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如其人, 人即其詩: 孟浩然集: 襄陽故園、廬山香爐峰、吳越青山……從家鄉到江山, 他的足跡化作詩篇, 留下盛唐山水的清音
作者 | 孟浩然; 阮堂明/ 李雲/ 解評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詩如其人, 人即其詩: 孟浩然集: 襄陽故園、廬山香爐峰、吳越青山……從家鄉到江山, 他的足跡化作詩篇, 留下盛唐山水的清音:春眠、江月與青山,是一種自在從容的心境淡到看 |
作者 | 孟浩然; 阮堂明/ 李雲/ 解評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詩如其人, 人即其詩: 孟浩然集: 襄陽故園、廬山香爐峰、吳越青山……從家鄉到江山, 他的足跡化作詩篇, 留下盛唐山水的清音:春眠、江月與青山,是一種自在從容的心境淡到看 |
內容簡介 春眠、江月與青山,是一種自在從容的心境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隱於山林,是孟浩然對功名的清醒選擇以布衣之身,為盛唐詩壇奠定山水田園之聲【開啟理解孟浩然的鑰匙】本書從詩人生平與時代背景切入,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建立讀者對孟浩然的整體認識。不僅說明他身處盛唐前期的歷史位置,更從文化背景如襄陽人文風土與魏晉名士風傳承,勾勒出孟浩然獨特的「名士情懷」與隱逸志趣。這些背景分析使詩歌文本的閱讀更具層次,也幫助讀者從詩外之人走進詩中之境。【詩與人合一的詮釋路徑】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強調孟浩然詩風與人格的高度一致。透過經典詩句的講解與文獻參照,指出其詩非以奇崛為工,而以自然、清淡、寧靜為本,並在這種「淡」中隱含深刻情感與對現實的回應。作者讓詩句自然生出意蘊,呈現孟浩然詩作中「人如其詩、詩即其人」的深刻關連。【結合詩解與詩評的閱讀體驗】本書每首詩作皆搭配題解、新解與新評三個層次,兼顧文句釋義與整體賞析,讓讀者不僅能讀懂詩意,更能掌握其風格與藝術手法。詩解文字清楚、用語簡練,避免艱澀術語,也不流於空泛感想;詩評則點出章法、聲韻、句法變化等詩藝特質,使全書在傳達情境之餘,也具有一定的技術分析價值,適合一般讀者與詩學愛好者共讀。【延續詩歌中的時代風景】除了詩文本身,本書也觸及歷代對孟浩然詩的評價與接受,包括杜甫、李白等同時代詩人對其推崇,及後世如蘇軾對其「韻高而才短」的爭議評語。作者引文適度,不做過度詮釋,以詩歌本身為核心,回到文本進行分析。全書語氣沉靜,風格簡約,讓讀者專注於詩與詩人之間的對話。本書特色:本書融會詩評與詩解,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美感,體察孟浩然詩歌內蘊與風格。書中從詩人生平、時代背景、襄陽文化及名士情結等面向,細緻剖析詩中之景、情、理,特別注重孟浩然詩句中的清澹韻致與淡中見深的特質。全書筆調平和從容,既不鋪張亦不刻意求奇,讀來恍若與詩人對坐山林之中,無聲共賞千年清音。
作者介紹 孟浩然 (西元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又稱孟襄陽,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因隱居於鹿門山,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與王維並稱為王孟。阮堂明,男,1964年生。曾任多所大學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並曾赴韓國曉星天主教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及近現代學術史。出版有《三李詩歌研究》等著作多部,並主編教材《中國文化概論》,在多種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目前,正致力於《梁谿集校箋》的撰著工作。
產品目錄 前言唐詩雜論·孟浩然(代序)(聞一多)詩附錄
書名 / | 詩如其人, 人即其詩: 孟浩然集: 襄陽故園、廬山香爐峰、吳越青山……從家鄉到江山, 他的足跡化作詩篇, 留下盛唐山水的清音 |
---|---|
作者 / | 孟浩然; 阮堂明 李雲 解評 |
簡介 / | 詩如其人, 人即其詩: 孟浩然集: 襄陽故園、廬山香爐峰、吳越青山……從家鄉到江山, 他的足跡化作詩篇, 留下盛唐山水的清音:春眠、江月與青山,是一種自在從容的心境淡到看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250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2505 |
誠品26碼 / | 2683003250009 |
頁數 / | 29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節選)
說起孟浩然(西元689年至740年),許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絕句〈春曉〉(按,題應作〈春晚絕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確,這首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繽紛的圖畫的小詩,幾乎在我們牙牙學語時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記憶中,成為我們許多人啟蒙教育中所讀的第一首詩。因而,對於這位寫出了伴隨我們許多人成長的詩歌的詩人,我們沒有理由不進入他的詩世界,在對他做進一步了解的同時,繼續從他的詩中汲取更多的精神營養──這其實也是我們評解孟浩然詩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還請先允許我們對孟浩然其人其詩做一概括的介紹,作為前言,弁於其首,權當是我們立足自己的理解為讀者所描繪的孟浩然的畫像吧!
如果以最簡練的語言、用一句話來描述孟浩然的話,我們覺得這句話可以這樣說:孟浩然是盛唐前期在襄陽地區文化影響下,具有鮮明「名士情結」的山水田園詩人。這句話中,我們需要掌握四個關鍵詞:「盛唐前期」、「襄陽地區文化」、「名士情結」、「山水田園詩人」。
先說「盛唐前期」。我們強調這個時期,主要是想說明孟浩然在詩史中的地位。眾所周知,初盛唐之際,唐代社會已漸趨於開元、天寶盛世,社會經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詩歌創作也在經過了初唐近百年的準備之後,迎來了詩國高潮的曙光,逐步從初唐以應制奉和為主要形式擴大到注重佇興而為、感興而發,逐步從過去以臺閣、宮掖為中心轉移向了廣大的江山塞漠與市井里巷。而另一方面,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王昌齡、李頎等,或剛剛登上詩壇,或尚未登上詩壇。在此之際,孟浩然文不按古,佇興而作,繼初唐四傑之後,藉助於山川自然的新鮮空氣,洗刷宮廷詩軟媚、諛頌之習,成為盛唐初期詩壇的清道者,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與盛唐詩歌高潮的來臨準備好了條件。誠如李浩所指出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園中傲然翹出一段春枝,彈奏出山水清音的第一組旋律,最早透露出盛唐氣象鬱然勃發的消息,具有開風氣之先的偉績」。詩歌在由初唐到盛唐的轉變中,孟浩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代表性的詩人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尤其是杜甫「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五首》之五)、「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之六)之評,更是從詩史的高度肯定了其歷史地位。應該說,這種評價都是以他們所受到的孟浩然詩藝之沾溉為前提的;至於蘇軾所說的孟浩然「韻高而才短」,並不能否定孟浩然在詩壇的歷史地位。
內文 : 尋香山湛上人
題解
香山:在今河南洛陽市南。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云:「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之勝,香山首焉。」或疑香山在今湖北京山北及江西廬山等地,疑非是。湛上人:疑為開元時僧湛然。孟浩然有〈還山贈湛禪師〉詩,所指或當為一人。據龍門地區新發現的唐代石刻〈唐故滎陽郡夫人鄭氏墓誌銘〉「漢陽沙門湛然書」,湛然為湖北漢陽人,為香山寺僧。上人,是對僧人之尊稱。佛家分人為四等,上人為其中之一。《十誦律》:「人有四種:一、粗人;二、濁人;三、中間人;四、上人。瓶沙王呼佛弟子為上人。古師云: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上之人,名上人。」詩中「谷口」二句,或在「苔壁饒古意」之後。「兩相棄」,或作「永相棄」。
朝遊訪名山,山遠若空翠。
氛氳亙百里,日入行始至。
谷口聞鐘聲,林端識香氣。
杖策尋故人,解鞍暫停騎。
石門殊豁險,篁徑轉森邃。
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
平生慕真隱,累日探靈異。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歸寺。
松泉多清響,苔壁饒古意。
願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
新解
朝遊訪名山,山遠若空翠。氛氳亙百里,日入行始至──空翠:山色青翠,遠映於天空之中。氛氳:盛大的樣子。亙:橫亙、綿延。這四句寫詩人慕香山之盛名清早往訪,遠望香山,但見山色青翠,遠遠地映於天空之中。山勢盛大,綿延百里之遠,直到日落時分才趕到山下。
谷口聞鐘聲,林端識香氣。杖策尋故人,解鞍暫停騎──谷口:山谷的入口處。香氣:《法苑珠林》卷七:「有十二因緣能生寒冷於須彌山、佉提羅迦山。二山之間有須彌海,闊八萬四千,由旬周迴無量,其中眾華皆遍滿,香氣甚盛,日天光明,照觸彼海。」杖策:杖,持。策,手杖。左思〈招隱詩〉:「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這四句意思是說詩人剛到山谷的埠,就聽到山寺清遠的鐘聲,濃郁的香氣也在林端瀰漫、擴散,沁人心脾,遂翻身下馬,杖策而行,尋訪故人。
石門殊豁險,篁徑轉森邃。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殊:尤其。豁險:五臣注《文選》卷二十二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此江稱豁險,茲山復鬱盤。」呂延濟注云:「豁險,鬱盤、重厚貌。」篁徑:竹徑。森邃:幽暗深遠。法侶:指尊法之徒侶,即僧侶。梁武帝〈金剛般若懺文〉:「恆沙眾生,皆為法侶。」清談:魏正始中,何晏、夏侯玄、王弼等,崇尚老、莊,專談玄理,以無為本,時人謂之清談。這裡是指妙談佛理。這四句描寫詩人入山後的見聞,意思是說初入石門,甚覺厚重,而步入竹徑時,又轉而感到幽暗深遠。與僧侶欣然相逢,暢談佛理,雖向曉而不寐。
平生慕真隱,累日探靈異。野老朝入田,山僧暮歸寺──真隱:真正的隱士。《南史.何尚之傳》:「二十九年致仕於方山,著〈退居賦〉以明所守,而議者咸謂尚之不能固志。……袁淑乃錄古來隱士有跡無名者為《真隱傳》以嗤焉。」野老:鄉野之年長者。這四句的意思是說自己平生仰慕那些真正的隱者,日復一日地探尋天下景物之神奇靈異者。在這樣的地方,那些鄉間老者白天下地從事於耕作,僧侶們則瀟然散澹,日暮時分才回到寺裡。
松泉多清響,苔壁饒古意。願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饒:多有。願言:表示希望之意。《詩經.邶風.終風》:「寤言不寐,願言則嚏。」言,語氣助詞。這四句詩人自抒懷抱,表達志在山林之趣尚,意思是說松林中泉水清澈蕩漾,時時傳來淙淙之聲響,而岸邊石壁上布滿的青苔,又給人亙古久遠的歷史之感。真希望能夠投入到香山的懷抱,永遠地將人世放棄、遺忘。
最佳賣點 : 本書融會詩評與詩解,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美感,體察孟浩然詩歌內蘊與風格。書中從詩人生平、時代背景、襄陽文化及名士情結等面向,細緻剖析詩中之景、情、理,特別注重孟浩然詩句中的清澹韻致與淡中見深的特質。全書筆調平和從容,既不鋪張亦不刻意求奇,讀來恍若與詩人對坐山林之中,無聲共賞千年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