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芽教育力, 父母與孩子共同滋養的成長之道: 父母類型分析×心理營養培育×偏差行為改善……打完整家庭教育系統, 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實踐指南 | 誠品線上

發芽教育力, 父母與孩子共同滋養的成長之道: 父母類型分析×心理營養培育×偏差行為改善……打完整家庭教育系統, 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實踐指南

作者 于含冰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發芽教育力, 父母與孩子共同滋養的成長之道: 父母類型分析×心理營養培育×偏差行為改善……打完整家庭教育系統, 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實踐指南:方法正確才能事半功倍!家庭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方法正確才能事半功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種下好根,才能收穫孩子的精彩未來 ⚑ 育子真實案例 于含冰從貧困鄉村走出,憑藉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與教育理念,不僅改變了自身命運,更在教育子女上取得卓越成績。他的兒子于奇正,從小接受父母獨特的家庭教育,歷經中西教育結合,最終成為世界名校畢業、精通五國語言、具備國際視野的外交官。作者強調:教育是可以被設計的,只要方法得當,人人都能培養出傑出的孩子。 ⚑ 樹理論 書中提出「樹理論」,比喻孩子的成長如同樹木,必須先有深厚的根基,才能枝繁葉茂。這「根」就是道德、責任、理想與信念,唯有根深,才能支撐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競爭與挑戰。「生根教育」便是圍繞此核心,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滋養孩子心靈與品格的養分,讓孩子在文化與智慧的滋潤下成長茁壯。這不只是學習技巧的指導,而是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 ⚑ 理論與指引 本書不僅理論完整,更建立了如「3-5-7學動力教育系統」、「全素養教育理論」等完整教學模式,強調父母與孩子要「同學共修」,讓家庭成為學習型組織。從幼兒的敏感期教育、心理營養補給,到青春期的溝通與獨立性培養,書中提供了科學、具體的方法。作者提醒,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而非唯分數論,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才能真正助他們在學業與人生中不斷突破。 ⚑ 家長成長,孩子才能卓越 本書也對父母提出明確要求,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若父母不學習,不進步,孩子的教育便難以卓越。書中對父母的溝通、情緒管理、榜樣力量進行了深入分析,並設計了父母履職能力的測試,幫助家長自我檢視與改進。教育不能只期待孩子努力,更需要父母先行,先修己身,才能真正引領孩子走向光明未來。 ⚑ 家庭教育藍圖 在教育市場充斥各種速成法與焦慮行銷的時代,本書為家庭教育重建了正本清源的價值坐標。于含冰以深厚的文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千萬家庭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幫助家長培養具備家國情懷、全球視野與領導力的下一代。本書不僅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更是一部關乎民族未來的教育藍圖,值得每位家長細讀、深思與實踐。 本書特色:作者獨創「樹理論」與「生根教育」,以「道德、責任、理想、信念」為孩子扎根,強調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奠基工程。作者透過自身成功培育子女的經驗,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為父母提供科學、系統、實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全書視野宏觀、理論與實踐並重,成為家長打造優秀子女、重塑家庭教育觀的必讀經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于含冰,獨立創辦國際教育15年。受聘擔任上千個家庭的教育顧問,已經一對一指導一千多位學子進入國際名校學習和就職於各知名機構。基於《道德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提出了「樹理論」和「生根教育理論」,並建立了相應的教育系統。曾出版《心態決定成就》、《全素質教育,中華經典》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一 教子真有道序二 家庭教育的一道亮光—生根教育序三 根魂教育,讓父母無憂第一章 父母的愛為什麼帶來傷害第二章 父母的類型、語言模式與危害第三章 孩子有成長規律第四章 道法自然第五章 全素養教育第六章 動力機制第七章 天然的成長機制第八章 自動奮發的心理機制第九章 超越自我的思想機制第十章 持之以恆的信念機制第十一章 閱讀和遊歷第十二章 讓孩子的人際關係更融洽第十三章 學涯規劃,邁向卓越第十四章 家庭教育需要高效溝通第十五章 愛上學習的系統機制第十六章 偏差行為的因果邏輯及其改善

商品規格

書名 / 發芽教育力, 父母與孩子共同滋養的成長之道: 父母類型分析×心理營養培育×偏差行為改善……打完整家庭教育系統, 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實踐指南
作者 / 于含冰
簡介 / 發芽教育力, 父母與孩子共同滋養的成長之道: 父母類型分析×心理營養培育×偏差行為改善……打完整家庭教育系統, 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實踐指南:方法正確才能事半功倍!家庭是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67086
ISBN10 /
EAN / 9786264167086
誠品26碼 / 2682962308004
頁數 / 27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一 教子真有道(節錄)
  茫茫人海,際遇最堪回味,心路獨一無二,行旅南轅北轍,呈現了人世間的千差萬別,大千寰宇的千紅萬紫。悠悠萬事,育人獨領風騷,教壇五彩繽紛,教法林林總總,匯成一代又一代教書育人的樂章,也結晶了幾多含金蘊玉的教育經典。
  日前,在網路社群交流中,我結識了本書作者于含冰先生。盛夏時節,含冰發來即將付梓的新作《教子真有道》,盛邀我作序,我有了先睹為快的機會,也饒有興趣地了解了他坎坷而豐富的生涯。
  他是一位奇人。
  他曾經是內蒙古扎蘭屯家境十分困苦的鄉下孩子,只因堅守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憧憬,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白日下河拉河中石、上山砍柴採藥賺錢供自己讀書,在零下40度寒冬裡,睡在倉房奶奶的壽棺裡堅持夜讀(因十口之家,住房擁擠),一步步實現了隨遇昇華的系列之夢。
  他的第一個夢想──到城市裡上大學。1979年起,他一連四次參加升學考試,放棄了已考取的專科,終圓「天之驕子」夢想,考取大學。
  他的第二個夢想──從窮人變成富人,解決全家人「脫貧」奔「小康」之需。1986年9月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大學任教,講授「機械設計」課程,他備課、講課精益求精,學生、校長對他讚不絕口。他還號召組織聯合會並擔任會長,帶領年輕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寫論文、舉辦講座。後因無法改變清貧,三年後他參加公務員考試,在4,000名考生中獨占鰲頭,進入政府工作。其間,1990年,他籌措20,000元本金,買了興櫃股票……理念決定勝負。到1996年,他工作晉升,也實現了從窮人變富人的理想,擁有數百萬財富。
  他的第三個夢想──讓孩子成為學貫中、西的菁英人才。他辭去公職,轉為培養自己孩子,奔走於中國與加拿大等國家之間,指導孩子遊走於中、西學校之內,終使孩子獲得傑出社會貢獻獎,讀了4所世界名校,精通5種語言,遊歷過世界100座名城,2013年大學畢業,先後去聯合國、歐盟實習,因社會貢獻傑出、EQ高、具有國際化視野及領導力潛能,被加拿大外交部破格錄取。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父母的愛為什麼帶來傷害
  孩子的問題是一面鏡子,使父母用來看清自身問題以求改變。
  父母一直都高舉著愛孩子的旗幟,但為什麼父母給孩子的愛卻成了傷害?
  父母們一心期待孩子好好學習,不斷超越,拿高分、上名校,為父母爭面子,為自己創未來。為此,父母們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大把的金錢,甚至有很多媽媽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做起了全職媽媽。但卻發現,父母們的愛,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一個小時候好端端的孩子,卻變成了一個與他們期待正好相反的樣子!拖拉、不自立、沒有責任心、沒有目標動力、厭學叛逆、溝通障礙、網癮早戀、犯罪自殺……這些孩子的問題或問題孩子到底是怎麼造成的?父母們深深地陷入了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的焦慮泥潭、無邊苦海……我在此鄭重地提示大家:所有問題的向好轉變都來自父母自身的覺醒。
  《道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在本書的第一章裡,我們首先一起來檢討那些錯誤的教育。讓我們懷著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和對孩子的真愛之意,從學習的大門進入,開啟我們培育優秀後代、辛苦並美好的旅程吧!
  什麼是溺愛?簡單地說就是過分呵護。它是描述監護人或照顧者與孩子之間關係的一種特徵,監護人或照顧者給了孩子不合理的物質和情感滿足與保護,而它的後果是妨礙了孩子試圖獨立思考、做出自主行為的任何努力。溺愛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質上超滿足
  孩子饞嘴貪吃,每到餐廳就讓孩子先點自己喜歡的;孩子要名牌,買一雙運動鞋竟然要花數千元;要電子產品,手機、iPad、電腦至少有一、兩種……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要月亮不摘星星,要一個給兩個。90%的中、小學生已接觸電子產品;據2021年網路調查,六成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電子產品,這是物質上超滿足的一大「罪證」。
  物質上超滿足就毀掉了孩子的道德。物質上超滿足長大的孩子自私虛榮、唯我獨尊、意志力薄弱、遇難就退、遇挫就棄,在家「小霸王」,在外是狗熊。在物質滿足上,我們主張按「基本溫飽」原則對待,少滿足、延遲滿足或不滿足,絕不可以超滿足。《誡子書》言:「靜以修心,儉以養德。」
  2.生活上一手包辦
  穿衣服、吃飯、洗衣服、洗澡、收拾餐桌、打掃環境、收拾書包、整理書桌、家庭購物、買菜做飯、迎來送往等一切家務,都是父母一手包辦,孩子真的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一位9歲男孩的媽媽來找我,說他的孩子在學校裡被歧視了,怎麼辦?我問她原因,她說「兒子同學說他殘疾」。因為踢足球時,球來到他腳下,他不管身邊是誰,是哪一隊的,只管一腳就把球踢出去,結果球傳到了對手腳下,我問這位媽媽,孩子9歲前我們家庭怎麼做教育的?交談中她告訴我一個資訊:孩子現在9歲了,吃飯還要父母追著餵,自理能力非常差,很怕承擔責任,沒有團隊精神,沒有競爭意識。這樣的孩子能受到同學歡迎嗎?
  某大城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跟我講,冬天上體育課,先要在操場上跑兩圈熱身,一個女孩鞋帶鬆了,自己也發現了,但仍繼續那麼跑著,老師提醒她有危險,告訴她繫上鞋帶再跑,她竟回答「我不會繫」,因為每天出門,鞋帶都是父母幫忙繫好的。該校的另一個男生,穿著羽絨服出來跑步,拉鍊開著,衣服大敞,跑起步來拖泥帶水的,老師提醒他拉上拉鍊,他說「我不會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今的青少年身上這種事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父母在生活上一手包辦就毀掉了孩子的責任。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不知什麼是責任感、學習做事專注力差、獨立性與自理能力低下、好馬虎、易拖延、學不主動、習無動力、成績每況愈下。而全面地、經常地做家務,是開發大腦智力最簡單、最經濟、最長效的方法,結果都被父母的錯誤教育給毀掉了。我們都知道,學習、做事的生物基礎是大腦,把開發大腦的機會砍掉了,還要孩子有好成績,這是不是「錯亂了」?正是呼應了那句話──你砍掉了我的翅膀,卻還要我飛翔。
  哈佛大學有個關於做家務的研究,稱作格蘭特研究。在長達40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長期追蹤調查了465個孩子,得出三個重要結論。一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完成學業後到了工作職位上,薪水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5倍;二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高15倍,而犯罪率僅為其1/10;三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同理心,會換位思考,他們的人際關係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更加良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作者獨創「樹理論」與「生根教育」,以「道德、責任、理想、信念」為孩子扎根,強調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奠基工程。作者透過自身成功培育子女的經驗,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為父母提供科學、系統、實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全書視野宏觀、理論與實踐並重,成為家長打造優秀子女、重塑家庭教育觀的必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