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神話與初民: 從青銅器到圖騰信仰, 探索先秦神話與空間秩序的文化原型
作者 | 高有鵬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山海經, 神話與初民: 從青銅器到圖騰信仰, 探索先秦神話與空間秩序的文化原型:神話不是幻想,是文明誕生時的第一句話──以神話為鑰,打開先秦的文化記憶與思想原型讀懂神 |
作者 | 高有鵬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山海經, 神話與初民: 從青銅器到圖騰信仰, 探索先秦神話與空間秩序的文化原型:神話不是幻想,是文明誕生時的第一句話──以神話為鑰,打開先秦的文化記憶與思想原型讀懂神 |
內容簡介 神話不是幻想,是文明誕生時的第一句話──以神話為鑰,打開先秦的文化記憶與思想原型讀懂神話,你才真正讀懂中華文化從哪裡來!▎以神話為引,重返先秦文化原點全書以《山海經》為核心文本,延伸至青銅器、岩畫、石刻、民間文藝與原始思維等多元面向,帶領讀者穿越歷史與象徵,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如何從神話思維中孕育出早期的歷史觀與世界觀。作者認為神話不應被視為虛構,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敘事方式,是民族記憶、空間觀與權力認同的早期載體,對今日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從文本與圖像看神話的歷史角色本書詳細剖析了神話如何在不同載體中留下痕跡,如岩畫、青銅器、石刻與後世文學,呈現出神話不僅流傳於口語與經典中,也滲透在可見的圖像文化裡。透過對岩畫與圖騰的解讀,作者指出早期人們的空間意識與自然觀已初具形貌,並非渾沌無序的原始想像。青銅器上的紋飾、石刻中的圖案,也提供了一條理解上古神話邏輯與禮制觀念的線索。這些物質與視覺文化,與文獻所記載的神話彼此印證,形塑出一種早期歷史與文化認知的整體性結構。▎《山海經》與空間敘事的文明藍圖書中以〈五藏山經〉為代表,指出《山海經》實為具體描繪族群遷徙與天地秩序的空間敘事文本。無論是地望的分布、山川神祇的配置,或是物產與異族的記載,都反映出早期人群對空間、中心與邊陲的分類意識。書中特別引述中日學者對《山海經》地域屬性的討論,如北人說、西北說與洛陽中心說,並指出這些空間配置並非單純地理描寫,而是一種文化想像的政治與神話圖譜。這不僅說明《山海經》的結構邏輯,也讓我們得以從神話視角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形成的地理心理基礎。▎神話與歷史之間的思想轉換作者討論了從神話邁向歷史的轉化過程,特別是對大禹、炎黃等傳說人物的再詮釋。書中指出,當神話逐漸被納入歷史敘事架構時,其象徵性、精神性並未消失,反而成為建構王權、秩序與正統性的依據。從《山海經》與〈天問〉的關係,亦可看出古人如何在詩性質疑與神話答覆之間建構對宇宙與人間的理解。透過對朱熹、胡應麟等歷代學者見解的引用,作者呈現出《山海經》從被視為奇書,到被重新發掘為文化原典的過程,彰顯其在中國文化形成中的歷史價值與思想意義。本書特色:本書以神話為切入點,融合歷史、考古與民間文藝,重新探討《山海經》與先秦文化的源流。作者視神話為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透過青銅器、岩畫、古籍與年畫等實物與文本,揭示神話與中國早期文明之間的深層關聯,呈現中華文化由原始走向文明的內在脈絡與思想痕跡。
作者介紹 高有鵬,歷史學博士,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出版學術著作《中國民間文學史》、《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史論》、《中國民間文學通史》、《中國民間文學發展史》、《神話傳說與民族記憶》等,出版長篇歷史小說《袁世凱》、《清明上河》、《大宋風月》等,出版書法作品《大篆論語》、《大篆道德經》等。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神話作為歷史概念的形成第二章 青銅器:神話作為歷史珍寶的見證第三章 神話與岩畫的關聯第四章 原始思想下的神話與民間文藝第五章 刻在石頭上的神話故事 第六章 《山海經》時代第七章 大禹時代是歷史的開端嗎?
書名 / | 山海經, 神話與初民: 從青銅器到圖騰信仰, 探索先秦神話與空間秩序的文化原型 |
---|---|
作者 / | 高有鵬 |
簡介 / | 山海經, 神話與初民: 從青銅器到圖騰信仰, 探索先秦神話與空間秩序的文化原型:神話不是幻想,是文明誕生時的第一句話──以神話為鑰,打開先秦的文化記憶與思想原型讀懂神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67581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67581 |
誠品26碼 / | 2683000329005 |
頁數 / | 40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第一章 神話作為歷史概念的形成
神話與歷史到底是什麼關係?
到底神話是歷史的兒子,還是歷史是神話的子孫?
這是民間文藝發展史上一個長期說不清楚的問題。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曾經出現很多神話作品,但是一直沒有出現神話的概念。明代湯顯祖等評點的《虞初志》,出現「晝談神話」,而且評點了神話傳說,包括湯顯祖〈點校虞初志序〉,形成其相對系統的神話觀念。明代社會承傳了前世神仙文化,在當世社會統治者大力提倡神權意識、神仙文化的背景下,結合宋元時期的「說話」等文學體裁,形成了「神話」這個講述神奇、神異等神話傳說故事的概念。近代中國社會的神話學,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神話的出現,象徵著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外歷史上,都有超越自然與現實的神話,而當今對神話文化屬性的述說,形成了不同的意見,諸如神話歷史、神話哲學等,尤其是對於神話概念的出現時代,更是眾說紛紜。
第一節 神話作為歷史
學術史上有許多悖論,如神話,被認證為歷史,又被視作與歷史並不相關。現在,興起一種新說,稱作神話歷史。
神話與民族起源相關,許多學者認為神話就是民族文明的初始。關於中國古代神話概念的起源問題,中外學術界大多堅持外來說,認為神話學最早出現在歐洲,很少有人關注到中國古代出現這個概念的事實。如中國學者馬昌儀認為:「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神話學,是20世紀初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發生和發展,與近代西方和日本的學術思潮、神話流派的變遷,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受到中國整個文化開放浪潮以及知識界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與反省運動的影響。」她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國神話的專著,是俄國聖彼得堡大學C.M. 格奧爾吉耶夫斯基的《中國人的神話觀與神話》(1892年聖彼得堡版)」,「這本書最早提出了『中國神話』的概念」。同時,她認為「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儘管沒有『神話』這個詞,但歷代學者對於古時候稱之為『怪異』『虛妄之言』『神鬼之說』『古今語怪之祖』的神話現象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她進一步闡述道:「西方神話學傳入中國,主要透過兩條途徑:間接的透過日本;直接的來自歐洲。『神話』和『比較神話學』這兩個詞,最早於1903年出現在幾部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文明史著作(如高山林次郎的《西洋文明史》,上海文明書局版;白河次郎、國府種德的《支那文明史》,競化書局版;高山林次郎的《世界文明史》,作新社版)中。」她的意見頗具有代表性。
與馬昌儀一樣,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而且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蔣觀雲發表在第36號《新民叢報.談叢》上的〈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一文看作中國第一篇神話學論文。
國外學者以俄羅斯李福清(B. Riftin)為代表,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神話的概念。他注意到西方學者早就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要人物。
最佳賣點 : 本書以神話為切入點,融合歷史、考古與民間文藝,重新探討《山海經》與先秦文化的源流。作者視神話為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透過青銅器、岩畫、古籍與年畫等實物與文本,揭示神話與中國早期文明之間的深層關聯,呈現中華文化由原始走向文明的內在脈絡與思想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