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的宇宙: 一位物理學家尋找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 | 誠品線上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作者 Sean Carroll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詩性的宇宙: 一位物理學家尋找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前所未見的科學世界觀著述**紐約時報即時銷售榜**票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類書籍*在一個沒有起因、也沒有目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前所未見的科學世界觀著述◎紐約時報即時銷售榜◎票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類書籍在一個沒有起因、也沒有目的的物理世界中,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人類的目標和意義,是否能融入科學的新世界觀?一個人很渺小,生命短暫如蜉蝣,與宇宙相較,我們的身量甚至不如一顆原子和地球的相對尺寸。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在一次高速公路瀕死經驗中,作者與生命的有限性面對面交鋒。他瞬間深刻感受人類生命的渺小與短暫。 不禁問出: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相對於整個宇宙,真有那麼重要嗎? 蕭恩.卡羅爾身為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提出了自達爾文以來科學典範轉移之後,幾乎沒有人可以迴避的重要問題。在本書中,他不單以卓絕智慧處理希格斯玻色子和額外維度的問題,還探討所有人類面臨的最深邃問題,面對世界的基底現實,我們該如何處理以下問題:我們身處何方?我們是誰?我們的生命是否有意義?面對這道哲學問題,作者引導我們看見過去幾百年來接連不斷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以極大的企圖心,試圖將人類的目標和意義,安置在科學的新世界觀中。 作者以詩意文字與洗鍊文筆,引領我們一探「詩性自然主義」,儘管自然世界只有一個,「詩性」卻提醒我們,談論世界的方式不只一種,宇宙並非某種單一且統一的情節,而是不同層次都有各自適用的描述,而且都是對於現實真實的描述。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這些不同層級的描述之間的關連性,從而組成一個讓我們安身立命的信念星球。書中50個簡短篇章,充滿耐人尋味的歷史軼聞、旁白省思和嚴謹闡述。卡羅爾以耀眼奪目的獨特手法,鋪陳從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乃至於生命和意識,以及宇宙起源等一波波科學革命所依循的原理原則。 本書是前所未見的科學世界觀著述,這部力作當能在往後歲月與史蒂芬.霍金、卡爾.薩根、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以及愛德華.威爾森(E. O. Wilson)等名家鉅著比肩高據書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蕭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曾獲多家機構獎項與研究基金,授頒單位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航太總署、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Afred P. Sloan Foundation)、大衛和露西爾.普克德基金會(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國物理聯合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和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他最近獲頒的榮譽是2015年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卡羅爾著作包括《從永恆到現在》(From Eternity to Here)以及《宇宙盡頭的粒子》(The Particle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他和作家妻子珍妮芙.威雷特(Jennifer Ouellette)住在洛杉磯。■譯者簡介蔡承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緒論/Prologue第一篇:宇宙/PART ONE: COSMOS1 現實的基本本質/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Reality2 詩性自然主義/Poetic Naturalism3 自行運轉的世界/The World Moves by Itself4 後續事項的決定因素為何?/What Determines What Will Happen?5 事發理由/reasons why6 我們的宇宙/Our Universe7 時間之箭/Time's Arrow8 記憶和起因/Memories and Causes第二篇:理解力/PART TWO: UNDERSTANDING9 認識這個世界/Learning about the World10 更新我們的知識/Updating Our Knowledge11 凡事質疑好嗎?/Is It Okay to Doubt Everything?12 現實浮現/Reality Emerges13 哪些是真正存在的,哪些則是錯覺/What Exists, and What Is Illusion?14 信念行星/Planets of belief15 接受不確定性/Accepting Uncertainty16 若不實際投入檢視,我們對世界能認識多少?/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World without Actually Looking at It?17 我是誰?/Who Am I?18 綁架上帝/Abducting God第三篇:真髓/PART THREE:ESSENCE19 我們知道多少/How Much We Know20 量子國度/The Quantum Realm21 詮釋量子力學/Interpreting Quantum Mechanics22 核心理論/The Core Theory23 構成我們的原料/The Stuff of Which We Are Made24 日常世界的有效理論/The Effective Theory of the Everyday World25 為什麼有宇宙?/Why Does the Universe Exist?26 肉體和靈魂/Body and Soul27 死亡就是終點/Death Is the End第四篇:複雜性/PART FOUR:Complexity28 一杯咖啡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Cup of Coffee29 光和生命/Light and Life30 灌注能量/Funneling Energy31 自發組織/Spontaneous Organization32 生命的根源和目的/The Origin and Purpose of Life33 演化的自啟動作為/Evolution's Bootstraps34 遍搜地貌景觀/Searching through the Landscape35 突現的目的/Emergent Purpose36 重點在我們嗎?/Are We the Point?第五篇:思想/PART FIVE:Thinking37 蔓生形成意識/Crawling into Consciousness38 喃喃自語的腦子/The Babbling Brain39 是什麼在思考?/What Thinks?40 困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41 殭屍和傳說/Zombies and Stories42 光子有意識嗎?/Are Photons Conscious?43 什麼作用於什麼之上?/What Acts on What?44 選擇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第六篇:關懷/PART SIX:Caring45 三十億次心跳/Three Billion Heartbeats46 現狀和應有的狀況/What Is and What Ought to Be47 規則和必然結果/Rules and Consequences48 建構良善/Constructing Goodness49 傾聽世界/Listening to the World50 存在主義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附錄:你和我的基底方程式/The Equation Underlying You and Me參考資料/References深入閱讀/Further Reading感謝詞/Acknowledgments中英對照/Index

商品規格

書名 / 詩性的宇宙: 一位物理學家尋找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
作者 / Sean Carroll
簡介 / 詩性的宇宙: 一位物理學家尋找生命起源、宇宙與意義的旅程:*前所未見的科學世界觀著述**紐約時報即時銷售榜**票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類書籍*在一個沒有起因、也沒有目的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541893
ISBN10 / 9869541895
EAN / 9789869541893
誠品26碼 / 2681514527009
頁數 / 54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2.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篇:宇宙/PART ONE: COSMOS


6 我們的宇宙


沒有哪件事情會像思忖宇宙那麼能釐清人類的處境了。當你舒服地端坐客廳,手持一杯酒和一本好書,你大概猜不到左鄰右舍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受到整個宇宙演化的戲劇性影響。我們在地球這裡生活的許多最重要特徵──我們關於時間流逝的概念、因果關係的存在、我們對於過去的記憶,還有對於未來的自由抉擇──追根究底全都是接近大霹靂時期的條件所造成的後果。為了明瞭整體全貌,我們必須先把自己擺進宇宙情境的脈絡。


我們仰望夜空時很難不感到悸動。眼前完全黑暗,遠離人類無孔不入的文明燈火,漆黑背景閃現千萬星辰、數顆行星,以及橫掃天際的壯闊銀河系。還有,要想根據我們觀天所見來掌握住宇宙的真正範圍,也是很難辦到的。我們感受不出比例尺度,沒有熟悉的路標來對照且評斷大小和區隔。恆星和行星看來十分相像,即便如今我們知道它們其實相當不同;恆星看來和太陽大相逕庭,不過如今我們知道,它們是非常類似的。


難怪古代宇宙學家構思宇宙理論時,都以他們認識最深的事物為樞紐支點:即他們自己。縱貫歷史各個文化都設計出好幾種宇宙虛擬情節,而這些設想通常有的共通信念,就是認為我們的家園──地球,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非常特別。有時地球位於一切的中央,有時位於基底,而且地球在創世的作用或是創世神祇的心目中,還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不論如何,大家的共通信念是:我們在萬物恢宏的體制中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到了16世紀,義大利哲學家暨神祕主義者焦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才率先提出太陽只是眾多恆星之一的主張,並認為地球是環繞恆星的眾多行星之一。1600年,布魯諾在羅馬以異端罪名遭火刑處決,死前舌頭遭鐵刺穿過,下頜以鐵絲封口。他的宇宙學推測或許並非最惹教會反感的部分,不過卻對他沒有絲毫幫助。


如今我們對宇宙的尺度已有很深入的認識。布魯諾的方向是正確的:從宇宙宏觀層面來講,沒有跡象顯示我們有絲毫重要的影響。





我們宇宙的現代面貌,是以天文學家所蒐集的資料煞費苦心拼湊而成的,而且他們帶回的結果,還經常與當代傳統理論智識扞格不入。距今一世紀之前,愛因斯坦在1915年最後修訂完成他的廣義相對論,根據理論構思,時空本身是個動態物件,其曲率產生出我們所稱的重力。而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很確實地說,我們對於宇宙真正的大尺度布局幾乎一無所知。昔日我們認為時空是絕對的、永恆的,並與牛頓力學和諧一致。只不過天文學家就銀河系的看法出現分歧,有人認為銀河是宇宙間的唯一星系,也有人認為它只是無數星系當中的一個。


如今基礎業已完善確立。我們眼中所見橫跨黑暗夜空的銀河是個星系──是個在相互重力引力影響下繞軌運行的行星集群。銀河系所含恆星數很難精確點算,不過其總數超過千億。銀河並非獨一無二;在可觀測太空中,我們至少可以找到一千億座星系,並且大體來講,其尺寸約略與我們所屬星系相當(巧的是,千億數量也是人腦神經元數的約略值)。有關相對較近恆星的最新研究顯示,它們多數都擁有某種行星,而每六顆恆星或許就有一顆擁有一顆「類地」行星繞行運轉。


以星系在太空中的分布狀況來說,最搶眼的特徵或許就是我們看得愈遠,天體分布也愈發均勻。從非常大的尺度來看,宇宙極端平滑且無絲毫特徵。沒有中心、沒有上下、沒有邊緣,也完全沒有偏好的位置。


把所有材料散置太空各處,廣義相對論說它不會就只逗留在那裡。星系會彼此拉扯,宇宙必然從比較緻密的狀態對外膨脹,或者從較低密度的狀態向內收縮。1920年代,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發現我們的宇宙確實逐漸膨脹。以那項發現為前提,我們就可以秉持理論知識外推,反向追溯時光。根據廣義相對論,若我們持續逆向播放早期宇宙的影片,最後就會來到一個奇異點,那裡的密度和膨脹率都逼近無窮。


這個情節由比利時神職人員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發展成形,並把它命名為「初始原子」(Primeval Atom),後來被稱為「大霹靂模型」。該模型預測,早期宇宙不只比較緻密,也比較熾熱。由於熱度和密度極高,因此會像恆星內部那般發光,而且時至今日所有輻射也應該依然遍布太空,隨時可由望遠鏡偵測發現。這正是1964年那個命中注定的春季所發生的現象。那時候,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偵測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早期宇宙殘留的光,不過隨著宇宙膨脹,業已冷卻下來。如今其溫度比絕對零度以上三度稍低一些;那裡是一片寒冷的宇宙。





談起「大霹靂模型」,我們必須小心區辨模型和「大霹靂」本身的差別。前者是極其成功的可觀測宇宙演化理論;後者則是一段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的假設性瞬間。


大霹靂模型不過就是種構思,認為約一百四十億年前的宇宙所含物質極端熾熱,緻密堆積,在空間中幾乎完全均勻地延展,而且以極高速膨脹。隨著空間膨脹,物質便被稀釋且逐漸冷卻下來,恆星和星系也在重力無情的拉扯下,從平滑的電漿形質凝集成形。不幸的是,早期電漿實在太過熾熱與緻密,且基本上並不透光。宇宙微波背景披露宇宙最早變得透明時的模樣,不過更早之前,我們就沒辦法直接看到了。


大霹靂本身依廣義相對論預測是個短暫時段,並非某個空間位置。它並不是物質爆炸擴散進入既存虛無空洞,而是整個宇宙的開端,所有物質整個平滑滿布空間各處。那是在沒有瞬間時刻之前的瞬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


還有它也大有可能不是真的。大霹靂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項預測,然而密度無限大的奇異點,卻也正是我們預料廣義相對論會失靈的地方──奇異點位於理論應用的範圍之外。最起碼,量子力學在這種狀況下應該會變得極端重要,而廣義相對論純粹就是種古典理論。


所以大霹靂並沒有真正標誌出我們這處宇宙的開端,而是標誌出我們理論認識的終點。我們以觀測資料為本,擬出一個非常好的構想,推斷出大霹靂過後不久發生了什麼事。微波背景輻射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幾十萬年過後的局面形勢,而大量輕元素則告訴我們幾分鐘過後,當宇宙身為一座核融合反應爐時它所產生的作用。不過大霹靂本身是個謎。我們不該把它想成「時間開端的奇異點」;它是註記一個時間片刻的標籤,而那個瞬間,目前我們還不瞭解。





自從宇宙膨脹被人發現以來,有關宇宙未來命運的問題,就一直讓宇宙學家耽溺沈迷。宇宙會不會永遠膨脹下去,或者最終會逆轉收縮,觸動最後的「大崩墜」?


就在20世紀結束之際,一條重大線索出現了。1998年,兩隻天文學家團隊宣布宇宙不只是正在膨脹,而且還逐漸加速膨脹。倘若你專注測定某遙遠星系的速度,過了幾百萬年或幾十億年再回頭測定一次,便會發現它這時是以更高速度向遠方離去(天文學家當然沒有這樣做,而是比較不等距離外星系的速度)。倘若這種狀態永遠持續下去──看來很有可能──宇宙就會繼續膨脹並且愈來愈稀薄,而且永無止境。


一般來講,我們料想宇宙膨脹會逐漸減緩,因為星系間的重力會把它們拉扯在一起。然而,觀測結果並非如此,這肯定肇因於某個超出我們所知物質之外的事物。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有個嫌犯非常顯眼且罪證確鑿,即真空能量(vacuum energy);它是由愛因斯坦發明,並被稱為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真空能量是空間本身的一種固有能量,它持續保持恆定密度(每立方釐米所含能量數),就算空間膨脹也不改變。由於廣義相對論中的能量和時空會產生交互作用,因此真空能量永遠不會耗盡或消失;它會永無止境地持續推動。


當然了,我們並不能確切得知它必然持續推動不止:我們只能從理論來外推未來情況。不過這是有可能的,而且就某層意義來講,讓加速膨脹永無止境地持續進行,也是最單純的。


這就為我們這處宇宙的未來帶來些許孤寂。如今的夜空生機盎然,充滿閃亮星辰和燦爛星系,但那不會永遠持續;恆星會用盡燃料,最終會消失變暗。天文學家估計,最後一顆黯星會在距今約千兆年(1015)後熄滅。到時候,其他星系早都遠去,我們的本星系群則會分布著行星、死寂恆星和黑洞。行星和恆星會逐一落入黑洞,接著黑洞會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黑洞。到最後,誠如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導我們的,就連那些黑洞都要蒸發。約一古戈爾(10100)年後,我們的可觀測宇宙間的所有黑洞,都會蒸發成一片稀薄的粒子雲霧,而且隨著空間繼續膨脹而愈發稀釋。最後,我們這處宇宙最可能的未來情節,就是剩下一片寒冷的空無空間,而且名符其實地會永遠延續下去。





我們很小,宇宙很大。每每思及宇宙尺度就很難設想,我們存在地球這裡,對宇宙整體的目的或命運能發揮什麼重要影響。


當然了,那只是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可能無限大;也可能只比我們觀測到的稍微大一些。我們可觀測空間的特有均勻屬性,有可能向外無止盡地延伸下去,也或許其他範圍與我們這片區域極端不同。就可觀測宇宙之外的領域發表見識,應審慎為之。


宇宙最搶眼的特徵,就是在空間上的均勻性和時間上的戲劇性演化形成強烈對比。我們棲居的宇宙似乎有很明顯的時間失衡:從大霹靂到現在這約一百四十億年間,也或許包括從現在到最後未來那段無盡歲月。就我們知識所及,根據一種合理的觀點,我們生在宇宙史上一段生機蓬勃的年輕時期──而那個宇宙史的大半時期都會很寒冷、黑暗、空無。


為什麼這樣?說不定有個較深層的解釋,也或許事情就是這樣。現代宇宙學家充其量只能把這些宇宙觀測特徵當成線索,用來探測其最終本質,並持續嘗試把這所有事項納入一幅較廣博的布局。這沿途有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宇宙間物質歷經數十億年的演變後,最終創造出我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