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流聖人, 墨子的真實面貌: 不靠戰爭的生存哲學, 兼愛、非攻與不一樣的未來 | 誠品線上

反主流聖人, 墨子的真實面貌: 不靠戰爭的生存哲學, 兼愛、非攻與不一樣的未來

作者 舒大剛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反主流聖人, 墨子的真實面貌: 不靠戰爭的生存哲學, 兼愛、非攻與不一樣的未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何「兼相愛」,如何「交相利」?談非攻、談尚賢、談身體力行的道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何「兼相愛」,如何「交相利」?談非攻、談尚賢、談身體力行的道德勇氣墨子教我們如何在亂世之中持守公義【軸心時代的背景與墨子的誕生】本書以宏觀視野開場,描繪了西元前800年至前200年「軸心時代」的世界思想變局,指出中國春秋戰國亂世中,群雄競起、諸子爭鳴的歷史背景。墨子正是在這個社會崩解、戰亂頻仍的年代出現的思想巨人。作者從時代需求出發,指出墨子之學的誕生,既是對戰爭與壓迫的反思,也是一種為天下蒼生謀和平、求秩序的實踐哲學。【墨學的核心理念與社會主張】全書以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為核心命題,逐一介紹其思想內涵與現實意義。墨子主張愛無差等、反對不義之戰,強調選賢任能、上下齊心,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道義政治哲學。此外,書中也探討墨家對喪葬、音樂、節用等問題的實用性觀點,呈現墨學講究行動、重視現實效果的學術特質。這些思想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也留下了跨時代的價值。【墨子其人與墨家之傳承】書中亦花費篇幅,考證墨子的出身、生平、行跡及其弟子系統,指出墨子既非貴族亦非世卿,而是從平民中奮起、以布衣之身開宗立派的實踐家。墨家的學術傳承一度與儒家並稱「顯學」,但自秦漢以降日漸式微。作者分析其興衰原因,指出儘管墨學在制度上未能延續,其理念卻早已融入後世各家思想與制度之中,形成深遠的文化影響。【從歷史走向現代的思想再發現】本書不僅止於歷史與學術的回顧,更以當代眼光審視墨子精神的現代價值。在全球化、多元衝突與社會裂解的今日,墨子的博愛與和平主張仍具啟發意義;而其強調公平、節制與責任的思想,亦可作為對現代功利主義的有力補充。全書既忠於歷史事實,又引人深思,是一部兼具學理探討與人文關懷的哲學導讀作品。本書特色:本書兼具歷史脈絡與哲理探討,展現出墨學在戰國亂世中關懷天下蒼生、追求社會公義的理想精神。書中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墨家核心主張為軸,逐章闡述其政治、倫理、軍事、宗教、邏輯等多元面向,並透過與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比較,凸顯墨學實用、重行、利民的特色,追索墨學興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舒大剛,1959年生,現任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暨古籍研究機構負責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國學、儒學文獻、歷史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曾主持多項大型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逾140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墨子的生平第二章 墨子的著作第三章 用人之道:尚賢第四章 統治之本:尚同第五章 處世哲學:兼愛第六章 世界和平:非攻第七章 生財之道:節用第八章 生死觀:節葬第九章 反對耗費:非樂第十章 終極制裁:天志第十一章 崇信傳說:明鬼第十二章 挑戰命運:非命第十三章 義利觀念:利即義第十四章 立身之道:修身第十五章 治國危機:七患附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反主流聖人, 墨子的真實面貌: 不靠戰爭的生存哲學, 兼愛、非攻與不一樣的未來
作者 / 舒大剛
簡介 / 反主流聖人, 墨子的真實面貌: 不靠戰爭的生存哲學, 兼愛、非攻與不一樣的未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如何「兼相愛」,如何「交相利」?談非攻、談尚賢、談身體力行的道德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67437
ISBN10 /
EAN / 9786264167437
誠品26碼 / 2682978940007
頁數 / 25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總序
  這是一個需要聖人並且產生了聖人的時代。
  在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200年,在地球北緯20°和北緯40°之間的地域,世界上一批思想巨星和藝術宗匠閃亮登場,他們的思想和學說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並一直溫暖著人們的心靈。
  那是一個群雄紛爭、諸邦並列的時代:在古代歐洲,是希臘、羅馬各自為政的城邦制時代;在南亞次大陸,是小國林立、諸邦互鬥的局面;在古代中國,則是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西周王朝,轉入了諸侯爭霸、七雄戰亂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天下大亂,戰火連綿,強淩弱,眾暴寡,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百姓生活在被侵襲、蹂躪和麵臨死亡的威脅之中。如何才能恢復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安定?什麼才是理想的治國安邦良策?芸芸眾生的意義何在?人類前途的命運何在?正是出於對這些現實問題的思考,一批批先知先覺誕生了,一服服治世良方出現了。人類歷史也由此進入了智慧大爆發、思想大解放的「諸子並起,百家爭鳴」時代!
  在古波斯,瑣羅亞斯德(西元前628年至前551年)出現了;在古希臘,蘇格拉底(西元前469年至前399年)、柏拉圖(西元前427年至前347年)出現了;在以色列,猶太教先知們出現了;在古印度,佛陀釋迦牟尼(約西元前565年至前485年)誕生了;在中國,則有管子(約西元前723年至前645年)、老子(約西元前571年至前471年)、孔子(西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孫子(約西元前545年至約前470年)、墨子(約西元前475年至前395年)等一大批精神導師、聖人賢人橫空出世!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將這一時期定義為「軸心時代」,並認為,「軸心時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生活。在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有著「終極關懷的覺醒」,智者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和哲學,從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智慧,逐漸形成了「中國文化圈」、「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圈」、「希臘-羅馬和猶太-基督教文化圈」,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圈內人們的思想因為有了「軸心時代」思想家的智慧火花,才一次又一次地被點燃,這些文化也才一代又一代地得以傳承和發展。
  相反,由於沒有「軸心時代」先知先覺思想的恩惠,一些古老文明也就無緣實現自己的超越與突破,如古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古馬雅文化,它們雖然都曾經規模宏大、盛極一時,但最終都被歷史的歲月無情地演變成文化的化石。
  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竭,以雄姿英發之勢,傲視寰宇。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中傳承序列最明晰、文化形態最溫和、發展持續性最強的一種文化。
  浩浩龍脈,泱泱華夏,何以能創造如此文明奇蹟?中國「軸心時代」期間的「諸子百家」、聖人賢人所做的絕妙思考和留下的精神財富,無疑就是歷代中國人獲取治國安邦之術的智慧泉源。在這一群聖人賢人之中,有德有位、立言立功、多才多藝的周公(姓姬,名旦)無疑是東方智慧大開啟的奠基者。歷五百年,隨著王室東遷、文獻流播,而有管子、老子、孔子、孫子者出。管子是用知識和理想治理社會和國家而獲得成功的第一人,是後世儒與法、道與名諸多原理的蘊蓄者;老子曾為周守藏室史,主柱下方書,善觀歷史,洞曉盛衰,得萬事無常之真諦,故倡言不爭無為,而為道家鼻祖;孫子雖言兵,然而崇仁尚智,以兵去兵,而為兵家之神聖;同時,有孔子者出,遠法堯舜之美,近述周公之禮,刪六藝以成「六經」,開學宮以授弟子,於是乎禮及庶人,學術下移,弟子三千,達徒七十有二,口誦「六經」,身行孝敬,法禮樂,倡仁義之儒家學派因而誕生!
  自是之後,民智大開,學術鼎盛,家有智慧,人有熱忱,皆各引一端,各樹一幟,於是崇儉兼愛的墨家(以墨翟、禽滑釐為代表)、明法善斷的法家(以申不害、商鞅、韓非為代表)、循名責實的名家(以鄧析、公孫龍為代表)、務耕力織的農家(以許行、陳相為代表)、清虛自守的道家(以文子、莊子為代表)、象天制歷的陰陽家(以子韋、鄒奭、鄒衍為代表),以及博採眾長的雜家(以尸佼、呂不韋為代表)、縱橫捭闔的縱橫家(以鬼穀子、蘇秦、張儀為代表),紛紛出焉,蔚為人類思想史上之大觀!
  諸家雖然持說不同、觀點互異,但其救世務急之心則一。善於汲取各家智慧,品讀各家妙論,折中去取,必收相反相成、取長補短之效。《詩》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生今之世,學古之人,非徒抒弔古之幽情、發今昔钜變之慨嘆而已,亦猶有返本開新、鑑古知今之效云爾!
  是為序!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兩千四百多年前,一顆平民巨星從東方升起,他就是墨子。
  墨子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道德實踐家,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子墨子」。他懷著深深的憂患意識,奔走各國,大聲疾呼「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下》)他滿懷博愛的情懷,兼愛天下,竭力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他創立了中國思想史上內容博大的學派──墨家。如今,僅憑殘存的《墨子》一書,我們就可聆聽其在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名辯術、科學等各個方面給予我們的教誨。
  墨家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捨己殉道、注重實踐的力行學派。「摩頂放踵」(《孟子.盡心上》),以利天下;自奉極簡,「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犧牲自我,一心為公。成語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出自《文子.自然》),正其謂也。
  其學盛行於戰國之世,與儒學並稱「顯學」(《韓非子.顯學》);墨子亦與孔聖同稱「孔墨」。墨學深得民眾及士人的鍾愛和信從,「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見於《孟子.滕文公下》。楊,即楊朱,為我;墨,即墨子,兼愛)。惜乎,進入秦漢之後,墨學驟然而逝。自漢迄清,兩千年間,墨學未傳承下來,墨書僅存殘編。
  墨家一興一衰之外因何在?學人對墨學如癡如醉的內因何在?試隨本文拙筆,聊事觀覽焉。

第一章 墨子的生平
  墨學在秦漢之際已經衰微,故墨子事蹟在漢代已不甚了了。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特重儒道,故對孔子及其門弟子、老莊及其後學行事,多能勾稽探微,著為專傳;卻忽略墨子,只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之末,漫不經心地附帶一筆:「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寥寥二十四字,留下了許多疑問。其一,語首「蓋」者,表推測也,表明墨子事蹟已難以明確言說;其二,「墨翟」一詞,並未明言何者為名,何者為姓;其三,關於國籍,《史記》只說「宋之大夫」,未明說他的國別;其四,關於學術,只說「善守禦,為節用」,並未說他著有什麼書;其五,更令人遺憾的是,連關於墨子生活的時代,也只是含糊地說「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由於當時人們普遍不重視墨子之學,一直無人認真研究司馬遷留下的諸般疑點。自此之後,除了道家(如葛洪、伊世珍)偶爾利用墨子製造幾段離奇的故事外,墨學少有人問津。直到清代中葉以及近代,才有人重新對墨子的學術產生興趣,也才有人稍稍注意到墨子生平事蹟的問題。然而,時移世易,書缺有間,其事蹟更是難於稽考了。於是,學人們各尋依據,互立異說,大多不可為據。但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孔子世家》),讀墨子著作,能對墨子其人其事置於不顧乎?下麵僅就筆者所知,略述有關墨子身世異說,聊博觀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兼具歷史脈絡與哲理探討,展現出墨學在戰國亂世中關懷天下蒼生、追求社會公義的理想精神。書中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墨家核心主張為軸,逐章闡述其政治、倫理、軍事、宗教、邏輯等多元面向,並透過與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比較,凸顯墨學實用、重行、利民的特色,追索墨學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