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朝堂到蠻荒, 以詩文和胸襟撐起大半江山
作者 | 白凝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蘇東坡傳,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朝堂到蠻荒, 以詩文和胸襟撐起大半江山:詞中寄夢、筆底江山,失意亦風流!不問浮名只問此心,東坡居士寫盡人間不如意▎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 |
作者 | 白凝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蘇東坡傳,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朝堂到蠻荒, 以詩文和胸襟撐起大半江山:詞中寄夢、筆底江山,失意亦風流!不問浮名只問此心,東坡居士寫盡人間不如意▎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 |
內容簡介 詞中寄夢、筆底江山,失意亦風流! 不問浮名只問此心,東坡居士寫盡人間不如意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十年之後,蘇軾在一個悽清的夜晚夢到了妻子,醒來已是滿臉淚水,他寫下一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夜裡,蘇軾那清幽的夢魂突然回到了家鄉,看見她還在小小的軒窗那裡,正在和往日一樣梳妝打扮。他們彼此看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有眼淚止不住地流淌。想必每一年,最讓蘇軾斷腸的地方就是在那月明之夜,就是那矮矮的墳堆呀。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明,孤獨的蘇軾大醉以後,竟舉杯向月,詩興大發,此時、此地、此月、此身,人間有著多少的煩惱、多少的憂愁呀,他運用無窮的想像力,把青天擬人化,舉杯問天宮,這裡的天宮隱喻著京都汴京。 然而,一陣風來,他微醒,轉念一思,天子腳下固然美好,然而畢竟「高處不勝寒」,天宮飄渺的瓊樓玉宇雖然華貴,然畢竟冷冷清清,又何及人間的真實自然,「人間」則隱喻著現在所處的密州,在這裡有家山,有故水,有親朋好友,有月光一樣纏綿的牽念,這不才是最本真的生活嗎?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看著王定國與柔奴之間的甜蜜,蘇軾在心底替好友開心,得知己如柔奴,夫復何求呀。都說風塵女子多無情,卻不知女子若是用情起來,那也是海枯石爛,感天動地。或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吧。一個女人敢陪著一個落魄的男人,一同經歷磨難,明知有可能有去無回,也毅然同行。這樣的女人,高潔偉大,光芒四射,令人欽佩。被陪伴的男人,幸福美滿,快樂欣慰,令人羨慕。宴席結束之後,蘇軾結合宴會中眾人所聊所談,寫下了〈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嶺南好與不好,關鍵看是何人所想。確實如柔奴所說,心安之處,便是吾鄉啊。只要自己的內心安定,快樂便自己到來了。蘇軾在黃州的謫居生活未嘗不是如此呢?他不過是巧借柔奴之口,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罷了。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赤壁真是個好地方,蘇軾曾多次來到這裡。或許是古赤壁戰場曾發生過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風流人物,曾在這裡留下過印記。 就連蘇軾自己,不知不覺,也成為赤壁的記憶之一。赤壁靜靜地佇立在那裡,看風流雨打風吹去,看英雄浮沉,看才子起落,看美人遲暮,看世間百態。於是他寫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羨慕周郎的雄才大略,指點江山,同樣也渴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此刻他雖然仕途不順,但那又何妨,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榮辱沉浮,終究是浮雲罷了。 本書特色:本書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為主軸,透過蘇東坡的宦海沉浮、情感經歷與思想轉變,細緻描繪其超然豁達的人格風貌。八章結構層層遞進,串聯詩詞意境與人生篇章,闡述他如何在貶謫流離中守住本心、於風雨之中自得其樂。書中融通史料、詩文與哲思,勾勒一位千古文士在風雲際會中的不朽風骨。
作者介紹 白凝,暢銷書作家,文學碩士。崇尚古典文化,熱愛文字和寫作,筆墨清雅。平日也喜歡翻閱古書古信,善於挖掘歷史細節裡的情感內涵。著有《我在等風,也在等你》、《眉眼如初,歲月如故》等作品。
產品目錄 序言第一章 此心安處:詩酒年華正好第二章 家國之夢:星辰不及此心第三章 風起雲湧:來路終有歸途第四章 得失之間:朝朝暮暮勝天長地久第五章 人生如寄:高歌且行第六章 萬物寂靜:讓往事隨風第七章 生死有命:苦樂隨緣天年第八章 歸去也:一蓑煙雨任平生
書名 / | 蘇東坡傳,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朝堂到蠻荒, 以詩文和胸襟撐起大半江山 |
---|---|
作者 / | 白凝 |
簡介 / | 蘇東坡傳,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從朝堂到蠻荒, 以詩文和胸襟撐起大半江山:詞中寄夢、筆底江山,失意亦風流!不問浮名只問此心,東坡居士寫盡人間不如意▎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2130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2130 |
誠品26碼 / | 2682969546003 |
頁數 / | 31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序言
穿越幾千年的歷史煙雲,才子名士不計其數。
若問哪個名字可以令世人心間一暖,願意選擇像他一樣活著,「蘇東坡」算是一個篤定的答案。
將生命拉長來看,人人免不了悲歡離合,免不了曲折動盪。但在蘇東坡走過的六十五載裡,那些不安、不順與不滿,都被釀成了灑脫的酒。
蘇東坡對中華文化的塑造和影響,已經不言而喻。孩童都會背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課本裡寫滿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仰望星空的夜晚,我們也都會想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余光中說:「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嚴肅;可蘇東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所以東坡先生的酷與暖,都彷彿在我們的身旁扎根,像是一個可以把酒言歡的朋友。
他有出世的灑脫,也有入世的堅持。
他身上的覺醒與真性情,迸發著意志的堅強與生命的韌性。我們讀他的勇氣,也讀他的痛苦;讀他的深情,也讀他的無奈。
如此,一起穿越歷史煙波,踏上大宋的土地。追上那個清瘦的身影,陪他吟誦一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內文 : 第一章 此心安處:詩酒年華正好
第一節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提起眉山,對現代人來說或許遠不如臨近的成都出名,也不如樂山大佛那樣為中外遊客所膜拜。但回望其文化傳承,它素有「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譽。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入三峽,過重慶便至樂山,一路上有風景人文可觀。樂山以北的眉山鎮,就靜悄悄地棲息在這明山秀水的懷抱中。
眉山也算旅遊勝地,交通四通八達。古代的眉山,是樂山至成都的必經之地,是以行客來往很是頻繁。且這裡有戰國李冰留下來的水利設施,農業發達。
這是一個不大的城鎮,在宋代曾是中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今天,也因為是「三蘇」的故鄉而家喻戶曉。兩宋時期,這裡曾經誕生了800多位進士,因此擁有「八百進士」的讚譽。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山水養人。老一輩人對此更是深信不疑。蜀地有一座山喚作「彭老山」。相傳在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本來秀麗的山峰突然荒蕪,這一驚人的自然變化讓當時人議論紛紛卻莫衷一是。直到多年以後,在不遠處的眉山境內出現了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蘇軾,大家才恍然大悟。
這座山,以其全部的靈氣養育了蘇軾,自己才變得荒蕪。當然,這顯然是經過粉飾的傳說故事,但是眉山的靈秀,都真實地流淌在了蘇軾的骨血裡。他在後來的詩文中,也不斷回憶著這片熱愛的故土。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他讚頌那碧綠的江水。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他鍾愛那高聳的峨眉山。
「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就連家鄉的風物,他也覺得格外留戀。
如果在一個夏季,你聞著荷花沁人心脾的香氣,聽著街邊的各色小吃叫賣聲,沿著青石板路一直往前,來到眉山鎮的紗縠巷。你只要找到那一棵高大的梨樹,再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如果還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不用懷疑,那就是蘇宅了。
蘇軾曾經在〈答任師中家漢公〉中描寫過自己的居所:「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可見這是一個幽靜的具有書香氣息的小康之家。
蘇軾是家中長子。他降生的這一年,父親蘇洵已經二十七歲了。這個歲數在今天可能還在貪玩和恐婚,但在古代已經是晚育的年紀了。
其實,蘇軾上面有一個姐姐,原本還應該有個哥哥,可惜幼年夭折。此刻,蘇家終於盼得了一個兒子,難免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
蘇軾的名字,是父親起的。「軾」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車前也」,也就是設立在車子前面讓人憑倚的橫木,出自於《左傳.莊公十年》「登軾而望之」。蘇軾的字「子瞻」,「瞻」也是遠望的意思。「軾」這東西並不像車蓋那樣裝飾得富麗堂皇,也不同車輪一樣不可或缺。後來蘇軾的弟弟降生,蘇洵為其取名為蘇轍,「轍」字意為車輪碾過的痕跡,出自於《左傳.莊公十年》中,「下,視其轍」。「轍」字同樣和車子有關,並且和「軾」一樣,都是不容易被人們關注的部位。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名字往往寄予了長輩的深厚期望,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名字也是如此。慶曆六年(西元1046年),進京趕考失敗的蘇洵回來之後特意寫了一篇〈名二子說〉來解釋自己為兩個兒子取名的緣由,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期望和告誡。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為主軸,透過蘇東坡的宦海沉浮、情感經歷與思想轉變,細緻描繪其超然豁達的人格風貌。八章結構層層遞進,串聯詩詞意境與人生篇章,闡述他如何在貶謫流離中守住本心、於風雨之中自得其樂。書中融通史料、詩文與哲思,勾勒一位千古文士在風雲際會中的不朽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