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科學原理
| 作者 | 張振友/ 閆衛東/ 張良/ 吳婷/ 主編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太極拳科學原理:一動一靜之間,藏著天地陰陽;一呼一吸之間,貫通身心之氣。讓太極,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緩慢拳路,而是可驗、可學、可養的現代生命科學。 太極拳不僅是一 |
| 作者 | 張振友/ 閆衛東/ 張良/ 吳婷/ 主編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太極拳科學原理:一動一靜之間,藏著天地陰陽;一呼一吸之間,貫通身心之氣。讓太極,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緩慢拳路,而是可驗、可學、可養的現代生命科學。 太極拳不僅是一 |
內容簡介 一動一靜之間,藏著天地陰陽; 一呼一吸之間,貫通身心之氣。 讓太極,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緩慢拳路, 而是可驗、可學、可養的現代生命科學。 太極拳不僅是一門武術,更是一門貫通生命哲理與現代科學的動態藝術。主編團隊長年潛心研習太極拳二十餘年,以七年時間廣泛研讀中外太極拳理論著作,遍訪名師,在傳承與實證之間探索一條科學化的修習之路。本書的誕生,正是將古老拳理融入現代語境的成果,嘗試以清晰可驗的結構,重新詮釋太極拳的內在智慧。 全書由淺入深,首章說明「什麼是太極拳」,從歷史源流到養生理念,回答太極是否為有氧運動、練功時間與場地要求等基礎問題,為初學者奠定正確觀念。第二章進入「身法功法要領」,詳析虛靈頂勁、含胸、沉肩墜肘、鬆腰等核心技術,並以人體解剖學與運動生理學為依據,讓讀者理解太極中「氣沉丹田」與「形隨意動」的具體機制。 第三章探討太極拳的「格鬥與動態原理」,指出太極並非僅為柔練之術,而是一種講求力學均衡與精神專注的動態科學。第四章則以現代生理學與導引學的觀點,重新審視「著勁」、「導引」、「氣血運行」的關係,讓古典術語回歸科學脈絡。最終章綜合陰陽、心、氣、意、精神等內涵,逐一闡述《太極拳論》中的經典法則,並以現代物理與哲學思維重新解讀,使古訓不再艱澀,而能被今日讀者切身體悟。 主編團隊堅信,太極拳的真正價值,在於促進身心平衡與生命的整體復原力。書中不僅強調功法與姿勢,更關注練習者的呼吸節奏、意念流動與心理調適。透過本書的系統學習,太極拳不再是神祕的古技,而是一套可實踐、可驗證的健康方法。主編期盼每位讀者都能在圓融動靜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中正之軸,讓太極的力量回歸日常,使防治腎臟病、高血壓、腰椎與頸椎疾病等功效得以發揮,實現「益壽延年、不老長春」的太極真義。 〔本書特色〕 主編團隊研習太極拳二十餘年,結合解剖學、運動學與現代物理學,轉化《太極拳論》中的陰陽、氣、意、身、虛實為科學語言。全書以理論與實踐並重,指導習練者掌握虛靈頂勁、沉肩墜肘、鬆腰等要領。太極不僅強身健體,更助預防腎臟病、高血壓與脊椎疾病,重拾「動靜合一、身心並養」的養生智慧。
作者介紹 張振友,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深受「無體育,不清華」影響,具有清華人纈密深刻的理論素養,對太極有精華的科學理解。閆衛東,工作經驗豐富,接觸海內外各界菁英,便於從不同角度理解融通文化、科技、宗教、運動、健康、藝術。張良,骨科博士,在緊張繁重的臨床工作間隙,堅持研習太極,為將當代運動醫學的最新理論融入太極理論,專程於2018年初赴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研修運動醫學一年。吳婷,受父親薰陶,對太極與傳統文化的淵源,懷抱著細膩而深刻的體悟,得益於在體育學院工作,累積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本書注入了兼容、開放、現代海派元素。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太極拳? 第二節 太極拳簡史 第三節 功法學習規律 第四節 太極養生原理第二章 太極常識 一 太極有哪些主要門派? 二 太極是否屬於有氧運動? 三 太極對場地、服裝、鞋襪有什麼要求? 四 練功前、後是否需要做準備活動和放鬆運動?有什麼習練禁忌? 五 什麼時間練太極效果為佳? 六 每次練功投入多長時間為宜? 七 太極體系包括哪些基本內涵? 八 是不是只有全面掌握了功法才可以收到綜合健身效果? 九 只盤架子,不學拳論,是否能取得全面健身效果? 十 習練者需重點研讀哪些經典理論? 十一 起步學習太極受年齡限制嗎? 十二 太極是不是等同氣功? 十三 是不是會的套路架勢越多功力越強? 十四 開始習練太極時身體有些什麼反應? 十五 舌尖輕抵上頷有什麼益處? 十六 太極目光要領 十七 「舌下生津,隨時咽下」的益處 十八 太極和能量代謝第三章 身法原理 第一節 虛靈頂勁 第二節 含胸功法要領 第三節 沉肩墜肘、舒指坐腕要領 第四節 脊柱、腰、腹、髖身法功法要領 第五節 下肢(足、踝、小腿、膝、大腿、髖)身法功法要領 第六節 身法要領體系第四章 功法原理—定軸和圈化 第一節 太極風貌 第二節 武術搏擊決勝規律 第三節 太極格鬥理念和致勝技法 第四節 動態彈性均衡諧振 第五節 立體定軸圈化運動第五章 勁法原理—著勁和導引 第一節 著勁 第二節 著勁的運動屬性 第三節 著勁的生理運動學 第四節 導引溯源 第五節 導引生理學 第六節 導引的功法意義第六章 經典拳論精要附釋 第一節 陰陽、心、氣、意、精神、神、法、方圓太極內涵 第二節 經典功法智慧 第三節 立如平準 第四節 勁起足跟 第五節 鬆腰 第六節 氣遍身軀不稍滯 第七節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第八節 筋骨要鬆 第九節 步隨身換 第十節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第十一節 腰似車軸、氣如車輪 第十二節 勢勢揆心須用意 第十三節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第十四節 神明 第十五節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第十六節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第十七節 襠弓後記附錄參考文獻
| 書名 / | 太極拳科學原理 |
|---|---|
| 作者 / | 張振友 閆衛東 張良 吳婷 主編 |
| 簡介 / | 太極拳科學原理:一動一靜之間,藏著天地陰陽;一呼一吸之間,貫通身心之氣。讓太極,不再只是傳說中的緩慢拳路,而是可驗、可學、可養的現代生命科學。 太極拳不僅是一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68403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68403 |
| 誠品26碼 / | 2683038763000 |
| 頁數 / | 562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本書介紹的太極理論、功法都有經典師承。太極拳沒有統一身姿、動作規格。身體構造、生理運動能力既有一定塑造空間,更有不可踰越的遺傳約束,具有不容違逆的生理運動規律。
太極核心算法是捨己從人(段落中的加重部分為前輩經典拳論的引用),練功須分清主次關係,切忌機械模仿,更要避免主觀臆測(己見),敵我間,敵為人;虛實腿間,實腿側為人;在身體節段肌肉間,大腿股四頭肌、臀肌、豎脊肌腰段、腹直肌、腹橫肌、腹外斜肌、背闊肌(核心肌群)等肌肉為人,其他節段肌肉為己;在腰腹腿各肌之間,實腿股四頭肌為人,其他肌為己;舒適和身形間,骨骼、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心肺舒適感受為人。
太極是功法原理、身法、功用,即心、身、意的太極統一。心是捨己從人,以意行拳的意是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武術功用,身法是功法的身姿保障,功法是心、意的外部體現,心、意是功法驅動控制軟體。脫離了功用內涵的動作,不僅失去武術靈魂,還失去安全保障。太極功法「獨異於人」,只有秉持捨己從人理念,積極藉助重力、地面支撐力、運動慣性、肌肉震顫力,在肌肉、韌帶、筋膜積蓄釋放動態彈性位能,形成偏沉則隨,得機得勢,才能轉動輕靈。練功的人的力量內涵是重力、運動慣性、肌肉震顫力、腱性組織黏彈力、關節軟骨蠕彈力的動態平衡值(書中簡稱張力平衡值)。必須高度尊重生理運動規律,尊重中樞神經系統條件反射。中樞發出練功啟動信號,大腦發出神經衝動使肌肉形成持續收縮,同時發出神經衝動到達呼吸中樞,興奮腦幹呼吸中樞,增強呼吸運動,肌肉有充沛氧氣供應,收縮有能量保障;重力、地面支撐力、運動慣性、肌肉震顫力刺激肌肉、韌帶、關節本體感受器, 中樞神經系統以意識水平以下的反射控制調節肌肉收縮,保證練功協調順隨安全。
本書引用的醫學理論、運動科學數據、保健養生知識、太極養生功效,都經專家審核。
本書屬運動健身、保健書籍,不能替代專業諮詢和診療。與所有體育運動一樣,沒有對人體解剖結構、生理運動規律及太極理論系統了解的專業人士指導,可能因方法不當出現運動損傷,務請慎重參與。本書編著者和出版社對於讀者習練太極可能出現的人身傷害及醫療費用不負責任。
內文 :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太極拳?
太極會心獨具,深諳學理,大的方面有以下內涵。
一、以捨己從人為格鬥理念的武術技藝
太極理論、功法是與對手進行武術格鬥的理論、功法,架子是從與對手進行均勢勁力博弈場景中提煉的經典功法編程,必須在與對手進行勁力博弈背景練功。太極與儒家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射一樣,昇華為體能鍛鍊和情操修練。
(一)功法控制邏輯
可借用現代控制系統理解分析太極控制邏輯。控制部分在回饋資訊尚未到達前,已經糾正資訊,即前饋資訊的影響,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運動偏差,控制論將這種自動控制模式叫前饋。氣斂入骨,蓄勢,彈性增強膝、髖、骶、脊柱、頭顱關節的固定力,形成肌肉震顫運動,同時增強關節在格鬥對抗中的彈性位能,以拮抗各種外部作用力,屬於典型前饋。
拳擊通過增強肌肉收縮力量,加大關節轉動角度和速度,提高擊打能力,動作速度快,預見性強,效能高。缺點是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一旦出現誤判,開弓沒有回頭箭,動作、軌跡、力度難以糾正調校。拳擊高手在面對柔道高手時,經常慘遭抱摔。
太極與對手格鬥,保持身法,順隨對手攻防,藉助對手進攻力量在肌肉、韌帶、筋膜中積蓄彈性位能,完成走;在對手收回手臂時,釋放肌肉、腱性組織中積蓄的彈性位能,形成黏。
(二)太極功法的解剖學
定軸接近受寒打冷顫身姿,關節以關節附屬運動形成分厘毫絲則偏的動態彈性均衡諧振。
人體解剖學以研究正常人體器官、形態、結構,以闡明人體結構的形態、成因、生理作用關係、空間關係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為目的,是醫學理論的基礎。隨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革新發展,解剖學經歷了大體解剖學、顯微解剖學、超微結構解剖學等階段。數位技術、3D 技術對解剖學起到推動作用。
解剖學是功法的理論基礎,以心行氣、腹鬆收斂入骨、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等高級功法的理解掌控, 需認真學習生理解剖學、運動學。操作時需動態感知、判斷和掌控動作合理性、舒適性、功能性、經濟性和安全性,動態感知糾正違背功法要領和生理運動規律的操作,摸索體會功法原理。
外家拳動知者易,太極運覺者難。先求自己覺知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於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而後懂勁。沒有對身體承載重力、地面支撐力、運動慣性、腱性組織載力、肌肉震顫力的意識醒覺,沒有尊重關節生理運動學,沒有按周身關節運動規律學習和練習, 無法做到易心、易勁,更談不上著熟、懂勁、神明。前輩說: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要知其數,非祕授而不能量之。現代生理運動學有條件從榫卯相對、骨節相對、陰陽之義、五行八卦等,轉變為按解剖學理解關節的生理運動規律,按生理活動規律把控關節運動形態,做到科學、精準、安全練功,避免迷信盲目,避免運動傷害。
二、運動內涵獨特
秉持《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推生變化」原理,致力於謀求均勢,均衡,包容,彈性格局。
人體像一架運動的機器,運動與人體結構、系統力學特點及力與人體功能間存在生理運動規律,練功必須嚴格遵守生理運動規律(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
(一)一動無有不動
人體若干運動環節藉助關節按一定順序銜接起來,即運動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人體運動鏈(圖1)是研究和理解、認識功法規律的切入點。
1.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
生理運動鏈可分為開鏈、閉鏈運動鏈。
(1)閉鏈運動。一個運動鏈兩端被固定住, 運動鏈中每個環節至少和其他兩個環節相連就叫閉鏈。整個運動鏈任何一個關節的運動均不能獨立(一動無有不動)。
(2)開鏈運動。如果運動鏈末端可以有較大自由活動空間,運動鏈中有一個環節只和其他一個環節相連接,就是開鏈運動。如揮鞭、大腳踢足球、打羽毛球、推鉛球。
開鏈運動特性是肢體或軀幹遠端呈游離狀態,如拳擊直拳進攻,拳頭呈游離狀態,肘單獨伸屈。運動鏈各關節有特定的運動範圍,遠端範圍大於近端,遠端速度大於近端。
2.人體運動學按勞動、運動習慣將人體歸納為2 個基本做功運動鏈。
(1)由肩帶、肩關節、上臂、肘關節、小臂、腕關節、手組成上肢運動鏈。基本運動形式分為推,在克服阻力時,上肢由屈曲變為伸展,如推門動作,即:極堅剛;拉,由伸展變為屈曲,如打籃球接球動作,即:極柔軟; 鞭打,上、下肢各運動節段連續加速,制動,在末端產生極大速度。
(2)由骶、骶髂、骨盆、髖關節、大腿、膝關節、小腿、踝、足組成下肢運動鏈。基本運動形式主要包括緩衝,即:極柔軟(求緊湊);蹬伸,即:極堅剛(求開展)。在外家拳,下肢和上肢動作一樣,同樣有支撐、移步、鞭腿等基本功能和運動方式。在身法、功法中,下肢各關節均保持舒適彈性功能位,保持足夠彈性位能,即:氣斂入骨,中正安舒, 鬆。足、踝、腿、髖關節囊、關節軟骨、肌肉、韌帶、筋膜加上腹內壓、左右豎脊肌、脊柱、腰椎後部結構,偏沉則隨,分虛實,順隨脊柱運動學,與張力平衡值交感互動,保持動態彈性均衡諧振耦合運動,穩定支撐身體平衡;移動腿腳邁步,在旋轉張力調制策動下,保持閉鏈運動, 以接近定型運動軌跡移動。外家拳進攻時,下肢肌肉強直收縮,關節保持一定角度,支撐身體平衡,下肢軀幹關節較長時間固定,構建速度槓桿系統,肌肉連續加速收縮,做功手臂形成最大加速度。
兩個基本做功運動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陰陽相濟,互為支撐,交感互動,共同完成功法。
(二)分厘毫絲則偏
練功以最小、最少的肌緊張反射收縮為主維持身體平衡,做功鏈所有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關節軟骨都分擔一部分載荷。左右豎脊肌、背闊肌等,以脊柱前側為定點,沿循骨骼、關節解剖學保持持續肌緊張反射收縮(氣斂入骨),當肌張力達到一定力度時,形成肌肉震顫運動(氣遍身軀不稍滯),形成近似齒輪頓挫感覺,也叫齒輪強直(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靜中融動動猶靜),關節間歇性固定。自始至終保持震顫運動,走、黏、發、邁步時,發於腿,純任自然,以對側伸肌反射策動足、踝、膝、髖、骶髂、骶、脊柱、頭頸、肩、臂骨骼、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形成周身一家的閉鏈諧振運動, 沒有某個關節獨立運動。雖然每個關節都控制在附屬運動尺度,但各個關節交感耦合的總運動幅度仍可承擔捨己從人,以靜御動功法。如注意力分散,力量掌控不精細,沒有保持閉鏈運動或超出關節附屬運動,容易誘發疼痛(總須完整一氣,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
在整個諧振鏈上,各個部位相對於不同參照物有不同運動感覺。構建保持定軸,左右體殼邊際與定軸彈性舒適力臂差達到最小,減小了手臂腿腳相對於定軸的線速度,減少了旋轉張力策動手臂腿腳完成功法體能付出,也減輕了手臂腿腳在脊柱、骶髖、膝的旋轉慣量。
最佳賣點 : 主編團隊研習太極拳二十餘年,結合解剖學、運動學與現代物理學,轉化《太極拳論》中的陰陽、氣、意、身、虛實為科學語言。全書以理論與實踐並重,指導習練者掌握虛靈頂勁、沉肩墜肘、鬆腰等要領。太極不僅強身健體,更助預防腎臟病、高血壓與脊椎疾病,重拾「動靜合一、身心並養」的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