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醫: 經絡篇 (第2版) | 誠品線上

圖解中醫: 經絡篇 (第2版)

作者 羅大倫/ 寶金劍/ 石猴/ 編繪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中醫: 經絡篇 (第2版):內容科普中醫經絡,穴位等功能和應用;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圖文並茂解釋針炙學,經絡,穴位等;沒有學不會的中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科普中醫經絡,穴位等功能和應用; 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 圖文並茂解釋針炙學,經絡,穴位等; 沒有學不會的中醫,只有講不清的中醫。 不是中醫多麼深奧難懂,而是表達得還不夠通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簡介了中醫經絡學的起源與發展之後,詳細介紹了人體的經絡系統、經絡的作用和經脈理論,腧穴的具體內容和應用,十二經脈與腧穴,奇經八脈與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的基礎知識。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羅大倫、寶金劍、石猴 編繪羅大倫原名羅大中,北京中醫藥大學診斷學博士,原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節目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國醫》主講嘉賓。石猴,美術編輯,資深出版人,獨立藝術家。策劃並創作了多部暢銷級圖書,其作品累計銷量達百萬本。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代序 前言 中醫經絡的悉知之旅 人體之中有條河 經絡腧穴 經絡腧穴與針灸 針灸學發展史 春秋戰國前後期 秦漢─《黃帝內經》 漢代─《難經》 魏晉時期─《針灸甲乙經》 隋唐時期 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銅人 明代─《針灸大成》 帶你了解經絡 甚麼是經絡 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的組成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命名規律 十二經脈─分佈特點 十二經脈─表裡屬絡 十二經脈─流注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作用 十二經別 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絡脈與經別的異同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經絡的作用 經脈理論 根結理論 標本理論 氣街理論 四海理論 帶你了解腧穴 甚麼是腧穴 腧穴的分類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作用 特定穴 五輸穴─命名 五輸穴─分佈 五輸穴─作用 原穴─命名與作用 原穴─分佈 絡穴─命名與作用 絡穴─分佈 郄穴─命名與作用 郄穴─分佈 背俞穴 募穴 八會穴 八脈交會穴 下合穴 交會穴 腧穴定位法 體表標誌 骨度分寸法 手指比量法 十二經脈與腧穴 手太陰肺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太淵 腧穴─列缺 腧穴─尺澤 手陽明大腸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合谷 腧穴─曲池 腧穴─偏歷 腧穴─迎香 足陽明胃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頰車 腧穴─天樞 腧穴─足三里 腧穴─豐隆 足太陰脾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公孫 腧穴─三陰交 腧穴─陰陵泉 腧穴─血海 手少陰心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少海 腧穴─通里 腧穴─神門 手太陽小腸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後溪 腧穴─聽宮 腧穴─肩貞 腧穴─臑俞 足太陽膀胱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睛明 腧穴─攢竹 腧穴─委中 腧穴─承山 腧穴─申脈 足少陰腎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湧泉 腧穴─復溜 手厥陰心包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內關 腧穴─勞宮 腧穴─中衝 手少陽三焦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關衝 腧穴─外關 腧穴─翳風 足少陽膽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瞳子 腧穴─風池 腧穴─陽陵泉 腧穴─足臨泣 足厥陰肝經與腧穴 經絡循行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大敦 腧穴─章門 腧穴─期門 奇經八脈與腧穴 奇經八脈的作用 督脈與腧穴 經絡循行 功能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長強 腧穴─大椎 腧穴─百會 腧穴─水溝 任脈與腧穴 經絡循行 功能 病證表現 腧穴 腧穴─會陰 腧穴─關元 腧穴─膻中 腧穴─承漿 衝脈 經絡循行 功能 病證表現 帶脈 經絡循行 功能與病候 陽蹻、陰蹻脈 經絡循行 功能與病候 陽維、陰維脈 經絡循行 功能與病候 奇穴 奇穴的分佈 奇穴舉例 太陽.夾脊 腰眼.四縫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中醫: 經絡篇 (第2版)
作者 / 羅大倫 寶金劍 石猴 編繪
簡介 / 圖解中醫: 經絡篇 (第2版):內容科普中醫經絡,穴位等功能和應用;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圖文並茂解釋針炙學,經絡,穴位等;沒有學不會的中醫,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694075
ISBN10 / 9888694073
EAN / 9789888694075
誠品26碼 / 2682011936004
頁數 / 200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醫經絡的悉知之旅
兩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
經絡之學,源於遠古,服務而今,已成為中醫理論不可或缺的核心之一,它以其龐雜大氣而意會勝於言傳的神秘為世人所嚮往,但卻不可知。
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一針一灸間,便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微針一點,何以通經絡,安能調氣血?古老的醫學經歷千年洗禮,一脈而承的精粹如何與今朝瞬息萬變的時代相融相合,相輔相成?因為只有當古能為今用,白雲蒼狗的流逝才能藉智慧為載體,成為萬古相傳的瑰寶。益於此時,利於後世。存以謙恭謹慎之心,秉以授業解惑之願。在這裡,我們盡己之所能,化龐雜為有序,以言傳曉意會,唯望能與讀者一道,揭開古典經絡的神秘面紗,還原其本初之美,學而樂之。

人體之中有條河
無源之水是不可能長久的,河水之所以能夠千年萬年川流不息,就是因為有源頭,而人體經絡的源頭就是存在於人體腎臟的先天元氣。元氣可保護人體不受病邪侵害,溫煦人體臟腑、肢節,推動經絡中的氣血運行;沒有了元氣,那麼人體的氣血就會停止活動,生命就因此而終結。河道就是河水的通路,而人體的經絡則是運行氣血至臟腑、肢節的主要通道。河水在流經的地域滋潤萬物,養護生命。而人體經絡中的氣血同樣會滋養所流經的人體肢節與臟腑。
經絡腧穴
經絡如一個聯絡網,縱橫交錯,上下溝通,擔負人體內外各部分的聯絡作用。穴位便是經絡上的各個有治療作用的點。針灸和按摩便是通過穴位和經絡對人體的病症進行治療。
經絡腧穴與針灸
經絡腧穴的起源與針灸密不可分。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源於古代的砭石* ,灸法源於古代的用火。由於針灸的應用,人們產生了對經絡腧穴的認識,並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理論體系。
針灸學發展史
經絡腧穴源自於針灸療法,對於經絡腧穴的研究也是伴隨著針灸學的起源、形成和發展而逐步深化和系統化的。要探尋經絡腧穴學的發展須了解針灸學的發展歷程。
針灸學發展史
春秋戰國前後期
根據已出土的考古文物來推測,我國在春秋戰國或更早的時期,就已經初步形成了經絡腧穴的概念。例如,《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載有人體十一條經脈的循行、主要的病症和灸法,而《脈法》《五十二病方》則提到如何借助砭石治療疾病和灸法。
秦漢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經絡、精神、氣血等為主要內容,從整體觀角度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要領和防治原則,重點論述了經絡、腧穴、針法、灸法等,它的面世標誌著針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
漢代 —《難經》*
《難經》進一步發揮了《黃帝內經》的精髓,在經絡理論方面,對奇經八脈、經脈病後、十五絡脈等方面做了新的闡發,在腧穴理論方面則對八會穴、原穴及五輸穴的五行配屬和治療作用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和補充。《難經》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晉時期 —《針灸甲乙經》
魏晉時期,皇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記載各經穴位349 個,不但將「穴」與「經」聯繫起來,以經統穴,還通過交會穴的形式表現了各經間的關係。對後世研究經絡與針灸臨床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繁榮,針灸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唐代,針灸已經成為一門專科,針灸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這一時期,孫思邈、王燾、崔知保、楊上善等醫家對針灸學和經絡腧穴學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宋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銅人
北宋醫官王惟一編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對經脈的循行和病候進行增補,並大多註明經脈循行的穴位,同時對穴位及主治功能進行了重新考證。他還主持鑄造兩座「銅人經穴模型」,統一了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循經位置,一改歷代經穴標準的亂象。
明代 —《針灸大成》
明代,是針灸學發展的高潮期,針灸著述頗豐。例如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沈子祿等的《經絡全書》、高武的《針灸聚英》、徐鳳的《針灸大全》等。其中《針灸大成》是明代以後流傳最廣的針灸典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 內容科普中醫經絡,穴位等功能和應用;
2. 採用圖解的方式,配合解釋理論和病證,化繁為簡,圖文並茂解釋針炙學,經絡,穴位等;
3. 和同系列的其他篇章配套宣傳;
4. 知名電視台主講嘉賓羅大倫編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