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 額外的維度 (中文增訂本) | 誠品線上

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

作者 Stephen Teo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香港電影: 額外的維度 (中文增訂本):這不是香港電影史,是香港電影百年歷史的成長誌。早期仰賴南來影人撐起工業,在「過客」與「統戰」心態的拉扯中,香港電影長出了最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不是香港電影史,是香港電影百年歷史的成長誌。早期仰賴南來影人撐起工業,在「過客」與「統戰」心態的拉扯中,香港電影長出了最早期的北望神州的模樣;海外市場的開拓,娛樂至上的精神種下了歌舞昇平的基因;新浪潮的湧現,我城的意志扎根。張建德於1997年出版的香港電影英文專著,20年後才迎來中文譯版,作者特別新增篇章,詳述「後九七」香港電影。書中爬梳香港電影獨特的類型(武俠、動作、鬼怪、梟雄等),分析重點電影人的特質(李翰祥、胡金銓、李小龍、成龍、唐書璇、徐克、許鞍華、杜琪?等),呈現出電影人、作品、城市三者交織的非一般香港電影景觀。「張建德此書的英文版寫於他和我共事於香港國際電影節的1990年代中期,詳細論述了香港電影的源流、類型發展和作者風格,涵蓋了從早期到回歸前夕的香港電影,有宏觀也有微觀,實屬難得之作。二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甚有參考價值。今次出中文版有新加的章節,而譯筆信達,更添本書價值。」 --資深香港電影研究者/羅卡「張建德的《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是英語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香港電影史,在香港回歸的1997年推出,一直是關注亞洲電影的業界讀者和大學課堂的必讀書之一。張建德以其長期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豐富經驗,對香港的電影類型(尤其是武俠片/功夫片)和電影作者/明星(如胡金銓、李小龍、成龍)的成長提出獨到的見解。中文版新增補的一章概述了香港電影「終結」之後的新發展,增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文學系系主任、比較文學教授/張英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建德(Stephen Teo)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王家衛》(2005)、《胡金銓與〈俠女〉》(2007)、《中國武術電影:武俠傳統》(2009)、《亞洲電影的經驗》(2013),以及《東方西部片》(2016)。■譯者簡介蘇濤電影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歷史及批評,著有《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另譯有《民國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2011)。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繁體版序英文版序第一部分 「南來影人」與本土影人第一章 上海遺風:早期香港電影第二章 重演上海:香港電影中的歌女第三章 早期粵語片第四章 父與子第五章 浪漫與犬儒的國語片第二部分 武俠 功夫片第六章 胡金銓之道第七章 刀劍與拳腳第八章 李小龍:自戀的小龍第九章 成龍:另一條功夫之龍第三部分 拓荒者第十章 「新浪潮」第十一章 「新浪潮」動作片作者第十二章 第二波「新浪潮」第四部分 邊緣人第十三章 崇敬與恐懼:香港的「中國症候」第十四章 鬼魂、殭屍、妖魔及其他混雜類型第十五章 壞顧客與梟雄片第十六章 後現代主義與香港電影的終結第十七章 「後九七」時代的香港電影譯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香港電影: 額外的維度 (中文增訂本)
作者 / Stephen Teo
簡介 / 香港電影: 額外的維度 (中文增訂本):這不是香港電影史,是香港電影百年歷史的成長誌。早期仰賴南來影人撐起工業,在「過客」與「統戰」心態的拉扯中,香港電影長出了最早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466597
ISBN10 / 9888466593
EAN / 9789888466597
誠品26碼 / 2681553637004
頁數 / 368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6.8X20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上海遺風: 早期香港電影

開端



  香港電影的發展與中國內地電影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可分離。香港是中國電影的誕生地之一。香港在1909 年製作了長度為兩本的最早的喜劇片:《瓦盆伸冤》及《偷燒鴨》 ,二者均改編自中國戲曲的曲目,導演梁少坡是文明戲的演員及導演,他初涉電影,卻醉心於此。而他的製片人則是在上海建立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他在香港開始影片製作的同時,還關注著中國內地的市場,因此開啟了香港與上海之間這兩座城市初興的電影工業之間的關聯。



  1913 年,文明戲導演黎民偉製作了改編自粵劇的《莊子試妻》(黎本人扮演莊妻的角色,因為當時女演員登台仍是一個禁忌)。黎民偉曾與梁少坡創立了清平樂劇社。1923 年,黎民偉與梁少坡、二兄黎北海,以及堂兄黎海山一道在香港成立了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新」),為香港最早的電影工業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租用地皮的申請遭到港英政府的拒絕,「民新」於1924 年遷往廣州。他們製作的故事長片《胭脂》曾於1925 年在香港新世界戲院上映。這一年,省港大罷工席捲香港和廣州,給「民新」造成嚴重影響(所有影片拍攝活動,包括影片的製作和發行都一度陷入停頓),「民新」不得不於1926 年再次遷址-這一次是遷往上海,並於1930 年加入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華」)。



  黎民偉對紀錄片的創作和拍攝懷有巨大的熱情,他今日仍以拍攝了孫中山的文獻紀錄片而為人所熟知。孫中山是國民黨的創始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引領中國進入共和時代。在20 世紀20 年代,孫中山仍在領導革命:他的目標是以「天下為公」的宗旨統一中國。在孫中山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黎民偉追隨在其左右,並且在1926-1928 年間拍攝了這位政治家通過「北伐」-使中國北方擺脫軍閥統治並在國民黨的領導下實現統一-來鞏固革命的最後的努力。然而不久,孫中山溘然長逝,將這一未盡的遺願留給了他的繼任者蔣介石,由其領導「北伐」大業。



  黎民偉拍攝的關於孫中山、蔣介石及其他國民黨要員的紀錄片保存了下來,成為民國初期這一歷史記憶的標準影像紀錄。關於這一時期的影像,可以在《勳業千秋》中看到,該片在黎民偉拍攝的原始素材的基礎上剪輯而成,由黎民偉的後人保存。黎民偉支持孫中山的共和思想及政治主張,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運用電影這一新興媒介宣傳政治目的的電影製作者,正是他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作為一名製片家,黎民偉還監製了幾部敘事性的故事第 一 章 上 海 遺 風 : 早 期 香 港 電 影 1 9

長片,成為電影業發展的重要先驅:由他監製的1927 年版《西廂記》,是默片時代的一部傑出的具有奇幻色彩的古裝稗史片。這部上海製作的影片預示了日後胡金銓、徐克影片的出現,顯示了早期上海電影是當代香港電影當仁不讓的先驅。



  在「民新」於1930 年成為「聯華」的一部分之後,黎民偉親自監製了該公司最初的幾部影片:《故都春夢》(1930)、《野草閒花》(1930),以及《戀愛與義務》(1931)。這三部經典默片都以封建環境中的愛情為主題,都是由處於演藝生涯高峰的阮玲玉(她被稱為「中國的嘉寶」)主演。這三部影片也確立了「聯華」作為上海最有威望和最重要的製片公司的地位。「聯華」的幕後推手是羅明佑,他生於香港,在北京接受教育,經營過戲院,後成為電影製片人。羅明佑於1927 年建立華北電影公司,控制了北方五

省的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他聯合北京、上海和香港的投資者發起成立了「聯華」。羅明佑及黎民偉將自己的公司與另外一家公司-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合併,並將另一名合作者-印刷大王黃漪磋也納入其中。公司總部最初設在香港,最大的股東據稱是香港本地大亨何東爵士,他被任命為董事長。1931年,公司總部遷往上海。到那時為止,對電影人而言,這座中國最大的都市顯然比香港更有吸引力。然而,即便上海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製作的「聖地」,「聯華」仍在香港保留了一家分廠。在中國電影業始自20 世紀30 年代的黃金時代,「聯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個黃金時代持續了數年之久,直到中國自1937 年捲入戰爭之後才戛然而止。先是抗日戰爭,在擊敗日本之後,又有國共之間持續至1949 年的內戰。在戰爭期間,中國的電影製作輾轉於不同的城市之間,而不僅僅是在上海。在上海於1937 年8 月13 日淪陷之後,日軍侵佔了上海除外國租界之外的所有區域。1941 年12 月,在日軍向西方列強宣戰之後,上海的外國租界也落入日軍之手。在1937 年淪陷後的最初階段,大批上海影人逃亡至香港及其他城市,但仍有一些影人留在被稱為「孤島」的上海,此時外國租界尚未落入日軍之手。在那裡,電影人繼續他們的影片拍攝活動,而日軍對此正虎視眈眈。



  隨著1941 年上海的全面淪陷,僅存於上海的中國電影業最終被日本人所掌控。日本人在東北和北京建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機構,並且很快就控制了上海的電影製作機構。1942 年,日本人成立了由多家公司合併而成的中國聯合製片廠股份公司(即「中聯」),其後改組為中華電影聯合股份公司(即「華影」)。長期以來,中國內地的電影史家和批評家視「華影」為一家「恥辱」的公司,並且冷落那些曾為「華影」工作過的影人。日本控制下的上海電影業成了歷史的「黑洞」,這一議題因戰後針對那些留在上海,並為「華影」工作的電影人的政治批判而變得愈加敏感。這些影人因此被認為是日軍的「合作者」或「漢奸」。或許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以便讓有關這一歷史時期的史實變得更加清晰。



  由於日本的侵略,中國內地的電影作者被迫輾轉於武漢、重慶、香港拍攝電影。中國電影出現了一種新的類型:「國防電影」。這是一種愛國的戰爭電影,反映日軍侵襲中國的村莊,犯下纍纍罪行,以及中國人民英勇抵抗外國侵略者的主題。香港製作了不少「國防電影」,不少影人自1937 年上海淪陷之後,便避禍至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