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與名, 隋唐英雄傳: 王朝更替、江山易手時, 在亂世中以血與劍刻下姓名的折戟之士
作者 | 宋毅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血與名, 隋唐英雄傳: 王朝更替、江山易手時, 在亂世中以血與劍刻下姓名的折戟之士:橫槊賦英魂,在風雨激盪的百年間,不拜相封王、不高坐廟堂,在破碎山河中騎馬殺出史詩的 |
作者 | 宋毅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血與名, 隋唐英雄傳: 王朝更替、江山易手時, 在亂世中以血與劍刻下姓名的折戟之士:橫槊賦英魂,在風雨激盪的百年間,不拜相封王、不高坐廟堂,在破碎山河中騎馬殺出史詩的 |
內容簡介 橫槊賦英魂,在風雨激盪的百年間,不拜相封王、不高坐廟堂,在破碎山河中騎馬殺出史詩的一代人物!▎時代背景與寫作宗旨 本書作者從魯迅「少有失敗英雄」的反思出發,發掘中國歷史中最富浪漫與英氣的隋唐時代,藉由戰爭與英雄描寫,還原那段「男兒本自重橫行」的精神風貌。隋唐是中國歷史中最具英雄色彩的時期,不僅戰爭頻仍、英雄輩出,更是文化與武力交織輝煌的年代。作者試圖透過對戰役的描繪與人物的刻畫,撥開小說演義的神話迷霧,重建歷史中真實的英豪形象,並藉此喚醒讀者對民族精神的記憶與認同。▎從隋統一到對外征伐的盛世幻象 書中首章從隋文帝楊堅完成南北統一講起,鋪陳出隋朝初期的雄圖大略與國力鼎盛。楊堅滅陳之役統一天下,奠定大一統王朝之基,繼而開疆拓土、修運河、建新都。其子楊廣繼位後更是大興土木、三征高麗,以求萬世之業。然而,過度勞民傷財與不顧後果的雄心,最終使得這個強盛帝國急速崩解。書中細膩描述隋煬帝如何因驕傲自大、輕戰輕民而走向失敗,突顯權力失控與戰爭失策的教訓。▎隋唐英雄與戰爭現場的再現 書中最大特色是以時間為序,描寫從隋文帝南征北戰、楊廣三征高麗,到李淵、李世民逐鹿中原,直至唐高宗滅高麗之壯舉。全書戰役描寫詳實、場景震撼,如遼水渡河、薩水潰敗、平壤血戰等均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也細膩刻畫多位真實歷史人物:如英勇而悲壯的麥鐵杖、機智勇略的來護兒、忠而不遇的沈光等。他們或戰死沙場、或獨闖敵營,展示出豪氣干雲與忠義精神,使人感受到史詩般的張力與感動。▎歷史的反思與英雄精神的追尋 書末不僅總結隋朝因內政失衡與對外戰爭失敗而迅速滅亡的歷史,更轉向對唐代開國英雄的讚譽與思考。從李淵起兵太原、李世民奪嫡平亂,到玄武門之變與貞觀之治,作者以戰爭為主軸呈現歷史轉捩點,也讓隋唐英雄的形象歷歷如繪。書中強調真正的英雄不在於勝利與否,而在於其面對命運的勇氣與擔當。正如勒內.格魯塞所言,真正偉大的中國,不是征服的疆域,而是自我復興的生命力。本書由此不僅是戰爭史,也是對一種民族精神的頌歌。【本書特色】:本書以時間為序、戰爭為軸、人物為線,描寫隋唐時代波瀾壯闊的戰事與英雄事蹟。作者深入史實考證,去除小說演義的神話色彩,呈現更真實、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戰役描寫詳實生動,融合戰略戰術分析與個人英勇表現,展現出隋唐時代的豪情與悲壯,亦引發對民族精神與歷史命運的深刻省思。
作者介紹 宋毅,主編,資深軍事歷史作家,各大報刊雜誌發表文章逾百萬字。出版多部歷史、軍事暢銷專著。
產品目錄 前言 歷史的血與骨:寫給真正的隋唐英雄引子 遼北行宮:帝國榮光的開場白第一章 天道輪迴:隋帝國的誕生與墜落第二章 屍山血海:三征高麗與帝國傷口的撕裂第三章 帝國崩壞:群雄並起與舊秩序的崩解第四章 草原帝國:北方勢力與突厥的強勢介入第五章 大唐開國:李氏興起與天下歸一第六章 我武唯揚:唐太宗的戰略與征服版圖第七章 豈曰無衣:高句麗戰爭與唐軍的極限第八章 後「天可汗」時代:唐帝國對外遠征的最終章尾聲 英雄的背影:戰爭遠去後的時代回聲
書名 / | 血與名, 隋唐英雄傳: 王朝更替、江山易手時, 在亂世中以血與劍刻下姓名的折戟之士 |
---|---|
作者 / | 宋毅 |
簡介 / | 血與名, 隋唐英雄傳: 王朝更替、江山易手時, 在亂世中以血與劍刻下姓名的折戟之士:橫槊賦英魂,在風雨激盪的百年間,不拜相封王、不高坐廟堂,在破碎山河中騎馬殺出史詩的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28210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282109 |
誠品26碼 / | 2682962307007 |
頁數 / | 330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 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魯迅先生有云:「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就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而言,上述話語有著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曾幾何時,現代人已經從骨子裡被打造成了一副「溫良恭謙讓」的樣子,血性卻消失無蹤。筆者起初對於中國人的種種不良秉性也曾有過魯迅先生般的感受,後於歐洲留學多年之後,始覺不然,於是埋首故紙堆,希望或有所得。如此數年學識稍長後,對中國人物及歷史總算有了些別樣的體悟,因之成文,以饋大眾。
在中國的歷史中,曾經有那麼一個時代,那時候的中國人不乏失敗的英雄,不乏韌性的反抗,不乏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不乏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在那個時代中,中國人比游牧民族更會駕馭馬匹,比海洋民族更善於操縱船隻,比真正的蠻族更勇猛,創造的文明比其他國家更輝煌!那是一個英氣迸發的時代,無數英雄們的事蹟最後都成了說書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具有英雄浪漫色彩的時代便是後世稱之為「隋唐」的時代。
說起隋唐的英雄們,我們最直接的印象便是以《隋唐演義》、《說唐》等演義小說為藍本的各種評書。從這些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知道了李元霸、羅成、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可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些英雄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們的真實事蹟又是如何的呢?有句話說的好,「真實比小說更精采」。文學作品中的隋唐英雄們的事蹟雖然夠傳奇,但卻過於神化;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些英雄們更有血有肉,他們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卻以失敗告終,有的孤身鏖戰而壯烈犧牲,有的卻談笑用兵攻城滅國,無論結局如何,在歷史中他們是那麼栩栩如生,意氣風發。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以戰爭為脈絡,以人物為線索,重點描寫了隋文帝統一中國到唐高宗擊滅高麗、收復遼東為止的這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強盛的隋帝國兩世而亡,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所謂「雲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傑焉」。這些英雄豪傑在那個時代中演出了一幕幕精采的對決,最終打造了一個輝煌的大唐帝國。因此史書有云:「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而國外歷史學家因此驚呼「隋唐時代的一統天下無與倫比,在西方,不論是6世紀時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還是9世紀時的查理曼大帝,都未能重建一個如此遼闊而又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敢以三千人突擊敵人的首府、敢以數百人向十倍以上的敵人挑戰、敢在重重包圍之下死戰不退。以至於「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它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絕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
如今文化和歷史上的種種所謂「探究中國人劣根性」的怪現象甚至在西方人的眼裡都是那麼可笑。勒內.格魯塞(René Grousset)曾對此現象總結道:「中國過去的偉大,首先在於它復興和更新的無窮力量,在於創造性的自發行為……在後來的歷史中,我們很少找到這種生命活力的蹤跡,相反,倒是發現了自信的缺乏,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普遍不信任。一顆怯懦的心靈,自然也就遠離了那已經逝去的偉大時代。」
本書力圖將那個偉大時代的人真正的精神面貌透過一場場戰爭反映給讀者,重現千年前隋唐英雄們那「男兒本自重橫行」的風采,亦希望本書能喚醒一些我們久已遺忘的記憶。
宋毅
內文 : 第一章 天道輪迴:隋帝國的誕生與墜落
誰家天下:從大業夢想到國運初興
大業六年的楊廣,正處於一生中最志得意滿的時候。從年號的「大業」二字便能清晰地看出,楊廣不是一個尸位素餐的皇帝,他想有大功業,大作為,要留給後世一個輝煌的時代。可他萬萬不會想到,就在這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因為遇到了這個高麗國的使者,使他成為了後世最著名的幾個二世亡國的君主之一,死後諡號還被封了一個「煬」字。按照古代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觽曰煬;逆天虐民為煬。也就是說,不講究道義,殘暴無良,眾叛親離的君主稱為「煬」。對於一個君主,這身後評價可謂嚴厲至極。關於這個諡號,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楊廣當年是平定江南陳國,俘虜陳後主,統一全中國的軍事統帥。隋煬帝登基的那年,陳後主死了。在議論諡號的時候,不知道哪來的靈感,陳後主居然也被冠上了一個「煬」字。楊廣與陳叔寶這一對冤家,死後的諡號居然相同,但後世的人們往往不知道陳後主的諡號,卻肯定知道這個「隋煬帝」!實在是諷刺。那麼高麗這樣的一個區區遼東地方政權又是如何導致了這一切的呢?這一切說來話長……
漢朝滅亡之後,中原大地進入了一個史稱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大動亂時代,拿一句時髦的話來說那就是「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連綿的戰火,使民不聊生,顛沛流離,正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個時候的中國歷史似乎滑入近乎毀滅的深淵。亂世出英雄,此期間名臣良將亦是層出不窮。大浪淘沙,強者生存,各民族間的不斷征戰、融合,在去蕪存菁般地動盪中,匈奴、鮮卑、羌、氐、羯、盧水胡、丁零等族逐漸消失在中國的歷史中,而一個以舊漢族為基礎,集合了各族精華的新漢族又重新佇立在中國的大地之上,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
開皇八年(西元588年)十月,沸騰的江水預示著這個月的非同尋常。是月,晉王楊廣出六合(今屬江蘇),秦王楊俊出襄陽,清河公楊素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蘄州刺史王世積出蘄春(今湖北蘄春),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今合肥),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今江蘇揚州),青州總管燕榮出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各路隋軍合總管九十、雄兵五十一萬八千下江南。這次南北朝勢力的大較量雖然不是最大的一次,但卻是最後一次,較量的結果決定了整個中國的歸屬,進而奠定了一個強盛的時代。
是時江南陳國皇帝陳叔寶昏庸無道,接到戰報之後居然絲毫不做應戰的準備,反而自我安慰說:「王者之氣在這裡,北齊曾經三次侵襲,之後北周又派兵攻打,都被打敗,沒什麼好怕的!」都官尚書孔范也附和說:「長江被稱為天塹,古代用它來分隔南北,現在敵軍又怎麼可能飛渡呢?」並誣衊「邊防將領想立功領賞,所以對隋軍的軍勢誇大其詞」。奸臣和昏君從古到今都是絕配,陳國的國勢衰微也就成了必然。到陳朝末年,南朝朝廷所控制的戶口數下降幅度驚人:在南朝劉宋大明八年(西元464年)的時候,當時有戶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五百一;而到陳亡時卻只有戶五十萬,口二百萬。如此不像樣的朝廷、破敗的國家,如何能阻擋隋軍的百戰雄兵?於是在東接滄海,西距巴、蜀的長江之上,隋軍全線突破陳軍的防線。
開皇九年(西元589年)正月,賀若弼自廣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蘇鎮江)。韓擒虎自橫江渡採石,進拔姑孰(今安徽當塗)。賀、韓兩軍東西夾攻建康。陳將蕭摩訶被俘,任忠出降。隋軍直入朱雀門,城內文武百官紛紛逃散,陳後主與張貴妃、孔貴嬪躲到景陽宮內枯井中,為隋軍所獲。楊素與劉仁恩率水軍下三峽,大破陳將呂忠肅,乘勝至漢口,與楊俊相會。時建康已破,楊廣使陳後主以手書招降上江諸將及嶺南女首領冼氏,於是南方全部平定。
隨著陳國徹底平定,從晉朝開始動亂分裂了二百八十餘年的中國大地終於又重歸統一。在這漫長的分裂時期,胡人和漢人在彼此仇視、相互殘殺中自願或者被迫地融合在了一起,最終無分彼此。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隋帝國,剛剛建國便顯示出強大的活力,帝國的領土以強大的實力為後盾在各個方向拓展,意圖恢復漢帝國時代的疆域。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時間為序、戰爭為軸、人物為線,描寫隋唐時代波瀾壯闊的戰事與英雄事蹟。作者深入史實考證,去除小說演義的神話色彩,呈現更真實、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戰役描寫詳實生動,融合戰略戰術分析與個人英勇表現,展現出隋唐時代的豪情與悲壯,亦引發對民族精神與歷史命運的深刻省思。