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 人文的聖經 理性與信仰的邊界: 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
| 作者 | 徐賁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 人文的聖經 理性與信仰的邊界: 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 |
| 作者 | 徐賁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 人文的聖經 理性與信仰的邊界: 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 |
內容簡介 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人?在理性與信仰之間,看見人性掙扎,也看見精神的自由起點!▎思想三部曲的開端:人性倫理的根基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一卷,基礎鋪陳了整個思想體系,以哲學思辨的嚴密與宗教詮釋的深度,建構出人類精神王國的雛形。信仰在此不被定義為服從神意,而是人對存在意義與善惡抉擇的主動回應。精神王國象徵一種內在的倫理秩序──當人能在理性與信念之間找到平衡,精神便獲得自由。本卷為後續兩卷的社群倫理與宗教教化奠下根基,揭示思想的第一步:唯有從理解人性出發,才能抵達精神的高地。▎人性與道德的起源:在罪與責任之間本書以哲學與宗教思辨追問人性是否天生清白,並進一步探討道德與責任的關係。作者指出人並非被動地接受罪與懲罰,而是透過自由選擇展現出倫理的主體性。這樣的觀點,使宗教文本中的罪惡與救贖不再是神學命題,而成為人性反思的一面鏡子。透過對希伯來智慧與倫理觀的剖析,作者重新詮釋人如何在信仰中學會面對錯誤、理解自我,並在內在的掙扎中生成道德自覺。▎苦難與惡的辯證:信仰中的倫理試煉探討「惡」與「苦難」是本卷的思想核心。作者透過哲學與神學的雙重角度,揭示邪惡不僅是個人行為的結果,也潛藏於制度、權力與社會秩序之中。苦難則被視為倫理成長的契機,是人類理解善與自由不可或缺的一環。信仰的價值,在於使人在痛苦與荒謬中仍能保持道德的清明與行動的勇氣。這一層辯證,使宗教不再只是救贖的象徵,而是對人類存在最深處的試煉與啟迪。▎智慧的詩性:宗教語言與倫理洞見本卷以詩學視角重讀宗教經典,展現宗教文學中蘊藏的智慧與人文力量。作者指出詩篇與箴言的價值不僅在於讚頌神,更在於揭露人類情感、道德與命運的深層結構。這些詩性的語言,使信仰成為理解生命的方式,而非盲目的服從。愛、苦難、希望、敬畏──都在宗教語言的詮釋中轉化為倫理思考的源泉。透過這樣的閱讀,宗教經典被還原為人類精神史的核心文本,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先知與良知:信仰中的思想者作者將先知視為倫理思想的實踐者與精神領航者。他們既是信仰的見證者,也是理性的挑戰者,以語言喚醒人心、揭露不義。先知的存在象徵著信仰與道德的對話──人不再只是神的服從者,而是與神對話的思考者。這樣的角色轉換,讓宗教從權威系統轉變為倫理自覺的歷程,也讓「信仰」成為一種勇於思辨與承擔的精神活動。本書特色:本書以哲學與倫理觀點探討人性的根源,從理性、情感與精神層面揭露現代人內在的矛盾。作者以嚴謹的思辨架構結合康德、黑格爾與當代的道德學說,並融入宗教倫理、自由意志與自我實現等主題。書中不僅論述理論,也從歷史與文化脈絡說明倫理觀的變化,堪稱人文精神與哲學理性的結合之作。
作者介紹 徐賁,美籍華裔學者,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麗學院英語系榮休教授。長期致力於文學理論與人文教育研究,並關注民主、公民社會與公共討論等議題。主要著作包括《極權魅惑的政治心理》、《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經典之外的閱讀》、《人文啟蒙的知識傳播原理》、《與時俱進的啟蒙》、《AI時代的人文啟蒙和教育》、《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犬儒與玩笑》、《知識分子與公共政治》、《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統治與教育》、《暴政史》、《極權下的人性》、《極權下的日常生活》、《極權下的身分焦慮》、《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等。
產品目錄 序言 精神王國的哲學與宗教交融: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第一部分 文學與智慧
| 書名 / |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 人文的聖經 理性與信仰的邊界: 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 |
|---|---|
| 作者 / | 徐賁 |
| 簡介 / | 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 人文的聖經 理性與信仰的邊界: 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的道德思辨:哲學問「為什麼」,宗教問「如何活」從古希臘到聖經,如何在罪與責任間學會成為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3639744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3639744 |
| 誠品26碼 / | 2683028337006 |
| 頁數 / | 24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4.8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 精神王國的哲學與宗教交融:從希臘哲學到猶太基督教(節錄)
人類古老的哲學和宗教都指向精神的王國,在這個超然但並非完全脫俗的王國裡,人並不全然按照他們在當下世俗社會中的規則生活,而是有更高的,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精神嚮往和道德指導。古人比我們今天更重視這樣的精神生活,對他們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雖不一定表現在哲學思考上,但肯定展現為宗教信仰。
今天,這樣的精神王國對許多人已經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也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毫無影響。對此,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發出強烈的感嘆:「人往往對自已的精神有一種偏見,以為任何精神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或者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只有當我們感到自己被物質的東西和客觀的法則所包圍時,我們才會覺得心滿意足。其實,無論我們多麼藐視自己的情感,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所感覺到的巨大的外部世界,其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取決於我們的情感。某些東西之所以有趣,那是因為我們關心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如果我們對所感覺的那個世界毫無興趣,我們就會對它閉上眼晴」。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古代的宗教經典也就和閱讀古代的哲學經典一樣具有特別的意義。它讓我們可以回顧,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變成今天這樣單純是經濟和物質利益的動物之前,人類的祖先曾經如何把自己當作精神王國的子民,並按照它的理想約束自己人性中的貪婪、自私、暴戾、妒忌以及其他與精神理想不符或偏離的情感、衝動和行為。精神王國的理想對於信仰它的人們來說,並不是一種強迫力量,而是一種能夠表達自我選擇意志的存在形式。這種形式是自由的、合理的、以己及人的。誰只要發現它是神聖的、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誰就能夠使之成為現實,至少是部分的、暫時的實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生活。這和哲學對人的生活方式、道德價值和理想實現作用是同樣性質的。
內文 : 人在淪落之前是清白的嗎
《舊約》的前十幾本書,根據人們的計算方式和使用的典籍,有一個連續的敘事框架。它們從《創世紀》開篇的創造和早期人類歷史開始。該書的其餘部分敘述了以色列四代祖先的生活,即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雅各的十二個兒子,即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祖先;在《創世紀》結束時,雅各和他的大家庭已經遷移到埃及。接下來的四本書,即《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時間跨度較窄。它們講述了在摩西的領導下,以色列人如何逃出埃及,走到應許之地的東部邊界,摩西在那裡去世。然後我們就有了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的連續歷史:在以約書亞的名字命名的書中,他們是如何占領應許之地的;在《士師記》中,敘述了他們在那裡的早期生活;在撒母耳記和列王紀上的前11章中,他們如何在第一個國王掃羅、大衛和所羅門的領導下建立了統一的君主制。《列王紀》的其餘部分追溯了所羅門死後分離的兩個王國的歷史: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大王國。北方王國因被亞述人征服而結束,一個多世紀後,巴比倫人征服了南方王國。
在啟蒙運動之前,這種敘事框架被認為是歷史性的,因為它被認為是對《聖經》作者的年表中幾千年來所發生的事情的準確甚至是受啟發的描述。《聖經》所說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真實的。但是,上帝創世也是這個歷史的一部分嗎?還是僅僅是一個神話?回答應該是肯定的,那是一個神話。
所有宗教都在尋求對未知事物的解釋,而神話往往提供這樣的解釋。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最終會發生什麼?這些問題以及類似的問題都是起源神話的內容,這樣的神話在整個古代近東地區廣泛流傳,其神靈和解釋的種類令人困惑不已。一般來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主要神靈被描述為創造者。創造本身可能被描述為性行為的結果──例如,性交導致女神生下幼發拉底河或土地;一個神自慰並吞下自己的精液,懷上了自己的後代;或者他吞下父親的睪丸,也有同樣的效果。神話中這種明確的性行為並不是《聖經》中關於耶和華的描述的特徵。《舊約》告訴我們,世界是上帝獨自創造的,這就是《創世紀》第一部分的內容。
最佳賣點 : 本書以哲學與倫理觀點探討人性的根源,從理性、情感與精神層面揭露現代人內在的矛盾。作者以嚴謹的思辨架構結合康德、黑格爾與當代的道德學說,並融入宗教倫理、自由意志與自我實現等主題。書中不僅論述理論,也從歷史與文化脈絡說明倫理觀的變化,堪稱人文精神與哲學理性的結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