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曾經歷三個輝煌期,但輝煌的背景卻呈現出全然不同甚至是斷裂的底色。本書從支配電影誕生的藝術意志入手,針對新中國建立前、新中國建立後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至今三個階段的中國電影進行了分析,指出電影作為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唯一的集體感知物件在這三個時期所起的獨特引導作用,及其在電影本土化和類型化方面產生的深刻影響,通過梳理中國電影獨特的發展道路,分析其在產業化之路上出現創意危機的深層背景與根本原因,嘗試探尋當前中國電影進入產業化時代必須解決的問題。 封面文案 《英雄》、《無極》等中國電影的困境:高科技、大製作、全明星、成功的市場運作……加上荒誕無稽的特效,浮誇的異國情調。然而,《英雄》作為中國電影的第一顆重磅炸彈,帶給觀眾的除了很高的期待,還有更多的失望——觀眾的反饋幾乎沒有例外,都覺得這部影片似乎「缺了一點什麼」。陳凱歌進軍商業巨制的轉型之作《無極》,已經在網路上引發了超級口水大戰,對它進行後現代拼貼的「惡搞」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反倒博得一片叫好之聲。《無極》所缺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洞了。 序 本文試圖對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加以梳理,並採用電影文化研究和比較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中國電影困境的形成。 本文由六部分組成,除導論和結語外,正文從中國電影憑藉「他人引導」成為獨特的集體感知對象這一角度出發,對中國電影發展脈絡加以梳理,進行比較研究,指出中國電影亟需解決的問題。 導論研究近兩年國產電影現象,尤其是《英雄》、《無極》的毀與譽,指出國產電影的現狀堪憂,尤其是《英雄》、《無極》的出現使國產電影喪失了諸如「投資不足」、「高科技程度不夠」等藉口,赤裸裸地暴露出國產電影自身的困境。因此,總結、分析中國電影困境的形成成為當務之急。 正文從探討電影為何而誕生,因何而生存的基本問題入手。電影這一機械文明的產物,力圖再現現代都市生活,為人類文明史留下生動的摹本,成為工業文明時代獨特的集體感知對象。 在中國,早期電影憑藉「他人引導」這一獨特功能成為民眾新的集體感知對象,並進而創造了中國電影第一個輝煌期,成功實現了電影的本土化和類型化,在武俠類型片、新現實主義、女性電影、喜劇片、詩意和夢境的表現等方面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建國之後,雖然以「二元對立」的主要矛盾方式實現了戰爭片與反特片類型的成熟,但在獨特的歷史條件下,「他人引導」逐漸轉移成為「英雄/權威引導」,「群眾性癲狂」導致「代類型電影」出現,中國電影「故事消失」了。 中國主流電影至今不能實現類型片的成熟,全面反映基本文化矛盾並實現虛幻征服;基本文化矛盾漫漶不清;主流影片不能實現隱蔽的宣教功能,男性主人公身份缺失;電影產業化道路上出現創意危機;這些原因導致中國電影陷入困境。 結語總結中國電影困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