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寫詩也能治國: 言官敢直諫, 詩人不唱和, 唐代最不乖卻最清明的官
作者 | 趙瑜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白居易, 寫詩也能治國: 言官敢直諫, 詩人不唱和, 唐代最不乖卻最清明的官:清廉自守、不依權貴、堅持進諫、主動辭官他以一介詩人之身,將詩、政、德融為一體詩名壓全唐,骨 |
作者 | 趙瑜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白居易, 寫詩也能治國: 言官敢直諫, 詩人不唱和, 唐代最不乖卻最清明的官:清廉自守、不依權貴、堅持進諫、主動辭官他以一介詩人之身,將詩、政、德融為一體詩名壓全唐,骨 |
內容簡介 清廉自守、不依權貴、堅持進諫、主動辭官他以一介詩人之身,將詩、政、德融為一體詩名壓全唐,骨氣勝百官──詩魔白居易▎從詩入仕:寒門學子的逆風之路全書以白居易生平為主軸,循著他從寒門士子苦讀應考、三闖科舉而終入仕的過程,詳述其在朝為官、歷任地方刺史與高階朝職的政績與抉擇。不同於一般僅以詩論詩的文學導讀,本書將白居易的詩文視為其政治立場與個人品格的延伸,展現出詩與政、文與德並行不悖的完整形象。▎筆為民聲:獨屬詩人的政德實踐白居易身為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不僅詩名滿天下,更以其忠直敢言、為民請命的官箴精神為後世所敬仰。書中著墨甚多於其任職周至、江州、杭州、蘇州等地時的具體政績,諸如治理水患、興修水利、減免賦稅、憐恤民生等,並引錄其時詩作如〈觀刈麥〉、〈賣炭翁〉、〈錢塘湖石記〉等,讓讀者得以從詩中窺見他政德與心志的實踐。此種詩以載道、文以補政的精神,使白居易成為唐代「詩可以治國」思想的具體化身,堪稱詩官合一的典範。▎不為高位:五次辭官的風骨選擇本書也強調白居易在朝堂險惡的政治角力中,始終堅守自我、不附權貴,甚至五度主動退官,甘居洛陽履道坊,自號「醉吟先生」,以詩酒自娛、佛道自修。他所提出的「中隱」概念,既是退仕養性,也是一種不與世爭、遠避流俗的理性選擇。書中對此有深入探討,指出其對後世文人官僚影響深遠,尤其在動盪朝代中,更顯其清明退讓之德。▎千年回望:一位詩官帶來的鏡鑑書末有「今鑑古訓」與「詩語箴言」兩章,透過簡潔語句擷取白居易詩文中的核心價值。正如他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本書亦是一部跨越古今、融通文學與道德的典範之作。本書特色:本書以白居易一生為核心,融合傳記敘述、歷史背景與詩文解析,完整展現他從寒門學子到朝廷重臣的奮鬥歷程,以及清廉為政、關懷百姓的風範。全書以史實為基礎,輔以詩詞佐證,既展現白居易憂國憫民、直諫敢言的風采,也傳達他廉潔自持、知足中隱的人格魅力。
作者介紹 趙瑜,紀實文學創作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中長篇紀實文學三十餘部,作品具影響力,多次引發關注與討論。
產品目錄 生平記略清正為官今鑑古訓詩語箴言
書名 / | 白居易, 寫詩也能治國: 言官敢直諫, 詩人不唱和, 唐代最不乖卻最清明的官 |
---|---|
作者 / | 趙瑜 |
簡介 / | 白居易, 寫詩也能治國: 言官敢直諫, 詩人不唱和, 唐代最不乖卻最清明的官:清廉自守、不依權貴、堅持進諫、主動辭官他以一介詩人之身,將詩、政、德融為一體詩名壓全唐,骨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241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2413 |
誠品26碼 / | 2683000328008 |
頁數 / | 18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無
內文 : 生平記略
一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於大曆七年即西元七七二年,故於會昌六年即西元八四六年,享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仕宦家庭,祖父、父親等長輩皆為唐中期地方官員。白居易童年、少年時隨母親陳氏讀書學習,聰穎過人,勤奮刻苦。十一歲起,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由河南新鄭遷居徐州符離,還到過江南、宣州等多地。白居易堅持自學,透過大量讀書開闊了眼界,因小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初獲名聲。到貞元十六年(西元八〇〇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在長安進士及第,金榜題名。三年後參加吏部「書判拔萃科」銓試,得授祕書省校書郎入朝為官。結識元稹、李紳等才子。元和元年校書郎三年期滿,重新「守選」,再度參加吏部「制舉」大考,得以繼續為官。在準備期間,撰寫了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並以優異成績勝出「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完勝制舉大考。從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白居易連續闖過進士、銓試、制舉三道科考大關,都是一次通過。這也是唐代吏治所必須經過的三道入官門檻,而他在朝中卻沒有任何靠山可倚,全憑滿腹才學一路打拚。人到中年時,白居易回顧這些考試:「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策蹇步於利足之途,張空拳於戰文之場。」也可以說,白居易正是唐代科舉制度的受益者,最終考得京兆府周至縣尉一職。
二
在周至縣尉任上,白居易親身體會到民生之苦,了解和累積了基層工作經驗,對今後擔當大任很有意義。其間創作出〈觀刈麥〉、〈宿紫閣山北村〉和流芳千古的〈長恨歌〉等詩作,轟動朝野,名聲大振,遂於元和二年(西元八〇七年)回朝擔任皇室近臣翰林學士,次年擔任言官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仍充翰林學士,日夜草擬詔書,積極進言奏諫,深度參與國政。他不畏權貴權臣,極言直諫,作《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一系列諷喻詩歌,傳遍官民之口,也警策了憲宗皇帝,成為中唐詩壇新樂府運動的代表性人物。白居易力倡詩文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他毫不避諱變革中唐的政治立場,忠實踐行《策林》治國思想,堅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主張,要把自身從政以來的強烈危機感,傳達給皇帝、高官、同僚、平民,讓困苦百姓洩導積怨,讓統治階層一朝清醒,讓整個社會回歸秩序,正本清源,除弊興邦。這一時段,史上對白居易評價至高。歷史學家高度肯定白居易的詩文,說:「質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詩經》。」
最佳賣點 : 本書以白居易一生為核心,融合傳記敘述、歷史背景與詩文解析,完整展現他從寒門學子到朝廷重臣的奮鬥歷程,以及清廉為政、關懷百姓的風範。全書以史實為基礎,輔以詩詞佐證,既展現白居易憂國憫民、直諫敢言的風采,也傳達他廉潔自持、知足中隱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