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餘墨: 南洋和馬華文史札記
| 作者 | 覃勓溫 |
|---|---|
| 出版社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天南餘墨: 南洋和馬華文史札記:青年學人覃勓溫以嚴謹典雅的筆觸,譜寫出對人物、書籍、墓碑等的細緻考究,展現出其儒雅敦厚的學養以及强烈的本土人文關懷。全書分為三輯, |
| 作者 | 覃勓溫 |
|---|---|
| 出版社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天南餘墨: 南洋和馬華文史札記:青年學人覃勓溫以嚴謹典雅的筆觸,譜寫出對人物、書籍、墓碑等的細緻考究,展現出其儒雅敦厚的學養以及强烈的本土人文關懷。全書分為三輯, |
內容簡介 青年學人覃勓溫以嚴謹典雅的筆觸,譜寫出對人物、書籍、墓碑等的細緻考究,展 現出其儒雅敦厚的學養以及强烈的本土人文關懷。 全書分為三輯,第一輯「見賢思齊」介紹數位南來文人及戰後知識分子;第二輯 「夕惕若厲」談讀書心得;第三輯「勒諸貞珉」通過考察墓碑結合其他史料,重現 人物在世時之風範。透過搜集散落的歷史碎片,覃勓溫娓娓道來王宓文、陳華南、 曾錫珪等人的生平事跡,繼而拼凑起柔佛乃至新馬文學、教育、宗教等領域之歷史 的一角。 從本書第二輯所收選的書評卻可窺勓溫同學平時閱讀之廣泛,誠可謂其基礎知識積 累的筆記。尤見功力的還是本書的第一輯和第三輯的多篇文章,展現勓溫中文系的 傳統學術訓練,文獻學、考據學的本領都用上了。 ——安煥然 作者擁有古漢語的訓練,以及現代詩的涵養,因此行文落筆,精準簡潔,不落俗 套。對輯目的題撰,更是可取。 ——陳劍虹 作者顯然就是一個「土地之子」,文集內所收的篇章,大部分與柔佛新山土地人文 有關。 ——張景雲
作者介紹 柔佛新山人,現居檳城喬治市,《當今大馬》專欄作者、檳榔嶼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文史部主任。曾任南方大學學院專項助理研究員。作品收入《大馬詩選2.0》、《復始之地:馬華文學專題系列鄉土篇》及《新馬文學高鐵之新詩》等著作。2022年獲頒王宓文紀念獎,著有詩集《夕惕齋詩稿》。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安煥然 ——6 推薦序(二):陳劍虹 ——9 推薦序(三):張景雲 ——12 作者自序:或躍在淵 ——22 第一輯 見賢思齊 文西阿都拉的啟示 ——26 王宓文與何丙郁的交流因緣 ——31 蔡夢香新山事宜補正 ——34 紫書閣創會略述:兼論鄭漢強生平 ——38 臺靜農在南方 ——45 竺摩法師與《佛學問答》兩冊 ——52 第二輯 夕惕若厲 讀方美富先生編《禮儀的完成:蘇慶華先生紀念集》 ——58 讀白偉權先生著〈綿裕亭義山的㳉墓〉 ——63 讀許雲樵先生著《馬來亞地理》 ——67 讀賴瑞和先生著《男人的育嬰史》 ——77 讀鄭成海先生著《老子學說研究》 ——86 讀高秀先生著《那時那刻》 ——93 讀何燦浩先生著《華仁風範蘇木有》 ——101 讀列英龍先生著《天塌下來當被蓋》 ——109 讀舒慶祥先生著《新舊對照:新山故事》 ——119 第三輯 勒諸貞珉 碑銘二三事 ——130 考證與補遺:王宓文墓誌銘初探 ——136 傅吾康《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新山碑刻補遺 ——144 我方的歷史:陳華南墓誌鉤沉 ——155 振大英之天聲:柔佛錫克翁仲考述 ——169 浮出歷史地表:新山中文墓誌女性形象 ——178 柔佛州新山中文墓碑初探 ——186
| 書名 / | 天南餘墨: 南洋和馬華文史札記 |
|---|---|
| 作者 / | 覃勓溫 |
| 簡介 / | 天南餘墨: 南洋和馬華文史札記:青年學人覃勓溫以嚴謹典雅的筆觸,譜寫出對人物、書籍、墓碑等的細緻考究,展現出其儒雅敦厚的學養以及强烈的本土人文關懷。全書分為三輯, |
| 出版社 /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672086369 |
| ISBN10 / | |
| EAN / | 9789672086369 |
| 誠品26碼 / | 2683029766003 |
| 頁數 / | 24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4X1.5CM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150 |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振大英之天聲:柔佛錫克翁仲考述
翁仲原係匈奴祭天神物,今泛指宮殿或陵墓石像。學者李零表示,秦漢中原就已從異域引入
相關飾品。時人或因材質之故,稱之「金人」、「銅人」;或因造型之故,稱之「金狄」、「長狄」。高
誘註《淮南子 "氾論》「秦之時,高為臺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築金人」,曰「秦皇帝二十六年初
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可知
梗概。至於其他文獻如賈誼《新書 "過秦論 "上》、史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班固《漢書 "五行志下
之上》亦有例證。
翁仲之名何由,暫無定論,今人大抵以「秦代巨人『阮翁仲』名號」為主流,蓋以《大明一
統志》為證:「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 『 人當如
是邪?』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併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以為瑞。翁仲死,遂鑄銅
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但中國歷史向有「時代愈後,傳說的
古史期愈長」或「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特色(見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
書〉),故相關記述可靠與否,尚且存疑。反而清代顧炎武所謂「今人但言翁仲,不言君何」之說可
備參考(《日知錄》卷二五「名以同事而晦」條)。
根據記載,陵墓翁仲記述始於東漢。《三國志 "吳書 "孫休傳》曾引《抱樸子》佚文謂吳景帝
時,戍將於廣陵發大塚,內有銅人數十枚:「長五尺,皆大冠朱衣,執劍列侍靈座,皆刻銅人背後石
壁,言殿中將軍,或言侍郎、常侍。疑公王之冢。」諸如《風俗通義》、《水經注》等古籍不乏例證。
至於相關辨析,李零〈翁仲考〉論述已明,意者可閱。大抵言之,李氏內容雖以考古為主,卻能啟
發馬來西亞華人義山研究若干:
其一、陵墓翁仲與秦代銅製翁仲淵源甚深。據說這些雕塑大抵都是「帝王日常生活的宮室移
用於他們死後安息的墓葬」範例。而且「這種移用不是孤立的,而是成套成組的,不僅翁仲是來源
於宮室,其他墓上石刻也往往如此」。若以此言之,倒可揭示中國傳統禮制之視域。
其二、秦漢翁仲多有「借夷狄為守衛」之意,好以胡人造型為飾。直待漢晉以後才以「持劍
武士」造型為常態。依此而言,不難察知文化交流之例證。
其三、陵墓翁仲或以異國情調者為主,如西域良馬、大象、獅子不等;或以司空見慣者為主,
如羊、虎、家畜不等。惟兩相比較,前者多係較高等級之葬儀,後者反之。至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見
的麟、鳳、龜、龍四靈反倒不常見。倒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墓地還有歐式軍服將士翁仲。若沿
循其說,可以想見時代風氣之流布。
回顧新馬,華人移居歷史久長。如以1786年檳城開埠為據,至少已有兩百三十餘年光景。以
故首座翁仲現存何地,難可考矣。但可推知的是,20 世紀常見款式包括文臣、武將、侍女、麒麟、
鳳凰、蟠桃不等。僅此言之,就與李零所謂「麟、鳳、龜、龍四靈反倒不常見」之說迥異,可見本
土化例證。更值得留意的是,新馬兩地還且演化出獨具特色的錫克翁仲。
錫克翁仲者何,尤得回溯歷史。依學者白偉權所言,其中脈絡與拿律戰爭(Larut Wars)相關。
原來1872年拿律動蕩,馬來封地主卡伊布拉欣(Ngah Ibrahim)曾委派印度馬洛烏特(Malout)史必
迪上尉(Captain Speedy)平亂,遂募軍家鄉,招攬錫克(Sikhs)、 巴坦(Pathans)士兵入伍。《邦咯
條約》簽訂以降,彼等留任當地把控治安,即定居於此不復歸還。故白氏也說:「到 20 世紀初,錫
克人以軍警、守衛的姿態出現在英屬馬來亞,其族群與特定職業結合的印象已經深植民心,錫克人
凶悍的外表在本地華人心目中甚至也超越許多中國傳統武將,因此在當時,就連墳墓的守墓石像也
開始有人將之設計為錫克人的形象,為墓主守墓擋煞。」如此風潮直待20世紀中葉漸趨消散。因此
學者王琛發總結道:「20世紀初過後,孟加拉軍團逐漸被庫卡軍團取代,許多孟加拉軍團的第二及第
三代人也不再當兵,反而加入了專業領域,如醫生、律師、法官、軍官或警官階級……這是一個轉折
點,醫生、律師退休後不會來當司閽,以致20 世紀中葉就只剩一些老士兵當司閽或保鑣;逐漸地,
三三出版社
華人也淡化了對旁遮普人當守衛或司閽的印象,墳墓開始也很少再立他們當司閽的石雕。」可見大
略。
當前學界認為,今人所知錫克翁仲要以馬來聯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和海峽殖民地
(Straits Setlements)州屬居多。原來當地皆係英國勢力直接統治之處。惟愚所見,隸屬馬來屬邦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的柔佛也有相關例證:
其一、麻坡巴口福山亭林銀舌墓,1932年逝世。
其二、麻坡巴口中華公塚郭應輝墓,逝世年分不詳。
其三、北干那那廣東義山亭劉銀鍼墓,1959年逝世。
其四、古來古來山何兆墓,1964年逝世。
其五、烏魯槽碧山亭許則義墓,1969年逝世。
雖目前例證不多,確有脈絡可循。如20世紀初迄於中葉,柔佛均有錫克翁仲,發展大勢與白、
王論述吻合。又其造型變化多端莫衷一是,絕非一律可言。復從發現地點來看,南至古來北上麻坡
皆而有之,倒是首府新山毫無案例,值得深究。當然更宏觀之論述尤待學人考察,如柔佛錫克翁仲
主要分布何處?其設置是否遍布各階層?或塑像製於本土抑係舶來物品?又其造型有否樣本可據?
想來如此疑問,必可豐富馬來西亞華人義山研究之遺闕。
從回應李零研究來看,其論述亦可揭示另層視域,如翁仲設置緣由即為例子。相關部分,本
地學人近年大抵採納「擋煞鎮邪」之說。然則中國古代向有禮制之規範,如年代貼近馬來西亞華人
史的《清史稿》就如是記載:「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馬各二,三品無石人,四品無石
羊,五品無石虎。」若依此言之,馬來西亞華人義山翁仲與之牽扯與否,實有待研究才是。即使本
土翁仲與傳統禮制毫無牽扯,可辨兩者之別;如本土翁仲與傳統禮制有所干係,可探其中流變。以
故李氏之說是否也提醒學人,禮制之治義山翁仲研究或可行乎?
李零也說,秦漢翁仲多有「借夷狄為守衛」之意。從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來看,不乏例證。從
早期的錫克司閽,到龍山堂大廟詒谷堂錫克翁仲,迄及今人所見之錫克翁仲,似乎都有遙相呼應之
意味。縱然其中未必有「借夷狄為守衛」意識,但其映襯之態,未免令人深思。另外也有趣的是,
這些錫克翁仲究竟與青雲亭、龍山堂,乃至於台灣寺廟所謂「戇番抬厝角」有何異同,彷彿亦可比
較視之。
又李氏也曾總結道,陵墓翁仲多以異國情調或司空見慣者為主。回顧新馬大抵如此。就愚所
見,柔佛常見本土特色翁仲還包括山竹、南瓜、魚尾獅及西式獅子不等,倒是可以回應「異國」情
調及司空見慣者之說,亦可察知本土化之趨勢。惟較值得留意的是魚尾獅。今且不知如此設置,與
身分認同有關乎?或與時代風尚有關乎?或與民俗意義有關乎?惟相關例證也告知來者,陵墓翁仲
或許有地域特色可循。
近年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義山研究頗有成績。其視域之新穎、方法之獨到,耳目一新。若以
莊仁傑、莫家浩、白偉權主編《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年刊 2020:義山與華人社會》為例,可知學人
或析以民俗學、或析以地理學、或析以考據學,宛如五光徘徊十色陸離。但也不難察知,當前著作
似乎未見翁仲之研究。即使有諸,大抵也以單篇考證居多,尚無全面論著。其實錫克翁仲之例證,
大可以揭示義山研究另層面向。今人或可從漢學論之、或可雕塑論之、或可從堪輿論之、或可從民
俗論之,端看學者如何剖析。推而敷衍,其他本土翁仲又有何特色又有何獨特之處等等,則有俟來
時了。
2023 年10 月29日刊載於《東方日報》
最佳賣點 : ★學者安煥然、陳劍虹、張景雲專文推薦
★青年學人覃勓溫首部隨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