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的起源: 史詩與理性的開端 | 誠品線上

西方文明的起源: 史詩與理性的開端

作者 徐賁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西方文明的起源: 史詩與理性的開端:理解「何謂人文」的經典入門希臘文明的起點如何孕育思想的力量「英雄主義的前提,就是人會有一死──即使有一個神為父或為母。」【文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理解「何謂人文」的經典入門希臘文明的起點如何孕育思想的力量「英雄主義的前提,就是人會有一死──即使有一個神為父或為母。」【文明的源起:從史詩到城邦】本書以古希臘文明為出發點,描繪從荷馬史詩到城邦制度形成的思想轉折。作者以細緻的史料分析,勾勒出史詩精神如何孕育集體價值觀,並逐步演化為公民社會的倫理基礎。透過探討城邦的誕生與政治組織的萌芽,揭示人類對秩序與責任的初步探索,也為後續哲學與制度思維奠定了土壤。【理性思辨與哲學精神的興起】書中延伸至古典哲學的成熟階段,討論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思想對西方思維架構的深遠影響。作者以學術嚴謹的角度分析哲學如何回應當時的政治與倫理問題,並指出思想辯證的過程,既是對人類自我理解的深化,也是對權力與正義的反思。這一部分不僅呈現思想的內在張力,也說明理論與現實之間的互動關係。【制度與權力的歷史轉折】本書第三部分聚焦於西方政治制度與社會秩序的形成。作者以歷史的縱深視野,追溯從羅馬共和傳統到近代國家觀念的演進,揭示權力運作如何形塑公共生活。書中對法律、宗教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提出深度觀察,指出制度並非單一理性的產物,而是在衝突、妥協與信念交錯中逐步生成的結果,體現了文明延續的複雜性。【古今對照與文化自覺的再思】在結尾部分,作者將古代思想與當代世界並置思考,藉由比較政治與文化現象,反省現代社會在價值信念與公共責任上的變化。透過對比古今,書中提醒讀者,西方文明是一種持續更新的精神傳統。作者以嚴謹的論述邀請讀者重新理解「文明」的意涵,思索個體如何在歷史與思想的流變中,尋回人文關懷與理性批判的平衡。本書特色:本書為「西方文明」系列第一部,作者徐賁以嚴謹的筆調回溯西方思想的起源,從古希臘的史詩與城邦制度談起,延伸至哲學與政治觀念的形成與變遷。本書結合深厚的歷史視野與敏銳的社會洞察,透過古今對照揭示作者個人對於文化發展的反思,並從制度、信仰與權力結構的演變,展現文明成形的多重面向,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徐賁,美籍華裔學者,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麗學院英語系榮休教授。長期致力於文學理論與人文教育研究,並關注民主、公民社會與公共討論等議題。主要著作包括《極權魅惑的政治心理》、《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經典之外的閱讀》、《人文啟蒙的知識傳播原理》、《與時俱進的啟蒙》、《AI時代的人文啟蒙和教育》、《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犬儒與玩笑》、《知識分子與公共政治》、《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統治與教育》、《暴政史》、《極權下的人性》、《極權下的日常生活》、《極權下的身分焦慮》、《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 西方人文經典閱讀一、古希臘經典,是普羅米修斯之後的又一火種二、荷馬《奧德賽》三、海希奧德四、希臘詩歌五、《伊索寓言》六、艾斯奇勒斯

商品規格

書名 / 西方文明的起源: 史詩與理性的開端
作者 / 徐賁
簡介 / 西方文明的起源: 史詩與理性的開端:理解「何謂人文」的經典入門希臘文明的起點如何孕育思想的力量「英雄主義的前提,就是人會有一死──即使有一個神為父或為母。」【文明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39812
ISBN10 /
EAN / 9786263639812
誠品26碼 / 2683038765004
頁數 / 24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總序 西方人文經典閱讀(節錄)
  這套書由為大學生(或從來沒有接受過人文教育的研究生)準備的講稿編輯整理而成,共分為十二冊,內容提供的是西方人文經典閱讀的必要知識,挑選的文字在文學或思想史上有其重要性,在文化和社會變革時期尤其能顯示充沛的思想能量。對閱讀來說,文字必須同時兼顧原始性(權威性)和可解釋性(創造性),創造性就是讀者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聯想,是對文字意義的補充,從而使得文字能歷久彌新,長遠留存。這十二冊不僅會介紹經典作品或作家,並且會著重於啟發和激勵讀者閱讀過程中的思考;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閱讀課程,而是一個閱讀和思考的課程。
  因此,這套書也是一種人文啟蒙。強調人文,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強大的力量還在貶低人的價值、蒙蔽人的智慧;倡導啟蒙,是因為還存在著普遍的知識限制和愚昧;主張思考,是因為普遍的思想懶惰還在生產大量的行屍走肉;提供指導,是因為這在現實教育中是普遍缺乏的。許多人雖然讀了許多年書,但對人文知識仍然不得其門而入,不得不靠個人在黑暗中摸索,對他們來說,這些都代表著學習的逆境和知識的衰退,英裔美國猶太歷史學者伯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1916~2018年)曾經指出,人們對逆境和衰退的反應有兩種基本方式。他在《哪裡出了錯?》(What Went Wrong? The Atlantic Monthly, 2002)一文中寫道,第一種方式是問「誰把我們害成這樣?」,第二種方式是問「我們做錯了什麼?」,前一種提問方式導致自怨自艾,後一種提問方式引至自強自立。前一種提問方式放棄個人責任,而專注於學校教育的失敗和制度環境的惡劣;後一種提問方式則要求我們一起自我省視和共同努力,以便找到一些更好的知識和道德的提升方法。人文啟蒙要追問、反思的是第一種提問方式,而經典閱讀就是為它找到的一種應對方式,雖說不一定是成功的祕訣,但卻已經有了前人的成功經驗。
  剛進大學的學生處於人生的一個特殊年齡層,他們雖然知識準備可能還不充分,但卻最好學和最願意動腦筋思考。對於閱讀思考來說,好學和勤思比已有的知識更重要。
  在準備這套書的內容時,我借用自己在美國大學教授人文閱讀課上使用的一些教案,但也做了調整和補充。
  例如,希臘經典中修昔底德(Thucydides,西元前460或前455~約前40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在亞洲是研究生課程的內容,被當作一種專門知識。但在美國中學裡,它已經被當作普通歷史知識的一部分。並且在美國,11歲左右的國中生在他們的「社會學習課」(Social Studies)上就開始接觸這一歷史。美國六年級的《世界歷史:古代文明史》(California Social Studies, World History: Ancient Civilization)教科書也包括這部分的歷史。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古希臘經典,是普羅米修斯之後的又一火種
  閱讀西方人文經典,從希臘文學和思想開始,我想大概不外乎三個基本的需求。
  第一個是知識的需求。希臘被公認為西方思想的源頭,對於認識西方經典來說,我們需要關於這個源頭的知識。從荷馬史詩、古代抒情詩,到歷史著作和戲劇,再到哲學,古希臘的文學和思想魅力無窮,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為此,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要閱讀荷馬、海希奧德、莎芙、品達和西蒙尼特斯的詩作,伊索的寓言,艾斯奇勒斯、索福克里斯、尤里比底斯、阿里斯托芬的戲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諾芬的歷史著作,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著作。
  第二個是了解人類歷史的普遍經驗或教訓的需求。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西方習語,如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指沒有預料到的禍害和災難)、卡珊德拉的預言(Cassandra's metaphor,指被忽視的預言和壞消息的報告者)、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s heel,指致命弱點)、納西瑟斯(Narcissus,指自戀情結)等,都包含著人類普遍的經驗教訓。我們今天講批判性思維,經常會追溯到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470~前399年)的辯詰方法;他還有許多流傳了千百年的智慧之言,如「認識你自己」、「無知即罪惡」、「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第三個是思索如何關連當下的需求。這要求我們從以上歷史的普遍經驗或教訓中,再提煉出與我們的問題意識特別相關的部分。例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雄心勃勃的政治建構雖然是基於人類普遍能夠駕馭的假定,但相當程度上,是旨在抵禦無所不在的暴政威脅和人類激動情緒的狂暴力量。又例如,修昔底德認為,伯羅奔尼撒戰爭是當時國家間等級結構發生變化的結果:雅典想要擴充帝國,超過斯巴達,實力增長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和敵意,使得戰爭不可避免。一個國家的崛起反而會招致強敵的打擊,強大未必就安全,這就是修昔底德的「安全悖論」,也是人們現在關心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這本書將會兼顧這三個需求,後兩個需求對獨立思考的要求會更高,這兩種需求也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是否能啟用問題意識取決於每個人對問題的關注和敏感,也取決於他在特定時代和環境中的特殊體驗和感受。你對現實狀況的感受能夠讓你感覺到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義,或需要怎樣的意義,從而也就能對你的群體提出相同的問題。只要有心,你一定可以從古希臘的經典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答案,雖然不完整或有時代的隔閡──比如,我們今天在思考自由憲政和法治民主的時候,也不宜期待希臘思想給予我們它不能給予的東西,但是比你自己獨自在純粹的黑暗中摸索總要好得多。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為「西方文明」系列第一部,作者徐賁以嚴謹的筆調回溯西方思想的起源,從古希臘的史詩與城邦制度談起,延伸至哲學與政治觀念的形成與變遷。本書結合深厚的歷史視野與敏銳的社會洞察,透過古今對照揭示作者個人對於文化發展的反思,並從制度、信仰與權力結構的演變,展現文明成形的多重面向,兼具學術深度與閱讀性。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