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 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 | 誠品線上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 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

作者 冀劍制
出版社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 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誰說人是理性的?跟著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的思路,找出自己戀愛、校園、人生、心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誰說人是理性的?跟著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的思路,找出自己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不理性之處,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本書不談深奧的哲學理論,只以最常見的生活案例,分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理性邏輯。例如──◎A向B提分手,這是誰造成的?→誰造成對方不滿意戀愛關係,就是誰導致分手的。◎柏拉圖說我們有完美的另一半,個性不合就應該分手?→但萬一柏拉圖是錯的呢?◎一個人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嗎?如果一個人不可能愛上兩人,那又如何真能劈腿呢?◎學習態度佔成績的30%合理嗎?→成績應該只代表學習成果的好壞,與學習態度無關。◎堅持到底,就會成功?→這等於將「成功」定義為「堅持到最後」,變成「堅持到成功就會成功」的循環定義,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堅持到最後。這雖然沒有錯,但只是一句廢話。◎可以人肉搜索嗎?這種法律範圍之外的處罰,和動用私刑有何不同呢?◎殺一救五是否符合正義?如果依照這種效率主義,為什麼我們認為不能強制拆除釘子戶?這些都是你常想的問題,也都是你常想錯的問題!發揮邏輯思考的判斷能力,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冀劍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文化評論寫作學程召集人,邏輯與思維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邏輯謬誤鑑識班: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漫遊者文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讓我們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一、 戀愛篇1. 分手誰的錯?2. 愛我就要愛我的全部,不然就不是真愛?3. 一個人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嗎?4. 對待愛情應該要忠誠嗎?5. 我這樣對他,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6. 罵最後兩句的,一定是女人嗎?7. 男女相處出問題是因為個性不合嗎?8. 戀愛有秘訣嗎?二、 校園篇1. 老師可以為了學生的未來放個水嗎?2. 為求高分討好老師有錯嗎? 3. 老師可以隨時改變訂下的規則嗎?4. 學習態度佔30%合理嗎? 5. 作業借同學抄,是善是惡?6. 別人的成績跟我有關係嗎?7. 學生打工是笨蛋還是聰明? 8. 如何選擇與經營學生生涯?三、 人生篇1.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嗎?2. 宗教信仰是一件蠢事嗎?3. 遇到困難真歹命嗎?4. 堅持到底是對的嗎?5.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6. 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嗎?7. 最夢幻的工作是什麼?8. 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四、 心理篇1. 我們應該譴責犯錯的人嗎?2. 為什麼人們喜歡批評別人?3. 誰能擺脫自我中心的思考?4. 是自利還是正義?5. 沉迷線上遊戲是因為好玩嗎?6. 上癮者是自作自受嗎?7. 如何認識自己(1)?8. 如何認識自己(2)?五、 社會篇1. 何謂正義? 殺一救五是否符合正義?2. 權力應該如何使用?3. 如何評估一位政治人物?4. 道德勇氣真的是件好事嗎?5. 依法辦理真的好嗎?6. 人肉搜索是好事嗎?7. 媳婦應該關心公婆嗎? 8. 我們期待什麼樣的社會?

商品規格

書名 /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 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
作者 / 冀劍制
簡介 / 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 哲學家告訴你關於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大哉問:誰說人是理性的?跟著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的思路,找出自己戀愛、校園、人生、心理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807594
ISBN10 / 986880759X
EAN / 9789868807594
誠品26碼 / 2680713027006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作者自序
讓我們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哲學的旅程,不僅探索形上世界,也同時深入日常生活舊有的想法。有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在哲學介入後變得荒唐可笑。於是,哲人們總會有些異於常人的理念,不為標新立異,而是跳脫了思考的侷限,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在大學任教,我最愛舉的例子是「算命與自由意志的衝突」。所謂「自由意志」,指的是在能力範圍內,人們真的可以自由做出選擇(而不是命中注定會做的選擇),就像選擇要怎麼填大學自願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反對這種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是,卻有很多人相信算命,算算看幾歲會結婚、未來是否會成功等等。然而,如果自由意志真的存在,這種算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未來事件都在自己與別人自由意志的管轄範圍,既然事情尚未被決定,哪有東西可算?就算對算命只存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也不行,因為兩者的世界觀是相衝突的。相信了一個,就必須排除另一個。
深思之後,多數人會在理智上放棄算命的可能性,因為,放棄自由意志實在是很離譜的想法。但是,我們的推理還沒結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相信科學。如果有一天科學家報導,「火星上曾經存在有生物。」即使在未經追問其證據之前,我們通常會相信這是事實。然而,多數人也知道當今科學的世界觀是什麼,「整個宇宙從虛無中產生,一切(包括人心)都是物質的作用,這些物質依照其不變的定律在運作。」如果這樣的世界觀是正確的,請問自由意志的存在基礎是什麼?從科學的世界觀來看,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能夠造出「自由」的物質。那麼,自由意志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也是互相衝突的,我們至少要放棄一個,但無論放棄哪一個,都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重大的衝擊。
當我們開始進行這種哲學式的深思之後,我們會發現,許多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竟然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矛盾與衝突。不同的人、朝向不同方向思索、產生不同的觀點。因而孕育了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

這本書記錄了我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是我認為許多人常會想錯的地方,這有助於尚未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更容易看到裡面隱藏的陷阱。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想錯了。如果讀者有此一發現,也歡迎不吝指教。
完稿後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便利商店,一時找不到想買的東西,我問身旁店員,但他也不知道,於是他高聲問收銀機旁的女店員。她的回答(我聽得)很清楚,但身旁的店員卻沒聽到。於是又喊了一聲,她也大聲再回答一次。問題解決後,他卻在旁抱怨:「講這麼小聲做什麼。」我認為,較符合事實的反應應該是:「抱歉,我聽覺比較差一點。」
當我們遭遇衝突時,自然而然會先認為是別人的錯。除非我們深入思考,否則難以跳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本書提到的許多問題的共同源頭。
「當情人要求分手,是情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
「當我們看不慣別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有問題的是別人?還是自己的觀念?」
由於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跳脫這種思考模式,於是,完全不會想錯的思維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某種程度的偏見與盲點。所以,如果我們發現有些著名學者某些地方想錯了,這實在沒什麼好驚訝的。重點在於,愈多的反思、愈強的思考力,就能減少愈多的迷思與避免更多的思考陷阱。

寫這本書,原本不在近期的計畫裡面。畢竟,這不屬於學術研究,也不適用於我的課程教材。在學校任教與學術研究雙重壓力下,照理說是不會有時間寫這類書籍的。所以,當啟動文化總編輯趙啟麟先生跟我談及這個計畫時,我笑笑地跟他說:「很感謝你找我寫書,但真的很抱歉,我暫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做這件事。」後來因為協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一項計畫,希望能讓邏輯思考與破除迷思的教育在台灣更為普及,加上趙總編輯的再三詢問,這才讓我興起在忙碌中開始動筆的念頭。
寫這本書,深深體會許多作家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作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許多觀念在寫的時候才愈來愈明確的浮現,甚至有些想法在寫作過程才發現原來自己想錯了。當然,這些自己想錯的觀念是不會出現在書裡的。
草稿完成後,許多人提供不同的意見。尤其是趙總編輯,他不厭其煩地閱讀原稿,跟我討論不同的想法,而且提供許多有趣的建議。他實在是此書完成的最大推手。非常感謝!
另外,法政哲學專長的甘偵蓉博士針對我比較不熟悉的領域給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修正建議。其他許多提出讀後感想的朋友也對本書在提昇說服力上大有益處。當然,一本書的形成,背後有數不清的助力。過去曾經教過我的師長們、一起討論問題的同學們、共同體驗人生的親朋好友們,都是激發思考的重要源流。沒有這些人的思想匯集,澎湃的思潮是不會形成的。很高興這本書即將問世,也期待讀者可以從中獲益。文中若有錯誤之處,望請見諒。
2012年8月,於屏東老家

內文試閱
1-01 分手是誰的錯?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長大了以後,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在這首席慕蓉的詩裡,前半段比較容易做到,後半段可難了。

◎問題──小玉遇見更好的對象了,因此決定跟條件較差的男友分手,這是誰的錯?
◎哲學思考──「我們分手了!」
當這句話被說出來,彷彿一聲響雷落在人群中間,周圍的朋友們感到震驚,不知該如何安慰當事人。這是二十年前人們的反應。現在,最常有的反應大概是,「是喔。」一個簡短的聲音,代表著「我知道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應變淡的原因並不是分手的痛苦降低了,而是分手事件太頻繁,多到讓人麻木了。
當今社會走入自由戀愛,不依照長輩的安排,自己挑選喜歡的人。但這種戀愛經常不怎麼順利。有時是看走了眼、有時是關係變了、有時則是更適當的人出現了、或甚至產生誤會而導致決裂等等。
然而,既然是自由戀愛,人人應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情人分手如果來自於個人自由意志所決定,那就沒有錯的一方,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被尊重。不過,當今社會許多人卻常常不是這樣想的。
當兩人同時都想分手時,這不會有什麼問題,彼此當然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但是,真實生活中卻經常都是一個想分、一個不想分,遇到這種情況就會比較麻煩。
被迫分手的人通常會感到痛苦,會以被害者自居,親朋好友也會因為同情他(她),而認為主動提分手的人傷害別人,是錯的一方。所以,被迫分手者常常會忘了在自由戀愛的精神上,應該尊重別人不想再跟自己繼續交往的事實,因而抗拒分手。社會上就出現了所謂分手前談判的慣例,「讓我們把話說清楚吧!」實際上,既然是自由戀愛,想分手的感覺就夠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什麼好理由,而這種根本說不清的談判就常常演變成一個死亡約會。
既然在自由戀愛的精神上,分手不是任何人的錯,那麼,我們倒是可以問另一個問題:「究竟是誰導致分手的?」這個問題的直接答案當然就是「主張分手的人」(讓我們簡稱此人為A,而被甩的人為B)。因為,只要不提分手,就不會有人因被迫分手而感到痛苦了。不是嗎?這個答案事實上太過短視,如果我們深究一下,答案會很不一樣。
一個很簡單可以思考的問題是,「A為什麼要提分手?」 這個答案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A實在不願意再跟B繼續交往下去了。」如果答案是這個,那麼,真正導致分手的人應該是B。因為,在交往過程中,B在這個情侶關係中造成A的痛苦,而B顯然在交往中比較快活,否則就不會抗拒分手了。B若不是不關心A,就是有很多令A討厭的個性或習慣。也就是說,主動想分手的A實在是受不了B才想提出分手,如果不分手,A就要繼續忍受痛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會說,真正導致分手的人事實上是B。

【推理】在交往過程中,B讓A很痛苦,導致A不願意繼續跟B交往。這種情況導致分手的人B。因為是自由戀愛,所以我們沒有義務要永遠忍耐一個討厭的情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被甩的B應該好好想想自己在過去的情侶關係中,未核A不願意再經營下去。通常,如果能夠想到這裡,分手的痛苦也會降低很多,當B了解是自己導致A想分手之後,才能祝福另一方找到幸福的。
造成一方想分手時,第一大類通常或多或少有一些,否則很少有人願意放棄一段良好的關係進而轉入一段陌生不明的戀情。除非,新來的實在太令人嚮往了。這是第二大類:移情別戀。
在一個感情世界中出現第三者時,如果原本的兩人關係良好,通常不會導致分手,頂多會導致劈腿的現象,這是捨不得原來的,又放不下新來的,所造成的現象。劈腿通常都會伴隨著隱瞞與欺騙,這會是比較有爭議的地方,但本章不談劈腿,談分手。
如果原本的關係就不是很好,原本就不是很有意願經營下去,當第三者出現時,自然就會嚮往新的關係,形成移情別戀的強烈動機。這種情況類似第一類,如果我們深思為什麼移情別戀的一方會想放棄原本的關係,那麼,我們自然也會想到被迫分手的B喜歡交往過程,但在過程中造成A的痛苦。
然而,如果第三者條件實在太好,讓主動想分手的A願意放棄原本良好的關係,那麼,錯在哪一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問另一個問題:「一個人是否有權利追求個人最大的幸福呢?」而且,「當一個人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必須讓另一個人產生失戀的痛苦,這樣的行為是否適當?」當然,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個自私的行為。但是,並非所有自私的行為都一定是錯的,問題在於我們對人提出多高的道德標準,如果我們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那麼,任何自私的行為都是錯的。但是,如果我們降低對他人的道德要求,這樣的行為似乎也還不到需要被譴責的地步。

【推理】A移情別戀而跟B分手,這是一種自私行為,但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B應體諒舊情人,並且給予祝福。
如果B不願體諒,繼續爭取,這也是一個自私的行為,但同樣的,這類行為也應被尊重,A也應該體諒B。
這或許會是一個很難判斷對錯的問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情況通常不會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具有良好關係的情侶通常是互相關心對方的組合,這樣的組合遇到這類問題時,另一方常常會主動放棄而讓情人擁有選擇第三者的機會。每當這樣的情況又發生時,我們就能再度欣賞到詩篇般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小結──真正錯的人,就是指責別人的一方、報復別人的一方。而他(她)自己,卻不清楚這一切錯的源頭,其實就是自己。否則,只有誰導致分手,其中沒有對錯。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