對芯儀而言,功課上的每個環節都是仔細思考、推敲與實踐的過程,她必須花費數十倍於其他同學的時間與精力,才能達到相同的學習品質。
  她抱著這樣的態度用心生活、讀書,以總成績第一名大學畢業,並且順利進入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就讀,研究所畢業論文則獲頒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優秀博碩士論文獎」以及愛盲基金會「視覺障礙研究獎」。二○一○年,她更通過考試成為高考及格的諮商心理師。
  焦點解決的正向力量
  芯儀最終的目標是成為專業助人者,學術研究則是充實能力的百寶袋。然而,除了在學業上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之外,她的就業之路卻是一路跌撞,處處碰壁。
  芯儀記得當年大學聯考前,拜訪師大心輔系主任爭取開放視障生名額時,主任問她︰「諮商輔導很注重當事人的非語言訊息,你曾想過失明對於學習心理輔導可能產生的影響嗎?」芯儀胸有成竹地回答︰「心理輔導重視的是用『心』而不是『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個人,必定比用眼睛去看他更加深入。」
  言猶在耳,當理想面臨現實的考驗,她必須接受嚴酷的社會眼光,以及失明對於工作實質上造成的不便。
  大四時,芯儀打算和同學一起參加義務張老師的儲備訓練,但在報名階段就被拒絕。爸爸和她沙盤推演後,陪著她與承辦人面談,將機構的疑慮一一討論、化解,她才如願接受培訓。
  接著經過三個階段的課程,與三百多人在錄取率僅百分之十的競爭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她才終於被錄取成為正式的張老師。
  即便通過訓練,值班時,眼看其他人紛紛被叫到代號而去接電話或晤談,芯儀始終沒有個案預約;有些被安排與她晤談的個案發現面對的是視障諮商師,甚至會抱怨權益受損;由於無法正確判斷許多非語言訊息,也使她拙於即時感知當事人的情緒……,許久不曾如此徬徨無助的芯儀不禁陷入低谷。
  此時,媽媽在職場上也發生重大挫折,她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被迫提前退休,因生活無所寄託而跌進深深的憂鬱中。芯儀運用專業技巧,陪伴媽媽走過這段晦暗的旅程,她發現,自己並不是所學不精,只是沒有發揮的機會。研究所一年級時,她又接觸到「焦點解決」學派,彷彿得到一把萬能鑰匙,徹底解開她的心結,也開啟了屬於她的、充滿正向鼓勵的諮商世界。
  「焦點解決」是一種心理諮商方法,強調正向積極面與問題解決方向,這與芯儀的人生觀不謀而合,她學習將專注力放在發掘自己優點,而非改善缺點。
  義務張老師設有督導制度,芯儀的督導恰巧也服膺「焦點解決」學派,每週督導時,重點都不在糾正她的錯誤,而是與她討論一週來的進步,由進步推展到更進步。當心中的正向力量萌發,她也自然而然建立起自己的諮商風格。
  與個案首次見面時,芯儀一定會說明自己的視力狀況,以及可能對諮商造成的影響,請對方配合儘量用語言取代點頭、搖頭等方式溝通;並且取得對方同意,讓她握著對方的手,或拍拍對方的肩膀,以即時感知對方的情緒。
  於是,從剛開始以為只要用心便「無所不能」,到無論如何用心都「無能為力」,再到清楚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芯儀發現,與精神疾病個案協談似乎最讓她得心應手,而語言表達能力不佳的兒童,以及有暴力傾向的當事人,則是她必須迴避的對象。
  芯儀笑著說︰「後來,社區很多精神疾病個案開始指名找我協談,也許他們覺得同為天涯淪落人,和我談完心情會特別舒服。」
  命運比個案多舛的諮商師
  許多個案認為心理師總是高高在上,自己的痛苦根本無人了解。但面對芯儀時,他們看到眼前這個人受的苦難比自己更深、命運更悲慘,不知不覺便打開心防。芯儀也從不以「助人者」自居,她說︰「我向來不用『幫助』這個字眼,我喜歡說『合作』。我並非自以為是的幫助你,而是你來教我,我可以如何協助你,所以我們之間是共同合作的關係。」因此,芯儀從不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如果對方的生命故事令她動容,她會真誠的流下眼淚,她讓自己更透明,消弭彼此的距離;她不是已解脫的大智慧者,她與個案一起在紅塵中承受命運的不公平,共同尋找掙脫桎梏的方法。
  由於必須使用大量語言與個案溝通,芯儀充分發揮想像力,善用各種譬喻。有次,一對因女兒中途失明而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的父女前來求助,她用溫水使蚌殼輕易吐沙的概念,引導從事廚師的父親耐心等待女兒自動打開心防;又以蚌殼化沙粒為珍珠為例,勸導女兒面對困境,迎向更美麗的人生。
  芯儀說︰「對視障家長而言,最難的就是放手。一方面,台灣的家長普遍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具有極大的潛能,更不相信孩子能獨立完成任何大事。另一方面,視障家長往往有很深的罪惡感,他們認為,只要我保護你,就可以消除我的罪惡感。所以永遠走在孩子前面,或者手握方向盤,為孩子決定一切。」
  芯儀想起失明後,父親對她說︰「因為你看不見,我必須很殘忍的讓你學一些別人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後才需要學習的事情。」當時,芯儀完全不能理解話中的涵義,多年後她才了解,由於父親毅然放手,她必須獨力面對自己的殘缺與不完美,自我接納之後再學習欣賞自己、重新建立自信,正向看待自己的失去,這艱難的過程其實需要家人比視障者更有信心,讓視障者有機會發揮潛力。
  倘若視障朋友的家庭支持功能不彰,芯儀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觸「黑暗對話工作坊」。因為視障者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無法悅納自己,這其實也是多數人的問題--憤恨另一半難溝通、主管不公平、同事排擠我、朋友背叛我、人情澆薄……,卻不願承認那個最深層的原因,其實是討厭自己,無法接納自己某些難以啟齒的缺憾。
  當我們接觸過「黑暗對話工作坊」,便會發現有缺陷的人生並不是註定軟弱、只能等待同情與援助,若我們願意努力,必定可以呈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黑暗對話培訓師站上台,聚集的是充滿敬意的眼光,他們用不同方式活出生命的精彩,這樣的生命典範才有可能撼動那些自怨自艾的靈魂。
  傷與痕理論
  對芯儀而言,進入「黑暗對話工作坊」接受培訓師訓練,是再一次不向命運低頭的挑戰。由於右耳失聰、右眼全盲,芯儀平日皆倚賴左眼微弱的識別能力加上雙手的觸覺。旁人看來她的動作奇快、行動自如,其實是大膽摸索加上小心判斷的經驗累積。然而,「黑暗對話工作坊」培訓師必須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房工作,此時所有的光覺皆消失,視障者仰賴的聽聲辨位,對她而言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從接受培訓師訓練課程開始,芯儀便感到強烈的無助。十多年來,她早已欣然接受視力殘缺所帶來的不便,甚至悅納隨著時間流逝,視力更趨惡化的狀況。沒想到加入黑暗對話之後,她發現自己連當視障者的資格都沒有︰她無法分辨其他人的位置、無法利用聽覺了解環境的變化、無法自在行動。她必須承認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殘酷事實︰她不僅是弱勢,而且是弱勢中的弱勢!
  在培訓課程中,芯儀幾次忍不住在黑房裡默默哭泣,有些話不斷在心中迴盪︰「你真的能勝任培訓師的工作嗎?你還是趕快放棄吧!」回家的路上,心底的衝擊仍不斷拉扯,她第一次意識到失聰竟然使她幾乎完全失能;更令她驚訝的是,原來她並沒有接受自己所有的殘缺。過去她以為自己的沒問題,其實只是昧於現實的樂觀。她覺得自己完全被打敗了。
  幸而,多年來芯儀早已練就了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是她從不斷的挫敗中體會到的「傷與痕理論」。她說︰「心裡有傷口絕對不是拿紗布去包住它,因為任憑我們如何掩飾,別人隨口一句『你又看不到』,或是發現別人唾手可得的事,我卻做不到,這樣隨時輕輕一戳,傷口便可能立刻血流如注。所以,唯一的方法便是取下紗布,讓傷口和空氣接觸。剛開始會很痛,但是它會逐漸結疤,然後不再疼痛,我們才有可能將這個疤轉化為生命中很重要、很美麗的特色。」
  芯儀決定「認命」,不再企圖遮掩,坦然面對聽力的障礙,並且敞開這個傷痛,讓其他人知道聽力問題帶給她的困擾。於是,所有「黑暗對話工作坊」的培訓師都來協助她︰順子教她用觸覺定位,捷哥讓她優先挑選最適合的位置……
  芯儀說︰「當你面對自己的無能,你才會發現還有很多可能,其實有各種方法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不肯面對,一走了之以後就沒有任何機會了。」
  面對生命的打擊,她選擇正面迎戰。
  最真誠幸福的團隊
  除了消極尋求協助,芯儀在下課後回家拚命練習尋找方法。她打開電視機,然後蒙上眼罩坐在轉轉椅上隨意轉圈,再判斷電視機的方向。她發現,如果電視沒有持續發出聲音,她便無法辨別電視機的位置;另一方面,她的頭必須轉動得非常快速,只要稍有猶豫,判斷就會變得更困難。
  五天的培訓師課程結束前,芯儀寫了一封長信給「黑暗對話工作坊」總培訓師朱閔,說明自己的狀況以及嘗試的努力,她明白表示︰「如果我不合格,請你務必刷掉我;如果你覺得我還可以,我願意全力挑戰這個機會。」
  朱閔看了這封信後深受感動,他不但將這封信轉寄給所有培訓師,並在結業時將第一張合格證書頒發給芯儀。
  後來,朱閔回到上海,當地有位單側失聰的朋友一直想成為培訓師,朱閔過去始終有所疑慮,因為芯儀的例子,他決定給這位朋友一個機會。事後證明,這個人在黑房中的表現也非常傑出。
  雖然在黑房中壓力非常大,但芯儀卻因此重新了解自己,這是千金難買的經驗,而且培訓師之間真摯的情誼,也激勵著彼此成為更無私的人。芯儀說︰「我從來沒有參與過如此真誠的團隊,在這樣的氣氛當中,我們發現自己更多善良的面向,於是每個人都生活得愈來愈幸福。」
  樂觀迎向天命
  二○一三年五月,芯儀和相戀三年的男友步上紅毯,另一半比她大十四歲,成熟穩重卻不失赤子之心。婚前,芯儀的父母和男友攤牌,爸爸說︰「以後你老了、病了,芯儀恐怕沒有能力照顧你,你最好考慮清楚。」他堅定地回答︰「如果我不結婚,以後一樣沒有人照顧我。」
  芯儀笑說︰「他從來不會花言巧語,就連求婚都沒有特別的表示,我有時會在心裡暗罵他︰『你未免也太誠懇了吧?』」儘管如此,芯儀記得他們第二次見面時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