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何說再見: 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誠品線上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Inspiration,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作者 Joe Fassler
出版社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商品描述 故事如何說再見: 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強納森・法蘭岑卡勒德・胡賽尼尼爾・蓋曼史蒂芬・金大衛・米契爾朱諾・狄亞茲麥可・謝朋艾瑪・唐納修柳原漢雅瑪麗蓮・羅賓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 卡勒德・胡賽尼 尼爾・蓋曼 史蒂芬・金 大衛・米契爾 朱諾・狄亞茲 麥可・謝朋 艾瑪・唐納修 柳原漢雅 瑪麗蓮・羅賓遜 李翊雲 譚恩美 羅珊・蓋伊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44位名家寫下點亮他們的44本書 也寫下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話語 台灣新生代最活躍的創作群齊聲推薦 吳妮民(作家)、邱常婷(小說家)、林孟寰(《通靈少女》共同編劇)、 游善鈞(作家、編劇)、張馨潔(作家、國文作文補習班負責人)、 郝妮爾(作家、向予書苑負責人)、馬翊航(詩人、幼獅文藝主編)、曹馭博(詩人)、 羅士庭(小說家)、鍾旻瑞(作家)、陳又津(小說家)、許閔淳(作家)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我得小心限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我必須確保我仍擁有屬於私底下的自我。因為這私人自我是寫作的泉源。抽離自我的次數越多,我越發只是另一只拾人牙慧的擴音器而已。 ──強納森.法蘭岑 Jonathan Franzen ★聽著,你不能靠著愛活下去,你也不能只靠開場白來撐起一個寫作生涯。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世界上沒有規則。只有:你是否游刃有餘?是否泰然自若?你能獨創一格嗎?你寫得開心嗎?如果以上皆是,那麼你能拿十六世紀繪製地圖當研究主題,把一篇論文寫成短篇故事,一切仍會水到渠成。 ──尼爾.蓋曼 Neil Gaiman ★在讀《寵兒》之前,我絕對無法想像一本由一個被歷史所壓垮的族群寫給自己這個族群的書,居然可以進一步成為一個療癒傷口的出路。 ──朱諾.迪亞茲 Junot Díaz ★所以我很努力將所見一切收進眼底,看盡所有微小的細節。這個過程就是我寫作模式的縮影,一個仔細觀察、審慎端詳的過程,探索意想不到之處,並接受挖掘出來的種種。 ──譚恩美 Amy Tan ★世界上有好幾位厲害的作家很殘忍,拿筆下人物的弱點開刀毫不手軟。他們在面對普天人性的缺陷時也維持著一貫的冷血無情。 ──麥可.謝朋 Michael Chabon ★我試著盡我所能縮小我真正想說的與最後寫在書頁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中間還是有落差,永遠都有。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會讓你學會謙卑。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我們或許可以說,變化與不變是所有小說主題的預設值―― 伴隨著記憶和身份認同。小說內容要跟變化毫無瓜葛是不可能的任務。 ──大衛.米契爾 David Mitchell ★我真的很愛寫作,我不是那種視寫作為苦差事的作家。這不是說我總是能譜出優美的字句,但我很喜歡這行,可以憑空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然後無止盡的調整文字,直到一切恰如其分。 ──艾瑪・唐納修 Emma Donoghue ★我們需要勇氣來正視自己,來看清世事無畏無懼,來讚嘆在生活及創作中恐嚇我們的事物。我們傾向於將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事物環繞在側,但那也會讓我們成井底之蛙。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喬.法斯勒主編 喬.法斯勒 Joe Fassler現居布魯克林的作家。他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用心」(By Heart)系列專欄中定期訪問不同的作家。他畢業於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所著小說散見於《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電子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等刊物。二〇一一年時,他為 TheAtlantic.com 所做的報導入圍「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新聞寫作獎的決選名單。目前他於「新食品經濟」(The New Food Economy)新聞室擔任資深編輯。林佳芳・胡培菱林佳芳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博士。目前從事翻譯。胡培菱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於大學任教、於媒體寫文、並有譯作些許。專論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社會,評論文章見於博客來 OKAPI、開卷 Openbook 及各大報章雜誌。現定居美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 錄 喬・法斯勒 序 艾米・本德 照亮黑暗 薛曼・亞歷斯 離開你心中的保留地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讚美對喜悅的堅持 史蒂芬・金 你以前到過這裡 譚恩美 觀察入微 朱諾・迪亞茲 心靈知音 威廉・吉布森 握手 卡勒德・胡賽尼 我想說的每件事 安德魯・督邦斯三世 不要想,要做夢 瑪麗・蓋次基爾 我再也不認識你了 麥可・謝朋 飛向宇宙,浩瀚無限 華特・莫斯里 我的醒悟 伊迪韋吉・丹蒂凱特 移人都是藝術家 比利・柯林斯 往心底深處去 凱薩琳・哈里遜 請停止思考 大衛・米契爾 其他的事都要視而不見 羅珊・蓋伊 變裝尋夢 湯姆・佩羅塔 尋常人家 阿雅娜・梅錫斯 抵抗虛幻 吉姆・薛波 本性難移 萊絲莉・詹米森 論尋常 強納森・列瑟 讓豹群進來 傑西・伯爾 意義邊緣 安吉拉・弗洛諾伊 自己的地方 列夫・格羅斯曼 前進衣櫥,前進自我 李翊雲 火車上的陌生人 瑪姬・西普斯戴 歲月流逝 傑夫・特威迪 翻譯潛意識 奈兒・辛克 漫長的遊戲 查爾斯・西米克 將毯子掀開 阮越清 跟隨這個聲音 艾瑪・唐納修 你和我 克萊兒・梅蘇德 紙上文字比你我久遠 珍・史麥莉 沒人叫你寫那本小說 強納森・法蘭岑 我最愛的臭老頭 柳原漢雅 為當下而寫 班・馬可斯 推薦劑量 馬克・海登 怪胎聽的音樂 T・C・博伊爾 故事道別的方法 伊森・卡寧 死亡的彩排 艾琳・邁爾斯 幸福的意外 瑪莉蓮・羅賓遜 頭腦比海洋浩瀚 尼爾・蓋曼 無心插柳的喜悅 謝 詞

商品規格

書名 / 故事如何說再見: 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作者 / Joe Fassler
簡介 / 故事如何說再見: 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強納森・法蘭岑卡勒德・胡賽尼尼爾・蓋曼史蒂芬・金大衛・米契爾朱諾・狄亞茲麥可・謝朋艾瑪・唐納修柳原漢雅瑪麗蓮・羅賓遜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ISBN13 / 9789869917926
ISBN10 / 9869917925
EAN / 9789869917926
誠品26碼 / 2681901452006
頁數 / 3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編者序
文/主編 喬・法斯勒(Joe Fassler)


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
――奧罕・帕慕克,《新人生》(A New Life)



我得老實說:這篇序文的撰寫過程並不順遂。我搜索枯腸只為了寫出這些字,正是你眼前所見的這些字。這讓我感到有點驚訝,我早明白文思泉湧是罕見的狀況,但我原先真以為要寫出這篇序是輕而易舉的事。

畢竟我的目的十分直接了當。我只需要介紹這是一套自二〇一三年起我在《大西洋月刊》網頁上連載的〈用心〉專欄衍生而出的文選。多年來,我已數次解釋過這套流程:我邀請執業藝術家們(其中許多是作家)挑出一段他們最欣賞的文學作品,選出他們此生閱讀經驗中所見過、最打動人心的幾行文字。每人仔細檢視他或她選出的段落、解釋它所帶來的衝擊、說明它何以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收集在一起,這些文字難能可貴的讓我們得以窺見創作中的頭腦如何運作――藝術家如何學習思考、他們怎麼尋找靈感、以及他們如何把工作搞定做完。

然而,要為它們制定出單一框架,比我想像中困難得多。這些文章――――起先是電話訪談或者咖啡桌旁的對話,被我編輯成文字檔後,回寄給作家們去雕琢和完成――它們部分是自傳、部分是文學評論、部分是技術課程、部分是開放式工作室。它們一肩挑起大批重要話題:認同、逆境、道德倫理、美學。更別說每位作家各有各的人生經驗,而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也相差甚遠。《大西洋月刊》累積了超過一百五十篇訪談,加上為了這本書而做的新訪談,我覺得自己像是個終生學習的學生――要學的科目有創意寫作課和文學,這是當然的,但還包括了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政治科學。每個星期我都和不同位才華洋溢的良師進行個人的諮詢會談。雖然每一個作家被問的都是同一個簡單問題,但似乎沒有單一論點能夠一舉囊括他們答案的豐富多樣性。想要找到這麼一個論點框架難如登天――幾乎――――和從你心愛的所有段落中選出最愛的一句一樣難。

然後就發生了一件事。這是那些作家們常提起的,我注意到特別是在遇上棘手狀況時會有的經驗:我從另一本書那裡,找到了繼續前進的解答。

這一次,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小說《新人生》給我的答案。它有一句美妙的開場白:「有天我讀了一本書,而我的人生就此完全改變。」這句開頭多麼的棒!帕慕克虛擬了一個陷入狂喜的閱讀經驗,來應付我們對一個故事開頭所懷抱的期待:來,讓我感到驚奇吧!隨著敘事者深入閱讀,他的頭顱似乎越來越漂離自己的肩膀了。書的紙張本身竟也透出刺目的光芒。在那一刻他意識到一件事:在此之後,他再也不會和過去一樣了。

我從書架上隨機地取下這本書,讀到這些字時感到不可置信――彷彿它們是專門寫給我的。因為它們說的完全正中本書的精髓,讀著讀著我該前往的方向突然明朗了起來。

本書每篇文章的核心意義,談的都是在閱讀後感受到顛覆性的一刻――和一串簡短、絕妙文字的相遇,激發出改造人生的力量。不管這場關鍵的邂逅,是發生在數十年前或只是上個星期,每人訴說的是同一個故事的某種版本:我讀了一段文字,從此以後我就不一樣了。帕慕克的書中人一面頭飄浮的快碰到天花板、一面往下看著發光的書頁,或許一開始看起來很奇幻。但這本選輯裡的每位作者,就像每個自認受到藝術改造的人們一樣,都知道這裡所形容的和現實經驗相差不遠。艾米・本德解釋華勒斯・史蒂文斯的字句如何使她心跳加速、腦中思緒熠熠生輝。《安娜・卡列尼娜》有一段文字強烈到讓瑪麗・蓋次基爾整個人肅立起來,無法好好坐著讀完。大衛・米契爾以「頭殼大熔爐」(skull melter)來稱呼一首他鍾愛的詹姆斯・萊特的詩。我很喜歡「頭殼大熔爐」這個新詞:它喚起了強光與烈火的感官,也像是溶去了桎梏頭腦的籠子,讓精神和自我奔放地和外面世界融合一起。若是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文字,感覺真的就像這樣。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將那難以形容的體驗訴諸筆墨,確實地表達出來。

但當我們說「這本書改變了我一生」時,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那情緒高漲、精神交會的幾分鐘裡,感覺好像我們的頭灌滿了氫氣、我們的腳尖漂離地面,而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多年來訪問作家,我覺得我能找到最簡單的解答就是:處理疑難雜症。那像是科學家們所謂的「啊哈!」茅塞頓開的一刻――當難題找到了明確解決方案的那一刻。他們的故事正視了那些興奮高漲的異樣感,充分體認到這份頓悟的重要性。然後他們如實記錄下一個念頭的誕生到它成型之間一路上難以預料的歷程,記下那些乍現的靈光是如何具體化、成長、呈現了歷久不衰的模樣。

其中也有幾篇寫下了寫作僵局的突破過程――有時是另一本書為你指引了一條明路,像是帕慕克對這篇序文的啟發降臨在我身上一樣。比方說,從葡萄牙小說家安東尼奧・洛博・安圖內斯蜿蜒蔓延的韻律中,阮越清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敘事聲音,才有辦法著手寫出關於越南戰爭的小說――那本書讓他初試啼聲便贏得了普立茲獎。隨著作家們陳述他們如何克服藝術創作的挑戰,你也會看見他們對這項藝能的洞見:這是一場關於開頭和結尾、情節和角色、聲音和韻律、尋找靈感、突破寫作僵局的大師級課程。但我得說明,沒有一篇落入了籠統又無趣的「寫作建議」的窠臼。他們的助益遠超於此,並且還能應用到任何一種創作工作之上:活生生的個人分享他們如何具體解決問題,一日接著一日、一本書接著一本書。

有些突破是屬於個人自我的――有些作家說他們得到了人生最根本的真知灼見,得以了解自己的本質以及自己想要過的人生。童妮・摩里森的《寵兒》教導了一位名為朱諾・迪亞茲的羅格斯大學憤青,雖然他的身份認同被社會上的不公義砸碎,偉大的藝術仍有辦法將它黏補回來。薛曼・亞歷斯一直到讀了一首亞德里安・C・路易斯的詩,才明瞭不是只有喬伊斯・基爾默和約翰・濟慈才算文學:文學也存在於孕育他的斯坡坎市印第安保留區中,並且一直等著他。並非每個人、每次都能理解的這麼清透。有時候,感覺書做的事,是讓你變的更為寬廣。它賦予你的,與其說是解答,倒不如說是更好、更透徹的提問。就像帕慕克的主人翁說的:

這是讓我能在其中重新鑄造自我的那種光芒;在這種光裡,我可能會迷失自己;由於這道光,我感受到某種陰影的存在,而那陰影是我還不認識也尚未全心接受的……我一面翻開新的一頁讀新的字句,一面經歷人生的改造。

每翻一頁書,這些作家們便浸淫於那一頁的世界裡。再翻一頁,他們又投入另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裡。這些文字被寫下的樣子帶有某種力量,能讓讀者瞬間成熟了一點、能讓他們一窺未來必須蛻變成的那個模樣。

艾米・本德探討的那首華勒斯・史蒂文斯的詩,〈內心情人的最終獨白〉,寫的是想像的力量足以橫 掃所有阻礙。是關於我們眾人都擁有的能力,讓日子因想像力和創意而更富有朝氣。史蒂文斯認為,這份能力不亞於神力:「我們說上帝和想像力同為一體/最上頭的蠟燭照亮了黑暗,多麼的高貴」。那正是本書重複述說的體驗,腦中高舉的蠟燭發出熾熱光芒的那一刻,早先那些晦澀、神秘、為人所忽略遺忘的,都清晰了起來――黑暗被照亮了。

這也是你正在尋覓的,不是嗎?在這些文章裡描寫的靈光乍現――當寥寥幾字將你的天靈蓋掀開,讓光傾瀉而入的那一刻?我猜想,這是你手裡捧著這本書的原因,儘管事到如今。一個段落、一個片語的轉折、一個一語中的的字,都有可能改變一生。本書記述了許多靈光乍現的那一刻的過程。讓我們重現你在一間用心策劃的書店閒逛的體驗,這裡所有的書都是二手的。讓你的內心脹滿期待,或許這次和你邂逅的文字能畫出一道清晰的輪廓,釐清過去和未來。你聞得到那些泛黃、多年來被拇指翻軟的書頁嗎?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指輕輕撫過書的脊背嗎?把隻字片語取下來、記起來。每一篇都有它雀屏中選的緣由。假如你的生命也就此不同了,你並不孤單。






我想說的每件事
文/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最重要的事往往都是最難說出口的事。講出那些事讓你感到羞愧,因為文字貶低了他們⋯⋯ 你很有可能終於說出了某些會讓你付出極大代價的秘密,結果別人卻只是覺得你很可笑,一點都不了解你想說的是什麼,或為什麼你認為這件事重要到你在講的時候還差點哭出來。當一個秘密繼續被鎖在內心裡,不是因為它缺少一個代言人,而是因為它缺少願意理解的耳朵時,我覺得這是最慘的。」
――史蒂芬.金,〈總要找到你〉(The Body)



大學一年級時,我找到一個保全的工作。這是在聖塔克拉拉的一間高科技大樓,不論什麼時刻都有工程師進進出出。白天的時候,我會坐在櫃檯幫訪客簽到,檢查他們的包包。我也經常輪到上大夜班――從晚上十一點開始一直到隔天早上七點。上大夜班的時候,我就通常是獨自看守這個大樓,一面漆黑。我會每小時在大樓內環視一圈,但除此之外,我都得坐在桌前殺時間。

值白天班的時候要看書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工作時有個錄影機就像「老大哥」(注:Big Brother,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中極權統治及其對公民無處不在監控的象徵)一樣盯者我看,只要你偷拿一本書放在大腿上,有個在某處緊迫盯人的主管就會馬上來電:「小子,把那本書拿走。」相較之下,大夜班就是寫功課或是看書的最佳時間――雖然理論上你不該這麼做。我覺得這是個殘忍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期待:叫人整晚不睡覺卻什麼也不能做,只能盯著監視錄影機及空蕩蕩的停車場看。幸好,晚上沒有人會監督我在做什麼。所以我值大夜班的時間都拿來讀書、看書跟寫短篇小說。(搞不好現在我把這三十年前的事講出來以後會惹禍上身。)

我不記得我是怎麼挑中《四季奇譚》(注:Different Seasons,史蒂芬・金於一九八二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輯,收錄了〈麗泰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Rita He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納粹追兇〉(Apt Pupil)、〈總要找到你〉、〈呼─吸─呼─吸〉(The Breathing Method)等四篇作品)的,但是我當初值大夜班時就是看這本書。我整個沈浸在這本書裡面難以自拔;〈總要找到你〉這篇,講幾個小孩到樹林裡尋找一具屍體的故事,尤其對我影響深遠。我發現我自己相當著迷於那個小孩即將脫離童年的階段。當你十二歲的時候,你還有一腳踩在童年裡,但是另一腳已經準備好要進入生命中下一個完全不同的階段了。你對於這個世界天真的理解已經逐漸變得混亂且複雜了些,一旦這個改變發生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書寫這故事裡的男孩時,史蒂芬.金精彩抓到了這個異變,並加入了許多人性。等到故事結束這些男孩們回家時,他們每個人都已經有了徹底的改變,再也不是原來的他們了。

我讀這篇小說的時候並不知道我有一天也會寫出類似的故事。我的作品很多都跟孩童有關¬――其實我寫的三本小說都是。我相當著迷於人生中早期的經驗如何不斷來糾纏及衝擊我們、如何在你生命中十年復十年地不離不散――這些經驗甚至可以塑造你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總要找到你〉這篇故事,還有很多我知道的小說都抓到了這個概念。這篇故事深深感動了我,到如今仍是如此。

多年以後,我可以看到這個故事有個非常棒的開場,這是當年那個既年輕又尚未出書的我沒有完全體會到的。這個故事的成年敘事者,哥帝,回顧他的童年,但卻害怕他無法真正處理好他接下來所想要講的故事:

最重要的事往往都是最難說出口的事。講出那些事讓你感到羞愧,因為文字貶低了它們――當你把回憶寫出來的時候,文字把在你的腦中天大地大的往事壓縮成為現實中的大小。但是這些重要往事絕對不止這樣,對吧?最重要的事往往太靠近你埋藏你那神秘內心的地點,它們標界了你的敵人想偷走的那些寶藏。

我第一次讀這幾句話時,我才二十歲――不再是個青少年了,但絕對還只是個年輕人。特別在那個年紀,你覺得好像全世界都不了解你――為什麼人們就不能看進你的內心,去了解你內心裡所乘載一切呢?這個開場白表達了我們其實是多麼孤獨。我們的內心是多麼波濤洶湧,那個走在街上跟人握手的我,只是內心的我的粗略模樣。我們在外界所扮演的角色都只是我們內心世界的近似值――我們呈現給真實世界看的那個被壓縮、扭曲的自我。這是因為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那些至關重要的事,反而都是最難表達的事。我第一次閱讀〈總要找到你〉這個故事時,身為一個年輕人,這些道理我全懂。

但是現在我理解到我當時無法意會到的:這是我讀過最真實描繪「寫作」這件事的段落。你創作是因為在你心中有個再真闢、再重要、再真實也不過的想法,然而,一旦這個想法通過了你心中層層的過濾網、落到你的手中、最後寫到了稿紙或電腦螢幕上的時候――它就已經完全扭曲了、也完全窄化了。如果你幸運的話,你所寫出的文字頂多只是你真正想說的那些話的粗略樣貌。

當這發生的時候,它清楚地提醒你身為作家的侷限,這個感受是極端沮喪的。當我創作時,偶爾有個想法會毫髮無傷、泰然自若地從我的腦中躍上螢幕――清清楚楚,就像是穿過玻璃一樣。那是一個讓人興奮、狂喜的感受,感覺我表達了某個如此真實而真正的想法,但是這並不常發生。(我只能想像有些作家或許無時無刻都能這樣創作。我想這就是一個偉大的作家跟一個好作家的差別。)

甚至是我那些已經完成、出版的作品,也都只是呈現了我真正想寫出的內容的粗略樣貌。我試著盡我所能縮小我真正想說的跟最後寫在書頁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是這中間還是有落差,永遠都有。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會讓你學會謙卑。

然後接著,你也必須要考慮另一個層面。你或許無法完美地表達你自己,但是你的讀者也並不是完美的聽眾。哥帝也表達了這層焦慮:

你很有可能終於說出了某些會讓你付出極大代價的秘密,結果別人卻只是覺得你很可笑,一點都不了解你想說的是什麼,或為什麼你認為這件事重要到你在講的時候還差點哭出來。當一個秘密繼續被鎖在內心裡,不是因為它缺少一個代言人,而是因為它缺少願意聆聽的雙耳時,我覺得這是最慘的。

我們害怕被誤解――而有時候,我們的確會。人類心中最強烈的情感很難以一種不窄化它、或是讓敘述者不顯得可笑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繼續將這些秘密束之高閣相較之下何其容易,把門關上,這樣就不用冒這說出來獻醜或被誤解的風險。

但藝術存在的意義就在這裡――讓讀者跟作家克服他們各自的侷限,共同經歷某種真實。能達到這個境界似乎是個奇蹟,不是嗎?有個人能清楚並優美地說出存在於你心中的某個感受,某個被纏繞在難以穿透的濃霧間的秘密,偉大的藝術能穿越那道濃霧,前往你的神秘內心――藝術會把這個內心深處呈現給你、將它放在你的面前。當藝術做到這點的時候,那是個深俱啓發性、極其撼動人心的經驗,你感到被了解,被聽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接近藝術的原因――我們不會感到那麼孤單。我們發現我們真的沒那麼孤單,你看,透過藝術,你發現別人有過跟你一樣的感受,心裡就會好過許多。

我從很年輕就開始寫作,自從我開始會拿筆開始。我喜歡嘗試說出我內心的話,創作出我感到很真實的內容。我一輩子都繼續不停地寫作,繼續發揮並深耕這個我與生俱來的渴望。在此同時,知道有人讀著我的書給我帶來一份難以置信的光榮與欣慰。我曾經收過一封無比熱情的信,告訴我我寫的東西如何真實地撫慰了另一個人,收到這樣的訊息真是一份最好的禮物。身為作家,沒有任何獎勵能比得上這樣的迴響。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讀完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這些有著不同的背景、品味和創作歷程的作者們,揭示引導他們寫作的靈感泉源;讚揚文字之美與創作奧義,同時激勵讀者。本書是文字創作者的必備寫作指南。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Booklist)雜誌

★如同日記一樣可親的論述。
──《歐普拉》(Oprah)雜誌

★探討與藝術的高強度邂逅,激發、塑造創作過程的各種方式。
──《詩人與作家》(Poets & Writers)雜誌

★滿滿的好文章……這些文章的多樣性及體現出來的創作者內心與才智的結合,構成這本有價值的好書。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需要創意構思的藝術家來說,這本書與上帝賜予的靈感一樣好。
──《書頁》書評網站(Bookpage)

★你是否好奇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是什麼?是哪本書啟發了年輕的朱諾.迪亞茲?或者,你是否需要羅珊.蓋伊的話語來激勵自己的創作?拿起這本書來讀就對了。這本書匯聚了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創作軼事和良心建議,他們肯定懂你。
──《Hello Giggles》時尚生活網站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一讀再讀的好書。
──《匠心》文學雜誌(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