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不是道家, 卻講天道: 不是聖人, 也能成聖; 不是法家, 卻談制度……他的思想不靠玄學與神性, 而是建立在人性觀與社會現實之上!
| 作者 | 廖名春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荀子! 不是道家, 卻講天道: 不是聖人, 也能成聖; 不是法家, 卻談制度……他的思想不靠玄學與神性, 而是建立在人性觀與社會現實之上!:打開戰國哲學的理性之門從經世治國到 |
| 作者 | 廖名春 |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荀子! 不是道家, 卻講天道: 不是聖人, 也能成聖; 不是法家, 卻談制度……他的思想不靠玄學與神性, 而是建立在人性觀與社會現實之上!:打開戰國哲學的理性之門從經世治國到 |
內容簡介 打開戰國哲學的理性之門 從經世治國到修身養性 在亂世讀荀子,找到秩序與方向 ⚑ 智慧的光芒 本書結合理性考證與思想闡釋,旨在全面介紹先秦儒家大師荀子的生平、著作與思想精華。全書以《荀子》三十二篇為核心,輔以《史記》、《韓非子》等史籍與諸多考古學、文獻學研究成果,從荀子的實際生活背景出發,探討其在哲學、政治、倫理、教育、美學、軍事、經濟等多個層面的智慧與貢獻,勾勒出一位橫跨諸子百家、影響深遠的思想巨匠全貌。 ⚑ 荀子的多元思想 本書內容涵蓋面向極廣,依主題分為數章,從「天論」、「性惡」、「王制」等篇章引出荀子對天人關係、性格本質、君臣之道、禮法制度等核心命題的深刻洞見。在對性惡論、禮治思想等代表性概念進行系統分析的同時,作者亦不忽視荀子對自然觀、認識論與教育理論的建樹,如「制天命而用之」、「虛一而靜」、「勸學」等篇,均展現其嚴密的邏輯思維與現實關懷。本書不僅梳理其思想來源與內在系統,還對其與道、墨、法、名諸家之異同進行比較,展現荀子思想的包容性與創新性。 ⚑ 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本書通俗易懂,既保留原典意蘊,又以現代語言加以詮釋。各章節均以問題切入,逐層分析,從荀子的生平考據到各類智慧展現,再到歷代對荀子的評論與地位變遷,使讀者不僅能知其言,更能會其意。 書中設計結構合理有序,章節之間銜接流暢,適合初學者閱讀,也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參考依據。其形式靈活,不拘泥於學術論文格式,融通古今,使得古代哲理得以自然融入現代讀者的理解框架中。 ⚑ 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 荀子的智慧並非僅屬於歷史與學術殿堂,而是對今日世界依然具有啟示意義的思想資源。荀子所強調的禮治與秩序、學習與修身、理性與節制,對於當代社會治理、個人修養與人際關係的建構,都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觀點與方法。 本書不僅讓讀者深入認識荀子的多面人生與學術魅力,更進一步將其思想內化為現代人面對變局與挑戰的思想力量。它既是一部思想傳記,也是一盞文化明燈,使讀者在閱讀之間,走進一位思想巨人的精神世界,汲取穿越千年的智慧養分。 本書特色:本書依據歷代相關文獻,深入剖析荀子生平與思想精髓,內容涵蓋人生哲理、政治、軍事、經濟、美學等各類智慧,藉由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靈活創新的編排方式,引導讀者全面理解荀子多樣的智慧與時代精神。結構嚴謹、資料翔實,不僅是認識荀子的入門讀物,也能啟發現代人思辨與修身智慧,汲取先秦哲人的思想養分與處世之道。
作者介紹 廖名春,歷史與思想文化研究學者,現任人文學院教授,專長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思想史。著有《荀子新探》、《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產品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青出於藍第二章 制天命第三章 心何以知?虛一而靜第四章 制名指實第五章 性偽第六章 「明分使群」的社會組織觀第七章 富國富民第八章 禮義第九章 身後影響
| 書名 / | 荀子! 不是道家, 卻講天道: 不是聖人, 也能成聖; 不是法家, 卻談制度……他的思想不靠玄學與神性, 而是建立在人性觀與社會現實之上! |
|---|---|
| 作者 / | 廖名春 |
| 簡介 / | 荀子! 不是道家, 卻講天道: 不是聖人, 也能成聖; 不是法家, 卻談制度……他的思想不靠玄學與神性, 而是建立在人性觀與社會現實之上!:打開戰國哲學的理性之門從經世治國到 |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282604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282604 |
| 誠品26碼 / | 2683014721000 |
| 頁數 / | 24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x14.8 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節錄)
荀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偉大而又富有爭議的人物。
有人說他是孔門嫡傳,德業儒臣之首;有人說他是儒門異端,大本已失。有人說他不但高過孟子,而且學過孔子;有人說他不但不及孔子,而且難與孟子比肩。有人說他是法家、雜家,是黃老之徒,是進步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有人說他是儒家、經師,是專制主義理論的祖師,其思想毫無進步性可言。
漢代以來,荀子的身價幾經起落:程、朱倡議理學,荀子的性惡說便成為批判重點;清人反對宋學,荀子的地位復又上升;維新派破除漢學,荀子則成為兩千年專制的代罪羔羊;革命派批儒反孔,荀子又成為空前的進步思想家……近兩千年,特別近百年來世人對荀子及其思想的種種評價,是耶非耶?我們將透過剖析荀子的身世和思想性格進行探討。
知人必須論世。荀子的一生有許多難解的謎團。因此,本書第一章就從荀子的姓氏、字號開始,逐一考證荀子的生平事蹟,試圖讓大家了解更為真實的荀子。
天是什麼?人與天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最基本問題。荀子對此問題的論述表現出超時代的智慧,是其思想之亮點。本書第二章將探討荀子的天道觀、天人觀。一旦了解,也就得到深入荀子思想的清晰線索。
人們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不發達,但荀子的認識論屬於例外。本書第三章將介紹荀子的認識論,無論是認識的起源、世界是否可知、認識的形式和方法,認識發展的過程或檢驗認識的標準等問題,荀子的論述皆有其出彩之處,而這也是荀子思想中的瑰寶。
荀子的邏輯思想是世界邏輯史寶庫裡的珍貴財富。本書第四章將詳細闡述荀子以「正名」為中心的邏輯體系,比較其邏輯思想與名家、墨家邏輯思想的優缺。
苟子的人性論頗為後人詬病。將荀子的人性論歸結為性惡是否全面?本書第五章將據此分析。我們認為荀子所謂的「人性」乃指人的本能,而「性惡」是荀子人性論所強調的重點;但荀子的人性論絕非僅含性惡,它還有更為廣泛的內容。透視荀子的這一學說,就能更準確地把握荀子思想的核心。
本書第六章將探究荀子的社會政治思想:荀子是如何發現人類社會的組織奧祕,又是如何解釋禮義起源?他所說的「禮」與「法」各具有什麼樣的內容,他又是如何處理「禮」、「法」關係?他的「法後王」說的真實含義是什麼,是否具有肯定的價值?有鑑於此,荀子到底屬於「儒家」還是「法家」,而作為儒家的他具備何種政治觀點,我們就能形成自己的判斷。
內文 : 一、荀子的生平事蹟
人們普遍認為荀子姓荀,這其實是一個錯誤。除《史記》外,先秦兩漢的著作都稱其姓「孫」。特別是《荀子》一書,幾乎都稱「孫」。《荀子》中的一些篇章即使不是荀子親手所寫,至少也是荀子弟子所記,他們的記載較司馬遷的記載應更可靠。韓非為荀子學生,其著作《韓非子》稱其師姓氏也為「孫」,這與《荀子》一書的記載是一致的。所以,無論是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還是根據記載的多寡來判斷,荀子的本姓都應該是「孫」。
搞懂荀子的姓氏後,尋找荀子的族系和籍貫就有了依據。《史記》、劉向《敘錄》都說荀子是趙人;而孫氏在當時有三大族系,分別居於一楚、齊、衛三國。其中衛國一系為衛公子惠孫之後。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西元前372年,趙國伐衛,奪取衛國的七十三個鄉邑;西元前365年,趙國又佔據衛國的甄地,於是部分衛國人也就變成趙國人。荀子既為趙人、又姓孫,很可能出自衛公子惠孫之後,是由衛入趙的衛國人。《元和姓纂》「魂」韻「孫氏」條說:「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楚令尹孫叔敖及荀況併為孫氏。」意即若嚴格區分姓和氏的話,荀子應該是姬姓、孫氏,也屬於周文王一系血脈。
荀子的名字,古今也有歧見。荀子名況,最早見於劉向《敘錄》,且為世人公認;而《史記》則只稱「荀卿」。對「卿」字的理解,古人認為是「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即尊稱;但如今卻普遍認為「卿」為荀子之字。然而,先秦文獻中,弟子在其著述中直稱老師名字的,恐怕不多見。
例如《韓非子.難三》稱荀子為「孫卿」、《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語「君聞之荀卿曰」,甚至《荀子》一書稱「孫卿子」或「孫卿」的〈儒效〉、〈議兵〉、〈強國〉與〈堯問〉四篇,都是荀子弟子記述其師言行之作。如此足以表明,「卿」不可能是荀子之字,而應該是韓非、李斯等荀子弟子對其師的尊稱,就如同稱「子」一樣。卿與子本為官爵名,後變為尊美之稱,故可連用。例如楚、漢之際,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其含義應與荀子之「孫卿子」相同。如果卿真的是荀子之字,弟子直接在老師姓氏、字號後再加「子」以稱之,就如同稱「孔丘子」、「老聃子」、「莊周子」、「孟軻子」、「墨翟子」一樣,不是太彆扭了嗎?
人們尊稱荀子為「卿」,這與荀子的經歷有關。《史記.孟荀列傳》說:
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戰國策.楚策四》說:「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韓詩外傳》也有類似的記載。荀子在齊國「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其聲望、地位應高於列大夫。加上他又曾為趙國「上卿」,這種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這應是人們稱其為「卿」的緣故。
荀子生於何年,文獻沒有記載。但《史記.孟荀列傳》提供了線索,說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而劉向《敘錄》說得更清楚,道是「齊宣王、威王之時」。以此推算,荀子之生年應在西元前368年左右;但《史記》又說:「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春申君死於西元前238年,荀子此時還活著;但如此一來,荀子當時至少已一百三十歲。顯然,司馬遷和劉向的記載,必有一家有誤。
目前學者一般認為《史記》和劉向《敘錄》的「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有誤,應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改「五十」為「十五」,即荀子「年十五始來遊學於齊」。但這種說法有兩個毛病:一是以後出的孤證否定前人的通說,以東漢人的一家之言否定西漢人的一致記載;二是「五十」與前後文具有邏輯聯繫,改為「十五」文意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將「年五十」改為「年十五」是不通順的。
最佳賣點 : 本書依據歷代相關文獻,深入剖析荀子生平與思想精髓,內容涵蓋人生哲理、政治、軍事、經濟、美學等各類智慧,藉由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靈活創新的編排方式,引導讀者全面理解荀子多樣的智慧與時代精神。結構嚴謹、資料翔實,不僅是認識荀子的入門讀物,也能啟發現代人思辨與修身智慧,汲取先秦哲人的思想養分與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