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煙火, 半生流浪 三毛傳: 以腳步丈量世界, 用文學記錄一場關於夢想與傷痛的旅程 | 誠品線上

半生煙火, 半生流浪 三毛傳: 以腳步丈量世界, 用文學記錄一場關於夢想與傷痛的旅程

作者 沈念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半生煙火, 半生流浪 三毛傳: 以腳步丈量世界, 用文學記錄一場關於夢想與傷痛的旅程:用流浪寫下自由人生,風沙中漂泊的靈魂永遠的撒哈拉傳奇──三毛熱愛、孤寂、自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用流浪寫下自由人生,風沙中漂泊的靈魂永遠的撒哈拉傳奇──三毛熱愛、孤寂、自由……在荒漠裡書寫愛情與夢想,把孤獨化為一代人的浪漫▎叛逆童年與閱讀啟蒙 三毛,1943年出生於重慶,自小性格叛逆敏感,對世俗的規範並不適應。她不喜歡制式的教育環境,甚至因受過老師侮辱而休學在家。然而,孤單的歲月卻讓她在書籍中找到慰藉。《三毛流浪記》、《愛的教育》等作品成為她生命早期的精神養分,也為她日後的筆名與人生觀埋下伏筆。書籍與文字讓她逐漸開啟對世界的探索,也養成了她日後將人生經歷化為故事的能力。▎漂泊人生與文學養分 成年後的三毛展開長達數十年的漂泊旅程,她熟諳多種語言,走訪超過五十個國家,並將自身的經歷轉化為文字。《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等作品不僅描繪她與外國丈夫荷西的愛情,也融入她對自然、人性與自由的深刻體悟。她筆下的沙漠,既荒涼又充滿生命力,反映出她對人性純樸與自由的渴望。三毛的文字真摯、自然,不假雕飾,讓她在文壇樹立了獨特的位置。▎愛情、失落與孤寂 三毛的一生繞不開與荷西的愛情。這段跨越國界的婚姻,給了她人生最豐富的喜悅與最深刻的悲痛。荷西的早逝成為她生命中最大的打擊,使她多次陷入自殺邊緣。雖然她名聲大噪,回到臺灣後受到萬人追捧,但榮耀無法平復內心的空洞。三毛常在孤夜中獨自哭泣,她在作品裡流露的溫柔與堅強,其實背後藏著深沉的孤寂與對愛的無盡渴望。▎生命哲思與永恆遺產 三毛一生追求的並非物質,而是精神與靈魂的契合。她強調「真與愛」是人間最珍貴的價值,並在作品中不斷傳遞對生命、自然與人性的關懷。雖然最終選擇以自我了斷結束生命,但她的文字依舊持續感動後人。透過她的故事,讀者能看見一個以生命書寫愛與自由的女子,並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三毛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以文字延續靈魂的旅人。【本書特色】:本書以細膩筆觸勾勒出三毛的一生,從叛逆童年到浪跡天涯,展現她以文字追尋愛與自由的靈魂。書中不僅描寫她與荷西的動人愛情,也記錄她在異國荒漠的冒險與思索,將人生的喜樂與孤寂真實呈現。真摯自然,沒有矯飾,卻能觸動人心。讀者能從中看見一位用生命書寫愛、信仰與人性的女子,並獲得重新思索生命價值的啟發。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沈念,暢銷書作家、編劇。內心柔軟而不失堅韌,嘗遍百般滋味,卻始終跟隨心靈的腳步,用優美的文字書寫恬淡的心境,療癒自己亦治癒他人。熱愛研究民國女子、民國風物。已出版《愛而不貪,林徽因的詩意人生與理智愛情》、《趙雅芝的永恆優雅,不老女神的美麗智慧》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山城之女第二章 童年的純真第三章 情竇初醒第四章 撒哈拉的愛戀篇章第五章 悲傷的旋律第六章 生命的最後旅程第七章 為何我們懷念三毛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半生煙火, 半生流浪 三毛傳: 以腳步丈量世界, 用文學記錄一場關於夢想與傷痛的旅程
作者 / 沈念
簡介 / 半生煙火, 半生流浪 三毛傳: 以腳步丈量世界, 用文學記錄一場關於夢想與傷痛的旅程:用流浪寫下自由人生,風沙中漂泊的靈魂永遠的撒哈拉傳奇──三毛熱愛、孤寂、自由……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072526
ISBN10 /
EAN / 9786264072526
誠品26碼 / 2683024110009
頁數 / 21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節錄)

  1943年3月,三毛出生於重慶。她叛逆,敏感,極端,自閉,從幼年時代就散發出跟其他兄弟姐妹與眾不同的個性。或許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運動員,最終卻成了一名律師,三毛的父親陳嗣慶在對女兒的教育上給予了最大的寬容。比如小時候的三毛因為覺得「懋」字難寫,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陳平;因為感覺被數學老師侮辱,就再不肯上學,一度休學在家……誠如三毛所說:「學校並沒有給我什麼樣的教育,而且,我一直希望離家出走,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她這樣說,父母和家庭也都由著她這樣做了。

  三毛在幼年即顯示出文學創作上的天賦,成為她離家出走的底氣。三毛的姐姐陳田心對此評價:「妹妹從小作文就很好,遣詞造句的能力極強,更重要的是有思想。她的感情流露於筆尖,從文章到家信,都相當自然不造作。」三毛從未刻意想過成為一名作家,她因出版書籍而走紅是一種偶然。但她在文學上的天賦以及行為上的自由,令她的走紅成為一種必然。同時,她的文字和行為都體現出身體和靈魂的自由,她畢生追求真善美以及人性美好、渴望愛與自然、渴望平凡的風格特質,令她從一眾作家中脫穎而出,並被追認為「現代文藝女青年的創刊號」。

  三毛淡泊名利,沒有過分關注過自己的寫作成就,卻在寫作上獲得巨大成功。她說她的寫作完全是游於藝:「從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讀者,也很少想到稿費,只要文章刊登出來,看到排版鉛字,就是一種快樂。」她對寫作的這種淡薄,以及不求結果的態度,是很多文藝青年所欽羨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文藝青年奉為圭臬的遊戲規則,卻只有三毛一個人用畢生的時間去身體力行,並且收效甚大。在今天這個無比流行「成功學」和信奉「金錢至上」的年代,幾乎沒有一個文藝青年敢像三毛一樣,專心致志去做自己的文藝夢。因此,大部分人心中的夢想飄在天空裡,只有三毛在腳踏實地實踐著。

  再看三毛的穿著:白色麻紗綴花上衣,藍色牛仔褲,衣服往往是舊的、老的,隨心搭配。她根本不屑什麼新潮、時尚,連結婚都只是穿一件藍色的裙子,把廚房拿來的芹菜插在頭上當花。這種隨性隨心的作風,正體現了文藝青年的靈魂核心——自由。三毛不喜交際與熱鬧,而是喜歡在大自然中深思反省,這是靈魂自由的極致體現。何況她不惜為了追求原始的真善美,摒棄喧囂繁華的都市生活,與戀人定居在四下荒涼、環境嚴酷的撒哈拉沙漠。

  三毛酷愛寫信,對朋友真誠,不管是誰,一旦她心裡認定對方,都要在信中將自己的近況甚至一些心底事和盤托出。甚至通常會在寫完一封短的信件後,第二天起床再補上一封長的信。三毛在信中毫不掩飾當日當時的心境,對任何人都沒有心防,是真正的至真至純。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山城之女

黃桷埡,夢想起航

  1943年,正是亂世風雨,戰火連綿,人心離亂。山城重慶,也被淹沒在滾滾狼煙之中。3月26日,在黃桷埡的陳家,一個女嬰來到這個世界,她就是三毛。

  多年之後,三毛在《ET回家》中這樣寫道:「有一年,中國和日本打了好久好久的仗,就在兩邊不再打的時候,一個小嬰兒生了下來,她的父親母親就叫她平,就是和平的意思。」

  三毛出生後,戰亂初平,百姓的生活逐漸變得安穩。

  作為中國戰時的陪都,重慶成為許多人開始新生活的首選。形形色色的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其中包括三毛的父親陳嗣慶。

  陳嗣慶出生在上海一個文明開化的家庭,從小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從上海復旦大學的法律系畢業後,陳嗣慶正式走進律師行業。不過,陳嗣慶一生最大的願望其實是成為運動家。據三毛說,父親從小就愛踢足球,網球也打得很好,六十花甲之年,還對登山充滿興趣。

  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同樣出身高貴,年輕時是讀過洋學堂的知識女性。她頭腦聰慧且身材勻稱,曾是學校籃球隊的後衛。或許正是因為都很熱愛運動,繆進蘭認識陳嗣慶沒多久,就認定對方會是自己這一生的歸宿,便毅然放棄進入上海滬江大學進修的機會,與其結為連理——這份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的衝動,恰如其分地遺傳給了敢愛敢恨的女兒三毛。

  兩人結婚後不久,因上海局勢動盪不安,為了一家人的生活,陳嗣慶捨棄一身傲骨,隻身前往重慶謀求生路。繆進蘭從此失去了丈夫的消息,內心備受煎熬。平安產下大女兒陳田心後,她意識到再也不能坐以待斃,於是迅速收拾行李和包裹,抱起女兒走上尋夫之路。一個女子要有多大的勇氣和決心,才敢在那樣的亂世,踏上千里征途,去往陌生的異鄉尋找親人。

  幸運的是,她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平安與丈夫團聚。很快,一家人就在重慶定居了下來。

  家庭是一個孩子最初了解這個世界的窗戶,而家長則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父親陳嗣慶剛直不阿的秉性、母親繆進蘭為愛執著的勇敢,如春風潤雨般灌溉、滋潤著小三毛的心田。

  作為三毛的出生地,黃桷埡無疑是她人生旅程的起點。這裡霧氣迷濛,空氣清新,造物主恩賜一般的優越地理位置和氣候,是三毛乾淨清醒的性格底色。

  三毛完全地繼承了父母的聰慧,從小就是個特立獨行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最大的差別是,三毛似乎生性涼薄,不愛與同齡的玩伴湊在一起。這樣一種獨特、另類的個性,似乎也為她日後的傳奇埋下了伏筆。

  陳嗣慶曾在〈我家老二——三小姐〉一文中這樣寫道:「三毛小時候很獨立,也很冷淡。」她究竟冷淡到何種地步?

  「在重慶,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廚房地裡,我們不許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不聽話。有一天大人在吃飯,突然聽到激烈的打水的聲音,三毛當時不在桌上。等到我們衝到水缸邊,發現三毛頭朝下,腳在水面上拚命打水。水缸很深,這個小孩子居然用雙手撐在缸底,好使她高一點,這樣小腳才可打到水面出聲。當我們把她提著揪出來時,她也不哭,她說:『感謝耶穌基督。』然後吐一口水出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細膩筆觸勾勒出三毛的一生,從叛逆童年到浪跡天涯,展現她以文字追尋愛與自由的靈魂。書中不僅描寫她與荷西的動人愛情,也記錄她在異國荒漠的冒險與思索,將人生的喜樂與孤寂真實呈現。真摯自然,沒有矯飾,卻能觸動人心。讀者能從中看見一位用生命書寫愛、信仰與人性的女子,並獲得重新思索生命價值的啟發。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