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鈴萬里, 馬可波羅東遊記: 兩個文明的交會, 一條古道的見證
| 作者 | 周蓮珊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駝鈴萬里, 馬可波羅東遊記: 兩個文明的交會, 一條古道的見證:當冒險成為信仰,歷史也有了靈魂風沙掩不住理想者的腳印從威尼斯到大都,一場跨越文明的旅程正要開始⚑ 穿越 |
| 作者 | 周蓮珊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駝鈴萬里, 馬可波羅東遊記: 兩個文明的交會, 一條古道的見證:當冒險成為信仰,歷史也有了靈魂風沙掩不住理想者的腳印從威尼斯到大都,一場跨越文明的旅程正要開始⚑ 穿越 |
內容簡介 當冒險成為信仰,歷史也有了靈魂 風沙掩不住理想者的腳印 從威尼斯到大都,一場跨越文明的旅程正要開始 ⚑ 穿越千年的歷史冒險 本書是一部以「馬可.波羅」與東西方文明交流為主軸的歷史小說,將真實史事與傳奇筆法交融,重現十三世紀的世界格局。故事從威尼斯青年馬可.波羅的成長寫起,描述他從渴望冒險的少年,成為跨越歐亞的探險家,並在元朝忽必烈大汗的宮廷中見證東方帝國的盛世與文明。 ⚑ 東西交會的文明史詩 書中描繪的「絲綢之路」,不僅是商旅的通道,更象徵著文化、信仰與智慧的交流。從帕米爾高原的風雪、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艱險,到元大都的繁華盛景,馬可與父親尼古剌、叔叔瑪竇經歷無數磨難,最終抵達遙遠的東方,見證佛教、道教與蒙古政權共存的多元世界。作品不僅刻畫了地理的遼闊,也展現了思想的開放。忽必烈大汗不再只是西方傳說中的「殘暴征服者」,而是一位有擔當、有遠見的帝王。 ⚑ 友誼與創作的力量 故事後半段,馬可.波羅被熱那亞俘虜,關押於監獄中,與作家相遇。兩人因緣際會展開合作,將旅途見聞整理成後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小說以兩人監獄對話為敘事框架,交錯呈現東方回憶與西方現實。作家記錄、整理馬可的故事,使冒險成為文字的永恆;而馬可的熱情與智慧,則感染了周遭每一位聽眾。這一段「知音相逢」的篇章,成為全書情感最濃烈的核心,象徵知識與信念能跨越囹圄,讓理想在紙上重生 ⚑ 回望故鄉與信念的延續 當馬可終於回到威尼斯時,城市早已變遷,他帶回的珍寶與故事,成為歐洲人了解東方的窗口。親朋最初質疑他的經歷,後來在他講述與展示東方奇珍後,化為驚嘆與敬意。這段「衣錦還鄉」的篇章,不僅是冒險的終章,也是生命意志的讚歌。馬可立志「把四十二歲活成二十四歲」,象徵人類不懼衰老與困境的求知精神。 ⚑ 主旨與意象 本書融合冒險、歷史、哲理與人性,以「誠信、勇氣與求知」為核心價值,呼應絲綢之路上無數使者與旅人精神。透過細膩描寫,讓讀者重新理解「探索」的意義:那不是征服他者的野心,而是理解世界、連結人心的勇氣。這既是馬可.波羅的傳奇,也是人類追尋未知的永恆寓言。 本書特色:本書是一部融合歷史與想像、充滿冒險精神的歷史小說,描繪波羅家族三代人穿越絲綢之路、踏上東方征途的壯闊旅程。從張騫晚年回鄉說起,鋪陳出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啟程、歷經艱險,最終抵達元朝上都的感人歷程。作品文字生動、節奏緊湊,展現文化交融、信仰碰撞與人物內心成長。書中蘊含探索精神,適合青少年閱讀與啟發理想。
作者介紹 周蓮珊,兒童文學作家,兒童圖書策劃、主編。獲獎無數,著有《青春在左,風景在右》、《少年探險王》、《地球保衛戰》等書。
產品目錄 序 故里第一章 絕境逢生第二章 俠客少年第三章 漫漫長途第四章 驚魂大漠第五章 草上傳奇第六章 大元公使第七章 驛道梨花第八章 踏遍中國第九章 人世冷暖第十章 富貴還鄉第十一章 蔚藍樂章
| 書名 / | 駝鈴萬里, 馬可波羅東遊記: 兩個文明的交會, 一條古道的見證 |
|---|---|
| 作者 / | 周蓮珊 |
| 簡介 / | 駝鈴萬里, 馬可波羅東遊記: 兩個文明的交會, 一條古道的見證:當冒險成為信仰,歷史也有了靈魂風沙掩不住理想者的腳印從威尼斯到大都,一場跨越文明的旅程正要開始⚑ 穿越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072571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072571 |
| 誠品26碼 / | 2683038767008 |
| 頁數 / | 29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4.8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故里(節錄)
元鼎三年(西元前114年),秋天的一個黃昏。
夕陽西下,一輛馬車行駛在陝西漢中城固大地上。蕭瑟的風吹過,路上行人稀少。馬車裡坐著一個患病的長者,他不時地咳嗽著。
趕馬車的僕人放慢了速度,朝著車裡問道:
「張大人,要不要休息一下?」
馬車的簾幕被輕輕撩起,他是當朝位列九卿的大行張騫。
很顯然,他現在身體很虛弱。張騫用手遮擋外面的強光,問道:「童兒,到了哪裡?」
叫童兒的僕人答道:「張大人,我們到了漢中城固地界,馬上就要到家了。」
「哦,城固,胡城,家……我張騫要回家了。回家好啊,好啊……」
張騫劇烈的咳嗽起來。
童兒慌了,趕緊勒住馬車,下來查看究竟。童兒拿水給張騫喝,張騫才安靜下來。
童兒:「此地距離胡城一個時辰,夫人在家裡等大人回去吃飯呢。」
「好,好,不急,不急,童兒,你慢點趕車,讓我看看今年城固的收成如何?」
童兒答應著,馬車在小路上慢慢走起來。張騫看著車外的景色,這熟悉的地方,魂牽夢縈的故土,曾經在他夢裡出現過無數次。張騫的腦海裡浮現出童年和夥伴們在田野山林間玩耍,在漢江戲水的畫面……想著,張騫竟然像孩童般吃吃地笑了。
童兒回頭問:「大人,您為何發笑?」
「哦,光陰流水,青春不再啊!童兒,我當初離開城固,走出秦嶺,也是你這般年齡。一轉眼,我已垂垂老矣。」
童兒眼尖,看到路邊一片野菜茂盛,童兒就問:「大人,聽說我們這的漢菜還是您當初從西域帶來的呢?有沒有這回事啊?」
張騫笑了:「還真是,這漢菜已經遍布山野了。想不到啊,想不到。」
張騫開始為童兒講述漢菜的故事:「那一年,我們出使團到達安石國。他們那裡以前都是游牧民族,老百姓生活很落後。我們就在那裡幫助他們修建水渠。可是,那個村莊的老百姓太窮了,根本沒有糧食,吃不飽自然沒辦法幹活。這個時候,我看到山坡上有一片野菜,但是叫不出名字,當地的人也不認識。我摘下葉片放在嘴裡嚼了起來,這種野菜味道還不錯。我見自己沒中毒,膽子就大了,多採摘一些放到沸水裡煮熟。這種野菜很好吃,在嘴巴裡滑溜溜、甜絲絲的,以我的經驗,自然知道這是無毒的野菜,可以放心食用了。」
童兒問:「張大人,為了西域的人,萬一你中毒,豈不可惜?」
張騫笑道:「戰亂頻頻,你爭我奪,最倒楣的是天下黎民百姓。拚殺那麼多年,張騫才知道殺得一方天地,不算征服;以德惠天下,才算不枉此生。」
童兒搖頭:「大人說得太過深奧,童兒不太懂。不過,我聽爹爹說,這漢菜原來都是綠色的,有一些品種變成紅色,也跟張大人有關係。」
內文 : 艱難啟程
「怎麼辦?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條是返回威尼斯繼續做一個商人,這樣可以發大財,家財萬貫;還有一條就是我們趁著戰亂,重返東方蒙古帝國,成為一名誠實而守信的使者……」此時的尼科洛看起來多麼剛毅、偉岸。他的個子高大,長著滿臉的落腮鬍子和一雙大而圓的眼睛。透過那一對海水般深邃的藍眼珠,可以看出他博大的心胸。
「……沒關係的,我們已經有了承受旅途磨難的經驗,不管經歷多少次出生入死都能堅持。」說話的是尼科洛的弟弟馬費奧。他儘管小哥哥幾歲,但是,在困難面前,從來沒有退縮過。馬費奧雖然話語不多,但是,一直都默默的支持兄長的選擇,是尼科洛作出重大選擇的堅定支持者。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退縮,要選擇繼續東進,重返『絲綢之路』。一個人的誠信,遠比財富更重要。」
「好!我選擇支持父親和叔叔,不管經歷多少苦難,我都會義無反顧地跟隨你們!」說話的是一個個子高高的少年馬可,雖然他才十七歲,但是,他已經熟練掌握多種語言。他是一個沉穩、堅定、剛毅的孩子,儘管失去了母親,可不管經受多少苦難,他都從不流淚。母親從小就告訴他,父親是一名真正的漢子!父親一去多年,堅定、執著,尋覓到了東方那個出產茶葉和絲綢的國家,拜見了蒙古大汗……
第一次和父親、叔叔同行的馬可,從親人身上看到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波羅家族三人選擇了東進「絲綢之路」。在西方人看來,這無異於從此踏上不歸路。因為,他們成功的希望渺茫,到達東方的機率微乎其微。
「也許我們會很順利地到達忽必烈的大蒙古國呢……」馬可很有自信地說了一句。年幼的馬可那稚嫩的臉上,已經冒出毛茸茸的鬍子,像初春的小草一樣。
此時,波羅家族三人已經沒有了退路!除了在威尼斯、阿迦和耶路撒冷三地還可以稍稍滯留之外,他們不能有一點兒懈怠。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磨難,年少的馬可意識到,他們這才開始了真正的東方探險之旅。
很快,一些新的問題出現了,讓波羅家族三人感到手足無措。他們原計劃使用駱駝和牛,從亞美尼亞南行。如果可行的話,徒步走完數百英里到達波斯灣重要港口荷姆茲,然後,再從那裡乘船跨過荷姆茲海峽進入印度洋。
當時,大多數往來於印度洋的商人都會把印度洋西海岸一些城市作為他們理想的經商目的地。波羅家族三人不是這樣,他們認為,他們是從這些城市出發,踏上「絲綢之路」,前往東方蒙古帝國。
他們此次之行沒有制定明確的路線,因此,他們遇上了很大的麻煩!
當馬可他們重返亞美尼亞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裡已經被蒙古帝國征服。儘管這裡的居民都是基督教徒,但是,他們並不像羅馬人那樣虔誠。
很早以前,亞美尼亞人以勇敢和彬彬有禮著稱,但是現在,他們卻野蠻、吝嗇、好吃懶做……
當波羅家族三人來到這裡的時候,當地人很少關注他們,沒有人詢問他們從哪裡來,或者到哪裡去。
大家都覺得他們很平凡,平凡到沒有什麼話要和他們說。他們就是來自威尼斯的三個普普通通的商人,或者說,就是三個不知道到哪兒去的普通旅人。
馬可還年少,所以他覺得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總是有過剩的精力,一路上問這問那,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
不知不覺,馬可他們一行三人已經到了土庫曼……
土庫曼人不耕種土地,也很少定居下來,大都過著游牧生活。他們選擇臨時居住地的時候,完全取決於是否有可供放牧的草場,有時居住在高山草場,有時居住在曠野大漠。他們常年與自己放牧的羊群為伴,穿的是用毛氈和獸皮做成的衣服。
尼科洛和馬費奧每天忙於東進「絲綢之路」的各種準備,收集路上需要的駱駝和牛、馬,還有吃的肉食和水。
年少的馬可意識到路途艱險,他必須學會適應各國、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化和宗教,尤其是各國、各民族的語言,還有飲食、服飾。在旅途中,他慢慢的發覺那個叫忽必烈的帝王領導下的蒙古民族並不信仰上帝,他們只是效忠蒙古國大汗,並定期獻上貢品。他們這麼做就可以得到大汗的恩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親身經歷過一次東方之旅的叔叔馬費奧,微笑著對馬可聳聳肩,說:「馬可,我們的東方之旅才剛剛開始,還有許多困難和艱險等著我們……」
土庫曼的天空湛藍,藍得好像海洋,浩渺無邊。銀白色的彎月,好像浩瀚大海中一艘航行的船兒,把一個又一個旅行家、探險家和商人的美好夢想,載向天邊,載向彼岸。
歇息調整了一段時間,他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
最佳賣點 : 本書是一部融合歷史與想像、充滿冒險精神的歷史小說,描繪波羅家族三代人穿越絲綢之路、踏上東方征途的壯闊旅程。從張騫晚年回鄉說起,鋪陳出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啟程、歷經艱險,最終抵達元朝上都的感人歷程。作品文字生動、節奏緊湊,展現文化交融、信仰碰撞與人物內心成長。書中蘊含探索精神,適合青少年閱讀與啟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