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演化史: 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 誠品線上

Books: A Living History

作者 Marthyn Lyons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書的演化史: 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從最早的莎草紙到電子書的誕生,本書帶你一探書本——這項主宰人類思想傳播的科技於這2000年來的發展脈絡。●除了回顧書的歷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書的演化史》按照時間序,描述世界各地書籍的演進與影響,從古代蘇美人的楔形文字泥板、活字印刷,一直到現代資訊革命的出現,並搭配精挑細選的266幅珍貴圖片,呈現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書籍風貌,有古馬雅抄本、古埃及莎草紙卷、中國甲骨和戰國竹簡、中世紀插畫手稿、古騰堡和馬努提烏斯的早期印刷傑作、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地圖集、識字讀本和童書、廉價小說、日本漫畫、最早的數位小說,以及書的未來發展。 這本美麗的談書之書,從每一方面探討了書的本質,也展現了書籍歷久不衰的魔力,除了一饕喜愛傳統紙本書的人士,對著迷於電子內容的人而言,本書也是最充實的靈感來源。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丁.萊恩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書的力量與魔法 第一章 古典與中世紀世界 美索不達米亞 古代中國 莎草紙、羊皮紙和紙 古代希臘 亞力山卓大圖書館 古代羅馬 日本折本與《源氏物語》 古代佛經 從紙卷到抄本 修道院圖書館 抄書員的生活 《凱爾經》 時禱書 《古蘭經》與伊斯蘭世界 希伯來之書 第二章 印刷的新文化 古騰堡與他的《聖經》 印刷員的工作流程 印刷征服世界 拉丁文與方言 路德的《聖經》 科學革命之書 地圖集與製圖法 印刷品 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與經典作品 埃爾澤維與「荷蘭奇蹟」 克里斯多夫・普蘭汀的多語《聖經》 宗教裁判所與《禁書目錄》 中美洲的抄本 《唐吉訶德》 死亡的藝術:教人如何死亡的書 寓意畫集 第三章 啟蒙時代與閱讀大眾 西方社會的文字素養 印刷舖的演進 啟蒙時代的審查制度 禁書 追求利潤 狄德羅的《百科全書》 製書技藝 羅馬字體與歌德字體 著作權之爭 暢銷全球的《天路歷程》 小書 年曆 暢銷作家華特‧史考特 歐洲以外的書市 第四章 出版商崛起 印刷的機械化 十九世紀的書籍插圖繪者 出版商的角色 著作權與版稅 書店興起 流通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 格林兄弟的世界 每月小說 廉價小說 俄國盧布克 日本浮世繪 通俗小說的能手 第五章 知識的普及化 新科技 對百科全書的浪漫情懷 企鵝圖書與平裝書革命 威瑪德國的消費文化 羅曼史小說:米爾斯與布恩 日本漫畫 當代阿拉伯世界 諾貝爾文學獎 兒童讀物 書籍插畫與設計 圖文書 全球媒體 全球化與文化身分 書的敵人 電子書 一波又一波的數位化浪潮 結語:書的新時代 名詞解釋 圖片來源

商品規格

書名 / 書的演化史: 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作者 / Marthyn Lyons
簡介 / 書的演化史: 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從最早的莎草紙到電子書的誕生,本書帶你一探書本——這項主宰人類思想傳播的科技於這2000年來的發展脈絡。●除了回顧書的歷史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268448
ISBN10 / 9869268447
EAN / 9789869268448
誠品26碼 / 2681277815009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X2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書店興起

19世紀晚期,要買書有許多管道。傳統書店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商店則賣書兼賣食品雜貨、五金或服飾用品。在新英格蘭,雜貨店一般會有幾本《詩篇》選本和祈禱書出售。西班牙文讀者可以在街頭書報攤買到分冊出售的最新小說,還有像米蘭街頭稱為banchi的攤販銷售版畫、日曆、曆書與宗教小冊子給行人。流動小販在攜帶的一簍簍各色物品中也會放入幾本書。儘管如此,愈來愈多專門賣書的書店在小鎮與郊區出現,推廣了閱讀習慣,也將大眾整合為一個主流的大都會文化體。

賣書仍是受管制的行業。1848年以前,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試圖在德國與奧地利帝國施行審查制度,在此制度下,出版與販賣未經核准的文學作品都有招致罰鍰與入獄的風險。在法國,在拿破崙於1810年創立的制度下,想成為書籍銷售商的人必須申請執照(稱為brevet),提供四名由當地市長認證、可證實他品行端正的保證人,以及四份他具有執行這份工作所需專業能力的證言。如果申請通過,這名新的銷售商還必須宣誓效忠政府。政府必須知道新的書店不會成為散播顛覆性出版品的中心,也有足夠的資本能夠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執照制度一直到1870年才放寬。

在西方,書店密度穩定成長。以德國為例,1895年時,每1萬居民有一間零售書店,到了1910年,已經成為每8743名居民有一間書店。不意外的,最大城市的人均書店比鄉村和偏遠地區的多:1913年,每3700名柏林人就有一間書店,而萊比錫在1910年的人均書店更驚人,每1700人就有一間書店。書店數量的增加對於建立全國性的文學文化不可或缺。史上第一次,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買到同樣的流行書籍,從廣為人知的教義問答到《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這樣的小說皆然。

同樣在19世紀,鐵路書報攤將書本與報紙帶給了新的而且為數更多的消費者。W‧H‧史密斯(W. H. Smith,1825-91)於1848年在倫敦的尤斯敦車站(Euston Station)成立了第一個火車站書報攤。路易‧阿歇特(Louis Hachette)在1852年以鐵路圖書館(Bibliothèques des Chemins de Fer)跟進,並在法國政府同意下獨占火車站的書籍販售生意。今天,阿歇特仍擁有法國火車站的連鎖書報攤「赫雷」(Relais)



兒童文學

最早專為兒童所出版的圖書都是教育讀本、行為指南和簡單的識字書,並且往往飾以動植物圖案和擬人化的字母。直到19世紀以前,英語國家的兒童往往都是從「角帖書」(horn-book)學識字的,這是一種小型帶短柄的木片,上面有一張紙,由一層透明的薄角片保護。紙上的內容通常是26個英文字母,基本的雙字母音節清單,以及一篇祈禱文,如〈主禱文〉。早期的識字讀本往往有一幅卷首插畫,描繪小男孩或小女孩坐在媽媽膝上學認字:直到19世紀晚期,兒童習得早期識字能力的環境通常都是家中,不是學校。

在19世紀,少數兒童讀物因為成為學校閱讀教材而享有盛名。其中包括伊索寓言與尚‧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95)的寓言故事,以及許多在19世紀初期演變為「童話故事」(fairy tale)的民間故事。另一個早期極具影響力的兒童故事集是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1697年的《鵝媽媽故事集》(Tales of Mother Goose),這本書被視為童話故事文類的奠基之作。

這些早期文集受到歡迎的程度,啟發了不少19世紀的兒童奇幻與童話故事,主題包括有魔法的物品和會說話的動物等等。漢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童話故事集》(Fairy Tales)是一系列原創兒童故事,包括〈小美人魚〉與〈豌豆公主〉等已成現代經典的童話故事,於1835至45年間陸續出版,並逐漸蜚聲國際。1865年,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出版後旋即獲得好評;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的《木偶奇遇記》(Avventure di Pinocchio,1886)先是在義大利暢銷的連載作品,然後才以單行本形式風行全球。連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在20世紀寫成的《長襪皮皮》,都有許多地方受到童話與民間故事文類的影響,書中滑稽而充滿奇想的故事以一名調皮的紅髮女孩為主角,她擁有超人的力氣與用不完的財富,得以超越一般瑞典小孩生活中的限制。

19世紀晚期與20世紀初期出現了一批兒童小說,劇情寫實,無涉魔法,以年輕的主角為中心。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作品包括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1883),L‧M‧蒙哥馬利(L. M. Montgomery)的《清秀佳人》(Ann of Green Gables,1908),與露意莎‧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婦人》(Little Women,1869),都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1890到1930年之間,兒童文學成為圖書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版社開始有兒童文學編輯,公立圖書館也開設專供擺放童書的閱覽室。

童書是現代出版商重要且獲利豐厚的市場:20世紀的閱讀民調顯示,不論男女,閱讀的巔峰期都在大約12、13歲之時。在與其他媒體的競爭上,兒童圖書也特別成功,展現出在較為沉穩嚴肅的成人圖書出版世界中缺少的創意。立體書,有多種不同結局的書,以及提供聲音及觸感的書本都吸引了兒童讀者的興趣。不過,J‧K‧羅琳(J. K. Rowling)空前成功的哈利‧波特系列書籍(1997-2007)則顯示,較為傳統的兒童文學形式如奇幻/童話故事與校園故事文類的魅力不減。哈利‧波特七本系列書籍據說讓出版商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賣出超過4億本書,並且由時代華納拍成了賣座電影,讓作者羅琳在驚詫間於短短數年內成了億萬富翁。

兒童文學一直以來都吸引有創意的插畫家,他們的作品對刺激年輕讀者的想像力扮演了關鍵角色。以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系列書籍為例,它們與政治漫畫家約翰‧坦尼爾(John Tenniel)所繪的插畫之間就有著不可抹滅的連結。繪本書生產技術的進步,讓20世紀的插畫家得以創造出製作得美麗、多彩而豐富,有如藝術品的兒童書籍,從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感動人心的《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到波蘭繪者、同時是舞台設計師的詹‧平克斯(Jan Pienkowski)歡欣愉悅的《梅格與莫格》(Meg and Mog)系列。澳洲畫家陳志勇(Shaun Tan)畫筆下充滿奇想而讓人不安的世界,則不僅止於為印刷文字提供插畫,而是更進一步:他為《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2000)與《別的國家都沒有》(Tales from Outer Suburbia,2008)所繪的插圖,即以言語溝通的不足為主題而發揮。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