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舌戰,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 不靠劍戟的戰士, 如何在列國之間, 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 | 誠品線上

亂世舌戰,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 不靠劍戟的戰士, 如何在列國之間, 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

作者 楊世文/ 鄭曄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亂世舌戰,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 不靠劍戟的戰士, 如何在列國之間, 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三寸之舌動天下,布衣之身攪風雲從泥塵到卿相,縱橫家以舌為刃他們的嘴上功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三寸之舌動天下,布衣之身攪風雲 從泥塵到卿相,縱橫家以舌為刃 他們的嘴上功夫,勝過千軍萬馬! ⚑ 縱橫捭闔的智慧傳承 在戰國這個風起雲湧、諸侯爭霸的亂世,涌現出一群非典型的政治菁英──縱橫家。他們非王侯將相,卻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進退於列國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左右天下大勢。這群以智謀、口才和時局洞察力著稱的策士,成為戰國歷史上一道獨特而鮮明的風景。本書以深入的歷史視角與豐富的文獻考據,全面呈現縱橫家的思想、行動與時代價值。 ⚑ 從布衣到卿相 本書介紹了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從貧寒出身、四處碰壁,到運用縱橫捭闔的謀略成功躋身政壇核心。蘇秦「頭懸梁、錐刺股」苦學遊說之術,張儀因貧受辱後憑三寸舌入秦為相,以及范雎遭魏國酷刑後死裡逃生,最終推動「遠交近攻」戰略的歷史軌跡。透過個體命運的描繪,折射出戰國士人逆境求生、憑才改命的堅韌精神。 ⚑ 合縱與連橫的對弈 本書深入分析縱橫家核心的戰略思想──「合縱」與「連橫」。在強秦日益壯大的情勢下,蘇秦主張聯合六國抗秦(合縱),而張儀則策動各國分化、單獨與秦結盟(連橫),這場外交與權謀的大對弈,成為戰國政局長達數十年的主旋律。 ⚑ 智慧的理論根基與語言技藝 本書不僅止於歷史敘述,亦探討《鬼谷子》、《戰國策》等思想與文獻如何塑造縱橫家的理論基礎。書中特別關注語言的力量──說辭如何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甚至以辯取勝,以話定局。透過案例剖析與文本解讀,讀者得以窺見縱橫術在實務運作中的深刻邏輯與說服藝術,亦可反思今日人際互動與談判技巧的源頭。 ⚑ 從歷史走向現實的啟示 縱橫家的價值不僅停留於古代史頁。他們在外交談判、心理博弈、權力操作等方面的實用智慧,至今仍值得借鑑。無論是處於現代職場、人際溝通或國際關係中,縱橫家所強調的策略眼光、靈活應變與語言影響力,都是不可忽視的文化資產與行動指南。 本書特色:本書描繪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風雲身影,從貧賤書生到權傾朝野的卿相,他們以辯才與謀略遊走列國,化干戈為玉帛、借利害翻轉政局。透過對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刻畫,展現一場場權謀與智慧交織的外交戰。書中從思想、制度、社會動力出發,分析縱橫術如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映照出一個時代的生存邏輯與進取精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世文,歷史學博士,研究重點在歷史文獻學、儒學文化與中國學術史。著有《近百年儒學文獻研究史》、《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等書。鄭曄,經濟學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理論、演講與談判、市場銷售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獨著或合著有《演講與談判技巧》等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兵交中原無復寧第二章 時代驕子—縱橫家第三章 卿相之路第四章 合縱與連橫第五章 縱橫家的舌辯智慧第六章 外交大戰第七章 縱橫家的生存智慧第八章 戰國四公子與門客第九章 最後的縱橫家結束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亂世舌戰,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 不靠劍戟的戰士, 如何在列國之間, 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
作者 / 楊世文 鄭曄
簡介 / 亂世舌戰, 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 不靠劍戟的戰士, 如何在列國之間, 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三寸之舌動天下,布衣之身攪風雲從泥塵到卿相,縱橫家以舌為刃他們的嘴上功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82758
ISBN10 /
EAN / 9786264282758
誠品26碼 / 2683024104008
頁數 / 3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在群雄爭霸、烽煙四起的戰國、秦漢之際,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士人群體──「縱橫家」。這些人多為策辯之士,遊走於各國之間,推銷自己的外交策略或政治主張。他們憑藉思想、手段或謀略,折衝樽俎,排憂解難,或以三寸之舌退十萬大軍,或縱橫捭闔巧解紛爭,譜寫出一首首智慧的頌歌,為中國歷史增添了不少繽紛的色彩。
  他們大多出身貧賤,渴望富貴;而這個大動亂的年代,正好為他們提供了獲得利祿的大好機會。然而,作為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要想躋身卿相、光宗耀祖,成為統治階層中的一員,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遭受的屈辱和辛酸也是可以想見的。從蘇秦、張儀、范雎三人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從布衣到卿相的艱難歷程。
  韜略與口才是縱橫家藉以顯姓揚名的兩大法寶。一個成功的縱橫家能夠依靠自己如簧之巧舌,或化千戈為玉帛、變仇敵為朋友;或智取卿相、巧獲信任;或煽風點火、挑撥離間;他們甚至能依靠自己的滿腹韜略傾人之城、救人之國。三寸之舌有時勝過千軍萬馬。
  他們不僅是一群優秀的演說家、謀略家,而且是一群具有卓越才能的外交家。在沒有國際公法的時代,外交作為國內政治、軍事的延續,具有很大的實用性。陰謀、詐欺、謊言、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等情況,在戰國時期的外交舞臺上屢見不鮮;尤其在張儀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一組震撼人心的交響曲。
  他們靠辯才和智謀去遊說諸侯,博取各國君主的信任。這些人與他們所服務的君主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靠互相利用來維持的。一旦這種利用價值消失,他們就會被君主拋棄,或者棄君主而去。他們大多深諳此理,或避禍遠害,或力破讒言、逃避暗箭。
  他們是時代的跟風者,他們是謀略大師,是語言巨匠。他們的外交智慧和辯論技巧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大方向講,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國際政治風雲多變,利益衝突此起彼伏,要想從容地應對種種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可以從縱橫家那裡吸取經驗。從小方面講,具有優秀的語言技巧、嫻熟的處世謀略,在職場競爭、商業舞臺以及各種社會活動中無疑可占據先機。
  縱橫家可以提供給我們許許多多有益的啟示。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與整合,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大諸侯並立的局面。這七大諸侯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另外,還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及其他一些小國,但這些小國只是作為大國的附庸而存在,對當時的政治情勢已無足輕重了。
  韓國地處今中國山西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韓國的東北方是魏國,居今陝西東部沿黃河一帶、山西中部、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東的一部分。魏國北邊是趙國,位於今陝西東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趙國的東邊是燕國,居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齊國位於今山東大部和河北的西北部。秦國在今陝西中南部、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部。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包括今湖北全部、江西北部、安徽大部和江蘇一部分、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乃至廣東北部。
  各大國統治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不斷改寫著這個時期的政治地圖。這些兼併戰爭較之春秋時代,在性質上已經大大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稱霸諸侯,很少以滅人之國為目的的。而戰國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充當霸主,執天下之牛耳,這是一個大欺小、強併弱的時代。由於周王室已經徹底喪失了共主地位,天下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共尊的權力中心,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紛紛前去問鼎,想取而代之,翦滅諸侯,一統天下。
  群雄逐鹿,靠的是實力和戰場上的勝負。戰國時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爭時代,諸侯之間的大小戰爭發生了上百次。在戰術上,原來的車戰已逐漸讓位給騎兵步卒之戰,這是軍事上的重大進步。步卒成為戰爭的主力,軍功之制應運而生,軍人成為一種職業,專門研究戰法、戰術的軍事著作也隨之出現,兵器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爭不僅異常頻繁,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春秋時代的戰爭,參戰兵力少則幾千人,多也不過數萬,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只有數千人。直到春秋末年,晉楚兩國爭霸時,雙方的兵力也不過十來萬人。可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軍備,連韓、燕之類的小國也有帶甲數十萬,至於秦、楚等「超級大國」,總兵力都在百萬以上。大國發生戰爭,往往全國動員,出動兵力達數十萬。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滅。後來秦將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人。長平之戰,趙卒四十萬人向秦國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魏文侯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一位明君,也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諸侯。他廣攬人才,許多懷才抱能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先後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幫助他治國,魏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相國,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所著的《法經》不僅集當時各國法律的大成,而且奠定了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基礎。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用刑法、盡地力、行平糴,信賞必罰,唯才是舉,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魏文侯還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透過變法,魏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西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吳起率軍伐秦,一舉攻下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在那裡設立了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威震諸侯。
  變法運動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可阻遏的歷史潮流,波及到其他各國。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推行變法。齊國君主威王在鄒忌等大臣的幫助下,也廣開言路,任用賢才,訓練軍隊,加強武備。就連比較弱小的韓國、燕國,變法運動也鬧得沸沸揚揚。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倡穿窄袖衣服以便行軍打仗,並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戰法、戰術,改步兵戰、車戰為騎兵戰,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山東(崤山以東)形勢的變化,使秦國君臣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秦國地處古雍州,相當於今天的陝、甘、寧一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民風樸野,文化落後,山東各國都視之為戎狄,很少與之往來,連盟會都不邀請秦國參加。西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秦國地位卑下,國力不振,決心勵精圖治,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他深知國家要富強,人才是關鍵,於是親自簽發了一份《求賢令》,向天下人宣布: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我將封他高官,賜他封邑,與他同享榮華富貴。
  秦孝公的求賢令很快傳到了魏國,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寓居魏國的衛國公子──公孫鞅。
  公孫鞅來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他先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可秦孝公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竟開始打瞌睡。第二次,他又向秦孝公推銷所謂的夏、商、周三王之道,秦孝公卻認為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傢伙。最後,公孫鞅決定鼓動秦孝公實行「霸道」,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次大合秦孝公的胃口,公孫鞅講得滔滔不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在一起談了好幾天。
  秦孝公決定重用公孫鞅,實行變法。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描繪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風雲身影,從貧賤書生到權傾朝野的卿相,他們以辯才與謀略遊走列國,化干戈為玉帛、借利害翻轉政局。透過對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刻畫,展現一場場權謀與智慧交織的外交戰。書中從思想、制度、社會動力出發,分析縱橫術如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映照出一個時代的生存邏輯與進取精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