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複製術, 世界印刷文化史: 雕版、活字、數位……重建秩序與疆界的千年革命, 跨越五洲的印刷文化探索之旅
| 作者 | 孫寶林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文明複製術, 世界印刷文化史: 雕版、活字、數位……重建秩序與疆界的千年革命, 跨越五洲的印刷文化探索之旅:探尋千年印刷之路,見證文明演進的軌跡與智慧字與紙的革命,開 |
| 作者 | 孫寶林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文明複製術, 世界印刷文化史: 雕版、活字、數位……重建秩序與疆界的千年革命, 跨越五洲的印刷文化探索之旅:探尋千年印刷之路,見證文明演進的軌跡與智慧字與紙的革命,開 |
內容簡介 探尋千年印刷之路,見證文明演進的軌跡與智慧 字與紙的革命,開創人類思想的擴散時代 承載思想火種,映照人類知識的傳承 ⚑ 全球視野下的印刷文明 本書是一部梳理印刷發展歷程的文化通史,橫跨亞洲、歐洲、非洲與美洲,描繪從語言誕生、文字發展到雕版、活字、數位印刷的技術演進與文化意義。作者群來自歷史、文字學、文化研究等領域,透過嚴謹的史料整理與跨文化比較,講述印刷如何推動知識流通、教育普及、思想傳播與文明互鑑,開啟人類社會的新階段。 ⚑ 多元文明的交流與互鑑 書中深入分析各文明對印刷技術的創造、轉化與應用歷程。東亞地區早期發展出成熟的雕版與活字印刷技術,不僅在宗教經典、曆書與文獻記錄上廣泛應用,也奠定了後世印刷文化的基礎;中亞與伊斯蘭世界則在吸收這些技術後,融合自身書寫傳統與藝術風格,發展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印刷產業;歐洲在十五世紀達成技術突破,推動了知識生產與出版業的工業化。印刷技術並非單一路徑傳播的結果,而是各地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與跨文化學習的成果,呈現出技術發展上的全球共享與文化互補。 ⚑ 從技術演進到文化精神 本書分為六大章節,依時間與技術類型展開,包括印刷起源、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數位印刷、印刷藝術與印刷文化等主題。搭配豐富圖文與實例,如經咒、曆書、古籍、報紙、書籍、票券與現代包裝設計,勾勒出印刷如何走進人們日常生活,改變溝通方式與思維模式。印刷不僅是複製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與思想的媒介。作者強調印刷對語言穩定、知識傳承與文化記憶的深遠影響,亦探討印刷如何影響現代教育制度、現代出版業與大眾文化的興起,讓讀者體會印刷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根本改變。 ⚑ 融合學術深度與文化情懷 本書引述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援引大量文獻與考古發現,同時兼具敘事性與說服力。無論是印刷史研究者、文化產業從業者、教師或對人類文明有興趣的讀者,皆可從本書中獲得啟發與知識。本書也展現了對印刷文化的尊重與敬意。在人工智慧與數位媒介快速發展的當代,重溫印刷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不僅讓我們理解技術與文化的密切關聯,也啟發我們思考未來知識傳播的可能形式。 本書特色:本書描繪印刷技術與文化的發展脈絡,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地,系統性探討印刷如何推動知識普及、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全書融合歷史學方法與跨文化比較,梳理從語言、文字誕生到現代數位印刷的演進歷程,並詳述東亞早期印刷技術,突顯其在全球印刷史中的關鍵地位,是一部視野開闊、內容厚實的學術著作。
作者介紹 孫寶林,資深印刷文化研究者,曾任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創辦《印刷文化》期刊,長期致力於推動印刷文化的研究與國際交流。
產品目錄 序 印刷文明研究之力作 前言 第一章 印刷的起源 第二章 雕版 第三章 活字 第四章 數位時代 第五章 印刷的藝術 第六章 印刷的文化 後記
| 書名 / | 文明複製術, 世界印刷文化史: 雕版、活字、數位……重建秩序與疆界的千年革命, 跨越五洲的印刷文化探索之旅 |
|---|---|
| 作者 / | 孫寶林 |
| 簡介 / | 文明複製術, 世界印刷文化史: 雕版、活字、數位……重建秩序與疆界的千年革命, 跨越五洲的印刷文化探索之旅:探尋千年印刷之路,見證文明演進的軌跡與智慧字與紙的革命,開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084086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084086 |
| 誠品26碼 / | 2683032519009 |
| 頁數 / | 37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x17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 印刷文明研究之力作
傳統文化的經典《大學.中庸》有言在先:「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為我們後人研究學問指出了一個方法學原則。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創造歷史是人們實踐活動和文化傳承的基本規律,可以為人們增添認識過去、把握現在、開拓未來的智慧和力量。
中國印刷博物館原館長孫寶林先生編著的《世界印刷文化史》,就是一部探究印刷文明始末、知古鑑今的力作。在其出版付印之前,作者送來了書稿,邀請我作序,有幸先睹為快。
印刷技術的出現,是人類繼語言溝通、文字書寫之後,最偉大的一次傳播革命,它以能把人們的思想、文化、設計、創意、圖形等精神創造,複製到具體物品上的偉大貢獻,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型態,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它改變了語言、文字傳播的舊態和局限性,使人們的思想、文化、知識跨越了生存的時間和地理空間,變得不朽。
第一,可長期保存人類記錄的歷史和儲存記憶,也克服了口傳謬誤和書寫差錯的缺點。大量精編、細校的印刷經典,長期留住了信史和人類的集體記憶,讓人類不忘曾經走過的路。
第二,解決了人類思想、文化、知識遠距離交流傳播的難題,大範圍地推進了多元思想、多樣文化、多種知識的交流互鑑,加快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速度。
第三,促進了知識的生產和人文教化的社會化。由於有了印刷業的支持,大量的知識,哲學、文學、科技、宗教、藝術等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帶來了文化業的繁榮。而書籍的印刷發行又為教書育人提供了文字,於是大規模的教育機構就發展起來了,從書院、經院到各類學校,社會教育蓬勃興起。
第四,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加快了社會文明進步。印刷出版品一經問世,就撼動了社會各界,文化進入了千家萬戶,讀書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和有志青年的追求。而知識又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理想信念,激發出社會的創造力,增強了改變的力量。在經濟方面,出現貨幣、契約、合約、證券等印刷產品,人類第一次實現了對財產、資本的「虛擬化」──有價證券代替了黃金、白銀、銅錢、土地、礦山和機器等,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提升了貿易、投資能力。早期的古典經濟學家,馬克思、恩格斯等都對其給予高度肯定,做過精采的論述。
內文 : 第一章 印刷的起源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每一次文明傳播方式的進步,都大幅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展。繼語言的出現、文字的誕生,為文明生長所產生的奠基作用,印刷術的發明使文明的種子四處生長壯大,由一棵棵幼苗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
印刷術是透過轉印材料,把印版上的圖文轉印到承印物上的工藝技術。作為一種圖文的複製技術,它的出現克服了以往手寫傳播難以大規模複製資訊的局限,打破了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推動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使人類由人際傳播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千百年來,印刷術帶來的變化,在人類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印刷術對促進人類文明貢獻之大,影響之深遠,非其他技術發明所能媲美,由此也被西方譽為「進步之母」。
在千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印刷術經歷了從手工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機械印刷的發展過程。印刷承載物從早期的紙張,發展為現今的高分子合成物,印刷幾乎無所不在,無處不包。印版由最早的木版、泥版、蠟版發展為鉛版、照相銅鋅版、石版、玻璃版、電子刻版、感光樹脂版、預塗感光版等,再到數位印刷的無版印刷,巨大的變化令人應接不暇。隨著數位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印刷術隨時代進步、技術發展、社會生活文化的變化,不斷擴大應用方向。印刷術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除了主要用於印刷圖書外,從隋唐時期的曆法、經咒,到宋元明清時期的插圖、版畫、紙幣、廣告、地契,再到當今的包裝、服飾、電路板等各個方面,印刷品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印刷術的發展變化,賦予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印刷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表現方式。技術與文化的融合,使印刷發展充滿了無限可能性。
雕版印刷是印刷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它開啟了印刷歷史的新時代。關於印刷術起源於何時何地存在多種說法,如中國說、印度說、韓國說等。其中,中國說就存在「兩漢論」、「南北朝論」、「隋唐論」等多種觀點。雖然觀點較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刷術的出現是技術經驗的累積,是數千年文化發展的積澱,更是為了滿足源源不斷的文化訴求。在學界長達幾十年的學術探討中,中國「隋唐論」是最被認同的觀點,也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看法和觀點。
本章主要探討印刷術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雕版印刷術的起源問題,上溯語言和文字的誕生,下訖隋唐之際印刷術的出現。透過探討印刷術的運用對象、技術的源頭、工具材料,從技術論、社會需求、成本運用等角度,綜合闡述世界印刷術的起源問題。
第一節 印刷術的訊息媒介
文字與影像是印刷的基礎,作為印刷的主要對象,兩者與語言建立了資訊傳播的根本。從人類資訊傳播的發展過程來看,追求並達成快速傳遞圖文資訊,是資訊傳播發展的通常規律。在印刷術發展之前,人類經歷了語言傳播、文字傳播的兩個重要階段。語言的積澱、文字的成熟,推動了人類知識的傳承、文化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印刷傳播時代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語言、影像的起源
自人類群居而起,就逐步產生了社交和傳播活動。從最早的語言、圖文等,形成資訊傳播的「星火之輝」,到紙張出現和印刷術的發明,逐步成就了文明發展的「燎原之勢」,其間歷經了數萬年。
語言是人類傳播活動的起始。語言如何起源、何時起源,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是源於表達感情、勞動創造,還是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何地最早出現語言的爭論亦是眾說紛紜,是同一起源,還是獨立起源?存在許多難以破解之謎。
語言傳播時代極為漫長,它是人類資訊傳播的最初始階段,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階段。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它始終是我們人類資訊傳播最基礎的方法。透過口語進行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作為人類傳播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它代替了原始的叫喊、手勢和象徵,將抽象的意義轉化為語言符號,用於表達事物、動作、思想和狀態。這是原始人類集體生活勞動智慧的結晶。可以想像,從聲音發展成為固定的語言,必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語言未發展成型之前,我們想像原始人類可能透過聲音模擬、手勢比劃、猜測的交流方式進行彼此的溝通,難以談及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語言的出現,成為維繫社會成員關係、促進交流理解、傳遞想法和資訊的重要工具,更是為人類思想觀念的後續成就,開啟了康莊大道。
藝術的起源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法國拉斯科洞穴發現了目前人類最早期的繪畫。或許出於對生活的描述和歌頌,古人開啟了繪畫的大門。不同階段,古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不同,亦對繪畫產生了深刻影響。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洞壁畫與彩陶,為了解史前繪畫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如仰韶文化時期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人面魚紋彩陶盆等,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較為精美的繪畫技術。先秦時期,青銅器上的花紋裝飾較為豐富,帛畫展示了早期中國畫的線條之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興盛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繁榮的局面。作為一種別樣的語言,藝術的發展為印刷品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最佳賣點 : 本書描繪印刷技術與文化的發展脈絡,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地,系統性探討印刷如何推動知識普及、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全書融合歷史學方法與跨文化比較,梳理從語言、文字誕生到現代數位印刷的演進歷程,並詳述東亞早期印刷技術,突顯其在全球印刷史中的關鍵地位,是一部視野開闊、內容厚實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