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十五講 (修訂版) | 誠品線上

古典音樂十五講 (修訂版)

作者 肖復興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古典音樂十五講 (修訂版):從帕勒斯替那觸摸中世紀的脈絡;從巴赫看巴洛克的輝煌;從貝多芬看到資產階級革命的風起雲湧;從馬勒、李察‧史特勞斯看到世紀之交的波詭雲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帕勒斯替那觸摸中世紀的脈絡;從巴赫看巴洛克的輝煌;從貝多芬看到資產階級革命的風起雲湧;從馬勒、李察‧史特勞斯看到世紀之交的波詭雲譎!音樂,便是我們人類歷史存在的聲音與表情!三十個音樂家,串連起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到現代音樂的誕生,在這條蜿蜒流淌了四百多年的音樂長河裡,兩岸奔行的音樂家在不同年代,創造了屬於他們的光輝,也為這條音樂長河匯入豐富的支流。帕勒斯替那的復調音樂,韓德爾的清唱劇,威爾第與華格納的歌劇,從舒伯特、舒曼到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一部音樂史其實就是不斷發現與創造人聲與樂器在空氣中振動的歷史,於是有了從蒙特威爾第到巴赫的對樂器的頂禮膜拜,有了貝多芬所奠定的交響曲的藝術形式,有了荀白克對調性的徹底打破和十二音體系的建立……音樂微妙的變化,情感曲折的選擇,潛在價值的判斷,都在音樂的變遷中折射出時代的光彩與音樂家探索的足印,同時也折射出人類和奇妙大自然交融的軌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肖復興198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六年,當過大、中、小學教師十年。曾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百餘部。著有《肖復興散文100篇》、《肖復興新散文畫卷》、《肖復興音樂文集》、《中國文學百家‧肖復興卷》等。曾獲得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多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緒論第一講 帕勒斯替那和蒙特威爾第-16世紀和17世紀的音樂第二講 巴赫和韓德爾-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第三講 莫札特和貝多芬-古典時期的音樂第四講 韋伯和舒伯特-浪漫樂派的奠基者第五講 白遼士和李斯特-巴黎樂壇上的激進派第六講 孟德爾頌和蕭邦-浪漫派中的兩個柔弱的極致第七講 舒曼和布拉姆斯-一條河的上游和下游第八講 羅西尼和比才-19世紀兩位不對稱的天才第九講 華格納和威爾第-19世紀歌劇藝術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第十講 布魯克納和馬勒-後浪漫主義音樂第十一講 德布西和拉威爾-浪漫派音樂的異軍突起第十二講 柴可夫斯基和強力集團-關於俄羅斯民族音樂第十三講 史密塔納和德沃夏克-捷克民族音樂的興起第十四講 葛利格和西貝遼士-斯堪的那維亞的雙子星座第十五講 李察.史特勞斯和荀白克-世紀之交的新音樂修訂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古典音樂十五講 (修訂版)
作者 / 肖復興
簡介 / 古典音樂十五講 (修訂版):從帕勒斯替那觸摸中世紀的脈絡;從巴赫看巴洛克的輝煌;從貝多芬看到資產階級革命的風起雲湧;從馬勒、李察‧史特勞斯看到世紀之交的波詭雲譎!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466283
ISBN10 / 9888466283
EAN / 9789888466283
誠品26碼 / 2681539464006
頁數 / 392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5.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緒 論

  叔本華早就從形而上學的角度指出,音樂的內容聯繫著宇宙的永恆,音樂的可能性與功能超越其他一切藝術之上。對比文字,他曾經這樣說:「音樂比文字更有力;音樂和文字結婚就是王子與乞兒結婚。」
  現在,我卻要做這種無力的事情,以有限的文字來闡釋無限的音樂。這本小書,其實就是在做這種王子與乞兒結婚的事情。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誰又能說非得王子和公主才能夠結婚,而王子和乞兒結婚的童話,為何就不能夠成為我們的一種想像和現實?
  就讓我試著來做一次。
  其實,音樂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和文學的發展有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
  它們存在的方式都是以時間為單位,讀文學要一頁一頁地看,聽音樂也要一個小節一個小節地聽,它們都不像繪畫、雕塑,一幅繪畫我們瞬間就可以把它看完,用不著時間流淌的過程,即使雕塑的背面你看不見,放一面鏡子也就看見了。但音樂和文學的材料不同,音樂的材料是樂器和人的聲音,文學的材料是文字。在一句話當中只能有一個主語,如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同時發出各自的一種聲音,那將是一種新的聲音,卻是一種雜亂的聲音,我們甚麼也聽不清的聲音。而樂器放在一起,發出各自的不同聲音,合在一起卻可以是非常好聽的音樂。在那裡,每種樂器都是一張嘴,可以在同一時間,形成一種眾神喧嘩、多聲部的效果,這就是音樂的神奇。文學完全可以向音樂學習,巴赫金就創造了復調小說的理論,文學的敘述角度也可以是多聲部的,形成一種交響的效果。

  同樣,音樂早在幾百年前就曾夢想過和文學的聯姻。貝多芬就喜愛文學,將歌德和席勒的詩融入他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更是與文學有著割捨不斷的因緣。一部《浮士德》、《馬克白》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曾經演繹出多少風格不同的美妙音樂。聽《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結尾佩利亞斯異父同母的兄弟戈洛悔恨交加而梅麗桑德死去時候的音樂,荀白克用的是小提琴,西貝遼士用的是大提琴,福雷用的則是長笛,德布西用的則是整體的弦樂。樂器選擇的不同,很能說明他們內心的潛台詞不盡相同,各自情感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小提琴不絕如縷裊裊散盡,將心聲輕輕地傾訴;大提琴嗚咽盤桓,將愛深深埋藏在心底;長笛則哀婉典雅,有一種牧歌般寥廓霜天的意味;弦樂哀婉不絕,最後以柔弱至極的和弦結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音樂家對同一題材甚至同一規定情節中的音樂元素之一--樂器的感受和表現方式不盡相同,都源於文學對他們的共同?發,燃起他們不同的想像,拓寬了他們的創作空間。

  看來,音樂與文學各有其長,可以相互借鑒,當然這種借鑒不是「輸血」式的簡單方式,而是一種相互的營養吸收、彼此的素質培養。學文學或學別的學科的人懂一點音樂,學音樂的人懂一點文學,彼此給予營養,是很有好處的。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我樹立了寫這本書的信心,也明確了寫這本書的初衷。

  我希望在這關於音樂欣賞的十五講中,講的不是乾巴巴、枯燥的教材講義,而能夠好看,這是我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讀者讀這本書或學生聽這門課,就像音樂本身好聽一樣,能夠真正在欣賞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你打開書的時候,音樂會開始了,風來雨從,氣象萬千;合上書的時候,音樂會結束了,月光如水,晚風正在吹拂著,音樂還蕩漾在你心曠神怡的感覺中。

  我希望乾淨簡練,所以,我在那麼多音樂家中,刪繁就簡,最後只剩下三十位,每一講講兩位,像是把主要的樹幹勾勒出來,其他的枝幹可以按圖索驥自己去尋找了。線條清晰了,地圖上的路標清晰了,我們也許能夠更方便更快捷地尋找我們要去的地方,十五講就像是十五條道路,三十位音樂家就像是分別站在每個路口的嚮導,帶領
我們和他們的音樂一起擁抱相逢。

  我希望以人物串連起音樂史,哪怕是粗線條也好,讓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生動的細節與血脈的流淌。在這本書中,我們畢竟講了那麼多的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講到了現代音樂的誕生。四百年的漫長歷史,音樂真的像是一條河在向我們流淌而來,那麼多不同派別不同風格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音樂家像是河裡的魚群一樣舞蹈著向我們湧來。只有把他們的性格命運盡可能細緻生動地描述下來,他們的音樂才能夠更深入我們的內心;只有把他們放到整個歷史的脈絡裡,你才能發現他們的音樂除了好聽或不好聽之外存在的意義。我想,不管我們學文學也好,聽音樂也好,把它放到一個歷史大背景中,才能更加深刻地瞭解它,認識它。音樂就像文學一樣,沒有大歷史的眼光作為背景,很難體會其中的樂趣。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不是以一個大歷史作為背景去理解古代的白話小說是一種擬書場形式,現在就會對裡面的許多程式感到可笑,覺得很笨;也就不會對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第一篇以主人公「我」的敘事角度書寫的小說的重要意義有深切的認識。同樣,如果我們缺乏對個案的具體分析,也許一切會變得大而無當,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恐龍架子。

第一講
帕勒斯替那和蒙特威爾第
- 1 6 世紀和1 7 世紀的音樂

  我們現在所說的古典音樂,其實概念和時間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楚的。一般約定俗成而言,古典音樂時期指的是從巴赫、韓德爾的時代開始到19 世紀的結束。我在這裡稍稍將其往前推移一段時間距離,從16 世紀的帕勒斯替那(G. P. da Palestrina, 1525-1594)和17 世紀的蒙特威爾第(C. Monteverdi, 1567-1643)開始。因為,這確實是一個有關音樂發展的特殊時期,而帕勒斯替那和蒙特威爾第是站在那兩個世紀巔峰上的兩個代表人物,確實非常值得一說。
  
  先從帕勒斯替那談起。
  這位以羅馬附近一個叫做帕勒斯替那的並不起眼的地方為自己命名的音樂家,在16 世紀中葉宗教音樂變革的關鍵時刻,以《教宗馬策祿彌撒曲》而一曲定乾坤。

  現在想想,16 世紀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在歐洲出現尼德蘭這樣的藝術王國,影響著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的蓬勃發展,這實在是一個奇跡。尼德蘭的出現,使得音樂的中心由法國轉移到了那裡,尼德蘭成為那時最為輝煌的國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