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的攻防: 妳問我答, 戰勝乳癌 | 誠品線上

二奶的攻防: 妳問我答, 戰勝乳癌

作者 鄭翠芬/ 蘇怡羚/ 小珊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二奶的攻防: 妳問我答, 戰勝乳癌: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台灣首次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 台灣首次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 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 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 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罕見疾病?──錯!它的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都要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聚焦多面向照護──兼顧情緒與疾病,身、心、社、靈的照顧 ☆晚期癌症適應──社區醫療,導入早期緩和治療 身體警訊篇 ˙低血糖 ˙熱潮紅 ˙反覆腹痛、胃潰瘍 ˙咳嗽 ˙心悸、氣喘 ˙發熱、盜汗 ˙皮膚炎 NET醫療篇 ˙與腫瘤捉迷藏:尿液檢測、CgA檢測、影像學檢測 ˙手術最優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注射酒精,讓腫瘤壞死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救命稻草──PRRT療法是什麼? ˙抗癌好累又好痛,該怎麼解決? 緩和安寧篇 ˙緩和醫療VS.安寧照護,不一樣? ˙長照2.0,從居家涵蓋整個社區 ˙社區居家照顧,吃喝拉撒睡全包攬 ˙不用出門,我來找你!台灣居家安寧緩和醫療 心理適應篇 ˙為什麼會是我?疾病認知的重要性 ˙接受或者抗拒?癌症晚期情緒適應 ˙CALM心理支持模式 /健康無「癌」.真誠推薦/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院長及小兒內分泌專家 朱德明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何景良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院長及內分泌專家 洪乙仁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 莊永毓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 黃燦龍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 趙祖怡 (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鄭翠芬 蘇怡羚 小珊醫師╱鄭翠芬 現職: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癌中心主任 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副理事長 台灣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法醫研究所碩士 中國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基隆地檢署法醫 臺灣高等法院檢查署特約法醫 個案管理師╱蘇怡羚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資深個案管理師。 病友╱小珊 命運多舛,左右乳分別罹癌,三度堅強抗癌的生命勇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 抗癌這條路上有妳、有我,還有她們!╱小珊 自序 一本解答乳癌問題的「工具書」╱鄭翠芬 自序 「個案管理師」都在做些什麼事?╱蘇怡羚 【關於乳癌最需要知道的50個Q&A】鄭翠芬醫師專業解惑 ⓪家族史、高危群與乳癌的關係 Q:我明明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為什麼會得乳癌? Q:家族史中「家族」的定義要追溯到多遠? Q:沒有生育、哺乳、中年後肥胖的婦女屬於高危險乳癌發生族群?平時該如何預防?做些什麼檢查?需要定期掛門診嗎? ⓪檢查、切片、診斷三部曲 Q:做乳房超音波、攝影時,在生理期前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X光片子上面有很多白色點點,該如何確認它們是不是乳癌?在什麼情況下會變成乳癌? Q:為什麼有些人粗針「穿刺」是沒有癌症,醫生卻仍建議做「腫瘤切除」,後來化驗又呈現是癌症? ⓪乳癌的確診與症狀 Q:醫師如何確診乳癌?通常會有哪些症狀? Q:如何一次看懂乳癌檢體報告的重點?該注意哪些指標和數字? ⓪量身訂作的治療選擇 Q:當面臨乳房要全部切除,還是局部切除時,應該做什麼考慮? Q:為什麼有人做了乳房切除手術,還需要再做化療、或做放射治療?有些人則不必? ⓪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 Q:什麼是HER2乳癌? Q:HER2陽性乳癌病友,是否比較容易轉移? Q:「術前化療」與「術後化療」,這兩種治療方式有什麼不同? Q:晚期、有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如何治療? Q: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藥物都是針劑嗎?是否有口服藥物? ⓪三陰性乳癌的治療 Q:什麼是「三陰性」乳癌?該如何治療? ⓪遺傳性乳癌 Q:什麼是BRCA基因突變?和乳癌有關係嗎? Q:關於遺傳性乳癌,要怎麼知道自己的乳癌會否遺傳給下一代? ⓪為何需要放射治療 Q:放療的方式也有一次、多次的不同選擇,怎麼選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⓪藥物治療須知 Q:為什麼接受手術及結束化療,有些人仍需口服藥物或針劑注射? Q:注射抗荷爾蒙的針劑(俗稱「停經針」)會有什麼副作用? Q:停經針要施打多久?會因此衰老嗎? Q:一般而言,如果需要吃抗荷爾蒙藥,是要吃一輩子嗎? Q:長期吃荷爾蒙抑制劑,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這些變化到什麼程度是「不正常」而需要求助醫師協助? Q:更年期後的乳癌病友,服用芳香環抑制劑的抗荷爾蒙藥,常會關節疼痛,怎麼辦? Q:打針吃藥過程中,如果私密處有較多的黃色、黏稠分泌物是否正常,該立即就醫嗎? ⓪停經前的「荷爾蒙治療」 Q:雌激素與乳癌有何關係?荷爾蒙治療對於乳癌有何重要性? Q: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如何治療? Q:停經前婦女若想保有生育功能,有什麼治療選項? Q:施打停經針或摘除卵巢,有何各自優勢和效果?適用何種患者? Q:化療後是否需要維持停經狀態?如何達到? Q:荷爾蒙治療有何注意事項? ⓪怎麼吃最抗癌 Q:乳癌化療期間,有什麼飲食上的禁忌?怎麼吃才能有足夠抵抗力抗癌? Q:治療期間,吃太營養會把癌細胞養大、養壯,不利於抗癌?刻意吃素可以弱化癌細胞? Q:乳癌患者最佳「抗癌食物」和最該閃過的「地雷食物」各有哪些? Q:坊間傳說乳癌患者不能喝豆漿,也不能吃蜂王乳、鴨肉、紅肉、雞皮……,這些說法到底對不對? Q:乳癌病人可以吃山藥嗎? Q:有報導說,喝紅酒有益健康,乳癌病人可以每天喝一點紅酒助眠嗎? Q:抗癌期間,吃維他命或補充其他保健食品,有什麼要注意的? ⓪記得要定期追蹤檢查 Q:乳癌手術和化放療結束,需要定期做哪些追蹤檢查? Q:高侵襲性癌症有「移轉」的憂慮,該如何注意哪些器官的不尋常症狀,才知道要趕快就醫? Q:基因檢測在乳癌治療過程中是必要的嗎? ⓪其他疑難雜症 Q:常說壓力是致癌的可能因子,也相當程度被醫學證實了,但乳癌患者放棄工作,真的對病情有幫助嗎? Q:美國FDA因對引起罕見淋巴癌BIA-ALCL的疑慮,要求乳房植入物製造廠Allergan將特定幾款絨毛面植入物下架,食藥署也要求臺灣Allergan回收產品,已使用此類植入義乳的病友應如何處置? Q:穿有鋼圈的內衣,會造成乳房乳腺壓迫,比較容易得乳癌?經過各種治療之後,病友該如何選擇內衣最妥適? Q:如果乳癌術後發生水腫狀況,該如何處理? Q:一般而言,化療後多久頭髮才能長回來? Q:如果治療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頭髮還是很稀疏,該如何搶救? Q:臺灣的乳癌病人在「健保」跟「勞保」上有什麼基本權益保障? Q:一旦得過乳癌,治療完後的日子,總是有一種「風吹草動」的不安,擔心身上起了小疹子是不是復發?背痛痛的是不是轉移?該怎麼正確判別或克服這種心情? Q:乳癌治療後,我其實已經很穩定了,可是卻出現「失眠」這狀況,為什麼? ♥鄭醫生千叮嚀、萬交代 【個案的守護者】 來自個管師的貼心叮嚀 【病友心聲】 老天爺慈悲,給了我三次「補考」的機會 後記 她總能適時扶上一把!╱鄭翠芬 【同場加映】鄭翠芬醫師談乳癌 懷孕也可能罹患乳癌? 外科醫師:三十歲開始就要做乳房檢查 達文西乳房重建,保存了乳房的原貌 姊姊妹妹晚期乳癌復發,該怎麼面對恐懼? 乳癌患者保有生育力不是夢!抗荷爾蒙治療後如願得子 乳癌腦轉移別放棄 標靶化療二合一提升存活四到五年 三十三歲乳癌肝轉移 CDK4 6助腫瘤縮減七成 晚期更年期前乳癌治療新契機!CDK4 6口服藥效果佳

商品規格

書名 / 二奶的攻防: 妳問我答, 戰勝乳癌
作者 / 鄭翠芬 蘇怡羚 小珊
簡介 / 二奶的攻防: 妳問我答, 戰勝乳癌: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台灣首次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54105
ISBN10 / 9864454102
EAN / 9789864454105
誠品26碼 / 2681913054007
頁數 / 1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52.4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特色
◎血液腫瘤科專業醫師的醫療實錄
◎漸進式讓讀者逐步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
◎全台灣首本全方位神經內分泌腫瘤醫療論述
◎著重癌症病患心理,以及疾病照顧的範例分享
◎從疾病控制到情緒心理,聚焦多面向照護
◎預防、醫療、安寧,為癌守護的抗癌聖經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一】沒有警覺就無法察覺,治療NET全紀錄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陳佳宏
每年的11月10日是「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國際醫學界想要呼籲民眾重視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威脅性,提醒大眾應該加強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別再輕忽一丁點的小症狀。

及早治療,存活期十年起跳
一般我們常見的癌症,都會有明顯的徵兆或是症狀,可以提前預防、警覺,然而,現在卻有一種癌症,宛如「千變女郎」,其發生部位不一,也沒有專一性症狀,因此經常被忽略,直到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以及知名藝人馬如龍皆因此癌症離世,才逐漸被大家關注。
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症狀不明顯,且平均確診時間需要五到七年,導致病人發現罹患此癌症時,大多已經是晚期了。
我開始研究、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契機,是從我母親罹患了這個疾病開始,她也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之一,因為發現得早,利用內視鏡手術切除之後,病況控制得當,目前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所以,我想在腫瘤遠端轉移之前,若能夠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其實都能夠有十年以上的存活期,對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匯集相關資訊,讓病友找到努力方向
《戰勝頭頸癌:專業醫師的全方位預防、治療與養護解方》一書出版之後,有些病患會看完書之後,來問我怎麼治療。
上一本書中有提到免疫細胞與免疫藥物治療的不同之處,我希望讀者能夠真正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畢竟免疫細胞治療一個療程就要上百萬的費用,且相關研究也還在持續進行中,效果仍需要臨床試驗證實。
因此,我便想要將這些資訊透過出版成書,讓大眾更能知道要怎麼做治療的選擇,不會盲目地花了大錢,卻一點效果都沒有。
再者,頭頸癌病人的化學藥物治療,相對比其他癌別少,所以希望可以讓他們可以藉由書籍獲取相關的知識與資源支持,讓更多頭頸癌的病患了解到目前更新了哪些治療,以及可以盡量去努力的方向,或許能夠帶給家屬一些安慰。
加上有關於頭頸癌的書籍相對就少,有些關心病患的家屬們,他們不知道從何做起,或是如何為病人提供實質上的幫助,至少可以依據這一本簡單的書,讓他們對頭頸癌有初步的理解,這是我寫書的初心。

小症狀輕忽不得,提高警覺戰勝癌症
同樣地,這本《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的出版,是因為在現有的書籍中,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介紹少之又少,只能在網路上搜尋東一篇,西一篇的文章,缺乏完整的資訊,使得許多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的誤解,我希望可以利用這一本書籍,讓病友們與一般民眾更了解這個癌症。
其實,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是罕見的疾病,它是包含很多種疾病的總稱,盛行率滿高的,早期診斷並治療之後,只要沒有遠端轉移,幾乎都有十到二十年的存活期,一旦轉移,平均存活期就會降到三年不到,落差很大,所以我們要注意身體的一點小症狀,並且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只要提早發現,就可以提早治癒。
想要提早診斷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就必須先對這個疾病有基礎瞭解,若是沒有基礎概念的話,在診斷時,很可能就會忽略了它的可能性,畢竟對於一般大眾而言,這是陌生的疾病,從來沒有想過咳嗽、低血糖、腹痛、心悸、氣喘、皮膚炎等常見的症狀,都有可能是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導致腫瘤的生長。
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的讀者知道這一類的問題,提早預防,甚至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起「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

【作者序二】破除三年魔咒,罹癌初期導入緩和概念
◎仁愛院區安寧療護科主任 呂敏吉
這十幾年來,癌症一直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民眾可說「聞癌色變」!然而,戰勝癌症並非只有治療這一個環節,而是從罹癌初期的病情告知、如何進行醫病溝通到進入治療過程,全面性的站在病患的角度,考量其療程。

疾病告知與資訊不對等,易提高自殺率
大約西元2011年左右,在心理腫瘤學醫學推動下展開國健署初罹癌計劃,透過這個計劃,認識了佳宏醫師以及惠芳社工師,也開始成為全國講師,常常北、中、南、東到處巡迴演講,並且透過學會辦理的工作坊,訓練了多位醫師,這個計劃持續至今已經九年多了。
我們三人一直都確信關於癌症病人的照顧必須兼顧身體與心理的層面,並希望有朝一日在適當時機下一起合作,共同出版一本作品與民眾分享。在此階段,大家各自投入的相關領域,也累積自己在臨床工作中,因照顧病人而產生的動人故事,希望能夠讓民眾瞭解到癌症並不是那麼可怕的一件事。
心理腫瘤學會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當人一開始聽到罹患癌症時,接下來該如何面對,往往是處在茫然的狀態,可能會面臨到醫師對病情講解得不夠清楚,或是資訊不對等導致對疾病的疑惑,使得罹癌病患在得知病情的第一個月裡面,造成很高的自殺率。
有一位六十歲的女性長輩,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而固定前往醫院就診,拿完藥準備回家時,不巧遇到一位剛被醫師宣判罹患口腔癌末期的四十幾歲男性。
「剛剛確診癌症末期,我的人生已經變得黑白的了……。」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希望,突然間一股情緒湧了上來,衝動之下把這位女性長輩打成了植物人……。
後來這個議題在癌症醫學會裡面被提出來討論,開始重視這種初罹癌的病人,醫師需要清楚地告知病情以及治療的決定,後續需要心理師介入,評估其心理層面以及疾病知識不對等的問題。

初期引進緩和治療,減少疾病對生活的衝擊
1999年,我從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先經過內科三年的訓練,在第四年時,選擇血液腫瘤科,在經過兩年的訓練,考取專科醫師的執照。當時有個很單純的想法就是希望有一天,癌症治療能夠變得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即便治不好,但是病人有很好的生活品質。
當年對癌症的形容:「第一年走著進來,第二年坐著進來,第三年抬著出去。」身為血液腫瘤科的醫師,就是希望能夠破除這個魔咒。
西元2000年,台灣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也是亞洲區域第一個相關法律,大家習慣簡稱「安寧」。雖然是針對當病人的疾病已屬末期且死亡不可避免時所制訂的法令,卻也因此使得大家都把接受「安寧」照護的時機放置到最後一位,認為是等到生命的後期才需要談論它或接受這樣的照顧模式。
為什麼我們在講癌症治療的時候,要提到安寧呢?這樣會不會讓癌友們覺得有壓力?好像才開始要「衝」,就被潑冷水,這樣一來不就會沒有了抗癌的鬥志了嗎?其實正因為國內許多前輩們的努力,不管是國衛院,或是國民健康署的王英偉署長,都認為我們不應該等到疾病末期才導入安寧,以前習慣把治療階段跟安寧緩和階段切分開來,現在的觀念則是希望在治療開始的時候,就引進「緩和」這個概念,讓病人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加入安寧緩和照顧的概念及相關的資源,因此可以減少因治療的副作用及罹癌的壓力,對生活品質的衝擊。因此,這也是我們在著手撰寫這本《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時,除了治療方式,也藉此提到緩和治療,建立民眾對安寧緩和治療的正確概念。
透過全世界這些年來的努力,如今癌症病人的存活期都可以很久了,治療狀況及生活品質都可以有不錯進歩。

【作者序三】從生理治療到心理的整體照護,提供讀者多面向掌握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蔡惠芳
2020年,全世界正在積極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的時侯,許多民眾忍著病痛不敢踏進醫院,特別是癌症病人面對著疫情的威脅,承受著雙重的壓力,常聽到癌症病人說:「來是死,不來也是死。」

別人是怕死,你們是為了活著
我常跟癌友們說:「別人不來是怕死,你們來是為了活著。」癌友對於生命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層的感觸,他們要對應的除了生活,還有對疾病的瞭解,以及如何適應疾病產生的複雜的情緒。
新聞報導資深藝人馬如龍是因為肺癌過世,但家屬澄清其實他真正罹患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且併發敗血症過世。了解明確的病因,對家屬、對病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講得更深一點,病人與家屬會希望知道真正的情況,才容易去銜接背後的情緒調適。
過去當人們提到「腫瘤」時,會說:「那是『拍咪啊』(壞東西)!」這是很模糊、籠統的概念,現在民眾就很明確地說:「這是癌症。」既然對於癌症的概念愈來愈趨於明確,我們應該也試著瞭解與區辨何謂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非只是概括:「它就是消化道癌症」或是「它就是長在肺部的癌症」,而沒辦法歸類或對所罹患的疾病有更多的瞭解。

醫者父母心,看見需要,傳達癌症資訊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特性非常曖昧,不容易被察覺,但早期發現的話,因疾病的進程屬於緩慢,歷程長,平均存活期可達十年、二十年,透過治療後,就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保持定期追蹤來評估健康狀況。
陳佳宏醫師因為他母親的緣故,特別關注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現這是較少被認識的癌症,但卻不少見,於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及家屬認識這種癌症。
醫者父母心,無獨有偶,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莊永毓理事長在國際心理腫瘤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Society, IPOS)的國際年會中,聽到了CALM的照顧模式,發現CALM涉及的各個面向,剛好可以補足目前國內在晚期癌症病人的照顧概念上的匱乏,因此便期盼能將CALM模式引進台灣,幫助因罹癌而情緒適應受困的病人及家屬。
2019年春天,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號召籌組了一個由林芝存執行長領軍之四人學習小組,一同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參加CALM的工作坊,而我有幸跟隨一同前往學習,體認到CALM模式若能在台灣推展,對於台灣心理腫瘤的推展更有幫助。

早期緩和醫療的照顧,更能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
在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期間,針對腫瘤轉移所併發的症狀,例如骨頭疼痛帶給病人的不適感,就需要用藥進行疼痛控制,這類緩和性治療其實相當重要。而轉移出去的腫瘤是不是就不能繼續醫治了呢?其實這個時期,癌症尚未走到末期,在接受安寧緩和治療之前,還可以繼續接受晚期癌症的「早期緩和醫療」(early palliative care)。
當病人在晚期階段時,病症若都已經受到控制,醫師會建議病患回歸到社區,或是接受早期緩和治療,這個階段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呂敏吉醫師本身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擔任安寧病房主任,長期投入社區緩和醫療的工作,因此對於緩和醫療、居家與社區照顧及安寧緩和醫療等全人照護模式,他都有很豐富的經驗分享。
除了病症控制與治療以及社會照顧的資源提供外,心理方面也不容忽視,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面對如此人生重大的打擊時,心中會經歷一次次的動盪,有些人可以自己找到調適的方法,積極地抗癌;有些人會呈現消極狀態,無法適應疾病造成的改變。所以,這時候需要心理師介入,因為他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當作醫師與病人、家屬中間的溝通橋樑,也能適時的進行疾病適應的評估,提供適當的心理照顧來支持癌症病人及家屬。
在整個癌症治療中,應該是從身體、心理、社會到靈性的整體照護,屬於一種團隊合作的概念,除了醫師與心理師、社工師外,包括護理師、個管師、藥師、營養師甚至社區長照體系等。
本書把焦點放在神經內分泌腫瘤從診斷治療到早期緩和醫療,以及晚期階段的CALM心理支持模式,乃至於末期時的安寧照護及居家照護,完整地從疾病發展到整體身、心、社、靈的照護角度做出發,希望提供讀者一個多面向的掌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從診斷到治療,全方位的癌症護理專書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何景良
對一般民眾來說,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非常陌生且容易被忽略的癌症;對專業的腫瘤科醫師來說,這也是在教科書中少見的癌症之一,所以腫瘤科醫師在行醫生涯中,也難得遇見此類癌症的病人。

醫療診斷進步,提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預防與治療
由於現今醫療診斷的科技與時俱進,分子診斷與影像診斷的進步下,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也跟著逐年攀升,在身體各個部位,如肺部、腸胃道、胰膽道及皮膚等,均有可能發生神經內分泌腫瘤,有些病患在早期就意外發現,有些病患則是在末期時才被診斷出來,正因為診斷率提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亦有明顯的進展。

陳佳宏醫師投入相當多精力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這幾年相繼有因為此癌症而逝世的藝人、企業家,使得神經內分泌腫瘤開始受到大眾的關注,但網路上的資訊卻很少。
因此,陳醫師寫下《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從專業診斷、治療方式,到一般民眾的衛教知識,由淺入深,藉由醫師的多年經驗,也有真實案例的診斷及治療過程,加深讀者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覺與認識,也對專業的腫瘤科醫師有著繼續教育之意義。
相信爾後的醫病關係,在此類少見癌症的溝通上必有很大的助益,也期許帶給民眾健康醫療知識的全面提升。

【推薦序二】由淺入深,匯聚多年臨床精華的治療守則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 黃燦龍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內分泌系統的神經細胞病變造成的腫瘤,由於這種腫瘤會分泌荷爾蒙,除了腫瘤本身的威脅,還會出現內分泌過量的症狀;只要是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有可能發生。
依生長速度,區分適合療法
國內每十萬人中約有兩到三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每年新增病例不到1500例,其中約七成患者沒有出現症狀。
沒有症狀的病人,通常是在例行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腫瘤,例如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時,看到類似息肉或更特殊的物體,直接切除並切片檢查,竟然發現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或者腫瘤太大,引起不適,進一步檢查才被發現。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則依據腫瘤生長速度建議合適的療法,包括手術、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又分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手術是唯一有機會治癒固體癌的方式,除了採取傳統手術,也能根據腫瘤位置及大小,選擇腹腔鏡或內視鏡切除。
此外,腸胃道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旦轉移,有近90%的患者會轉移到肝臟,可經由動脈栓塞或電燒療法作局部控制。如果腫瘤已經轉移,尤其轉移至腦、骨頭,或者腫瘤細胞分化很差,則可以考慮放射線治療。

根據腫瘤細胞的分化情況,神經內分泌瘤可以分成第一級到第三級,五年存活率依序是95%、80%、60%;並且強調,即使腫瘤已轉移至肝臟,還是有藥物可以控制,第二級的患者仍有許多人存活超過五年,甚至是十年都有。

多年臨床經驗,從生理到心理的全面照顧
陳佳宏醫師目前任職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安寧病房主任,專業投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患治療多年。他累積多年的治療與照顧心得,出版了這本書取名為《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將可以讓病患及一般民眾更方便了解神經內分泌腫瘤,也能免於對此病的害怕與惶恐。
本書的前三章以漸進式讓讀者逐步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對本疾病的檢查與治療的原則。後三章節則是闡述對此等病患的居家或社區照顧要領,尤其最後章節更著重於重晚期病患的心理,以及臨終照顧的範例分享。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自從2018年成立以來,更多的民眾漸漸了解提早診斷出此病的重要性,然而也讓更多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家庭,產生照顧病患的壓力。
本書的出版對於這些病患及家人而言,將會是一本極佳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參考範本,也可提供給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的重要檔案資料。

試閱文字

內文 : Q:我明明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為什麼會得乳癌?
A:任何一種癌症的發生、形成都是多重因素(multifactor)而非單一原因造成。乳癌也是一樣,已知的「可能」致癌因素很多,例如人類的免疫系統、環境荷爾蒙、環境毒素、年齡、有否生育、初經是否早於十二歲就開始等等,而「家族史」只是其中之一的因素,所以在了解癌症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也就可以了解大部分的乳癌病人是沒有家族史的。
  家族史的乳癌類型,比較可能發生在「較年輕」的女性,同時是屬於「三陰性」類型的乳癌類型:動情激素陰性、黃體素接受體陰性、HER2陰性,三個陰性簡稱「三陰性乳癌」。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三陰性案例。美琴(假名)今年四十一歲,已婚,有二個孩子,都是女兒,她有四位姊妹(二個姊姊,二個妹妹)。今年初,她左乳房的不痛硬塊切片證實是第二期乳癌,她哭哭啼啼回家傷心地想著:大姐在美國幾年前也因為乳癌切除了一側乳房,還接受了化療,當時大姐才三十八歲。後來二姐在臺灣也被發現右側乳房有鈣化現象,經醫師建議作了切片,證實是癌前期,必須密切追蹤。
  美琴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生在一個有乳癌家族史的家庭?那她的兩個女兒,以後是否也會得乳癌呢?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在臺灣真正是因為BRCA基因突變,也就是所謂的「基因型遺傳性家族乳癌」的婦女,大約只有百分之五到八的機率(二○一九年資料)。
  所以美琴家中姊妹有三人已經有乳癌病史,建議作抽血檢驗是否就是以上所述的BRCA基因突變家族遺傳性乳癌,而國內大部分的乳癌婦女,並非是有家族遺傳。


Q:停經前婦女若想保有生育功能,有什麼治療選項?
A:有配偶的病友,在開始化學治療之前,若先將生殖細胞如卵子或是受精的胚胎預先冷凍起來,待之後乳癌治療完成後,身體狀況合適生育的狀態下,再來解凍並植入胚胎,可為未來生育計畫保存機會。
  此外,在化療前一到兩週打停經針,就能達到由大腦發出指令抑制卵巢功能,使卵巢進入休眠(非破壞),且根據二○一四年發表醫學四大期刊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的臨床試驗,發現接受化學治療前有施打停經針的乳癌婦女,在治療兩、三年後的懷孕率,是為施打停經針病患的三倍,而且乳癌治療的成功率也增加百分之十。


Q:坊間傳說乳癌患者不能喝豆漿,也不能吃蜂王乳、鴨肉、紅肉、雞皮……,這些說法到底對不對?
A:豆漿、蜂王乳、鴨肉、紅肉、雞皮,這些都只是食物,每種都含有好的成分存在,不需擔心吃了會得癌症,或影響癌症治療,因為並沒有任何確實的研究數據顯示吃了這些東西會致癌。
  其中,豆漿和乳癌的關係諮問度最高。其實大豆和黃豆的攝取已知可以降低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的風險,然而有太多不正確的「傳言」,把該不該喝豆漿這事給混淆了,因為豆類中含有「植物性荷爾蒙(phytosterols)」這件事沒有被清楚解說。
  關於豆類食物中所含有的植物性荷爾蒙說明如下:
  一、它在結構上和人類的女性荷爾蒙是「不一樣」的,而且有較弱的荷爾蒙作用。
  二、當我們服下了「植物性荷爾蒙」,它不會轉換成「人類的動情激素」,所以即使是管腔A、B型的病友也可安心服用。
  三、適量攝取植物性荷爾蒙,並不會增加得乳癌或其他癌症的機率,相反的,黃豆類食物提供了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不管是日常飲食或在化療期間,都是建議攝取的好東西。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