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殖民: 日本在臺移民村 | 誠品線上

未竟的殖民: 日本在臺移民村

作者 張素玢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未竟的殖民: 日本在臺移民村: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本書作者/張素玢◎本書可說是目前最深入且可徵信的「灣生」研究。因為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引起熱潮的關係,大眾開始熟悉「灣生」(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在臺灣生下的後代)一詞,並且對這群人的歷史與在臺生活足跡產生高度興趣。即使後來爆發造假爭議,灣生及其相關故事不僅吸引力不減,反而因虛構風波更令人好奇這段歷史的非虛構樣貌。本書出自歷史學者之手(作者張素玢為師大臺史所教授),為實事求是的專業論著,正可填補大眾渴望獲得真知的需求。此外,正如陳芳明所言,《灣生回家》的騙局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兩年,「這是利用臺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因此我們認為,本書出版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即是以紮實的歷史著作,建構堅實的歷史記憶,相信這才是根治歷史失憶症的正確處方。◎本書以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為研究對象,是很新穎的臺灣史主題,目前市面上尚無類似專書。另外,這些日本移民的「臺灣經驗」相當獨特,但除了《灣生回家》外並沒有其他書比較完整地呈現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世界,而本書則有設立專章加以爬梳、描述,藉由豐富的訪談資料,描繪出日本移民在臺生活的諸多細節。其中有些細節令人發笑(例如常見路邊有血漬而誤以為臺灣肺癆患者極多,內心恐慌不已,後來才發現那是檳榔汁),有些細節則令人幾可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失望乃至絕望。◎目前臺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是日本政府第一波在花蓮陸續設置的三個官營移民村。而本書內容不只涉及這三個東部移民村,也探究了殖民政權第二波在西部、南部建設的移民村。而且大歷史(社會、經濟層面)與小歷史(生活層面)兼具。近年來,由於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掀起的熱潮與熱議,使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移民村的歷史開始受到公眾矚目。這段先前幾被遺忘的如煙往事,除了有一則則感性的離散故事值得述說,更是臺灣移墾史上的特殊一幕、日本移民史上的獨特章節,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學術課題,而本書可說是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全面且翔實的專著。一八九五年,東亞秩序翻轉,日本因打敗大清帝國得到第一塊殖民地:臺灣,躋身為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者開宗明義便宏觀地指出,日本挹注國家力量在臺灣開展的移民事業,就其性質而言,並非單純為紓解人口壓力而推動的海外移民,而是殖民國對殖民地的「殖民」,屬於帝國殖民政策的一環,以「同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企圖化外地為內地、防備臺灣本島人產生民族自覺,並期許這批耗費鉅資打造的「同化部隊」,能成功適應熱帶氣候、熟習熱帶作物栽培技術,成為未來帝國繼續南進的得力先遣軍。但正因移民事業的發動者是殖民政權,當一九四五年此一權力中心崩潰後,殖民美夢終成未竟之志。日治時代兩波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一九三二─一九四五)大致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前期以東部花蓮港廳為重心,後期改以西部、南部的河川新生地為移民村建設地點。作者不僅運用大量史料、圖表和照片,從經濟面、社會面深入剖析兩波移民的異同與經營成敗,還走訪昔日移民村進行田野調查、利用書信甚至在一九九七年就親赴日本訪談移民、促成「灣生們」組團重訪故里並隨團共行,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口述資料,據以勾勒出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苦樂。這些涉及個人生命經驗的「小歷史」,作者以「大歷史」的論述架構將其包羅於書中,可紮實且完整地填補我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的空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在資料上的一大貢獻,是訪談資料的運用。……這些訪談都在十六年前進行,那些生長在臺灣的日本人,正是所謂的『灣生』。前幾年由於《灣生回家》圖書與紀錄片的發行,『灣生』一語突然從『死語』中復活,並且有了具體的面貌。之後,該書因為田中實加身分造假問題,使得『灣生』一時之間又成為具有負面意涵的禁忌。其實,作者早在十六年前,便已經近距離與灣生接觸,同時也帶他們回到臺灣的歷史現場。」--摘自本書新版推薦序,作者/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有關在臺日本的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向來幾乎無人研究過,素玢鎖定這個主題,排除萬難、執拗地做了下去,終於有了成果。……研究在臺的日本移民這個主題上,她不僅搜集文字資料,也做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這點是他人難望其項背的。」--摘自本書舊版推薦序,作者/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素玢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濁水溪三百年》、《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人物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新修西螺鎮志》(歷史篇、經濟篇)、《臺灣全志:勝蹟志》、《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新版推薦序作者新版序舊版推薦序作者舊版序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殖民政策下的移民事業第一節 初期日本移民臺灣的原因第二節 殖民體制下的移民事業第三節 調查工作與移民事業的展開第三章 官營移民的最初試驗——花蓮港廳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第一節 自然與人文環境第二節 移民村的聚落規畫與設施第三節 農村社會第四節 官營移民事業的停頓第四章 官營移民的再興第一節 官營移民事業再興的原因第二節 中部移民村第三節 南部移民村第四節 臺東廳移民村第五章 移民村的農業經營第一節 花東縱谷水稻甘蔗經濟區第二節 濁水溪流域綜合經濟區第三節 下淡水溪菸草經濟區第四節 菸作與日本農業移民第六章 移民社會與族群關係第一節 社會適應與社群組織第二節 農村社會與農民的生活第三節 民族摩擦和融合第四節 農村生活的變遷第七章 移民事業的檢討第一節 國家政策第二節 移民成效的分析第八章 結論附錄參考書目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未竟的殖民: 日本在臺移民村
作者 / 張素玢
簡介 / 未竟的殖民: 日本在臺移民村: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480222
ISBN10 / 9869480225
EAN / 9789869480222
誠品26碼 / 2681463343002
頁數 / 52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