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丟掉世界? 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第2版) | 誠品線上

Mission Failure: 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作者 Michael Mandelbaum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 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第2版):1991年3月3日,伊拉克南部沙伏旺空軍基地,美軍司令史瓦茲柯夫代表美國政府接受伊拉克政府提出的停火協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1991年3月3日,伊拉克南部沙伏旺空軍基地,美軍司令史瓦茲柯夫代表美國政府接受伊拉克政府提出的停火協議。這是劃時代的一刻,不僅宣告海灣戰爭的落幕,更象徵著美蘇長達40年的冷戰的真正終結:1945年以來第一次,蘇聯與其附庸沒有反對美國領頭的重大國際行動。然而,儘管蘇聯解體後美國享有無人敢攖其鋒的主宰性霸權,絕對的權力帶來的自由只是短暫的。隨後,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國力的下滑。從1789年華盛頓上任開始,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攀升,並於冷戰終結時達到高峰。但在過去三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卻連連挫敗。為什麼? ▓「人道干預」與「國家建設」是美國無力負荷的重擔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檢討這三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在後冷戰時代,由於國際上再也無其他強權可以限制美國的自由行動,美國政治菁英帶著一種自命不凡的優越使命感,以傳教的熱情來推動其外交政策,試圖改造其他國家內部的政府與社會,在全球推廣美式自由民主政體。然而,這樣的努力受到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威權政府的強力抵制。阿富汗、伊拉克、索馬利亞、海地、波士尼亞、科索沃等小國雖然並不反對,其社會內部卻缺乏建立民主的客觀條件。更加矛盾的是,由於這種干預他國內政的「人道干預」與「國家建設」工程與美國並無立即的重大利害關係,美國政府雖然有意願推動,卻無決心貫徹,且經常因為國內的選舉政治而扭曲。最終總是進退失據,為德不卒。 天安門事變之後,美國政府一度計畫將人權問題與貿易最惠國待遇掛勾,以此逼迫中共改善人權狀況。然而,一旦中國表示極力反對,柯林頓政府立刻改弦易轍,積極發展雙邊貿易。然而,三十年來中國不僅沒有因為經濟自由化催生政治自由化,反而累積了龐大經濟實力,進而挑戰美國霸權。 ▓在下一個30年裡,美國能記取上一個30年的教訓嗎? 2014年標誌著後冷戰秩序的終結,大國權力鬥爭重返國際舞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積極擴張海軍,北韓多次核武試爆。為了應付死灰復燃的安全競爭,挽救美國江河日下的國勢,曼德爾邦呼籲,美國必須尋找出一個最省力的方式維持國際秩序。美國在當今世界真正應當扮演的角色是國際和平的維護者,而非個別國家內部結構的改造者,因為後者不但非美國能力所及,反而會耗盡美國國力。 2017年,川普入主白宮,翻轉過去的美國外交政策,力主「美國優先」,反對承擔海外義務,呼應了曼德爾邦的建言。如今,雖然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地展開,但美國政府真的將全面圍堵中國威脅,進而要求中國改善國內人權問題嗎?或者美國只是意在經濟利益,政治只是籌碼?在蘇聯解體後的三十年中,美國因為缺乏明確、一致的外交戰略目標而難有建樹。下一個三十年的美國又將會如何面對中國的挑戰?美國能從過去的失敗中記取教訓嗎?美國的下一步,全球都在看。《美國如何丟掉世界?》的歷史分析會是我們理解美國未來政策走向的重要參考。 @本書曾於2017年6月首次出版。 三年來川普政府的轉向更加驗證了本書的理論,因此特別於美國大選前夕再次出版,並新增「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陳方隅與李可心兩篇推薦序,以饗讀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台灣學者專文推薦: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陳方隅、李可心(「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湯瑪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作者: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是2016年關於美國外交政策最受矚目的一本書……美國總統一定得讀它。」 ★法蘭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 「本書解釋了在過去三十年中為何『國家建設』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重心,鞭辟入裡地說明這造成多麼慘痛的失敗。麥可.曼德爾邦是美國最睿智的外交政策分析家,本書為今日所有決策者必讀之作。」 ★孟捷慕,《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作者: 「本書針對冷戰之後歷任美國總統夢想改造索馬利亞、波士尼亞、伊拉克,乃至中國的失敗政策,提出發人省思的批判。」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麥可.曼德爾邦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曼德爾邦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教授,也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專攻美國外交政策。他擔任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顧問,該所贊助中東政策研究和相關議題的公共討論。曼德爾邦畢業於耶魯大學,獲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碩士,並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曾擔任過柯林頓總統的顧問,並被《外交政策》譽為「百大思想家」。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他著作甚豐,包括《征服世界的觀念》(The Ideas That Conquered the World)、《節約的超級強權》(The Frugal Superpower),與湯瑪斯.佛里曼合著的《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曾在台灣上市。最新作品為《全球和平的興起與衰弱》(The Rise and Fall of Peace on Earth)。林添貴林添貴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系及研究所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逾一百本,包括《通往自由之路:美國共和黨的理想、墮落,及其如何被保守主義意識形態綁架?》、《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恐懼:川普入主白宮》、《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美國該走的路:歐巴馬如何抗拒華盛頓的政治惡鬥,重新定義美國與世界的關係》、《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序(二):陳方隅、李可心(「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導論 第一章:中國、全球經濟及俄羅斯 新世界新政府 中國與人權 經濟做為外交政策 俄羅斯:自由經濟與民主政治轉型 俄羅斯:北約東擴的傷害 第二章:人道干預 創舉 索馬利亞、海地和盧安達 波士尼亞 科索沃 著名的勝利 第三章:反恐與阿富汗戰爭 前往世界貿易中心 反恐戰爭 阿富汗:成功 阿富汗:失敗 阿富汗:難斷捨 第四章:伊拉克 從戰爭到戰爭 從成功到失敗 戰爭之後的戰爭 國內戰場 退出與再進入 第五章:中東 世界的中心 和平進程 土地換來戰爭 民主議程 阿拉伯之春 第六章:復辟 後冷戰秩序的終結 泡沫破裂 流氓國家 中國崛起 俄羅斯反撲 結論 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 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第2版)
作者 / Michael Mandelbaum
簡介 /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 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第2版):1991年3月3日,伊拉克南部沙伏旺空軍基地,美軍司令史瓦茲柯夫代表美國政府接受伊拉克政府提出的停火協議。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24296
ISBN10 / 9865524295
EAN / 9789865524296
誠品26碼 / 2681922936004
頁數 / 5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2.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呈現的保守主義思維,預示了川普外交戰略的轉向!
今日中國的威脅挑戰,正是自由主義路線一廂情願的結果。

過去美國在全球推展的民主憲政,盡皆付諸流水!
基於理想主義出發的外交政策,幾乎處處碰壁。
未來的美國究竟將發動全面圍堵?還是退回孤立主義?
後冷戰時代的歷史可以給我們珍貴的啟示。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中國、全球經濟與俄羅斯

◎中國與人權

一九八九年下半年的局勢也使改造中國的可行性變高。從六月至十二月,東歐共產主義政權陸續崩潰。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德、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各國人民風起雲湧推翻他們的共產政府。除了羅馬尼亞以外,全部和平達成任務,開始民主轉型。情勢很清楚,共產主義在歐洲已將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民主。中國已經自發性地出現和平示威,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民眾也打造一座三十三英尺高、高擎火炬的塑像,把它稱為「民主女神」。中國又怎麼會有異於上述東歐國家呢?

把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和其人權紀錄掛鉤處理的主張,吸引廣大的支持。共和黨籍總統反對它,反而使民主黨政治人物更熱心支持它,他們最高興在政治爭議中和民意站在同一邊,對抗頭號政治對手。某些共和黨保守派嫌惡共產主義,即使是親美、反蘇的中國共產黨也一樣討人厭,因此他們也支持掛鉤處理的主張。全球推動人權的團體當然也不遺餘力支持。一向傾向支持民主黨的工會組織也響應。這和他們不滿中國工廠搶走勞工就業機會不無關係。他們既反對中國政府侵犯中國人民權利,也盼望貿易設限或許可以保護本身就業機會。到了一九九二年大選時,中國貿易地位和人權紀錄掛鉤處理成為重大議題。控制國會的民主黨和競選連任的共和黨總統,立場針鋒相對。

柯林頓競選時,照單全收民主黨的主張。他沒有理由改弦更張。它在全國普受歡迎。他必須極力交好的民主黨國會領袖也強烈支持它。一九九二年七月在紐約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兩位參加過一九八九年六月天安門廣場活動、爾後逃出中國的中國學生應邀上台,受到熱烈歡迎。大會通過一項政綱,強調「有朝一日,〔中國〕也將走上東歐及前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的道路。美國必須盡力鼓勵此一發展」。柯林頓本人指控其對手「漠視民主」,「放縱獨裁者」。要求中國改善人權紀錄,使柯林頓能比共和黨現任總統採取更堅定、更強硬的立場。過去冷戰期間,民主黨在和共產國家來往時,往往顯得比共和黨更軟弱、更沉默,而備受攻訐。柯林頓的立場翻轉了兩黨在冷戰時期的角色。

但是柯林頓並非出於個人的信念而採取此一立場。他從來沒到過中國(但曾經訪問台灣),對於任何國際重大政治議題幾乎都沒有過發言紀錄,在競選期間也很少談論外交政策。他呈現的形象是:我可以領導國家提振經濟(美國在一九九二年剛經歷溫和的經濟衰退)。對他來講,把保護人權和延續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掛鉤處理,符合政黨邏輯和選情需求。他在一個對國家來講次要重要的問題上採取鮮明立場,是因為它從國內政治角度考量有道理。

柯林頓一當選,就把此一立場化為行動。行政部門說服國會民主黨領袖不要在一九九三年通過把貿易和人權掛鉤處理的立法,他一方面先准中國延續一年的貿易最惠國待遇,一方面簽署行政命令要求中國改變其國內治理。這道命令規定,中國若要再得到貿易最惠國待遇,國務卿必須確認它在下列方面取得「全面重大進展」:釋放及交代清楚政治犯,允許探監,保護西藏文化,允許中國人接觸國際廣播。美國政府正式把和中國持續貿易與中國政治改革連結起來。老布希不做的,柯林頓要做。一百年前,美國傳教士致力於改造中國個人的精神生活,現在美國政府想要改造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迫使中國內部治理的改革,而且是大規模改革,成為美國官方政策。

被柯林頓派來執行此一政策的國務卿華倫‧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 pher),於一九九四年三月前往北京訪問,距離中國遵行規定的截止期限已剩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克里斯多福是在洛杉磯地區執業的律師,曾經在卡特總統的國務卿范錫(Cyrus Vance)底下擔任國務院第二把手。一九九二年當選後,柯林頓派他為政權交接團隊負責人,負責協助候任總統籌組內閣。當時,克里斯多福曾說,他「認為接了這份差事後,我以後不會出任重要職務」。可是,他一方面負責篩選閣員,一方面竟然自己脫穎而出擔任國務卿。

卡特政府下台十二年以來,克里斯多福從來不曾公開參加過外交政策辯論,也沒對特定議題或立場表達主張,就擔任重要公職的人士而言,他公開演講的口才也奇差無比。耐心十足,做事一板一眼,專精公司法的他,據說是個相當成功的談判家。他擔任國務卿期間的確花了不少時間談判,從中東問題到與歐洲盟國交涉,乃至最著名的一九九四年三月訪問中國之行都是。可是,以上談判沒有一項得到成功的結論。

克里斯多福想說服中國政府遵守柯林頓行政命令的條件,但很快就清清楚楚、完完全全踢到大鐵板。為了強調堅決不接受這些條件,中國政府在他出發赴北京當天逮捕十三名民運人士。他在中國首都逗留的三天中,充滿了激烈抗辯,和過去進行會議刻意鋪陳的融洽氣氛南轅北轍。中國總理李鵬曾經冷血支持鎮壓天安門示威活動,他告訴克里斯多福,中國「絕不接受美國的人權觀念」。中國外交部長公開譴責美國的中國政策,宣布他自己對克里斯多福此行到訪相當失望。

克里斯多福訪問北京是想取得中方讓步,結果卻空手而還。柯林頓想把貿易最惠國待遇和中國人權紀錄掛鉤的努力宣告失敗。政府決定不再戀戰,必須改弦更張。柯林頓在五月二十六日公開宣布:「我們已經走到這項政策的盡頭。」他承認:「該是改走新路的時候了。」

這項政策會失敗是因為美國沒有力量執行它。控制中國境內大局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是美國政府。美方盤算,進入美國市場對中國來講相當重要,中國會付出加強保護人權的代價來確保巿場。中國領導人肯定希望能繼續把商品賣給美國消費者。但是此事雖然重要,在他們的政策優先排序表上卻沒有維持其政治制度來得重要。他們從現存的政治制度獲得利益,而且他們相信——至少某些人有些時候相信——這套制度能保證中國富強。他們決心不重蹈歐洲各國共產黨的覆轍。中國領導人的統治基礎相當大一部分奠立在保護國家主權獨立上面,西方列強和日本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曾經侵犯中國的主權,而今他們豈能容許外國人來告訴他們如何管理中國內政事務。

美國人想要中國人改的東西,恰是中國領導人誓死捍衛的東西,中方也願意付出高昂代價維護它。美國總統、他的政府和他的國家想要推動變革的承諾,卻只有三分鐘熱度。它們也不是第三方國家的高度優先事項,若想要讓掛鉤政策有效,就得爭取第三方國家支持美國的貿易優惠需以政治改革為前提的立場。但在亞洲,想要針對中國的政治問題對北京實施制裁,不是無法讓人共鳴,就是不能持久。即使美國在東亞最親密的盟國日本,也寧可維持和中國的貿易關係、而不想拿貿易與人權問題掛鉤。利害關係不對稱,是柯林頓政府初期中國政策失敗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是:這個議題涉及到國內政治,它持續影響美國的中國政策,但是美國政治已經起了變化。

到了一九九四年,美國企業界已經動員起來,反對以對中貿易為槓桿來追求政治目標。許多公司已把中國納入營運範疇,做為在美國採用或銷售的零組件或產品之來源,或是做為美國製造的商品及服務的快速成長的市場——大部分更是兩者皆是。中國從一九七九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長成績亮麗,在美國產生一股政治支持力量,主張維持兩國經濟關係。一九八九年,企業界不敢出聲。天安門大屠殺的震撼,使得擁護與中國政府維持良好關係會招來非議,被罵為鐵石心腸還算是最好的情況。再者,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遲緩下來,而天安門事件後的鎮壓也強化中共黨內對過去十年實行市場改革存疑之人士的權力。回到政府加強控制中國經濟,減少賦予外國人的機會,變成非常有可能。

五年之後,經濟又恢復成長。一九九二年,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有一趟刻意高調宣傳的「南巡」,稱讚市場改革,重申政府應該持續及擴大改革開放。這段決定性的南巡之後,中國再度成為經濟飛躍的樂土。美國企業界不肯因為貿易與人權掛鉤處理而錯失機會,因此向政府清楚表達了心聲。

於是美國政策從試圖改變中國內政,轉變為善加利用它提供的經濟機會,但這並不只限於中國。經濟交往——增進跨國貿易與投資——不僅成為柯林頓政府和中國來往的基礎,也成為它一般外交政策的基礎。在處理對北京交涉失敗的過程中,柯林頓政府找到和世界交往的基礎,而且似乎頗適合後冷戰的新環境。這個作法也有國內政治的考量:它給總統本人帶來政治好處。

美國一拋棄貿易與人權掛鉤的手段之後,貿易和投資成為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法寶,即使它需要處理中、美關係另一個更棘手、更危險的問題——台灣地位問題——時,也沒有脫離這個宗旨。雙方對中國的人權政策意見不合有可能激生齟齬,也有可能造成兩國經濟撕裂,但是為台灣問題爭吵卻有爆發戰爭的風險。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