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處世哲學 | 誠品線上

菜根譚處世哲學

作者 洪應明; 于芷/ 注釋
出版社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菜根譚處世哲學:如何為人處世,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現實社會中卻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人人都渴望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何為人處世,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現實社會中卻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在 當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人人都渴望事業成功、家庭穩定,人生時時順暢,處處圓融通達。然而,想在官場、商場、家庭和社會中成為人上人,進而立於不敗之地,沒有一套高超的處世雞湯是行不通的。 懷揣靈驗無比的處世雞湯,就等於擁有出人頭地的金鑰匙。社會是一張巨大無比的「關係網」,把我們每一個人都「網」在其中。想在社會上混得好,吃得開,玩得轉,就必須善於編織這張「網」,精心呵護這張「網」,靈活運用這張「網」。世上那些深諳處世真諦、精通處世雞湯的人,都是人緣好,關係順,路子通,成功快,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勢有勢,左右逢源,呼風喚雨的時代「寵兒」。對這樣的人,難道你不羨慕?不想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 然而,「活得好累!」與「做人好難!」差不多成了今日世人的口頭禪。許多人為每天必須面對諸如——立身求學、待人接物、齊家教子 而感到不堪重負,總是覺得 在紛煩複雜,無從著手的人際關係面前有些束手無策,甚至進退兩難。大千世界,更是有很多人處在事業未竟的悲哀、人際複雜的苦惱與人生境遇的蹉跎之中。為什麼會這樣?乃因不諳處世之真諦,沒有摸清為人處世的門道也。 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人頭皮發麻,畏之如虎,更有人發出了「處世難」的慨歎。其實,處世既難又不難,關鍵在於有沒有一條可以幫助人盡快掌握處世技巧的捷徑,或者說,有沒有什麼萬勝法門,可以解開這些處世難題,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換句話說,指導人們成功處世之法門究竟何在? 回望祖先燦爛的傳統文化,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就在為我們尋找答案,並且給 出了一整套非常管用的處世大全——————《菜根譚》。 明朝中後期,封建制度徹底腐朽,社會文化全面墮落。明神宗萬曆年間,一些清醒 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江河日下的頹廢痛心疾首,發起了一場革新運動,力圖在吏治、軍事、賦役、土地政策等諸方面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可是,奸臣當道、內憂外患、軍政敗壞,使這些人的努力化為泡影。如此悲涼的時勢,導致大批有抱負的文人徹底幻滅了希望,走上退居江湖的道路。洪應明就是其中一員。 洪應明重新拾起了中國知識分子面對險惡人生的處世法寶——————「達則仕,窮則隱」,並發展出將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與佛道兩家避世超俗、修身獨善的思想融合成一體的人生觀。在這樣的人生觀指引下,他採集前人警句、民間流傳的諺語,再加上個人心得,經過提煉、潤色,以駢語對句的形式撰寫出了千古奇書————《菜根譚》。 從宋朝到明末,以修身自省、為人處世為主要內容的語錄體著作層出不窮,但真正 能夠風靡於當今,並成為國際暢銷名著的惟有堪稱洪應明處世雞湯的《菜根譚》。 一本指點人生的小冊子,歷經數百年仍能不絕於人口,並且大受世人青睞,其魅力 何在?為了尋找其中奧祕,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由於它融合了「三教合一」的人生觀,兼之沒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後世學人從「儒」、「釋」、「道」三種角度做了不同的解釋。筆者認為,從洪應明寫作初衷看,《菜根譚》應該是從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敗退下來的文人面對森嚴的文網和無孔不入的廠衛特務,轉而從事的一種民間教化工作。因此,「儒解」、「釋解」和「道解」都無法闡明《菜根譚》的精髓,是在把通俗的道理複雜化。最佳的解釋必然來自於「俗解」。《菜根譚》真正的魅力在於,洪應明從老狐狸般圓滑的處世體驗中,所提煉出的一整套「防人杜心」的處世雞湯。 正如洪應明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也。」此段話點出了「防人杜心」的要旨。所謂「防人」,就是指「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險惡的社會環境中,只有保持高度警戒,才能免遭小人暗算。所謂「杜心」,就是指「害人之心不可有」。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只有杜絕自己內心的「魔障」,加強自身的修養,才不至於「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才可以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一位富翁到非洲納密比亞埃托沙狩獵,經過三天三夜的周旋,好不容易在嚮導的幫 助下,捕獲了一隻狼。誰知,就在嚮導按照慣例,準備剝下狼皮時,富翁卻制止了他, 並且打開隨身攜帶的通訊設備,讓停泊在營地的直升機立即起飛。他想救活這匹狼。 直升機載著受了重傷的狼飛走了,飛向五百公里外的一家醫院。富翁坐在草地上陷入了沈思。這已不是他第一次來這裏狩獵,卻從來沒有像這一次般帶給他如此大的觸動。過去,他曾捕獲過無數獵物————斑馬、小牛、羚羊,甚至獅子,這些獵物在營地大多被作成美餐,分而食之。然而,這匹狼竟讓富翁產生了「讓牠繼續活著」的念頭。 原來,狩獵時,這匹狼被追到一個近似於「丁」字形的岔道上。正前方是迎面包抄過來的嚮導,也端著一把槍,狼夾在中間。在這種情況下,狼本來可以選擇岔道逃掉, 可是牠沒有這麼做。當時,富翁大惑不解:狼為什麼不選擇岔道,而是迎著嚮導的槍口衝過去,準備奪路而逃?難道那條什麼也沒有的岔道比嚮導黑乎乎的槍口更危險? 結果,狼在奪路時,臀部中了彈,遭到捕獲。面對富翁的迷惑,嚮導說:「埃托沙的狼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牠們知道只要奪路成功,就有生的希望,而選擇沒有獵槍的 岔道,必定死路一條,因為那條看似平坦的路上肯定會有陷阱。這是牠們在長期與獵人周旋中悟出的道理。」 富翁聽了嚮導的話,非常震驚。據說,那匹狼最後被救治成功,如今在納密比亞埃托沙禁獵公園裏生活,所有的生活費用都由那位富翁提供,因為那富翁感激牠告訴了他這麼一個道理:在這個相互競爭的社會,真正的陷阱會偽裝成機會,真正的機會也會偽裝成陷阱。因而,在處世為人中,任何時候都必須備有一顆「防人」之心,切莫落入對手的陷阱之中。 世間道理千千萬萬,但真理永遠相通。在這裏,富翁所領悟的「防人」之道恰好與洪應明的處世雞湯之要旨相吻合。有鑒於此,為了世人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掌握洪應明處世雞湯,本書從洪應明「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將他所拾集的「珍珠」重新穿輟,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寡欲,順其自然:厚德積福, 寧靜致遠」四大智慧,以饗讀者! 我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為諸位讀者朋友洞悉處世真諦,掌握處世技巧,提供有益 的幫助。如果讀者諸君想讓自己處世更老練,人際關係更融洽,本書將是你最忠誠的幫手和最明智的選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避禍遠罪,深藏不露適可而止,急流勇退居安思危,謹小慎微中庸處世,平和待人藏才隱智,冷眼觀世方圓自在,明哲保身第二章 當忍則忍,吃虧是福忍苦耐勞,梅花香自苦寒來忍心制欲,莫為虛妄遮住眼安於不公,一半清醒一半醉安貧樂道,留得自在於心間第三章 淡心寡欲,順其自然淡泊名利,為而不爭達觀忘我,樂天知命順應自然,逍遙自在理順矛盾,泰然處世第四章 厚德積福,寧靜致遠厚德載物,雅量容人薄憶厚忘,和氣致祥真修內省,制心達靜避禍遠罪,深藏不露

商品規格

書名 / 菜根譚處世哲學
作者 / 洪應明; 于芷 注釋
簡介 / 菜根譚處世哲學:如何為人處世,雖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現實社會中卻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人人都渴望事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169383
ISBN10 /
EAN / 9789863169383
誠品26碼 / 2682933207008
頁數 / 36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避禍遠罪,深藏不露

《易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就已經露出衰敗的預兆。洪應明認為,人生之興衰也同日月之盈虧一樣,不斷變化。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而意志、修養等方面,無論是在盛時還是衰時,都應具備。為此,洪應明防人杜心處世雞湯提醒世人:

第一,盛極必衰,剝極必復

《菜根譚》云:「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意思是說:事物的衰敗,發端於它的鼎盛時期,導致機運轉變的力量隱含在凋落衰敗之中。所以,君子安居樂業時,要防患於未然,一旦身處於突降的災禍中,要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尋找機會,以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蘇洵在《管仲論》中所說:「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善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也就是說:未來的幸福與災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所作所為。

唐太宗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通經史,善策劃,有謀略,少年時代就與李世民結下深厚的友誼。

太宗登基之後,打算給長孫無忌授以輔政要職。長孫皇后對太宗說:「我有幸做了皇后,尊貴已極,不願娘家的親人因此而掌握朝廷大權,以免引來可悲的後果。西漢高祖的呂皇后和武帝的霍皇后都因寵信外戚,導致誅滅九族。」太宗不聽,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知道明頂無效,於是她暗中勸告哥哥,讓他自己向太宗辭職。

唐太宗的確非常信任長孫無忌。一次,有人上密章,說長孫無忌權力過大,皇上對他寵親過盛,應該予以抑損。太宗拿出密章給長孫無忌看,對他說:「我們君臣之間互相信任,沒什麼可疑忌的。如果各自聽到了新消息,不向對方通報,那麼君臣之間的感情就疏遠了。」然後,傳大臣百官進朝,訓誡道:「眼下我的兒子都很小,長孫無忌對朕是有大功的,我寵信他,就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就叫關係不順。這些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儘管太宗如此信任,長孫無忌還是以盈滿為戒,聽從妹妹的勸告,上表懇辭機密要職。兄妹同心懇辭,太宗只好免去他的尚書右僕射,拜封開府儀同三司。聽到這個消息,長孫皇后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洪應明看來,長孫兄妹正是由於懂得物盛則衰、物極必反的道理,才掌握了避禍遠罪的法門。孔丘曾說:「人世間沒有盈滿而不傾覆的東西。」福過災生,寵過必辱,勢盛必敗,貴極賤至。因而,善於避禍遠罪的明智之士必然心懷盈滿招損的恐懼,思慮避盈居損的良策。長孫氏兄妹就是這樣的智者。

歷觀前代外戚之家,憑著帝后的權力,取得高位的大有人在,能以德禮進退,全宗保名的卻很少,多數都沒有逃過「傾覆之患」。司馬遷在評論霍光被誅滅九族時說:「霍光輔佐漢朝皇帝,可以說是很忠誠的,卻不能保護他的家屬。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權威本來是君主的東西,臣子掌握它,如果長期不歸還,很少有不遭到災禍的。」

第二,天道忌盈,業不求滿。

《菜根譚》云:「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意思是說:凡事不要做絕。若能做到這一點,便是那創造萬物的上天也不會忌恨我,神通廣大的鬼怪也不能損害我。如果做事只講十全十美,創業只要登峰造極,即使不發生內部變亂,也會招致外來的憂患。

漢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漢章帝想給幾位舅舅封爵。馬太后不允許。第二年夏天大旱,有的大臣認為,這是由於不封外戚的緣故。管事的人上書,奏請依漢制舊典,對外戚封侯。馬太后下詔說:「凡是講消除旱災,必須對外戚封侯的,都是想討好我,以求自己獲得福祿。以前成帝時,曾同時封王太后的五位弟弟為關內侯,卻不見及時雨下降……前些天,我經過濯龍門時,見外戚家來請安的人車如流水,奴僕戴著綠色的袖套,衣領衣袖雪白。而看看為我駕車的,比他們相差太遠了。我之所以沒有加以譴責,只是斷絕了他們每年的用度、供應,是希望他們能夠暗暗地自我猛省。但是,他們還是懈怠不改,我行我素,沒有一點憂國忘家的心思。我怎麼能上負先帝的旨意,下損先人的德行,重蹈西漢敗亡的慘禍呢?因此,我堅決不讓皇帝給諸舅封爵。」

馬氏身為皇太后,權傾朝野,依靠自己的地位、權勢,要為兄弟子侄討個加官晉爵的好處,可說易如反掌。然而,她卻反其道而行之,再三諫阻皇上,不要為三個舅舅封侯,目的是為了避免馬氏家族重蹈前朝外戚滅亡的覆轍。可見,這馬太后真是個明白人,沒有被權位衝昏了頭腦。

幾年後,章帝還是封了三位舅父為侯。太后說服了三兄弟退位,歸家閒居,從而保住了馬氏家門免遭「盛極必衰」的悲劇。

總而言之,人不能貪戀權勢,依附權勢,更不能濫用權勢。因為權勢過盛,必然走向反面;稍不謹慎,就可能大禍臨頭。這就是洪應明強調的一種「避禍遠罪」的智慧。洪應明的這一智慧,明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以「虛無」為本,認為天地之間都是空虛狀態。這種空虛無窮無盡,萬物就是從中產生。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若「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世上許多人凡事求全求美,絞盡腦汁以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不論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功業不求滿盈,留下餘地。比如,對於置錢財家業,勿求多求盡;對於功名地位,勿求高求上。知急流勇退,才能保持人的本性;預先留幾分餘地,才會安全長久。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從洪應明「防人杜心」的處世角度,將他所拾集的「珍珠」重新穿輟,提煉出——「避禍遠罪,深藏不露;當忍則忍,吃虧是福;淡心寡欲,順其自然:厚德積福, 寧靜致遠」四大智慧,以饗讀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