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豈好辯哉? 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 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
| 作者 | 廖名春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予豈好辯哉? 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 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生平與 |
| 作者 | 廖名春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予豈好辯哉? 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 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生平與 |
內容簡介 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生平與時代的印記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之世,他承繼孔子之道,卻又在政治、倫理與哲學上自成體系。本書首先回顧其家世、遊說諸侯與著書立說的歷程,帶出孟子在現實困境中如何奮力實踐理想,並逐步建立起思想聲望。他的行跡,不僅是士人遊說的縮影,更折射出時代的矛盾與呼聲。▎性善論的思想核心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視仁、義、禮、智為天賦的端緒。本書深入剖析他如何藉對告子等人的辯駁,闡明善的萌芽只要經由培養與擴展,便能化為完備的德性。這一理論不僅繼承了孔子的仁學精神,更提供後世中國哲學探討人性、道德與教育的根基,顯示孟子思想在東亞文化長河中的歷久彌新。▎內聖與仁政的實踐路徑 對孟子而言,修身與治國從不分離。書中闡明他如何透過義利之辨與「內聖之道」,要求士人養成高尚品格;同時在政治上主張王道仁政,提出「民有恆產」以保社會安定,並倡導尊賢使能的制度設計。此一思想展現出儒家由個體修養推及國家治理的完整視野,也使孟子成為政治哲學的重要先聲。▎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 「民為貴,君為輕」是孟子最具震撼力的政治名言。本書以此為核心,剖析孟子如何將百姓置於政治的首位,奠定民本思想的深厚基礎。同時,他對天命、認識與方法的省思,展現出一種兼具宗教感與理性精神的哲學慧識,說明孟子並非僅止於道德家,更是深思宇宙與人性的思想者。▎雄辯、經學與經典考證 孟子的影響力,還來自其卓越的辯才與對經典的掌握。本書揭示他以氣勢與譬喻取勝的雄辯術,如何在思想交鋒中贏得優勢;並展示他廣泛援引《詩》、《書》、《易》、《春秋》等經典的學養。此外,對《孟子》名句的細緻考證,讓讀者進一步體會其語言背後的深刻哲理,從而全面理解孟子的學術地位。〔本書特色〕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時代,他承繼孔子仁學,卻自成思想體系,提出人性本善、仁政王道與民貴君輕等觀點。本書以生平事跡為起點,深入解析性善論、內聖修養、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並展現其雄辯之術與經學淵源。透過嚴謹的架構與通俗的筆觸,讀者不僅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精華,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代社會與人生價值。
作者介紹 廖名春,歷史與思想文化研究學者,現任人文學院教授,專長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思想史。著有《荀子!不是道家,卻講天道》、《荀子新探》、《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和時代第二章 人之性善第三章 內聖修養第四章 仁政王道第五章 民貴君輕第六章 哲學慧識第七章 雄辯之術第八章 經學大師第九章 《孟子》三考
| 書名 / | 予豈好辯哉? 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 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 |
|---|---|
| 作者 / | 廖名春 |
| 簡介 / | 予豈好辯哉? 孟子的人性論與政治觀: 先秦儒家的歷史語境、哲學內涵與文化影響之系統考察:孟子以性善立論,開顯義利與仁政之道其哲思綿延千載,成為儒學不朽的根基▎生平與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168311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168311 |
| 誠品26碼 / | 2683028334005 |
| 頁數 / | 22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4.8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節錄)
孟子是先秦儒學的重要代表。長期以來,他被人們尊為「亞聖」,奉為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在歷代眾多的儒家思想名家中,除了孔子以外,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人們研究最多的,恐怕就要數孟子了。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孟子思想的研究。荀子〈非十二子〉篇聲討孟子之罪,認為他與子思「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其〈性惡〉篇又屢批孟子性善論,認為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荀子的批評,從側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及其學派在戰國末期的強大影響。《韓非子.顯學》篇也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韓非所謂「儒分為八」中,就有「孟氏之儒」。戰國末期,儒家各派競爭正統,孟子學派參與其間,自然就有各派相互之間的批評、駁議,而對孟子思想的研究,就由此揭開了序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孟子徒黨盡矣」(趙岐:〈孟子題辭〉)。但這只是暫時現象,漢文帝時,《孟子》即被列入官學,置傳記博士。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孔氏」 ,孟子思想從此成為傳統社會的正統思想。司馬遷作《史記》,將孟子寫入〈孟子荀卿列傳〉,除簡單地介紹孟子的生平、學說外,還分析了其思想不顯於戰國之世的原因,說:「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並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對孟子及其思想學說不遇於時充滿了同情和惋惜。
西漢末年的揚雄將孟子視為「聖人」(《法言.君子》),原因就在於他認為孟子「不異」乎孔子(《法言.君子》)。他稱讚孟子之「勇」,以為非荊軻所能比,是「勇於義而果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於勇也,其庶乎!」(《法言.淵騫》)又盛讚「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有「廓如」之功,而「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法言.吾子》)。可以說,揚雄是西漢尊孟的代表。
東漢光武帝時,《孟子》博士雖被取消,但白虎觀諸儒說經,仍多稱引《孟子》。
從西漢開始,人們就開始為《孟子》作注。據文獻記載,劉向可能為《孟子》作過注,其注本今已不存。東漢則有趙岐注、程曾注、高誘注、鄭玄注、劉熙注,其中影響最大、一直流傳至今的則為趙岐注。趙岐應為孟學第一功臣。他注《孟子》,先將其分為七篇,每篇取首章二三字為題,又將每篇分為上、下兩卷,然後再作章句。我們今天見到的《孟子》一書,其形制即為趙氏所定。對於趙岐的訓詁之功,清人阮元早有定評:「趙岐之學,以較馬、鄭、許、服諸儒稍為固陋,然屬書離辭,指事類情,於訓詁無所戾。七篇之微言大義,藉是可推,且章別為指,今學者可分章尋求,於漢傳、注別開一例,功亦勤矣。」 趙岐又著〈孟子題辭〉 ,盛讚《孟子》一書「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燦然無所不載」,認為其功用無窮,「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其文章「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所以,趙岐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孟子的「亞聖」之稱,由此而開始。
內文 : 第五章 民貴君輕
第一節 民本與民主
民本與民主,現在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這是很有道理的。所謂民本,即民為君本,民為邦本。這裡的「民」,指的是與「君」相對的所有人,既包括了平民、奴隸,也包括了貴族,但一般是指平民百姓,指以農民為主體的被統治者。 「本」,《說文》云:「木下曰本。」本即樹根,引申為指事物在空間上的基礎或時間上的起點,可以衍生和維繫他物,是他物之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民本」就是說民是君王的資本、憑藉。由於「朕即國家」,君主是國家、社稷的代表,所以「民本」又含有民是國家、社稷的基礎的意義。先秦時期出現的「重民」、「保民」、「愛民」、「仁民」、「恤民」、「息民」、「得民」、「裕民」、「利民」等概念,都屬於民本論的範疇。它們的核心都是重民。為什麼要重民呢?因為民為君本,民為邦本,民是君王的資本,是國家社稷的基礎。君主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要將君民矛盾調節在一定範圍內,以保證「水」不覆「舟」。所以,民本論是以維護君權為目的的一種重民思想,是建立在君、民不平等基礎上的,主張君主要愛惜百姓、重視自己的統治資本。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文,由「人民」和「權力」兩個詞合成,意為「人民的權力」或「主權在民」。從狹義上說,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作為一種政體,「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 ,意味著少數服從多數,意味著排除個人的專斷。從廣義上說,凡是遵循或展現平等原則,主張少數服從多數,反抗專制的政策、法令、制度、思想及各種行事,都可以冠以「民主」之稱,所以,民主的實質就是「民為主」。
由此可知,儘管「民本」與「民主」這兩個概念都有重民的內涵,但其出發點有著本質的不同。民本是以君為本位,視民為君王事業的資本,故要重視民眾。實質上,在民與君的關係上,君是第一位的,民是第二位的;君是出發點,而民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而民主卻不然,它不但重民,而且以民為本位,在民與君的關係上,民是第一位的,君是其次的;民是君的出發點,而君只是民的工具。
正因為民主是對君主專制的否定,而民本論卻是對君主專制的維護,所以歷史上的專制君主們可以容忍民本思想,採納民本學說,而對於民主思想,他們往往會加以排斥,因為這觸動了他們的根本利益。
釐清了「民本」和「民主」概念的內涵,再來看人們對歷史上特別是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認識,就會發現有很多的分歧。
曾有學者提出,先秦不存在「民本」論,只有「重民」論。因為「民本」一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而〈五子之歌〉係後人偽作,「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語經閻若璩考定係竊自《淮南子.泰族訓》。因此,於先秦最好稱「重民」而不應稱「民本」,「民本」一詞非先秦所有。
此說有待商榷。姑且不論《淮南子》一書材料多出自先秦,且就現在公認的先秦文獻而言,「民本」的提法也並不罕見。如《管子.霸形》云:「管仲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是說齊國百姓為齊桓公圖霸王之業的資本和憑藉,是所謂民為君本說。又如《管子.霸言》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裡的「人」和「理」,可能為唐寫本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諱所致:「以人為本」即「以民為本」,「本理則國固」即「本治則國固」。《嬰子春秋》(曾有學者疑其非先秦之書 ,不過現銀雀山漢簡中就有《晏子》 ,可見其屬先秦作品無疑)也兩次提到「民本」,《內篇.問上》說:「義謀之法,以民事之本也,故及義而謀,信民而動。」《內篇.問下》則說:「嬰聞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孟子》中也有一段話可與此相互證明:「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這裡的「家」,不是「大夫曰家」的家,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身,指個人,實指一般意義上的民。諸侯的國是天下的基礎,家庭是國的基礎,而個人又是家的基礎。換言之,就是說人是天下國家之本。人,絕大部分都是民,所以孟子之意也是說民是國之本。因此,認為先秦時期沒有「民本」的提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近代以前的中國,沒有「民為主」意義上的「民主」概念。先秦文獻如《尚書》、《左傳》等,雖屢屢提及「民主」,如「簡代夏作民主」、「天惟時求民主」、「其語偷,不似民主」等,但其含義皆非「民為主」,而是「民之主」。因此,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古代,特別是先秦時期,中國只有民本思想而無民主思想。這種認知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特別是不符合孟子思想的實際。因為它沒有分清什麼是民本思想,什麼是民主思想,結果把前人的民主思想也誤認為民本思想。我們分析孟子思想,尤其要注意區分這兩種既有連繫又有本質區別的思想。
最佳賣點 : 孟子生活於戰國動盪時代,他承繼孔子仁學,卻自成思想體系,提出人性本善、仁政王道與民貴君輕等觀點。本書以生平事跡為起點,深入解析性善論、內聖修養、民本思想與哲學慧識,並展現其雄辯之術與經學淵源。透過嚴謹的架構與通俗的筆觸,讀者不僅能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精華,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當代社會與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